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Your Opinion 精选重要报导、争议话题底下,读者的评论、来信、或者获得授权的个人脸书感言,整理成文并发布,让更多人可以读到你的观点,让声音穿透同温层。欢迎你继续在端APP和网站写评论,在端的Facebook留言,或者写信给我们editor@theinitium.com。我哋实睇,一条都不会走宝。
中国留学生杨舒平在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引发了持续多日的讨论。在《北美留学生日报》和《环球时报》的报导下,中国大陆网友掀起了指责其“辱华”的热潮。主要批判都针对于演讲中赞扬美国而批评中国的内容。
在民族主义情绪激昂的舆论场上,许多网友都认为杨舒平是在诋毁中国,迎合美国;但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留学生在表达对于民主和自由的向往。在读者廖若的来函《放过杨舒平吧,让我们来谈谈原则》一文中,作者提到,一个社会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一些共识性的原则加以维系。这场风波之所以如此暴戾,正是因为在原则性的关键问题上,我们还未能找到共识。
几天前,圆桌发起名为《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辱华”?我们该如何优雅批评自己的祖国?》的话题,读者们纷纷各抒己见,表达了对于何为“辱国”,如何正视“批评”的看法。
成为众矢之地的留学生,是合理批评还是辱华?
5月22日,《北美留学生日报》发表《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涉嫌辱华:我在美国吸到的空气都是甜的》一文,率先使用了“辱华”一词形容此次演讲。并在报导的最后愤怒地表示:“我们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尊严被再一次踩在脚下!”随后,大陆官媒《环球时报》也对此发声,再度引爆了舆论骂战。我们应当如何定义“辱华”?杨舒平的演讲是合理批判还是侮辱?
令人奇怪的是,這個常常被「辱」的國,到底是一種什麼東西?似乎隨便什麼事物都能將其傷害,脆弱得好像本就不該存在於世一樣。
9_9Oops:即使這位同學的講話稿有值得商榷之處,社交媒體上氾濫的口誅筆伐人身攻擊和人肉都更加丟了一部分國人認爲就算餓死也不能丟的面子。
關於如何去表述中國,雖然我不贊成刻板印象和過度簡化,但更多的表述是通過行爲和長年累月的言說做到的,其中民間也無法替代政府的形象。尤其中國的國家話語極強大。就算國人如何努力,滿天飛的新聞就是今兒個中國在WHO把臺灣轟出去了、昨天漢辦的職員給蔣經國基金會的什麼東西給撕了、明天好死不死給反公共交通性騷擾的拘了,大後天不知道那個貪官運出國去幾百億……這部分必然是中國表述的一部分。只要這部分和聽衆奉行的價值觀有極大的不同,而且是不敢苟同的話,刻板印象是很難破除的。
章灵北:这段演讲提到至少四个话题:雾霾;司法独立;言论自由;民主选举。绝大部分评论火力全部围攻雾霾一处,而不闻后文的另三项议题,一是民主自由观念并未深入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里面还有不少在国外读书生活过的年轻人。他们生活在自己幸福的阶层圈子里,对身边其他阶层其他公民经历的痛苦基本处于常年无感的状态。
一个毕业生,打得过,而对执行环保标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搞权钱交易的地方政府,则噤若寒蝉。仿佛「解决」了提出问题的人,便是解决了问题,中国人什么都可以丢,就是不能丢面儿,丢不得「天朝上国」的匾额。今天这出戏跟之前几出一样,都照出了真切的民族性。
ooths:我想如果是我的话应该不会像她这么做。中国不民主不自由,这是事实,我当然知道,不仅知道,我跟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也在私下讨论过,但只是私下,当然我也没有优秀到有机会大庭广众对着一帮老外讲演。但是在台上当着全校的面大谈中国怎么差美国怎么好,说实话,我做不出来。如果这姑娘最后把立足点放在将来要努力改变中国,让中国人也能有民主自由,也能呼吸新鲜空气上,那我觉得这小姑娘挺有出息。但是现在感觉似乎不是这样?我还没有听呢。如果真像端讲的,拿中国做反面教材提醒生活在美国的人们自由民主并非理所当然,那我觉得她立场可能有点错位了。我不会这样做,也不会喜欢这样做的人。
张舒兰:她开头的论据并没有事实根据。如果不是故意作假,也是非常的不严谨。柴静的纪录片同样是讲雾霾。但此片数据翔实,事实清晰,令人信服,跟杨同学夸大失实的开篇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完全认同杨同学关于自由民主的向往。她在美国的演讲通篇是关于自己在自由的美国如何得到了绝好的机会完善自己。而她在中国微博的道歉,却大谈自己会如何在国外热爱中国,弘扬中国文化。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种行事方式我很难不鄙夷。我认为这本质上和入党积极分子抱着国旗痛哭流涕的表演并没有什么不同。未必是杨同学的错,她也许入戏太深,无法自拔。
我觉得杨同学并没有卖国。比较好的情况是天真热血,说得差的,就是演技过火。
Frank0594:說到“辱華”,我就搞不懂何謂“辱華”。它有構成要件嗎?辱是定性嗎?需要強烈主張,還是具備某些行為就算?外國人吐口水在人民幣上算嗎?中國人吐算嗎?區分場合嗎?此外,“華”的範圍是什麼,包含土地嗎?代表中國的符號就行嗎?粽子算嗎?甜的還是鹹的要先說清楚?中國文化呢?新文化運動和文革,誰辱華呢?
