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话想说吗?端传媒非收费频道“广场”欢迎各位读者投稿,写作形式、立场不拘,请来函 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读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本文包含部分电影内容陈述。
导演冯小刚新作《芳华》经历了国庆下档风波之后,终于在12月15日,于中国大陆和北美同步上映。由于有撤档的噱头,大家都想看看有什么敏感的内容不让播,于是场场爆满。
电影根据严歌苓小说《你触摸了我》改编。在电影的片名上,严歌苓提供了几个选项,《好儿好女》、《青春作伴》、《芳华》等,最终冯小刚采用了《芳华》。芳华的立意,芳是芬芳、气味,华是缤纷的色彩,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很符合记忆中的美的印象。那是冯小刚们心中,追忆似水年华的美好年代。
影片的时间跨度,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半期,到毛去世,文革结束,对越作战,到改革开放后十数年。讲述了军队文工团里面一群男男女女,随着大时代的变迁,经历的人生起伏和变迁。
当时代浪潮褪去,当年处于时代风口浪尖的男女,对自己的过往,会给予一种怎样的评价。当曾经被赋予高于生命价值的理想失去光彩的时候,他们又会如何诠释自己的青春过往呢,有人觉得往事不堪回首太匆匆,也有人觉得青春无悔,忆往昔峥嵘岁月愁。个人的阅历,和对历史的了解,对于如何诠释过去,都会带来极大的个体差异。
年代背景的矛盾
影片一开场,一幅巨大的毛像冲你挥手的照片映入眼帘,旁边是在刷“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标语的场景,一看就知道发生于火红岁月。明媚的练功房,青春健康的肉体,雪白的大腿,暴露的泳衣。给人的感觉,好像那是一个自由奔放,可以随意暴露身体的年代,事实是否真实这样的呢,王小波的小说里面《黄金时代》里面讲的,禁欲年代的男女如果自由恋爱,暴露身体,或者随意发生婚外性行为,是要被打成搞破鞋,要被游街示众,出斗争差的。电影中这种暴露身体的场景,似乎与年代背景不合。
在那个论出身的年代,要加入军队文工团,肯定要政治过硬,根正苗红的才行。像何小萍这样亲爹被打成右派去劳改的不知道能否通过政审,影片开头说的改了姓跟继父姓,家庭成分也改成了革命干部不知道是否行得通。
片子当中,人物形象是扁平的,也就是说人物塑造不立体,性格单一。一个个人物就像一幅幅白描,不具体,不生动。刘峰跟何小萍说,你爸爸在劳改,你改了姓,划清了界线,给你改了家庭成分,成了革命干部的家庭。听到这句话,何小萍没有一丝焦虑和忧愁,嘴角居然露出了天真无邪的微笑。她生父在劳改,生死未卜,她居然能天真的笑得出来。后来她爸死后她万分悲痛,可见也不是个没心没肺的人,那开头这么处理卖萌就非常的令人匪夷所思了。
拍这种历史题材的片子,不对体制进行反思,就是浪费公共资源和公众的感情,靠卖情怀赚钱是一种无耻的炒作行为。用6分钟的战争场面来吸引打鸡血的民族主义军迷;用白皙的长腿,扭捏的身段,泳衣,沐浴镜头来取悦文革中失意的油腻男;用一句干净利落的草泥马,来抚慰改革中没有得到甜头的落魄群众;再用几首红色经典歌曲和无处不在的毛像,来让广场舞大妈大叔追忆文革中虽然物质匮乏,但是贫富差距没有那么大,明面上的腐败没有那么多,表面上貌似平等的年代,这成为了很多人幻想的乌托邦。各种噱头满足各个阶层的不同需求,票房自然就上去了。
美化荒唐年代
