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年12月11日,香港保卫战来到第四天。势如破竹的日军,已攻陷城门碉堡、跨过金山防线,拿到新界、九龙的控制权。眼看情况不妙,以寡敌众的香港守军决定退守香港岛。
21岁、加入香港华人军团还未满一个月的叶广鎏,也听从指示,赶紧横渡维多利亚港,到港岛做好防御工作。
不过,由多国组成的香港守军并没有因而得到喘息空间。日军乘胜追击,空袭港岛。在砲声隆隆、劝降单张如雪花纷飞的小岛上,香港守军苦苦坚持了两个星期,最后连守军主力的加拿大兵团,以及兵团准将罗逊(John K. Lawson)也牺牲了。
“Resist To The End”(抵抗到最后)—— 时任英国首相邱吉尔对香港下的指令,恐怕要成为泡影。结果到12月25日,香港迎来“黑色圣诞”,守军弹尽粮绝,港督杨慕琦在半岛酒店签下投降书,18天的保卫战以失败告终。
战败的叶广鎏被日军关进深水埗集中营。望着肮脏挤逼的战俘营,他不甘心,亦不愿过屈辱的劳役生活。于是叶广鎏看准时机,趁守卫不为意时逃脱出去。他重获自由了,但处境变得更危险,一旦被日军发现,他必死无疑。
他没有想太多,只顾拔足狂跑,漫无目的地走着走着⋯⋯
追随守军步伐,来一场寻根之旅
2016年12月11日,香港守军退守港岛75年后的同一天,一群同样穿着棕色军服、戴着墨绿色头盔和复古眼镜的“军人”,出现在尖沙咀天星码头。他们准备“重演”历史,乘坐小轮到港岛去。
他们神情严肃,在熙来攘往的闹市步操而过,浩浩荡荡,引起大批途人热议。
“什么!快点看,是军人啊!”
“奇怪!哪里来的军人,他们来搞什么?”
这是由民间团体Watershed HK,为纪念香港保卫战而举办的living monument。这在欧美国家很常见——参加者会以复古装扮,还原历史面貌,务求令大众对事件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我必须很认真的认识这段历史,香港保卫战之于我,意义份外重要。
不少途人一开始都以猎奇的心态看待这批“守军”。他们拿着手机,趁军人分散“站岗”时,摄手摄脚的走近自拍。“守军”们均有求必应,但每次拍照后,他们总会从裤袋掏出卡片,上面写着有关75年前香港保卫战的资料,在旁穿着便服的导赏员亦会趁机上前讲解。
“守军”大多都跟途人有说有笑,唯独魁梧的Ben Dalgleish不苟言笑,一脸正经地站在钟楼下。“我必须很认真的认识这段历史,香港保卫战之于我,意义份外重要。”他说。
原来不谙中文的他,就是叶广鎏外孙。
31岁的他从小到大都是个“军迷”,钟情军服、武器和战争游戏,但讽刺的是他从来不知自己的外祖父,恰恰是名军人:“他长居英国,我小时候跟他联络不多。他间中会回港探我们,但从来没说过战场的经历。”
在儿时的Ben Dalgleish心目中,外祖父只是个爱看粤语残片的老人家。他记得,每次陪叶广鎏看粤语残片时,外祖父总会静静地交出电视摇控,Ben Dalgleish随即转到他情有独钟的战争英雄片,“这时候,外祖父就会不吭一声的走开”。
叶广鎏在1996年逝世。过了几年,Ben Dalgleish日渐懂事,他妈妈就告诉他外祖父从军的经历。他大吃一惊,想不到以前陪伴自己吃早餐的和蔼老人,曾经是个荷枪实弹、走入战场杀敌的军人。
“最近一年,我找到不少当年报导、档案,知道了更多有关外祖父的过去。”Ben Dalgleish一边翻旧报导,惊觉叶广鎏不仅仅是个普通军人:
逃出深水埗的集中营后,叶广鎏攀山越岭,辗转走到广西桂林,得到当地的英军服务团接济。稍事休息后,他重投战场,加入英军游击队Chindits,前往缅甸丛林作战。
盟军得到最后胜利后,叶广鎏没退役。他在1950年、冷战时代转到英国特种空勤团,成为军团里唯一的华人军士,随军驻扎马来亚,和印尼打过仗。
