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林纶诗:亚裔美国人终于在流行文化中看到自己,然后呢?

现实世界里,他们讨厌中国人炒高楼价,亦不喜欢中国以大国崛起来威胁,但他们却被与这些新移民的土豪混为一谈⋯⋯
《Crazy Rich Asian》电影剧照。
风物

美国近年越来越多种族多元的电影或电视剧,国家由黑人总统变为极端白人主义总统,多少也是原因之一。国家中心华盛顿最新的博物馆——非洲裔美国人历史博物馆,开张两年,仍是长龙非常,非裔美国人要求了多年设立博物馆,我边逛边想,何时会有亚裔美国人的博物馆?

越战后而来的越南人、建铁路而来的台山人、还有及后五十多年来移民过来的广义“中国”人,有些籍贯在美国的人口数量不比在“祖国”少。近期因为电影《Crazy Rich Asians》 (下文简称“CRA”),大家找回上一套全亚洲人主演的电影,那已是1993年的《The Joy Luck Club》。于我,还有迪士尼1998年推出的《花木兰》:曾在北美洲生活过的中国人,在其中看到“自己”上了西方舞台,而主角的眼睛不算过份地小,已觉得相当给面子。

《Fresh Off the Boat》电视剧剧照。
《Fresh Off the Boat》电视剧剧照。

亚洲人故事浮上水面

近几年,亚裔美国人在流行文化里开始占多点空间,先驱者不得不提2015年开始播放的《Fresh Off the Boat》 (简称FOTB)。这出处境喜剧由美国电视频道ABC制作,剧本以同名小说为蓝本,是首出以亚洲裔美国人为中心的九十年代移民故事。其中一段说亚裔美国男孩去朋友家玩,发现他本来以为的碗柜原来是洗碗机,回家后,和哥哥姐姐谈论原来那不是碗柜,是爸妈贴胶纸遮了电子控制屏。这段笑话在网上获得很大回响,亦算令此剧更为人所熟悉,甚至引起其他移民种群——例如也不喜欢用洗碗机的印度家庭——的共鸣。

今年,FOTB已步入第五季,其女主角有来自《The Joy Luck Club》的Lucille Soong,年轻的有 CRA的女担当Constance Wu。作为“亚洲美国人代表论述”的转捩点,FOTB一剧的成功亦某程度上影响到其他以白人为主的移民国家制作以亚洲移民为主角的处境喜剧:2016年,加拿大剧集《Kim's Convenience》及澳大利亚剧集《The Family Law》开始放映,至今也仍在继续制作中。由影响力到持续力,几部剧集都可看作“亚洲美国人”在美国流行文化得以“表达”的里程碑。

《Set it up》电视剧剧照。
《Set it up》电视剧剧照。

由“亚洲美国人”到“美国人”

今年在Netflix上,有两套新剧用了亚裔担正美国人的角色,但与以上FOTB不同,他们不是以移民的身份存在——不是在中国餐厅送外卖,也不是做唐人街的黑市生意,更不懂功夫,或是当科幻片的特异功能人士,他们只是单纯做一个“美国人”。

第一套叫《Set it up》,其种族刻划较明显,故事说两个下属为了不被自己各自的老板折磨,便撮合二人,让他们忙著谈恋爱。两位老板一个为黑人,一个为亚洲人,但剧中没什么种族议题,只算是刻意分配一下多元种族,与星战《侠盗一号》的意图差不多。另一套名《To All the Boys I've Loved Before》,改编自爱情小说,其作者Jenny Han是韩裔美国畅销作家,主演的Lana Condor为越南裔女星,小时候被美国夫妇领养及抚养成人。电影改了原著的混血儿主角为纯亚裔女星。剧情却只是一般美国年青人的日常。

他们不是以移民的身份存在——不是在中国餐厅送外卖,也不是做唐人街的黑市生意,更不懂功夫,或是当科幻片的特异功能人士,他们只是单纯做一个“美国人”。

《To All the Boys I've Loved Before》电视剧剧照。
《To All the Boys I've Loved Before》电视剧剧照。

紧接著Netflix暑假档期,有上到大银幕的《Searching》,此电影在辛丹斯电影节时已嬴尽口碑,剧情以一爸爸从社交媒体追寻失踪女儿下落开始,镜头用上大量电脑萤幕画面、webcam 等,展开一个悬疑片格局。主题是美国家庭在网络充斥的世代里,亲人如何面对代沟、亲情、理解等,但主演用上亚洲美国人,包括失踪女孩的一家设定是韩国人。片中唯一白人女主角坦言,这不是一个亚洲家庭在美国的故事,而是可以发生在任何美国人身上的事。