文工团是一个很奇妙的存在,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相当奇葩的事情。这个非战斗群体中还能产生将军,还产生了多名领导人的妻子。文工团越美丽,则现实越丑陋。文工团的青春,不是普通人的青春。是出生在大院的官二代郝淑雯,陈灿们的青春,而不是出自草根的刘峰,何小萍们的青春。刘峰跟何小萍的青春只有被歧视和被排挤的痛楚,哪里有一点美好可言。官二代文革开始的时候可以参加联动打老师,抄家,打黑五类。文革后可以参加文工团,改开后又可以下海经商捞金富得流油。草根无论是文革期间被压榨被排挤被冷眼,还是改开之后被城管驱赶,被公安当成“低端人口” 清退。他们哪里有一点尊严和美好可以回忆。美化这种荒唐年代,和畸形年代的荒诞产物文工团,正如欣赏裹脚之美一样,是一种变态。
冯小刚对那个年代的态度是暧昧的,是含情脉脉的,从那多次的毛像特写可以看出来,从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的歌声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一排排女兵挑起红色娘子军的芭蕾,白皙的大腿凸显出流动的线条,还有女兵洗澡的镜头,多次出现的对平杯内衣的特写,冯小刚对红色年代的回忆,最后固化在对青年女性身体的物化上。冯小刚自称是大院子弟出身,对红色年代是充满眷恋和怀念的,对红五类可以随意迫害驱赶黑五类的荒唐年代是向往的。就像电影《老炮儿》里,冯小刚们意淫对许晴角色的强暴可以看出来,老炮们不服老,还是想要再干一票的。
关于对越战争的动机,也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普遍流行的说法之一,就是跟苏联结盟的越南,因为柬埔寨的越南侨民1万多被杀,在1978年12月入侵了柬埔寨,发动了对反人类的红色高棉的攻击,并在1979年1月7日攻占了金边,推翻了红色高棉建立的民柬政权。而红色高棉一直是受到北京的支持,波尔布特也是在北京受训的。越南入侵柬埔寨,遭到了中国的强烈不满。于是港媒有流传这句最高领导人的讲话,小朋友不听话,自然要打屁股。1979年2月17日,中国发动了称之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争。还有一种说法是,邓小平刚刚复出不久,急需一场对外战争来树立个人威信,也扫清党内毛派势力的掣肘。同时中国不能容忍中南半岛出现一个跟自己对抗的地区性军事大国。不管是那种理由,这场战争的理由似乎都不是很充分的,难免有大国沙文主义的成分。由于越南跟美国缠战多年,作战经验丰富,且全民皆兵,又是多山的地形。中国军队准备不够充分,损失巨大,还经常被伏击,所以不久就开始大开杀戒,越南平民的伤亡非常大。1990年代以后,由于改善了中越关系,之后官方对这场战争就很少提及。近几年退伍老兵上访要求改善待遇的群体事件,也多少有些敏感。所以冯小刚的这部片子重提这场战争对官方来说有些许的尴尬。
一场发动原因不是很站得住脚的战争,电影里再体现士兵作战多么英勇,救护人员救死扶伤多么的无私,是否也有些荒诞。就好比一个电影在歌颂二战德国士兵日本士兵作战多么英勇,救护人员多么无私无畏地救助发动侵略战争的德国兵日本兵,显得一样的荒谬。
冯小刚的电影,对严歌苓的原著小说做了较大的修改和处理,主题和主旨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严的小说,较注重于小人物被集体主义吞噬的悲剧结局。而电影的处理,对人物形象,和年代背景都做了虚化处理。模糊化和唯美化的结果,就是不承担任何历史责任,避免展示时代的荒谬性,也减少了批判性。让观众多去关注绚烂的青春,追忆逝去年华的美好。廉价感动取代了批判,对苦难年代的浪漫化,对于造成苦难原因反思的弱化,这对于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是福还是祸呢?
不是很认可,太偏激了。
連「擁抱」都沒有的年代為什麼值得懷念?http://www.storm.mg/article/466695
沒看過電影, 但是覺得"可以緬懷自己逝去的青春, 不要緬懷錯誤的時代", 感覺上芳華有偷渡洗白的嫌疑
這篇是目前讀過對電影 芳華 寫得最 透徹 與 中肯 的影評了
深有同感
大讚!!!