所以,誰有資格判定某件事“辱華”了呢?官媒?《北美留學生日報》這樣的搬運工?網民?我不知道,知道的朋友請教我。
最後,“辱華”和歧視華人有什麼區別呢?愛國又愛的是什麼呢?政府犯錯了呢?空污會致癌也要討論會不會生病嗎?中國人13.7億人,現在和將來會有多少人為空污付出代價。不要告訴我倫敦當初也污染,前人的經驗不是拿來重蹈覆轍的,即使這個政黨已經習慣了重蹈覆轍。
clareyeh:對於自己國家的想法還是需要機會從對面看過來,她的演說是反映了她所體認到的種種落差,種種過分攻擊的言論只是真實地反映了她的所說的情況確實,許多人不習慣針對事情提出批評,而且藉由這些自由的評論形成一個所謂的言論市場,中國似乎也沒有這樣的條件。
台灣情況不同,大家都可以提出評論,越觀察得徹底罵得越是狠,即使是質量或建設性不高的評論,基本上社會還是有一份包容的雅量,但相對也要付出各種言論湧出後形成主流民意的時間,做起事來難免掣肘。
李灏:大家都说现在这一代孩子最让人担心的是没有价值观,没有信仰。我倒觉得,不只这代孩子,活在当下的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更多成年人,一样没有。你们教育出这样的孩子,证明你们自己不过尔尔。大人们就是这样,他们更看重世俗判断当中的那些标准,他们信仰的是实用主义,他们获得优越感的理由是是否比别人富有,是否出人头地,是否有权力,而不是是否有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价值观从来就不是我们教育的重心。所以,钱理群先生才说,北大现如今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北大尚且如此,我们又如何能奢求更多人呢?
所以在我看来,大部分人没有资格去声讨这个孩子。我们需要批判和反思的不是这个个体,而是更多。也许我们该更多教会那些一张白纸的孩子,多一些真实和诚实,少一点虚荣浮华。寒窗苦读,不一定需要出类拔萃,但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一定要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牆奴:令人奇怪的是,這個常常被「辱」的國,到底是一種什麼東西?似乎隨便什麼事物都能將其傷害,脆弱得好像本就不該存在於世一樣。
flyingmeo:雖然絕不認為這位女生的演講是“辱華”,仍然認為她的演講水平有待提高。至於“優雅批評”的問題,個人認為世界上的所有發言可以劃分為四類:積極建設性、消極建設性、積極非建設性、消極非建設性。其中的“消極建設性”就是所謂的優雅批評吧——雖然不認可現狀,但一定會指出如何變得更好。另外一個優雅的意涵就是“不發洩戾氣”,好好說話,就事論事,絕不搞人身攻擊。
“民族主义就是点击量的保障”
此次留学生演讲事件,是大陆社交媒体民族主义的一次集中爆发,打头阵的是微信和微博平台上的营销号及官方帐号。近年来,大陆社交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追求10万加,100万加,民族主义是重要利器之一。不论是为了赚钱,还是舆论引导,在获取点击量及关注度上,报导“辱国”事件的社交媒体都获得了不错的收效。网友带鱼说:“民族主义就是大陆社交网络的点击量保障”。
想起小毛和逼哥的《黃昏》,「你終其一生想找到理由去熱愛腳下的土地 他為其定義的偉大 對你有什麼意義。你所能做的只是在奔跑中保護好你自己 你想要感受到他愛你 願他別去傷害你」
Auc: 至于为虎作伥的小粉红,俨然已经是团团的下属团体,个体意识恐怕早已困厄于集体意识,成为恶的集合了。经过一直被鼓吹的集体利益高于自身利益教育和被无数次buff的爱国主义熏陶,在他们眼中已经有泾渭分明的阶级划分。一旦触犯到他们高的离谱的底线,就已经是阶级敌人,按照祖传的共产主义,那是要斗争的,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要斗个你死我活,不斗争就没有发展。
