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當澳門緊跟中央放寬後——三年了,除了派錢,他們憤怒政府毫無準備

澳門政府口中的抗疫最後一哩路,「對某些人來講,簡直是一條不歸路。」

當澳門緊跟中央放寬後——三年了,除了派錢,他們憤怒政府毫無準備
2023年1月6日,老人走在澳門的街道,背後為新葡京賭場。

【編者按】港府一直緊跟北京政府防疫路線。香港曾經歷逾兩年半的「動態清零」,在中國大陸發生封控抗議潮後,北京政府放寬防疫安排,香港亦跟隨之,即使近日香港錄得單日確診人數屢屢過萬,對外對內的防疫措施亦幾近「壽終正寢」。

2022年初,端傳媒製作「香港疫情大爆發」專題,報導關於香港第五波疫情下受苦市民的困境。中港兩地最快在2023年1月8日通關,端傳媒會刊登通關專題系列報導,一窺中、港、澳三地在通關前後的實況。第一篇以數據及資料回顧過去3年,香港人是如何渡過(或熬過)疫情歲月;第二篇採訪香港藥房、買藥市民、醫護等,他們向記者訴說着通關前夕種種的擔憂和不安。第三篇我們想了解一下,到底通關後,大陸人是帶着什麼原因、心情南下來港?「復常」後的香港,跟3年前還一樣嗎?

這是通關報導系列的最後一篇。1月8日起往返港澳不再需要提供陰性核酸證明,不過,澳門疫情大爆發又是如何影響着市民?過去3年,政府做了些什麼去預備病毒有一日成為風土病?為何澳門彷彿在複製香港2022年初第五波疫情的慘況?

1月3日,澳門被厚厚的雲層覆蓋,陽光照不進地面,路上一直刮起涼風。移工Jassy穿着米白色毛絨外套,還沒坐下來,就不斷為遲到而道歉。她剛從菲律賓駐澳門總領事館趕來,處理她伴侶Jess遺體的運送後事。

Jess在聖誕節當天去世。去世前3天,她才剛過完45歲生日,之後確診發病入院。Jassy還記得那天,Jess躺在床上全身乏力,呼吸急促,嘴唇是紫色的。「快打開你的眼睛,不要睡啊。」Jassy一直喊,急到哭了。她打電話叫救護車,控制中心說要等2個小時。

事實上,她們的家就在鏡湖醫院附近,可是急診部位在斜坡的中間。Jessy覺得不能再等,於是慢慢把Jess從家的三樓背到樓下,然後在一段不到400公尺的路走走停停。原本5分鐘的路程,因為背着一個52公斤的人,她花了半個小時。

這一路上,街上十分冷清,不僅少了路人,兩旁店舖也暫停營業——很多人都確診了。12月6日,澳門跟隨中央放寬,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強調不是「躺平」,又說政府不會允許疫情大爆發。但其實不然,單單從12月初到月中,染疫人數已由個位數爬升至402宗,連帶醫療系統出現空前擠壓。市民欣欣的家住在鏡湖醫院附近,她說這陣子救護車聲響過的頻率,「是5分鐘(一輛)」。

疫情3年,在緊貼中央「動態清零」方針下,澳門與世界的感覺是斷裂的——直至2022年末,這裏的人才真正第一次面對病毒帶來的衝擊:前線醫護崩潰、逝者漸增、市面搶藥、「麵包都被人買光了」。看着新聞播送,面對種種不幸,欣欣不解:為何3年過去,政府處理災難應變仍毫無準備?

1個月後,1月8日,香港與大陸通關。澳門也宣布把病毒感染列為風土病,港澳往返不用再提供陰性核酸證明。然而置身在看似「復常」的社會,欣欣仍很憤怒,她覺得「政府完全沒有給我們hints(提醒),」而它口中的抗疫最後一哩路,「對某些人來講,簡直是一條不歸路。」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