16岁的三岔路:图解中国教育如何分层

同是十五六岁,农村孩子可能决定辍学打工,城市中产孩子参加了一大堆补习班,而富裕家庭的小孩正准备出国留学,命运的分野,上溯至哪一刻开始?
大陆

教育的分层在中国越来越明显,很多数据可以显示这一点。生于农村贫户、城市中产和富豪之家,孩子会走上截然不同的命运:16岁,农村的穷家之子就此告别校园,外出打工;城里的中产独孩又报了两个补习班,父母为大学的储备金勒紧腰带,瞄准国际学校或者未来的出国;而高门大户的继承人,已经在西方名校就读了好几年。

当教育分层,知识又如何改变命运?

农村家庭的“读书无用”算法

“你还愿意让孩子继续读书吗?”如果这样问中国农村的家长,恐怕有不少人都会回答不愿意。

据中国统计局数据,2013年农村地区小学毕业生有大约560万,小学毕业而未上初中的人数约286万,也就是说,一半的农村小学学生毕业后都从课堂消失了——这些人甚至不能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小学和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剩下的学生中,完成初中学业进入普通高中的有约28万。从560万到28万,从小学毕业到高中入学,20个农村孩子中只有一个能走完这短短三年的旅途。

大多数人到哪里去了呢?

四川师范大学张崇洪2015年的硕士论文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孩子失学后去向大概分为四种,其中“在社会上闲逛、泡网吧”和“在外地帮助别人或者自己父母做生意、打工”各占三成,“在家帮助做家务”和“在本地学美发、美容、缝纫等技术”再分别占去两成。

如图所示,“读书无用论”的说法似乎在农村地区越传越广了。

数据显示,越贫穷的家庭越认为读书无用,对他们来说,打工更能改变命运。同样吊诡的是,农村子女接受的教育越多,其家庭也越认为读书无用。

常说教育改变命运,但在按理对改变命运渴求最大的中国农村,哪些家庭还相信读书有用?
常说教育改变命运,但在按理对改变命运渴求最大的中国农村,哪些家庭还相信读书有用?

算一笔教育的经济账就可以大概知道原因。中国统计局统计,2015年中国农民年平均纯收入为11422元,按一个家庭两个劳动力算,家庭收入为22844元。而一个大学生的花销就能占去家庭总收入的八成:一本大学一年的学费在5000元左右,住宿费一年1000元,假设学生生活节约,平均每月用1000元,这样算下来,一年的总开销是18000元。为了供养一个大学生,农村家庭需要举全家之力才勉强承担得起。

但更重要的是,付出了巨大教育成本之后,收益似乎并不令人满意。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从毕业生的城乡来源角度分析,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失业率高达30.5%。每年六月在媒体报导里都是“最难毕业季”,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争夺一个岗位的新闻也早已不那么新鲜。据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调查,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月薪为3694元。按照刚才的统计方法,大学一年的花销是18000元,四年就是72000元,一个农村大学生毕业后要不吃不喝一年半才能赚回自己读大学期间的花销。

对于农村的普通或贫困家庭来说,倾尽全家之力才可以供养一个孩子读完大学,但一纸大学文凭早已不再是显著改变家庭经济收入的保证,与其走投入大收益低的教育之路,不如早点进城打工。读书无用,并非无因。

内地知名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一个中国农村家庭的“读书无用”经济账。
一个中国农村家庭的“读书无用”经济账。

城市中产家庭的“百万宝贝计划”

与农村孩子或主动或被动放弃学业进城打工,根本上不了教育的起跑线相比,城市中产孩子从小就被要求“赢在起跑线上”。奶粉要用国外的,幼儿园要上双语的,小学要上重点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赢在起跑线上”。

以北京为例,据端传媒记者测算,一个中产家庭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教育成本至少为134万元——这只是公立学校的花费,私立学校、国际学校等花费上不封顶,不在其列。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45.5%的中产阶层认为子女教育支出“比较有负担”;31.8%认为“非常有负担”。

在中国的首都,一个普通中产家庭,为一个孩子付出的教育成本有多高?
在中国的首都,一个普通中产家庭,为一个孩子付出的教育成本有多高?

