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的“中美贸易战”鼓点有了消停的迹象。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的主旨演讲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虽未直接回应中美近期一系列的贸易争端,但承诺中国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降低进口关税;随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 Twitter 发文,对习近平的承诺表示感谢。
过去几周,中美双方频繁过招,贸易战即将全面开打的消息一路占据媒体头条。在这一轮较量中,关税是工具,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是直接原因,但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更核心议题在于中美的产业竞争。2015年5月,中国推出了耗资3000亿美金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通过政策扶持和补助的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让中国在十年内由“制造大国”变身为“制造强国”。但在美国看来,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将在开发高新技术上得到不公平的优势。
关税工具能够有效扭转美中贸易逆差吗?贸易逆差在国际贸易和国家经济中,到底有怎样的影响?这一轮的舆论喧嚣和政策调整,会对中美产业带来什么影响?最重要的是,在这个经济和贸易深度全球化的时代,国家间应当如何进行对话,才不会将普通人的利益作为筹码?WTO这样的场合,还能继续发挥解决贸易争端的作用吗?
端传媒就“中美贸易战”采访了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教授霍尔兹(Carsten Holz)。霍尔兹专注研究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熟悉中美宏观经济议题。霍尔兹以一名经济学者的角度出发,就贸易战话语背后的深层原因、牵动西方社会的“国家安全”顾虑、以及“关税”手段背后的中美产业竞争等问题,给出了他的见地。
端传媒(以下简称端):我们应该如何看到目前中美之间的贸易分歧?这是由美中贸易逆差造成的吗?还是有其他更深层的原因呢?
霍尔兹(以下简称霍):自美国大选开始以来,特朗普都将对中国增加关税的做法归因于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即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金额远多于中国从美国进口的金额。但这个论点是错误的,即便其中正确的部分,但从经济学来看也完全说不通。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17年,美国货物贸易(货贸)与服务贸易(服贸)的总体逆差,相当于其 GDP 的2.9%,这是货物贸易逆差总数的 4.3%,加上服务贸易顺差 1.4% 的结果。若仅论美国进口的货物,这部分尚有具体国别的资料,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货物相等于美国 GDP 的0.7%,而美国出口至中国的货物只占 GDP 的 0.2%。
特朗普因此得出的观点是,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明显多于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货物。但是,这一说法仅仅是听上去有道理(且仅适用于货物贸易上),实际上有三点错误。
首先,特朗普的论点忽略了美国在服务贸易上的强势顺差;但对特朗普相当有利的是,在服务贸易上,没有像货物贸易那样具体的数据。
第二,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不少是由美国公司在中国制造的,也就是说美国的进口对象正是美国企业。这些企业会向它们位于世界各地的股东分送红利,而多数股东应该都在美国,向美国政府缴税,并同时在美国持续从事高附加价值工作。
第三,销售给美国的中国货物中,约有一半是来自在中国开厂的别国企业,而这些企业的总部也许位于东南亚或美国。所谓的“中国制造”仅仅是指在中国组装产品,并不意味着生产价值都积累在中国。事实上,要减少美国对中国引人侧目的贸易逆差,选择在中国生产产品的美国企业,只要把生产的最后一步移到孟加拉就可以做到。
从经济学角度看,美国的贸易逆差可算是天上掉下来的午餐,因为它意味着外国人在美国的投资会更省钱,同时也能帮助美国的经济成长。特朗普对贸易逆差表示不满,等于在说他不希望别人投资美国,也不希望美国经济成长。
这个论点基于经济学上对 GDP 的定义:一个国家的贸易逆差等同于该国的财政赤字。假设特朗普忽然有办法消除掉美国贸易逆差,同时持续在财政赤字下维持政府运作(也即一个拯救了贸易逆差的政府),那么为了要维持美国现今的投资水平,个人和私人企业就要大幅提高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否则,美国的投资水平就会垂直下滑。如此一来,特朗普就会不得不表示他不想要境外投资,即便这将意味着更低的经济增长和就业率的下降。
因此,对经济学家而言,特朗普对于减少贸易逆差的聚焦不可理喻。但特朗普担忧的可能不是贸易逆差总和,而这只是美国整体经济的很小部分。或许他真正的愿望是要降低特定领域的货物进口,比如说在其支持者的产业领域中,减少进口与其竞争的中国货物。
这部分就是国际贸易不幸的地方。当外国和本地的供应商在相同产品上出现竞争时,若外国供应商以价格取胜,那本地厂商就有可能被逐出市场,这意味着企业倒闭和员工资遣,成为了媒体会大肆报导的重要事件。但同时,为数众多的美国人(具体人数随产品种类而定,从数十万到数千万都有可能)却因此享受到了更便宜的价格,而媒体却对这一事实不闻不问。
如果说每一个在美国因全球贸易消失的工作,都默默让许多美国企业和国民获得数十甚至数百倍的利益,大概一点也不夸张。
这推论还能再往前延伸一点。因为开放外国贸易,本地产业中的部分工作就可能消失,但新兴出口的商品与服务却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同理,因为有更为便宜的中间产品,本地的最终产品可以更便宜,这也会增加就业。媒体也同样不会报导美国各地因此涌出的工作机会。
如此看来,特朗普想要达到的效果是,用摧毁许多不是其支持者的工作机会作为代价,将相对而言少量的工作机会重新分配给他的支持者。
端:贸易逆差的讨论是否与其他附加问题有关,例如知识产权或技术转移的讨论?而且这层担忧不仅是来自美国?