而个体在这群人眼中已经被淡化,被象征性的赋予了阶级符号。故而对个体行为的容忍,跟对阶级敌人的容忍划上了等号。而阶级敌人的行为当然是不能容忍的。所以一个普通的留学生,在异国他邦做了一个普通的毕业演讲,其中不过是普通的拍了一下庄家的马屁,普通的调侃了一下前庄家的面子,我们敏感的共产主义斗士便在其中发现了敌人的气息。
说到底,是对个人权利的淡漠,和对集体权利的纵容,让这种看似荒诞却无比真实的故事一次次在盛世天朝上演。而当看到有人在讨论这个学生的言论是否有问题的时候,内心总难免发出一声冷笑。笑得是国家机器的教育渗透是何等彻底。让我们都忘了对方只是一个普通学生,如果没有媒体的推波助澜他恐怕根本不会进入大家的视线。而就是这么一个普通人,我们已经想要去剥夺他言论的自由了。
Frank0594:面對這個國家中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認識和描述它毋庸置疑是社會討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是現在兩微一端的民意發酵中心,仇恨、娛樂、惡搞遠超過冷靜,網友發表評論也不將賬號(暱稱)想像為個性、人性、局限和能學習的人。最重要的原因是,獲得知識是需要成本的,產生洞見有賴于日積月累的觀察與思考,這種門檻本來就不適合“嘴炮”、“鍵盤俠”。
帶魚: 自從共青團活躍開始,民族主義就是大陸社交網絡的點擊量保障。我們上稅,他們拿錢辦事而且我們參與權很小,我們還要不停地說做得真好,不好的時候也要說沒事你在努力,我真的不理解這樣的邏輯鏈。
批評不分善意和惡意,這不過語言的藝術。對錯與否,可以拿理據服人。一個所謂泱泱大國,被一個女孩抓住痛處在畢業典禮上說了兩句,就人肉、辱罵,還真是大國氣度。這當然不是政府行為,可你們不是說你們在的地方就是中國么?
想起小毛和逼哥的《黃昏》,『你終其一生想找到理由去熱愛腳下的土地 他為其定義的偉大 對你有什麼意義。你所能做的只是在奔跑中保護好你自己 你想要感受到他愛你 願他別去傷害你』
为什么我们如此害怕发声?
在网络舆论一边倒的情形下,也有网友并未被这样的民族主义情绪感染,认为这只是个别媒体在断章取义,为了点击量煽动民众。“表达对于民主和自由的向往,有哪里不对?”然而这样的言论很快被扣上“美分”、“洗地”、“卖国贼”等帽子。网友monsoon十分迷茫:“我怕成为个异类,还不如人云亦云,假装跟他们一样单纯,至少平时受到伤害时还能得到些温暖跟安慰。”
不知道哪一天,水会真正漫过人们的胸口,那时他们才发现,自己将要无法呼吸,可好像一切都来不及了。
monsoon:我是混沌的,但我也想说出些我想说出的话:我觉得姐姐的演讲还算不错,人也大方不怯场,吐词清晰逻辑明确,结构鲜明,很羡慕这种能上台流畅表达出观点的能力,相比之下,还是惭愧。我为什么不敢为她的演讲较好呢?我的对铺住着一个小粉红,喜欢听军歌跟上世纪的老歌,至少在音乐上我们之间有隔阂,平时关系也还算融洽。我很担心,如果我就这样公然叫好,会不会令整个寝室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学校有个匿名群,我也只敢在里面小心翼翼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恰好,群里也撕得厉害,光谱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觉得姐姐很矬的脑残爱国小粉红、觉得演讲是狠批现实的自由派,一直在拿数据和资料批驳的事实派,讨论了一会,大家觉得还是不惹火上身的好。但大家心里反倒更害怕了,感觉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事物—爱好、家人、朋友等等,好像随时都会被夺走一样。她讲的东西好像禁果,大家都有想破戒的冲动,可也隐约知道,一旦破了戒麻烦就来了。你只要安分,不跳,别那么钻牛角尖,混一混,闷声发大财就行了。
我会留学吗?面对经济现实我感觉泯灭着希望。我很想出去看看,但高昂的费用是个巨大的挑战。为了更高的薪水,我也想到香港,到新加坡或是其他的国家开展自己的事业跟工作,可自己又有着几斤几两呢?