先是学前教育。不在九年义务教育范畴的幼儿园收费不菲,托管费加日常开销每个月就是4000元。钢琴、舞蹈、围棋等各种兴趣班要开始上了,一年至少要10000元,幼儿园三年合计开销就是17万元。

“幼升小”才是真正的烧钱大战。关注中国教育的民间智库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一项报告显示,目前北京的幼升小途径主要有共建、占坑、电脑派位、择校等,可谓花样繁多层出不穷。想走单位和学校共建的路径,家长得在体制内任职,还得能找到相关人士“打点一下”,其中的门道弯弯绕绕;想通过和学校联系紧密的补习机构“占坑”,一年好几万的补习费先交出去,上个几年,最后通过考试也有进入名校的可能;想利用电脑随机派位的方法,简单,最低10万最高43万1平米的学区房买一套就行;没钱买学区房,想跨区择校,可惜很多名校的择校费早已有价无市,家长只能给一个神秘的不开收据的私人账号汇去一大笔钱,希望对方真能“手眼通天”。很多中产家长从孩子刚上幼儿园,甚至甫一出生就开始谋划孩子上优质小学的方法,一场轰轰烈烈的小升初大战打下来,至少需要20万元。

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小学不收学费,一年交给学校的各种费用只有几百元,真正的重点在补习班:数学英语等课程补习必不可少,音乐美术等兴趣培养也不能落下,一年花费至少3万元。再加上平均2000元的月度日常开销,六年合计30多万元。

和幼升小类似,小升初也是一场家长们“关系”与金钱的较量,门槛费同样按20万元计算。补习班支出必不可少,日常开销也省不下来,初高中六年的总花费为30多万元。

从3岁到18岁,一路补习护航,名校加持,122万元已经投入其中。接下来,选择国内升学还是国外留学,不仅是孩子人生的重大抉择,也是对家庭经济实力的重大考验。如果选择国内大学,一年学费5000元住宿费1000元,一个月生活费2000元,四年12万也就够了;如果决定出国留学,花费就要多得多。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时事刊物之一美国《Foreign Policy》(外交政策)杂志2016年对全美最“中国化”的大学进行了排名,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和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位列前五。据估算,在这些学校读完四年本科的平均花费为140万人民币,可以供养20个农村大学生在中国读完大学。

一个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本科4年,够20个中国农村学生在国内读完本科。
一个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本科4年,够20个中国农村学生在国内读完本科。

总的来说,从幼儿园到国内大学毕业,至少需要134万元,如果出国留学,至少需要262万元。而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2016年的统计,北京中产家庭年平均收入为25.6016万,按照上述情况推算,培养一个孩子在内地从幼儿园读到大学,一个北京中产家庭要不吃不喝5年,如果要出国读大学,则要翻倍,10年。对于农村家庭平均22844元的年收入来说,代价则更加惊人,分别是59年和115年。

富人的孩子早出国

如果说农村孩子上不了起跑线、城市中产孩子努力赢在起跑线,中国富豪阶层的子女,则完全可以选择别的起跑线和跑道——出国读书,而且越富越早。

内地资讯门户网站搜狐2015年对教育行业的调查发现,一般中国家庭最希望子女在研究生阶段出国留学,占41.26%,其次是本科,比研究生少3%。但关注中国企业家群体、每年发布中国百富榜的胡润研究院2016年留学报告显示,富豪阶层的子女出国留学意愿时间明显早于普通家庭,其中高中占比最多,约三成,本科、初中紧追其后,研究生阶段出国意愿最低,仅占6%。胡润研究院《2014海外教育特别报告》更直接公布了富豪子女出国留学的平均年龄,千万富豪的子女一般为18岁,亿万富豪的子女则提前到了16岁。

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富人的孩子呢?早出国。
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富人的孩子呢?早出国。

富豪子女出国读什么?大部分去了欧美发达国家名校读商科。入榜胡润百富榜的多名企业家如宗庆后、杨国强、许荣茂等,其子女基本都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学习经济学、国际贸易等专业。

