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澳门紧跟中央放宽后——三年了,除了派钱,他们愤怒政府毫无准备

澳门政府口中的抗疫最后一哩路,“对某些人来讲,简直是一条不归路。”
2023年1月6日,老人走在澳门的街道,背后为新葡京赌场。
被疫情改变的生活 澳门 香港 公共卫生 政治

【编者按】港府一直紧跟北京政府防疫路线。香港曾经历逾两年半的“动态清零”,在中国大陆发生封控抗议潮后,北京政府放宽防疫安排,香港亦跟随之,即使近日香港录得单日确诊人数屡屡过万,对外对内的防疫措施亦几近“寿终正寝”。

2022年初,端传媒制作“香港疫情大爆发”专题,报导关于香港第五波疫情下受苦市民的困境。中港两地最快在2023年1月8日通关,端传媒会刊登通关专题系列报导,一窥中、港、澳三地在通关前后的实况。第一篇以数据及资料回顾过去3年,香港人是如何渡过(或熬过)疫情岁月;第二篇采访香港药房、买药市民、医护等,他们向记者诉说着通关前夕种种的担忧和不安。第三篇我们想了解一下,到底通关后,大陆人是带着什么原因、心情南下来港?“复常”后的香港,跟3年前还一样吗?

这是通关报导系列的最后一篇。1月8日起往返港澳不再需要提供阴性核酸证明,不过,澳门疫情大爆发又是如何影响着市民?过去3年,政府做了些什么去预备病毒有一日成为风土病?为何澳门仿佛在复制香港2022年初第五波疫情的惨况?

1月3日,澳门被厚厚的云层覆盖,阳光照不进地面,路上一直刮起凉风。移工Jassy穿着米白色毛绒外套,还没坐下来,就不断为迟到而道歉。她刚从菲律宾驻澳门总领事馆赶来,处理她伴侣Jess遗体的运送后事。

Jess在圣诞节当天去世。去世前3天,她才刚过完45岁生日,之后确诊发病入院。Jassy还记得那天,Jess躺在床上全身乏力,呼吸急促,嘴唇是紫色的。“快打开你的眼睛,不要睡啊。”Jassy一直喊,急到哭了。她打电话叫救护车,控制中心说要等2个小时。

事实上,她们的家就在镜湖医院附近,可是急诊部位在斜坡的中间。Jessy觉得不能再等,于是慢慢把Jess从家的三楼背到楼下,然后在一段不到400公尺的路走走停停。原本5分钟的路程,因为背着一个52公斤的人,她花了半个小时。

这一路上,街上十分冷清,不仅少了路人,两旁店舖也暂停营业——很多人都确诊了。12月6日,澳门跟随中央放宽,社会文化司司长欧阳瑜强调不是“躺平”,又说政府不会允许疫情大爆发。但其实不然,单单从12月初到月中,染疫人数已由个位数爬升至402宗,连带医疗系统出现空前挤压。市民欣欣的家住在镜湖医院附近,她说这阵子救护车声响过的频率,“是5分钟(一辆)”。

疫情3年,在紧贴中央“动态清零”方针下,澳门与世界的感觉是断裂的——直至2022年末,这里的人才真正第一次面对病毒带来的冲击:前线医护崩溃、逝者渐增、市面抢药、“面包都被人买光了”。看着新闻播送,面对种种不幸,欣欣不解:为何3年过去,政府处理灾难应变仍毫无准备?

1个月后,1月8日,香港与大陆通关。澳门也宣布把病毒感染列为风土病,港澳往返不用再提供阴性核酸证明。然而置身在看似“复常”的社会,欣欣仍很愤怒,她觉得“政府完全没有给我们hints(提醒),”而它口中的抗疫最后一哩路,“对某些人来讲,简直是一条不归路。”

2023年1月6日,澳门议事亭前地放置著一堆农历新年的装饰。
2023年1月6日,澳门议事亭前地放置著一堆农历新年的装饰。

3年了,“澳门也不是第一日有医院吧?”