这篇评论质量也太差了吧。读者投书也不意味篇篇都要发,至少应该有些筛选机制吧……
那句“天下都是我们家打下的,你算老几”印象深刻,深深印在了脑子里。
又何來美化一說呢?文工團一夜之間就被解散,好人不得志,落井下石陷害劉峰的婊子卻能夠去國外享清福,劉峰和何小萍的命運令人扼腕嘆息,請問作者又是怎麼看出來是對文革年代的美好追憶呢?影片中那些歌頌XXX的鏡頭,為了XXX做一個好戰士此類的片段在大陸人看來是尷尬多一些還是美好的追憶多一些呢?你自己心裡沒有bee數,大家心裡卻有。
没看过电影,不予置评。但是看到了很多人对不同声音的零容忍。
冯和严都有在文工团的经历,电影是对荒唐年代的真实写照——你没有这样的经历,对当时的人的单纯、善良和辛酸又有多少的体会?
同意前面的评论,站着说话不腰疼。
correction: 苦惱→苦難
alternative point of view: 即使在那樣苦惱的年代,人們也沒有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如果没有审查,冯小刚拍成这样真是让人扼腕叹息。
七律•《芳华》
漫道温馨一大家,蛮圻几悟惜芳华?
清歌枉颂关山月,热血空浇战地花。
多少聪明追实利,两三纯善似浮霞。
春风未必传佳讯,聚首如斟杂味茶。
对于中国的导演在电影中有对某些荒诞时代的批判或反思这一件事我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不仅是冯小刚这样的大院子弟,很多人,说起那个年代都是怀念,觉得那是个好的时代,这才是悲哀的。看完这部电影能让大家讨论中越战争、讨论文革就可以了。
再回来看了一眼评论,对端的读者不被随意带节奏更尊敬了。哈哈哈哈。作者应该尴尬了。
这篇影评对《芳华》和冯小刚的批判无甚新意。
年代不会荒唐,人会,包括作者。
这就叫我想起了近二十年前的事:当时巴黎歌剧院来北京演《茶花女》,有些观众说:这个茶花女是个妓女啊!男主角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玛格丽特和阿芒,两个凑起来,正好是一对卖淫嫖娼人员!要是小仲马在世,听了这种评价,一定要气疯。法国的歌唱家知道了这种评论,也会说:我们到这里演出,真是干了件傻事。演一场歌剧是很累的,唱来唱去,底下看见了什么?卖淫嫖娼人员!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了十几年。我总觉得中国的观众应该有点长进——谁知还是没有长进。
你是军迷吗?你被吸引了?
你是油腻男吗?你被取悦了?
你是落魄群众吗?你被抚慰了?
你是大妈吗?你追忆文革了?
暗戳戳的给别人打上标签然后揣测别人,端传媒和环球时报的编辑看来只是屁股不同,脑袋却是一样的。
文工团里,阳光如同黄金一般洒在那些健硕、柔美紧致的皮肤上,荷尔蒙如同壮阔的音乐一般飘散,青春如同小鹿乱撞,生命像花朵一样盛开,这就是冯小刚给我们制造的《芳华》。
他和他的同龄人一样,拒绝忏悔,而且,他们还要肆意美化他们的青春,发誓忘记他们曾经犯下的罪和让别人流过的血,粉饰出一个充满着理想的、天真无邪的、唯有阳光和爱的世界。
他们以坚定和无耻的决心,拖延、毒害和阻碍着这个转型的国家走向宽容、公共与自由的新时代。
他们所有的芳华,腐朽、发酵、翻腾,全都释放成了广场舞震耳欲聋的喧哗。
这篇文章读者没有被带节奏,想必作者和端媒体编辑都一脸蒙逼很尴尬吧?