海外留学价格不菲,低龄留学花费更多,富豪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堪称大手笔。2013年,香港著名霍氏家族的三代长孙霍启刚与前中国跳水运动员郭晶晶之子霍中曦在出生之前,已获“家族基金”拨出一亿元,用作未来的教育基金之用。而霍启刚初中赴英,就读于温彻斯特公学(Winchester College),中学毕业以全A成绩考入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霍启刚之父霍震霆中学就读于英国米尔菲尔德学院(Millfield School),大学就读于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不出意外的话,霍中曦的一亿元教育基金将用于复制香港读小学、海外读中学和大学的这一模式。

按照网络上流行的说法,这些企业家二代的标准群像是这样的:“海外名校商科毕业,豪车代步、名牌傍身,二三十岁已出任家族企业高级职位,调度数以亿计的现金,手握起码两个私募基金。”

2016年华人首富王健林之子王思聪的人生轨迹即大抵与此相符。他自小被送到国外,在新加坡Swiss Cottage读小学,在英国温彻斯特公学(Winchester College)读中学,和霍启刚是校友,然后在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读大学,专业是哲学。从英国回来后,王思聪担任了万达集团的董事,但并不负责任何事务。王健林拿出5亿元,让儿子成立了一家PE(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普思投资。目前普华投资已投资26个项目,其中5个已上市,王思聪身价升至60亿元。

而中产二代、农民二代此时正在做什么呢?也许前者正在为王健林万达集团的校园招聘做准备,后者正在万达百货当售货员。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19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nickname2333 你要知道资源聚集的问题根本,就比方你看到能去清华北大的,永远都是市区里那两三个学校,教育资源都集中了。农村中学,能考上个本二就很棒了,更不用说211-985

  2. 平均来说的,北上广这些地方的大学1000块光伙食都不够,内地城市800就可以。所以平均来说1000差不多。

  3. 觸目驚心的教育不平等……被壓破最深的人,由於信息不平等,甚至無法知道自己是何時、怎樣被不公平對待了。
    樓下說美國也一樣的人,美國的基礎教育普及率還是好過中國的吧。最重要的是,人家並沒有逮捕促進教育公平的人士。

  4. 在中国,节约的大学生一个月怎么可能花1000块?

  5. 许多人还以为自己的娃和豪富权贵的孩子就读同一所学校已经实现了教育平等。

  6. @彷徨 美国由于学费压力和高中分化明显,其实相对来说底层上升空间更小。

  7. @YKW 就叫普思资本,prometheus(普罗米修斯)capital

  8. edu問題,陸客老友啦

  9. 啊啊不好意思,刚刚眼瞎了看错……是「普华」

  10. 普斯投资怎么让我想到了pussy呢…哈哈哈(纯玩笑,望阁下不要介怀)

  11. 越是较差学校助学金越少,名校助学金较多。至于助学金是不是真正按照困难情况发放,申请过程中有哪些麻烦,问问曾经有过经历的不难了解

  12. 贷款数量很有限的,不是所有困难家庭都能申请到

  13. 這篇文章通篇拿數據說話,脫離實際。敢問作者有沒有到大陸農村實地考察過?農村的教育成本和城市是不一樣的。此外,農村的大學生可以申請無息助學貸款,多數大學也有設立國家助學金。你們呀,不要見風就是雨,naive!

  14. 最后不忘调侃一下,,,

  15. 無法避免的人類社會階級。
    只是嚴重。

  16. @彷徨,文章最后一段就是想表达的主旨:阶级固化,并非控诉的笔法,作者叙述得越是风轻云淡所反映的便越是惊心动魄,我觉得真的写得不错

  17. 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呢,亮点不足……只是向港台读者介绍一下大陆教育情况吗……类似的现象美国也存在吧,公立中学只提供基础教育,烧钱的私立学校偏向精英化。不过美国底层阶级的上升空间和渠道应该大些,因为教育方针和内容云泥之别……

  18. 数据很翔实,感谢

  19. 本来教育是缩小不同家庭出身者代际差异的,但是中国教育让阶层固化更加严重。不过,小学生毕业之后那么多没上初中的数据还是有点惊讶。我所在的地区包括农村大多数还是上完初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