“医生(只)让我哭10分钟。”Jess过世的那个早上,Jassy一直伴在旁边。她整理情绪以后,打长途电话去菲律宾告诉Jess家人:“我很不好意思,我知道你在开派对,但她死了。”

在这一周间,Jassy瘦了5公斤。餐厅待应来了3遍,想要为我们下单,但她始终没胃口,后来她点了一杯双份浓缩咖啡,“这可以让我保持清醒”。她的一双大眼睛里满是血丝。

在医生发出的证明上,Jess是死于糖尿病。但工友们都在说,是疫情害死了她——12月22日,雇主确诊了,但她仍想Jess前来照顾自己的小孩。Jassy曾经劝她不要去,但她不忍心,结果就被感染。

两人在一起9年了,事发突然,Jassy至今仍未接受得到。她不敢再经过医院那条路,这往往会让她脑海闪现当日的画面。“你怕不怕?”她掏出手机,翻出一张照片给记者看:相中的Jess闭着眼睛,面目肿胀,嘴里插氧气管——那是她给Jess拍的最后一张照。

在医院守候的那3天,“我每次来都见到有遗体被送走。”根据端传媒整理官方数据,自12月开始至1月4日,澳门共有55人染疫去世。但针对放宽措拖后的感染数字,政府自17日便不再对外公布,它给出的原因是:“我们没有这个数字。”因为无法掌握,政府内部只能用模型推算目前约6至7成人受感染。

P是澳门山顶医院急症室护士。据她观察,自12月13号政府宣布入境人士可以居家隔离开始,发烧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人增多。她向端传媒解释,原本医院有发热门诊及特别急诊部门,以分隔确诊者及怀疑确诊者,但涌入急症室的人实在太多,严重超出负荷,到后期已经没有再将他们分类;而病人由登记到看诊,平均需要等待6小时,当中以60岁以上老人占最多。

面对倍增的病人数量,受感染的医护人员也随之增加,“有超过四分之三护士都确诊了,大家都带病上班。”一开始,医院并没有为前线增加人手。P以特别急诊部门为例,分早午夜3更,每更8小时,但只有1位医生和最多3位护士,但要照顾的病人却有至少200人以上。至于等候上病房的病人,她说至少100人,“数不了”。

每日置身其中,P以“简直混乱”来形容。因为人手不足,护士们完全无法顾及每个病人,士气也很差。曾小姐觉得,自己的妈妈就是在这样混乱的情况下不见了。

曾小姐的妈妈今年80岁,患有第四期子宫内膜癌,曾在11月中动过手术,但情况一直稳定。直到12月25日凌晨,妈妈身体不舒服,叫了救护车到医院去。可是到了早上,妈妈就已经失联。曾小姐马上赶到医院急症室,她向记者描述,目之所及的环境非常恶劣——周围都是遗体,“很多公公婆婆在那边叫”。

到了下午,曾小姐向警方报案,说自妈妈失踪了,护士才把她带到一个科室见医生。在那医生后面,放着两具裹住白布的遗体。医生坐下来跟曾小姐说,妈妈已经去世,原因是癌细胞侵蚀身体,抢救无效;目前遗体已经送到殓房去。

曾小姐不懂反应,反问医生,“为什么会没有人通知我?”医院则表示一直有在打电话,但没有人接听。曾小姐看了一眼,发觉那个电话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家人的,而医院一方没有对此作出任何解释。“3年时间了,澳门也不是第一日有医院吧?”她不理解,为什么妈妈曾经住院,但医院连一个正确连系家属的电话都没有。目前,她正向院方申请妈妈的死亡报告。

“疫情开始了3年,可能一开始做得不错,市民都会赞。但是3年来,如果你有培训足够的人才、有足够的床位,不是每次都临急抱佛脚,怎么会堆积那么多遗体在这边啊?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曾小姐一阵静默,“就算有些事是注定的,(天要你)这一刻死就这刻死,但起码都(应该)走得舒舒服服啊。”

2023年1月6日,澳门山顶医院,医护人员在外休息。
2023年1月6日,澳门山顶医院,医护人员在外休息。

前线毫不知情的“预案”