批评自己的国家?批评?敢吗?现在的下意识是一批评就会得到教训,就让你不说话,再解构你的生活。我怕成为个异类,还不如人云亦云,假装跟他们一样单纯,至少平时受到伤害时还能得到些温暖跟安慰。
现实让我差点绝望,想自杀。但想着自己的年龄本应是充满朝气的,还有很多可能的,况且又有了喜欢的人跟稳固下来的朋友圈子,我真的不舍得了。现在不想发言,只想观望,可改变真的还会有吗?
xiaoafei186:我猜想这种情况在未来可能出现的越来越多,当新生小孩从一出生开始就被灌输一种价值观,接受一种教育,服从集体,听信权威,视所有现象理所当然。可能在年纪小时没有什么关系,但如果一长大,启蒙了自己的思维,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三观,再与现实一对比,就会有巨大的落差,出现种种的问题。比方说在「塑料中国」里,一个以回收垃圾里面的塑料为生且以此形成一套产业链的小农村,土地被污染,空气被污染,小孩子与老人整日都生活在垃圾堆里,并且依然拿着低收入,可到了晚上村民开始跳广场舞,放着“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的歌曲时,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足以击垮任何一个这样的青年人。面对现实无能为力,想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一点自己的感想却又害怕被万夫所指。或许这其中的部分青年,能像视频中的这个女生,家境殷实能提供一个到自由世界的机会,享受更好的生活环境,感受自由;但对于大部分有理想的青年人来讲,依然要生活在充满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等的社会中,生存的压力,梦想的泯灭,在巨大的国家机器面前这些都算不了什么,因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自己说话那么你就是异类,我们排斥、孤立你。可又能怎么办,现在已不是革命的时代,党国之下,控制一切。能做的可能只有做好自己,把自己弄得有文化一点,雅一点。
希望我只是在胡说八道。
明羽 :怎么讲……那篇端刊登过的《鼠疫里的异乡人》说得很好。异见者一个接一个消失,个人的自由一点一点缩小,而大多数人沉浸于日常生活中,满足于成为一颗默默做自己事情的螺丝钉,对这一切毫无察觉。不知道哪一天,水会真正漫过人们的胸口,那时他们才发现,自己将要无法呼吸,可好像一切都来不及了。
gongzheng :我听出了她的自由的声音。我也不想定义一个爱国的概念。这真的很难。因为我自己或者大多数人对国家,对自己了解的太少。但是作为个体,我的的确确感受到了压抑,我的中学老师们是我的上帝,我怕得要死。我的父母说了他们都不懂的话来教导我,我以为是对的。我觉得自己没什么价值,你看!人家数学考的分数是我的两倍。都是我不努力。努力一把试试,好像有种比别人厉害的快感,但没有喜乐。我是不是只有比别人厉害,才有价值?
这样的我可以轻易的说我爱国吗?我可以,但这个国字不是你们想象中的国,它也许是这片土地上一片使我感到一丝宁静,远离压抑的一小片苔藓。它不是那些看起来似乎心智健全的大人们搭建起来的社会。
为什么我的声音就不重要了呢?如果不重要,那就从此抹去吧。
各个论坛都有意识地封锁讨论了,自己打自己的脸。
身为使用简化字的人 我反正为小粉红感到丢脸
中國人動不動就覺得自己的自尊被踩了,經常無辜中槍的灣灣表示已經看慣了這種表演。
中國有言論自由啊,有黨媒規定的言論自由。
中國就一堆巨嬰阿
鎖在牆內的井底之蛙
還停留在用力量解決問題的社會
他們還沒進步到文明社會
需要學習怎麼用刀叉
屈辱不過於在國外只看到只用殘體字寫著:"请排隊"。
辱華,黨說了算,小粉紅說了算。奇怪,身為中國 一部分的台灣省人,我怎麼不覺得他辱華了?我個人覺得在一個公眾場合,或許他的演講不恰當,就是拿兩個國家做比較。而我相信很多美國人在工作場合演講,就既定的禮儀,是不會如此做的。但也就這樣。鋪天蓋地的譴責,甚至把一個小小演講提升為國家等級的<國安>這也太扯了吧?