“我一直很想为外祖父做点事。直到我知道有living monument,我不假思索便报名参加了。除了希望以这种方式纪念我外祖父,也希望更多游客、市民了解他们的过去。”
由10月开始,Ben Dalgleish抽出工余时间,出席了两个Watershed HK安排的步操训练,和一课讲述香港保卫战历史的讲座。他坦言自己“每次穿上军服,都难免幻想起当年交战的情景”。顷刻间,他明白每天与死亡打交道的心理压力并非笔墨能形容,不禁对外祖父和抗日军士们的坚持由衷佩服。
说白了,本地历史其实就是我们家人、长辈的历史,我们有责任好好理解它。
Ben Dalgleish回忆道:“以前我常常想,为什么外祖父不爱看我的战争英雄片呢?到我真正了解他时,我明白他的难处,多年的枪林弹雨也许折腾他太久了。”
在living monument里,每当Ben Dalgleish成功引起路人对这段历史的兴趣,他都感动不已。也因此,他为自己订下了一个新目标 —— 写一本关于叶广鎏的书,为这名传奇军人多留一份记载。
“说白了,本地历史其实就是我们家人、长辈的历史,我们有责任好好理解它。”他认真说道。
在民间,诉说“贴地”的香港故事
“我们一直很想告诉大家,香港历史就是离自己那么近。”谈到Watershed HK宗旨时,24岁的创办人叶坤杰抛出了这句话。
叶坤杰从小便爱好历史,喜欢《三国演义》,也好读欧洲的二战史,但偏偏对香港历史望而生畏:“教科书的香港史,只写那些选举制度怎么变,生硬、枯燥得很,而且感觉又不贴身,完全没有动力读。”
同样地,他认为香港人对香港史的认知,也受困于一种刻板的发展概念:“我们往往认为,香港要不就从一个小渔港,变转口港,其后转型成工业城市,再演变成一个国际都会;要不就是结束百年屈辱,重投祖国怀抱,然后完了。”
“但我慢慢发现,香港历史不应如此。”
香港要不就从一个小渔港,变转口港,其后转型成工业城市,再演变成一个国际都会;要不就是结束百年屈辱,重投祖国怀抱,然后完了。
去年初,当时快要在香港大学毕业的叶坤杰,在自己住的利玛窦宿舍发现了一本特刊,里面记载着舍堂“大仙”(前辈)参与香港保卫战的事迹。“那刻我很触动,原来当时这班社会精英,面对比现在更恶劣的逆境时都没有逃避,反而团结起来,奋战到底”。
这本特刊颠覆了他对香港历史的既有印象,令他明白香港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就在身边,“只留待我们发掘”。
为此叶坤杰看了很多有关香港保卫战的书籍、档案,希望把战时香港,介绍给大众。然而当Watershed HK在2015年8月成立后,叶坤杰倏然发现,向大众介绍本地历史这道路,毫不平坦。
去年,香港政府把9月3日定为“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全港放假一天,官方举行活动,纪念1945年的这一天,日本正式向中国投降。而在1997年之前,香港纪念的类似日期是“重光”——1945年8月30日,英军登陆香港恢复管治,日据时期结束。
在香港回归后,因为重光纪念日强调英国的主体性,和英女皇生日等其它节日一起被取消,18年来,港府也没有再为香港在二战中的角色专设节日。
近年,中共政府重视抗战史再书写,去年首次将9月3日定为中国的假期,希望借此加强民众的国族意识,重建执政党“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意识形态合法性。紧随这股潮流,香港政府亦在18年后,重定二战纪念日,借此加强本地国族意识。
对正从一片记忆废墟中,孜孜挖掘本地历史的叶坤杰来说,这一决定令他有点无奈:“二战时,香港和中国并不是同一个战区,所以香港只沦陷了三年零八个月,而没有经过八年抗战。可是普罗大众一旦不清楚,就很容易混淆 。”
他反复问自己 :“民间自发的力量,怎样才能在社区把史实告诉大家呢?”