愤怒在前线蔓延。12月23日,一名前线医护透过议员林宇滔发公开信,表示医院急诊已经严重爆煲(超出负荷),“我们现在真的(只能)看着病人死”,而他们无能为力。

在信中,这名医护向外界揭露急症室的严峻——医院设备、人力,甚至连氧气均不足;医护已经“不休不喝不吃”,但病人情况令人心酸。由于老人院爆发大量感染,在没有足够床位情况下,他们只能用轮椅去接收长期卧床的老人,而一旦轮椅上的病人昏迷需要抢救,他们需要把躺在病床的患者换下来,“这是我从来都没有见过的惨况。”

该医护又指出,根本无法看见政府表示的“庞大支援”,只见一个个病人失去基本尊严、因为水深火热而死,形容官方对策“实在是令人心寒。”此前,政府表示约有2成半医疗人员染疫,但隔离病床使用率不足4成,认为医疗系统未爆煲。

同日,网上流出卫生局与前线医护沟通的群组对话。卫生局局长罗奕龙这样回应:“政府对外向市民说床位足够,是稳定社会的重要措施。”卫生局副局长郭昌宇则不认为医护染疫是“失守”,“相反这种情况是预见的”。他强调,政府的疫情预案有列明应变措施。

然而,护士P向端传媒表示,前线医护对官员口中的预案毫不知情,而3年来,更多时候都是“见步行步”——前线出状况了,高层会先向上层求救,“然后再想方法”。

比如2022年6月18日,澳门出现社区爆发,确诊者会被送到路环高顶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下称“高顶”)治疗。当时一名确诊孕妇已经有分娩迹象,但由于高顶没有手术室,需要由救护车紧急载回山顶医院分娩,过程需要20分钟,结果孕妇刚到急诊门口,就已经生了。

站在医护专业角度看,P觉得整件事很冒险,“我们只是成人急诊护士,没有接生过。”但即便处理手法备受争议、在网络引爆舆论,“(高层)只会跟我们讲:他们是有预案的,这种情况纯属意外。”

“它的预案,第一就是它没有对外公布预案——没有人知道,我们(前线)都不知道。”救护员K说,即使有预案,官方似乎没有考虑到,“医护人员都是会感染的”。

一开始,救护车也有分为常规、跟专门接载确诊者两种。但很多时候,市民只会报称自己情况紧急,而当常规救护车到达后,如果发现病人是阳性的,就要再等专门接载的救护车交接才能离开,“变成要用两部救护车的力量,来处理一名病人。”在分秒必争的急救服务中,时间就这样白白耗掉。一直到12月23日、在同事染疫相继缺勤之后,这样的情况无法再执行。

2023年1月6日,澳门二龙喉公园的核酸检测站。
2023年1月6日,澳门二龙喉公园的核酸检测站。

目前,全澳共有25辆救护车。澳门消防局表示,在12月下旬,救护车召唤个案平均每日达400架次,是平日服务量的2倍以上 。K一直都没有确诊,由原本的返1天(24小时)放2天,变成连续on call(待命)36小时,基本每天睡眠只有2小时,“基本上已经不太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整个人好累。”

但K强调,站在救援角度而言,救护出行动与医院接收病人,是紧紧捆在一起的。现实是,“就算我们来得及载,医院也处理不到。”他记得患者暴增的那段时间,急诊部门完全没有床位,救护车开到医院,等待交接也要等20分钟,“你想一想(那边)有多少人。”

“长期卧床(的病人)只能用轮椅……需要闻氧的病人也不能闻氧,你吸一口、我吸一口。”K一边描述状况,一边重复2次:“我觉得真的好差。”他感觉到,这跟预案所讲的“预计有足够人手”有着明显出入。

事实上,在2022年10月31日,澳门政府曾发布《应对大规模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处置预案(第二版)》。其按预计的感染人数,再调整出5个传播级别的应对方案。但值得注意的是,预案中写明,如果巿民抗原呈阳性,应尽快召唤救护车送往特别急诊检测。

K无法判断,市民是否跟从预案而召唤救护服务。但问题是,“(政府)好似一下子要躺平(放宽)就躺平,市民都不知道要如何反应。”在救护车召唤个案当中,消防局指有超逾半数是属于滥用,“很多病人问:发烧不(是要)去医院吗?”K说。