霍:特朗普对于贸易逆差的说法已经超过贸易领域,比如他提到怀疑中国企业窃取美方知识产权,又或是他认为中国强迫外国企业向中国公司转让技术。
我对第一点回应是,这些外国企业显然认为将部分技术交给中国政府用以换取进入中国市场利大于弊,否则它们为何会决定让步?
对第二项回应是,面对中国倾斜的竞争环境,关税并不是合适的解决工具。WTO(世界贸易组织)才是处理这项议题的场合,特朗普对于 WTO 的贬低,只会让大家知道他并不懂得国际贸易的复杂性,不了解其中涉及的庞杂的规范框架,以及涵盖了极大范畴的精密协议。另一种可能也许是,特朗普明知自己并没有让人信服的解释,但为了兑现当初竞选时的承诺,故有此一举。
特朗普也许有能力阻止中国商品登陆美国,但这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不会有任何显著的影响。
在谈及“中国制造2025”时,特朗普政府看似在埋怨别国采用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指由国家制定,鼓励部分或全部制造业以及其他经济部门发展和增长的政策),可是,美国也在自身经济的各领域采取产业政策,从农业补助到研究项目支持比比皆是。
特朗普政府围绕着“中国制造2025”的不是抱怨,而是害怕,担心中国在科技领域领先于美国。然而课收关税对阻碍中国的科技发展也没什么功效。2016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只占中国GDP的2.2%。对美国的出口只占中国出口总量的18%、GDP 的0.5%。特朗普也许有能力阻止中国商品登陆美国,但这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不会有任何显著的影响。
最后是国防层面。面对潜在的军事冲突,美国或许不想依靠中国提供军工所需的关键原料或是最终成品,也不希望美国的主要工业被中国企业所有。单就原料和最终的产品制造而论,若美国真的面临工业制造能力和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那么在经济上的解决途径应该是补助部分美国国内企业。而就企业所有权问题而言,解决方案则是要禁止中国企业购入美国资产,因为重要的美国资产若被中国国有企业持有,便会有转交给潜在军事敌人的危险。
在所有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的相关论点中,只有国家安全算得上有说服力。
将资产卖给中国私人企业也是大同小异,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控制延伸到每个企业中,不论国有或是私有。补助企业与限制中资收购也是有代价的——这些企业只能寻找一个次好的买家,而只有国家安全才是让这些代价合理化的理由。
在所有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的相关论点中,只有国家安全算得上有说服力,也不只对美国,欧洲、日本和其他国家也同样如此。假设中国真的能够成为西方国家活跃的军事竞争对手,西方国家最好做足预防措施。然而,提高关税大概是和国家安全最不相关、最不攻自破的政策。我们现在看到的,宛如一场由“经济原始人”主演的荒谬电视真人秀。一旦把权力交给一个还在玩沙子的五岁恶霸,长远影响将非常危险:美国对国际合约而言不再有具有公信力,也不会被当作可以理性谈话的对象。
“中国”这个经济大议题会持续存在。中国的问题是它的规模和政治体系。中国一小部分的产能过剩,对其他国家来说都是大量的产能过剩,造成的价格压力也会让全世界受到影响。在中国的政治体系下,中央只要指示要某个工业领域寻求进步,全中国便会跟上脚步。寻求高升机会的地方官员便会赶上热潮,和国有企业一同向银行借贷,内心也明白这会很“安全”。
同理,中国少量的海外投资,在别国就是大型的资产购买。中国的经济规模庞大,也就意味着最终会有不少西方资产为中国企业与个人所有。西方国家可能因为中国国有或私人持有的西方资产,而沦为极权政权的受害人。但关税战对此完全没有帮助。特朗普不论有心还是无意,错过了问题的重点,但搞不好错过了的问题才是重点——在他无力阻止无可避免的事情进展时,总得出点声、做点事。
端:2018年初以来的中美关税之争和贸易公平讨论,是否会影响到中国的高新技术行业的未来?