二战时,香港和中国根本不是同一个战区,所以香港只沦陷了三年零八个月,而不是中国的八年抗战。
于是这一年,叶坤杰马不停蹄,筹备了一连串活动介绍香港历史,比如举办有关日据香港与重光的讲座、到坟场向军人献花、跟中学合办行山导赏团,以及近期一炮而红的living monument。这次成功固然鼓舞了叶坤杰,他也希望再接再厉,和各大学校合作,举办展览、探访二战老兵,“总之以生动的方式,让大众实实在在地了解香港历史”。
他强调“香港在二战中有自己定位”,倘若政府不正视历史,“香港历史的独特轨迹”将很快消失殆尽。
“你要告诉世界,为何香港史那么重要”
英国文学泰斗欧威尔(George Orwell)说过:“谁控制了过去,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就控制了过去。”
近年本土主义兴起,部份人希望依靠挖掘被遗忘的香港历史,建构起不同于中国大陆的身份主体性。而为了对抗这股思潮,中国也在本地教育及生活中著力推进国族意识的树立。
关于战争的记忆,隐隐成为又一个战场。
但浸会大学历史系研究助理教授邝智文却认为,要呈现香港的历史特色,更重要的是提倡香港跟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其多元文化,以及国际重要性。
香港历史的重要性,不局限于这个小岛。邝智文举例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香港政府立了很多紧急法例,加强政府权力。忽然间,政府能管的很多,就连粮食分布都能管。同时间,这现象在其他国家都出现了。这些跨地域的现象,正好说明香港在世界历史上,一直拥有与其他历史比较的空间。
只要香港跟世界的对话连上了,找到相似与不同之后,香港的历史特色就自自然然浮现出来。
“你不能说因为你是香港人研究香港历史,所以你的研究就自然重要。你要清楚告诉所有人,告诉世界,你的研究的重要性。”他说,香港的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医疗史等领域,都可以与世界历史对话扣连。
“只要香港跟世界的对话连上了,找到相似与不同之后,香港的历史特色就自自然然浮现出来。”
“香港的历史特色其他地方未必会有,由此可看到香港跟华南、中国、亚洲、世界的互动与联系。”邝智文续道。
最近几年,邝智文同样就着战时香港这课题,出版了包括《孤独前哨》和《重光之路》等多本著作,为这段历史补充了不少描述。他认为,只要大家有兴趣,人人都可多留意,甚至研究历史。
“其实现在有很多人都就着自己喜欢的课题,走进档案馆,自己研究。写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Hong Kong的Hugh Farmer就是一个例子,讲香港战前工业史,多精彩。另一个可以注意的是David Bellis 的Gwulo.com。”
“未来将会有更多档案陆续解封,一定能补充我们对历史的记忆。”
也许日后,香港的故事,再不会像以往那么难说。
樓下你是歷史文盲吧,100年前英國人在堅船利砲下逼大清簽訂兩個條約割佔香港,點解100年後中共唔可以用同樣的手段搶回來?你祖宗泉下有知都想跳返起身打死你
樓下你是歷史文盲吧,100年前英國人在堅船利砲下逼大清簽訂兩個條約割佔香港,點解100年後中共唔可以用同樣的手段搶回來?你祖宗泉下有知都想跳返起身打死你
樓下你是歷史文盲吧,100年前英國人在堅船利砲下逼大清簽訂兩個條約割佔香港,點解100年後中共唔可以用同樣的手段搶回來?你祖宗泉下有知都想跳返起身打死你
樓下你是歷史文盲吧,100年前英國人在堅船利砲下逼大清簽訂兩個條約割佔香港,點解100年後中共唔可以用同樣的手段搶回來?你祖宗泉下有知都想跳返起身打死你
而且說什麼殖民地,中國承認香港是殖民地麼,是殖民地記得先給自決權啊
是已經永久割讓給英國的英國領土,84年鬼佬賣港又賣回給中國了而已
不是殖民地。是被英國強佔的中國領土。
哇塞,時空錯亂,歷史可以一刀切割嗎?歷史就是歷史,需要重寫嗎?香港是中國廣東省的一部份,後來因為清朝無能,割給英國作殖民地。記得囉,是殖民地呀!為何可以當家作主而不要,偏偏喜歡給英國人殖民,奴性得難以想像?