他认为,现在在医疗系统各面衍生的问题,并不在于放宽这一举动,“如果它准备充足其实是可以的。”其中一点是资讯要透明,例如政府该指引市民轻症可在家里吃药。而另一边,在求诊人数急升之前,政府应要提早呼吁市民不要滥叫救护车,而非到提醒时,求助的高峰期都差不多结束了。

外界声音指责澳门只能跟紧中央政府政策,没有自己的决策权。K认同这种说法,但他选择跟香港比较,“香港也是经历了一波大爆发才躺平,那澳门有香港这么好的前车可鉴,应该要准备得更加好,但是结果还是不理想。”

2023年1月6日,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人们前往入境大堂。
2023年1月6日,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人们前往入境大堂。

在公民社会缺席的城市,掀起场场自救

25岁的Bobby形容,这次染疫是他有生以来生过最痛苦的病。像其他人一样,他头痛、头晕、腰痛,全身都好累。他整整发了4天烧,一直发冷,一度烧到39度。

2022年12月8日,政府向全澳居民免费派发“抗疫包”,包里有必理痛、扑热息痛、连花清瘟胶囊及N95口罩。Bobby吃了10颗必理痛,身体慢慢好起来,但直到现在仍会偶尔咳嗽。

澳门放宽防疫政策,终于与世界开关,但Bobby第一反应没有惊喜,反而是感到惊讶。“吓,你说放宽就放宽,健康码又不用check、通行证又不用check了,会觉得恐怖啰。”据他感受,在非疫情期间,“那些(澳门)人有点点头痛,都会挤到医院了啦。”猝不及防的开放,他无法不为即将发生的事担忧。

开放与病毒共存,院舍自然首当其冲,成为染疫重灾区。澳门明爱总干事潘志明12月22于社交媒体上发文,呼吁已康复的感染者自愿支援院舍,或以义工形式照顾留院和方舱的长者。希望市民可以“帮帮手”。

早在年中“618” 爆疫时,澳门院舍已进行过闭环管理,但因闭环期间员工休息不足,未有安排闭环结束日期、加上薪金和假期没有与当局协商,导致院舍员工压力十分大,员工更因为床位不足而要睡在纸皮上。事件结束后,社会工作局只表示会对闭环员工作出补偿,没有就院舍安排作进一步检讨。

到这次疫情,潘志明坦言,“我都没有期望谁可以出来帮助”。在政府彻底躺平之后,潘志明唯有在网上招募义工自救。他向端传媒表示,目前已收到50多个回复,义工会在培训后安排到院舍工作。

12月8日,政府于疫情记者会上表示,因应疫情变化,澳门将有序调整疫情政策,尽可能减少重症和死亡个案,不会出现井喷式爆发。告别坚持了3年的清零政策,象征澳门正式开放。

2023年1月6日,人们在澳门关闸附近的商店购物。
2023年1月6日,人们在澳门关闸附近的商店购物。

随后市面出现的,是一波波抢药与抢猪肉潮,连麦当劳都在爆疫期间关门了。“3年疫情也未曾见过M记关门,自然会想到外面疫情如何……今日新闻竟然只出六份一人染疫,数据是从哪里来的?”讨论区的一段留言,恰好点出了政府与市民之间的割裂。

在失效的政府面前,不只民间团体需要自寻出路,就连送家人走最后一程,也要公开喊话求助。

2023年1月8日,网上流传一封匿名信指澳门殡仪已严重超负荷,光是排期见殡仪馆的业务员,就已经要排到2月后。此外,信中还提到殡仪馆最新的“殡仪方案”:若逝者家属不做仪式,4组家属共用一个大堂,限时15分钟内完成躹躬上香,“这种方法可以较快排到火化”。

小城陷入慌乱,市民只好自发在网上分享药物、医院的资讯。与此同时,政府每日公布的染疫情况却与大众感知的有所出入。

疫情记者会是澳门政府发布疫情资讯的重要渠道。自2020年1月22日起,政府每日举行记者会,向公众发放有关疫情的安排。但疫情记者会的内容亦经常延后和缺乏实际数字,公众无法进一步了解具体情况。整个社会与政府所宣传的情况,出现明显割裂。