虽然和京津地区动辄AQI指数五六百的污染状况比起来,昆明最多接近200,仍旧好得多,但按照国家环保部的标准,昆明的空气质量也未达标,
抱歉,我們跟灣灣不一樣,我們有自尊,並且永遠正視別人維護自尊的行為。那些動不動扯出小粉紅和言論自由的,建議妳去把別人演說看一遍先。
此外,我們的邏輯比你們學得好。如果楊舒平有辱華的言論自由啊,我們為什麼沒有譴責他的言論自由?我們有用法律來限制他說話的權利嗎?對自由定義不清,就愛拿言論自由當精神安慰劑。
这件事之外 单说平常的时候 网络上稍微谈一点比较糟糕的客观事实 也很经常会被认为是辱华 脆弱至此 水越漫越高 水里的人们却互相拉住对方一起潜坠
我是一个大陆人,我为我们感到悲哀,几年前还想着什么时候大陆有香港般民主清廉,现在我已死心。
也许yang应该这样说:“尽管空气污染严重,但这是中国梦实现的代价,口罩捂住了我们的嘴,但是沉默是金,我们不需要西方式的言论自由,宪政民主不适合中国!”这样的话,就能变成最美留学生了吧。哈哈
昆明的空气好个屁,我那天一搜轻度污染,虽然在国内算好的但也好不到哪里去,空气就是不咋地非要说人造谣,难道你们把她骂死昆明的空气质量就世界第一啦?中国的空气就没问题啦?实在搞不懂你们既然不喜欢端就去看你们的环球时报共青团去啊,非在这里找不痛快。
国真的是一个很脆弱的词汇。尤其当辱国成了一些人眼中的“政治正确”的时候。
请问你端传媒的编辑们!言论自由?批评国家?需要在外国人面前用造谣的方式吗?这位同学在生活在中国空气环境最好的昆明,却说自己再去美国前每天都需要戴口罩出门?难道这不是造谣吗?如果她生活在华北地区或许大家不会如此的批判她,但她生活在昆明却在国外如此的造谣,难道她自己没想过承担造谣的后果?难道端传媒认为造谣等于言论自由?用造谣的方式摸黑国家值得提倡?
我很好奇這個說國是個什麼東西,如此易碎的人是怎麼想得喔。
認為批評有誤,可以據理反駁自辯;若登時火冒三丈,跳腳怒罵甚而出動官府力量,恰是被戳到痛處的表現。不許人講錯話,等於不許人講“對話”。
交流討論,無論什麽立場觀念都應該心平氣和。
为什么要对留言有所选择?因为相对于一边倒的喷杨、倒杨,基于事实的理性言论太少,声音太小,不得不做些保护,以让人们能倾听到另一种声音。若把留言全部搬上来,只怕这篇文章要分出个上中下三部分吧,那样你还能看到不同的观点么?只怕全都是“政治正确”的言论。
所以在争论中我们能够更清楚的看到本质。在现有的文化基础上,民主和宪制是极其宝贵的奢侈品。即使有这个选择,我们也不一定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去维护他。我们从开始就是走向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这条道路注定会充斥着专制和强权。
在一些评论当中,立场几乎取代了你的态度,立场是“左”或是右,就代表了我们会被打上的标签,此后不论发出什么言论。我们都是会被标签束缚,说对也是错、说错也是错。总之没有观点,只有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辩论的确失去了它的意义,戴着脚链跳出来的不是舞蹈,而是不伦不类。我讨厌这种事倍功半的感觉,但是人们却沾沾自喜:我就喜欢你讨厌我但是又无能无力的样子。
so,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呢?
端传媒在我眼里不过就是披着中立外衣的大纪元 和三年前比天壤之别 没了经费只能靠点眼球文章来苟延残喘了
看完此篇我只能说:你们开心就好。反正国内的人都是“牵线木偶”啦!都是“行尸走肉”啦!国内人都是麻木不仁,唯独你们是国家的良心。
选择性的刊登留言啊!端的立场依然很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