端确实该对内容甄选更加认真些 这种高举高打的影评放豆瓣上不会有人看的
没听说过6分钟号称“真实”的解放军挨打片段能吸引“民族主义”军迷。
单就这篇影评性质的文章而言,我不希望它属于付费文章的一部分。
这篇影评的水准放在豆瓣根本没人看吧竟然能刊在端傳媒上
文章太偏激
站着说话不腰疼,吃瓜看戏不嫌事大。
「不對體制進行反思,就是浪費公共資源和公眾的感情,靠賣情懷賺錢是一種無恥的炒作行為」這種不xx就是xx的句式不就是典型的文革扣帽子技巧嗎?打著反文革的旗號搞文革,作者這種人和紅衛兵的區別只在一個屁股之間。
能拍能上还是有进步的。不好一巴掌拍死
荒唐不慌唐该由亲历者说了算,在此不置评论。我只建议作者回去补补历史,先了解清楚柬越战争和柬埔寨的历史再来论述,不然有指桑骂槐的嫌疑。
政变上台的龙诺将军同样实施过军事统治和镇压异己;柬埔寨独立之父西哈努克亲王与北京的关系是怎样;北京决定“惩罚”越南并非出于支持红色高棉的立场,更多是考虑维持一个独立的柬埔寨。最后事实也证明,1993年在联合国监督选举下,西哈努克创建的奉辛比克党成为第一大党被人民认可,而一直受北京支持援助的西哈努克也复位
看看30年代昭和青年的下场,看看70年代昭和青年的下场,谁比你傻逼,那就老老实实别当21世纪的昭和青年了。毕竟一将功成万骨枯,但haoshuwen luocan一滴汗不留就从旧时代权贵变成新时代权贵了,马克思他老人家说战争就是两个国家的被统治阶级拼命给统治阶级抢战利品,这个问题想明白,枪口对向谁是不是要清楚一些了呢
能如此輕描淡寫地說出「不對體制進行反思,就是浪費公共資源和公眾的感情,靠賣情懷賺錢是一種無恥的炒作行為」這樣話,讓人有一種夢迴十年前的錯覺。可惜如今江河日下,賣VPN都會獲刑五年半,而說出「為何不反思體制」這樣的話,只會讓人想到「何不食肉糜」
电影歌颂了中越战争…我咋没看出来…另外我觉得芳华的存在给当下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矛盾感。芳华的确反映了那个时代幸运者对青春的怀念,虽然也没有讳言其中的霸凌和不平等。而当革命理想真的照进现实,中越战争这场主动的战争留下的却是一车年轻的尸体。当下学生不了解中越战争,也不了解文革,尤其是对后者的批判是稻草人式的。让受众接受看似矛盾的文革刻画,我倒觉得更有利于认识一个真正的文革,意识到这种矛盾,才可能认识到当下的“美好生活”也是一种矛盾,而不是接受“一个胜利到另一个胜利”的庸俗教科书叙事。浅白的说,这部电影让年轻人意识到“卧槽他们年轻的时候怎么跟我现在差不多”,历史让年轻人意识到“卧槽他们不再年轻的时候为什么被像猪一样杀了”。如果我们都不能理解他们哪怕虚伪的理想,我们怎么能理解历史怎么把他们推向悲剧的一边。疫苗必须有毒才有效。我们走进那个时代的芳华,又看到那个时代的荒唐,才有一点点可能走出今天被权力资本话语罗织的芳华。
1979年的事情實在說不上久遠,可現代中國史本身就是含糊其辭的。
这也是批判此片最无力的一篇文章了。提出的何小萍所谓家庭成分是否行得通,听到抚琴劳改何小萍没有焦虑而微笑,这些点都非常无力。“拍这种历史题材的片子,不对体制进行反思,就是浪费公共资源和公众的感情,靠卖情怀赚钱是一种无耻的炒作行为。'请问真的要电影上不了画你就开心了?
回答楼下的“不配”这个拍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所谓的什么大尺度突破底线,根本从一开始就不存在。所以冯小刚自己都说了,与原来10月要上的版本相比,一刀未剪。另外今年所谓越战近年被淡化隐瞒,也有严重的舆论风向被引导问题,这个年代谈朝鲜战争的都少了,何况越战?主要是年代久远的原因。
不同意关于冯小刚是艺术家的言论,倒不如说更是一位商人,会以噱头炒作,又会以情怀把握人心,这部电影唤醒年轻人关注中越战争?别做梦了,倒是更坚定了粉蛆们对毛的纪念了,更弱化文革的恐怖,更乌托邦化了那个仿佛平等实际和现在没什么两样的社会罢了…
同意樓下,不是人人都有劉曉波一般的勇氣,馮敢把話題挖出來算是徘徊在安全線前面玩火了,現在看到的版本的劇情及描寫重點或者在之前被禁播後作出了較大修改,讓老闆們的投資不至於打水漂。後面就看多少年輕人開始重新認識越戰話題了。
不知道作者会怎么评价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不管他谈论的深度如何,角度如何,他敢在这个时代把这个石子扔进如死水的大海里,我觉得有其作为艺术家的担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