在2021年期间,澳门曾爆发社区感染,当中一座位于高尚住宅区的住宅却没有被纳入红黄码,引起社会回响。在记者提出质疑之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协调员梁亦好却表示这是按一贯做法公布。

事实上,在过去3年的疫情记者会中,当局曾多次以“没有资料”为由避开记者的问题,更多次阻挠记者发问。在2022年中的记者会上,有政府人员多次打断记者发问,最后甚至抢去记者手上的咪高峰。事件导致澳门传媒工作者公开谴责,认为严重影响新闻自由。澳门人的声音在疫情中失语,剩下政府每日的记者会取代现实。

在短短两星期内,澳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社交媒体上,有市民指责政府毫无准备,“无本事就不要学人躺平”、“3年的准备只为清零,完全没想过一旦开放该怎么处理”。亦有人质疑政府角色, “现在好像无政府状态,(政府官员)去了哪里?”

在疫情之初,特首贺一诚抢在全球前抢口罩、抢快速检测,最后更在澳门成功清零,成为了“抗疫模范生”,一句 “花无百日红,储备现在不用甚么时候用?”让他也被捧成澳门人的“贺爸爸”。

3年过去,有网民涌到当年称赞贺一诚的帖文到“鞭尸”——有网民曾在贺一诚上任时留言“贺一诚是澳门这么多届以来最好的特首,是澳门人的福份”,这句说话现在被翻了出来,在今日的澳门重新流行起来,更有人在下方留言“现在呢?”

2022年9月24日,贺一诚在回应记者提问会否放宽防控措施时表示,“我再次强调,我们是没有条件躺平”,结果只消两个月,澳门人便要在开放中摸爬、自救。

有趣的是,卫生局局长与前线员工的内部对话流出以后,在一众嘲讽的留言当中,一个比较认真的市民有3点建议:一是希望媒体关注事件,二是建议卫生局调人手到急诊帮忙。

三,“真的搞不定就不要死撑,找大陆帮手,只要高层肯向外讲自己搞不定,伟大的祖国、澳门永远的靠山,一定支持澳门的。”

2020年2月23日,澳门居民排队买口罩。
2020年2月23日,澳门居民排队买口罩。

除了派钱,我想不到政府做了什么

事实上,3年疫情,澳门曾经2次获得国家队的帮忙:2021年8月,大陆派出300名医护人员到澳门协助进行检测工作;2022年7月,再有650名核检医护团队抵澳。然而中国防疫政策急转弯,各省市亦忙于应对大规模感染,此次或是考验澳门应变措施的时机。

那么在市民眼中,政府3年来做了什么?“除了派钱,”曾小姐认真地想了一下,“就没有了”。她开始向记者逐一列出:消费卡3年、第1年派澳门币1万打工仔津贴,没多久就现金分享了。然后又派1.5万元……她笑了起来,说自己也数不清了,“总之我记得不断派钱啰。”

欣欣亦有同样的感觉,她认为,3年来政府其实并没有准备甚么,政府所谓的做得好也不过是由钱堆砌出来。

2020年初,贺一诚曾豪言快语,说“市民生命优先,经济次之,澳门承受得起”。端传媒整合资料,发现政府3年来的疫情开支,可分为“社会津贴”以及“防疫开支”两种——社会津贴包括百亿抗疫援助措施、减税、“保就业”计划,以及电子消费卡等补助;而防疫开支则包括全民核酸、医学观察酒店费用、买口罩、快速检测等。

2022年6月22日,澳门新一轮疫情爆发,政府推行全民强检,塔石体育馆核酸检测站外出现人龙。
2022年6月22日,澳门新一轮疫情爆发,政府推行全民强检,塔石体育馆核酸检测站外出现人龙。