霍:(讨论这个问题时候)很难撇开公平的问题。
中国被指控限制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包括要求外国公司转让知识产权,制定国内内容标准,试图在某些行业中增加国内生产所占比例等。但是,如果从中国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中国要永远跟随在其他发达国家的后面,为外国公司的高新技术支出高额代价,而在制造业中谋求很低的利润呢?
在这个追赶的阶段,一些中国公司跃跃欲试,成为某些行业的技术先驱。而中国政府正在支持这种发展。从中国政策制定者的观点来看,这样的做法并没有错。建立必要条件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也没有问题,而不是去依赖潜在战略竞争对手——美国。总之,“公平竞争”这样的主题,需要的是更多的讨论。理想情况下,这些讨论应当在 WTO 这样的场所进行,并且让所有 WTO 成员加入。
不断发展的中国,将不可避免地继续改变世界秩序。
即使中国政府没有支持中国企业,一些中国公司最终还是会自行突破技术瓶颈。最好的中国企业几乎没有从产业政策中获益,而是自主创新。还有一些人可能,只是可能,会在政府的支持或保护下推动创新。但从长远来看,如果中国没有遇到政治动荡或强大的外部干预,仅仅因为中国经济的规模,中国在全球创新产业中所占的份额就会越来越大。
中国自然资源相对稀缺,它的优势在制造业、知识和技术创新。而美国拥有肥沃的土地和较低的人口密度,它的优势在农业(可能还有石油和其他自然资源)。任何与别国相比的相对优势,都有其历史原因(以及部分政治和军事原因),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不断发展的中国,将不可避免地继续改变世界各国相对优势的平衡。
(实习生蒋昀修对本文亦有贡献)
霍尔兹的主要观点:
-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仅停留在货物贸易层面,在服务贸易上,并没有公开数据支撑美中逆差的证据。
-
特朗普想要达到的效果是,用摧毁许多不是其支持者的工作机会作为代价,将相对而言少量的工作机会重新分配给他的支持者。
-
在牵涉到中国的国际贸易论点中,只有国家安全是最有说服力的。然而,关税大概是和国家安全最不相关、最不攻自破的政策。
-
对于中国贸易环境的公平议题,应当由世贸组织成员在 WTO 机制下进行讨论。
-
从长远来看,如果中国没有遇到政治动荡或强大的外部干预,仅仅因为中国经济的规模,中国在全球创新产业中所占的份额就会越来越大。
回到wto來講?是否搞錯了什麼,很多國家早不把wto當一回事了,它已經走向名存實亡。
特朗普的主要目的是爭取對他個人的支持度,甚至犧牲更多利益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這個教授真的很偏袒中國,很多文章提到的邏輯用在中國身上也是成立的,但這些就沒有提到,例如中國GDP裡面的水份,普通市民在支付更多的消費稅etc
@塔森 黎蝸藤那篇評論談的就是你提到的問題
最關鍵的問題似乎都被輕輕帶過了,比如中國智慧財產權保護法的落實度、外資技術轉移的強迫力度(和美國畢竟有顯著不同,只說美國也這麽做有點打馬虎)、中國是否達到加入WTO的承諾、WTO的監管效力、中國的保護性關稅是否合理……。在川普(也許)搞錯重點,中國政府用政治語言模糊焦點的時候,畢竟更期待有比較切中核心的觀察和論述。
貿易戰的根源是文明衝突,而不僅僅是經濟層面上的問題。因此,未來「戰」的維度會不斷增加,範圍也會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