先代表,后改变

可以看出在流行文化里,短短几年,亚裔美国人可以由以往的角色定形,变为普通移民身份,再成为美国人的代表,发展非常快。在FTOB第一集,主角Eddie说过:为了和白人在校同桌吃饭,决定以后不带妈妈弄的中国面条饭盒,他说“Represent. And then you get to change the rules(先代表,才能改变游戏规则)”,这也正道出作者在美国文化中希望“代表”亚裔美国人的意图。当亚洲美国人有了自己作为移民的声音,便开始能在主流媒体里,堂堂正正成为一个美国人了。

他这些话,让我想起Kimberly Yam的推特。这位《Huffington Post》的编辑在推特发了几条信息,谈及自己从小在美国受到的歧视,继而拒绝中国人的食物,嫌弃中国人的身份。最后,她谈到自己看 CRA 时泣不成声。而这些推特中,有一重要hashtag,叫“representationmatters”,大概也解释到亚裔美国人在主流文化中的形象如何发生著蜕变——不是yellow lives matter(黄种人要紧),而是representation matters (代表,于主流论述里,是要紧的)。

为何CRA仍然跑出?

根据这个演进,CRA受欢迎的原因,是它开始踏入“改变游戏规则”的阶段。电影所涉及的并非单纯因为是亚洲美国移民的故事,而是近年作为亚裔在美国的机遇——首先作为美国人,后作为懂中文者,因而获得不一样的奇遇。

亚洲美国人近年的共同经验是:无论什么行业,若你在美国懂中文,机遇会特别多。科技界的瞄准中国用户及市场,介面最好由中国人试用,做tech懂中文更好;医生若懂国语或方言,会立刻被续约,因为医院可以省回聘请翻译的费用;教育界的中国、香港人,不单方便招揽中港台三地的学生,也可与中国的学院多合作,故偏向找“同声同气”的中国人去当招生。

当亚洲美国人有了自己作为移民的声音,便开始能在主流媒体里,堂堂正正成为一个美国人了。不是yellow lives matter(黄种人要紧),而是representation matters (代表,于主流论述里,是要紧的)。

《Searching》电影剧照。
《Searching》电影剧照。

这些“突然”的好处,不是这班亚洲美国人小时候预见到的,换言之,不是FOTB里的Eddie所能预见到的。然而现在,这班年青人在就业、升职的年纪却遇上“祖国”富强,移民更多的时代。无论是本土就业,还是回来亚洲发展,都比上一代更多机会。在这个背景下,我倾向觉得大家喜欢CRA,是因为那位“超豪男友”并非代表爱情中的真命天子,而是一种“突如其来机遇”的象征。他代表事业、际遇上,因为种族而来的惊喜。女主角根本没有想过自己的中国人身份会为她带来什么,甚至连母亲(祖先)的遭遇也不清楚,但遇上这位超豪男友,就得回中华的地方,用中文讨好他们。这一切也令她一生改变了,更迫使她回头去看自己的血缘故事。这才是此电影特别触动到这一代亚裔美国人的原因。

亚裔美国人,在这几年将要不断调整身份冲击。一切流行文化里的“代表(representation)”只是个头盘,游戏继续怎样玩下去才是主菜。现实世界里,他们被与新移民的土豪混为一谈,本地人讨厌中国人炒高楼价,亦不喜欢中国以大国崛起之威胁。今年年初,一位亚裔美国人Jerry Chun Shing Lee被捕。他1994年加入CIA,2007年离开后,迁回香港生活。今年入境美国时以间谍罪名被起诉。这个冰山一角的例子,加上中美贸易战,折射了两国在各方面的竞赛。在这个大趋势里,在流行文化中的不断转化,只是这场角力的开始,以后如何在充满爱恨的新时代自处,才是“中国美国人”要面对的命题。

读者评论 4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CRA这样的文化现象真的不要也罢……

  2. CRA 没法和 Searching 比,才亚裔还奉为神明,little xxxxx 真是名不虚传。从有钱中获得满足真可悲

  3. “祖國”強勢加諸的是要你在美國當披著美國人外衣的中國代理人,其實更不想你真正融入,我比九十年代更擔心亞裔人在美國的處境

  4. 亚裔美国人/西方人的选择很明智。原本是在白人至上仍然盛行的背景下“回乡”做二道贩子,现在是在“中国土豪”在西方挥金如土的时候做接纳亚洲顾客的二道贩子。在两种二道贩子的身份转换中最有可能实现话语权的崛起,以便将来不再做二道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