在疫情阴霾之下,澳门延续派钱作风,自2020年起至今,政府分别发放了4轮援助计划,其中包括提前发放现金分享、向本地雇员发放援助、退还一定部分职业税和所得税、发放消费券等,4轮合共预算954.15亿元。当中,虽然政府再三强调消费卡为临时性措施,但3年来仅发放3次亦已合共支出165.9亿元。

至于防疫开支,连卫生局局长罗奕龙在回应有关问题时,说“相信没有部门能够回复”。而以往官员面对传媒追问,亦常以“无相关资料”或“正在计算”来回应。但如从政府的财政储备来看,2年时间过去,储备由2020年的6161亿元急跌至2022年的5629亿元。

去年6月,澳门在半封城下,共进行了14次全民核酸检测,以及多轮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核检。10月31日,政府公布是次疫情的总开支约为10.82亿元,主要涵括全民核酸以外,更用以采购快速抗原检测套装、KN95口罩、租用医学观察酒店及交通运输等项目开支。

翻查记录,政府曾透露一次全民核检约需5000万元。从2020年初爆发疫情至今,澳门已进行了超过19次全民核检,合共约9亿5千万元。总括而言,澳门这个人口68万的城市,在3年的抗疫路上花了超过900多亿元。而一海之隔、拥有700万人口的香港,3年的防疫抗疫基金花费则近港币2000亿元。

倘若把目光放到每个市民身上,以一名年收入不过14万元的打工仔为例,在疫情3年间,他共收到3次现金分享、4轮电子消费卡和3次雇员援助,合共8.5万元政府津贴。

这数目看似不少,但Bobby却认为即使政府派钱,也无法改善市民的生活。“派的那刻很爽,但之后一爆发,那你用消费都是买药、买口罩”,钱没有留在自己的口袋里。

疫情未完,但愤怒已过

为了避免感染家中两老,过去14日,欣欣都没有出过门。太多时间,她在家里听着救护车声,滑滑社交媒体,她感到,现实世界混乱失措,但在社交媒体上却有着不一样的“节庆气氛”,“我觉得其实很诡异的。”

起初,网络上流传一张“公告”,叫大家控制自己阳性的时间,不然的话就会很遗憾地“错过圣诞、错过元旦”。直到后来多人确诊,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进入羊圈”;没确诊则自嘲是“天选打工人”,中了“阴工株(惨惨猪)”。

3年来到了最后一刻,欣欣感觉,疫情变成了一件“Celebration”——那不是一种值得高兴的意思,而是一种之于社会的连结、“澳门人好久没试过的共同社会体验”。对上一次,已经要数到2017年天鸽风灾。

2023年1月6日,澳门一间茶餐厅,顾客吃午餐。
2023年1月6日,澳门一间茶餐厅,顾客吃午餐。

故在网络上,不少澳门人将是次疫情与当年比较,指责6年过去,特首也换了一届,但治理无能的底色依然没变。用Bobby的话说,“一开始觉得他(贺一诚)有个下马威啦,谁知道去到中间也不过如此。”

“天鸽那时好好多!虽然没水没电,但人是团结的!”曾小姐觉得两次危机并不一样,当年水浸结束以后,大家都有一种很强烈、要一起去“重建城市”的感觉。“现在我有必理痛也不会跟你讲啦!”她大笑了起来,“这就是分别啰。”

“人情味淡了!”澳门地方小、熟人太多,人情味是本地人在这城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是经济问题吧?”她这样理解变化,“以前经济好的时候,很多人对物资(不在乎)⋯⋯但现在不是啊,好多人失业、就算有工作也未必可以支撑到生活。”

曾小姐在疫情开始投身保险行业,3年来,她看着自己的客户慢慢调低保额,“他们都掹掹紧(生活才勉强过得去)。”甚至她自己也开始兼职售货员,朝九晚六。人们自顾不暇,人情味就自然慢慢散退。

可是正在慢慢退潮的,还有愤怒。在医护公开信广传以后,卫生局于12月27日表示,山顶医院已增加300张隔离病床,调派约140名医生上前线;同时临时聘请退休护士及实习医生投入协助。

护士P向端传媒确认,医院确实开始有人手补给,但因为他们未熟悉环境流程,能够协助的事情有限,“不过都算有好过没有。”12月30日,记者曾接触另一位医护,他表示局长院长已“开行turbo”(尽力了),情况已经改善了,如果日后有需要才会找记者帮忙。

随着社面复常,“人们好容易遗忘。”欣欣说,澳门人好似圣经中那堆跌下山崖的猪,一只跟着一只,如果掉下山崖后没死、能站起来的话,就继续生活。

“现在没有人会追住这件事去穷追猛打了,”2021年,澳门立法会民主派候选人遭集体DQ,“以前民主派会比较着重一些意识形态上的问题,你问责、要追究。但现在只剩一个林宇滔在讲人话,媒体又报喜不报忧、强调和谐。”林宇滔为立法会直选议员,从事传媒出身,自称务实派。

疫情会否再临,无人知道,但欣欣不会对未来抱有希望,“如果从逻辑来讲,下一次(应对)是会做得比上一次好。不过,澳门从来都不是一个很讲求逻辑的地方。”

2022年6月27日,澳门疫情下,居住在祐汉的移工。
2022年6月27日,澳门疫情下,居住在祐汉的移工。

至于Jassy,她现在首要做的事,是要把Jess的遗体带回菲律宾。二人曾经谈过死亡,Jess说自己怕火,不想被火化。“我说,如果你死了,我火化你,你还会知道吗?她说,我会。”

办完后事之后,她说仍然会回来澳门。Jassy的另一身份是澳门进步家务工工会主席,这是澳门首个家务外雇团体。2年前,她和Jess一起创立,为移工发声、争取权益。在Jassy眼中,Jess十分害羞,但她是一个行动者(She’s the Do-er)。“我(开会)一边说话,她会一边抄下来;有些人打给我(求助),她会说:我们一起去做吧、给她(求助者)指引。”

事实上,她也是Jassy的指引。每次谈到Jess的离世,她眼泪仍止不住,但她很快回复理性,“我仍然会想留下来,直至政府听见我的声音。”

“移工(议题)、他们的自由、政策……很重要、很重要。”Jassy跟记者说,不是每个移工都拥有知识和勇气去发声,“但如果我们在这里,即使只有一个人,我们可以给知识,这很美妙啊。”她哭了起来,“我只是失去了Jess……是的,这很痛。”但她仍想在澳门多争取一些、多做一些。

“蠢吗?”Jassy满眼泪水问记者。

“我妈妈常常说我很蠢,我说我知道。但只要帮到一个工人,It’s makes my life happy.”

端传媒实习记者曹德熙对本文有重要贡献。

2023年1月6日,澳门葡京赌场,情侣在巴士站等候巴士。
2023年1月6日,澳门葡京赌场,情侣在巴士站等候巴士。

读者评论 9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看到Jassy… 想起了半年前有關澳門移工在疫情下的狀況,Jassy是受訪者之一,沒想到半年後發生了這樣的事… 安息

  2. 澳門人一向習慣當奴才,有什麼好埋怨的呢~

  3. 無論死幾多人,在中共的宣傳中,也是勝利打贏仗,由於控制了資訊,二十年或三十年以後,真相就被埋藏。
    例子:三十歲以下的大陸人不知道1989年的64屠城事件。

  4. 澳門政府派的抗疫包裡沒有必理痛,現在藥局仍然很難買到合理價的必理痛

  5. 突然宣布放开确实制造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民众恐慌,商家未安排生产准备好足够的物资,医院也并未备好紧急预案。不确定性的另一面是信任,即认为政府会按照某种预期采用可靠方针。

  6. 澳門不是婇聽話嗎,係咁架啦,乖仔當然要付出代價。唔受苦點做祖國乖bb啊

  7. 謝謝端記者把澳門的情況報導出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澳門人,見證並體驗著這三年來行屍走肉一般的生活。政府的無能與不作為讓小市民均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很認同一句澳門不是個講邏輯的地方,一直只能由上面作主。很想去改變現狀,但一般人卻無力去改變⋯⋯

  8. 一年前香港爆疫時,澳門人在笑香港人和政府無能。
    一年後同樣的事情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