@本文作者 端的編輯通知收到,已回應。
支持這些活動,請多辦。我㑹去看。
我愛殖民地時期的東西,因為這些是香港的歷史,也是它的特色,更是獨一無二,跟中國其他城市不同。很喜歡,應盡力完整保存。這跟我是中國人,愛中國,絕對沒有衝突。請大家尊重。
菲律賓是美國殖民地不是英國的
其實43年之前,香港的地下間諜活主要是國民黨主導(當中有跟英國合作)。43年日軍將國民黨在香港的間諜網消滅後才開始有共產黨的東江縱隊的活躍…現在主流把東江縱隊捧得太高其實有違史實。
另外,對於香港這個城市而言,三年零八個月就是三年零八個月。當年日軍偷襲珍珠港才跟英美盟軍宣戰,之後才進攻英英殖民地的香港、新加坡、菲律賓、印度。這樣看當然跟中國不同戰場啦⋯⋯假如日軍沒開始太平洋戰爭,香港就不會被日軍佔領,就好像二戰時的葡屬澳門就因為宗主國中立而無被日軍佔領。
老家从八国联军就被割让了,是不是也应该把93抗战胜利纪念日改了(我陷入了沉思…
@UU @雨月
附议
任何人都有正視自己所由生、所由來、所由長的”人地時事物”的權利,這和該死的政治,屁的關係都没有,只是香港的歷史比較特殊而已。如果,一定要扯到政治,”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或應是所有炎黄子孫共同的責任和感概,而不是站在時移勢異的今天,去清算任何個人的感情和記憶…留一點浪漫、留一點想像、留一點所謂”理解的同情”,歷史未必”不堪回首月明中”…這一代的你我是不是天殺的渾蛋,關鍵在於對待所有血濃於水的同胞時,你是自視為”天朝”子民,還是”海纳百千而成其大”的現代文明人。
許君,再次令人失望!儘管修過港大的中史課程,你寫這篇歷史文章仍是犯了片面和穿鑿的毛病,看到評論者嗤笑不過爾爾,實在可惜可嘆!
其他問題暫且不論,二戰時中國戰區的局勢,是包括內地各省及香港在內的,至少人們都知道東江縱隊(尤其是屬下的港九大隊)的抗日揮動可以為證。怎麼可以說二戰時香港與中國不是同一個戰區呢?即便文章隻字不提,不等如這個史實就從歷史消失了!那位葉先生的看法本身就缺乏歷史學家的嚴謹論證,還大言不慚批評說普羅大眾對香港歷史認識不清,容易混淆,實際上他自己就犯了同樣的錯誤!他不懂中史情有可原,你再以這個說法持論就近乎掩耳盜鈴了。如此片面和穿鑿所「重建」的香港「歷史」,是經不起真正的歷史研究的考驗的。
用一種隱在的意識形態或政治立場的言說,試圖挑戰和顛覆某種主流意識形態的言說,確乎需要勇氣。然而,請不要假借和濫用這種所謂的「歷史」,將歷史污名化!香港民眾不是無知的三歲小孩,如果你的說法罔顧甚至歪曲歷史真實,跟你批判的對手沒什麼兩樣,你又如何能說服他們支持你(的立場)呢?
讀者你好,謝謝你的意見,也謝謝你長久以來對端傳媒的關注。
知悉你的意見後,我們翻查過資料,認同東江縱隊對抗日運動的貢獻。
文中提及兩個戰區的部分,指的是中日戰爭1937年全面爆發,當時戰火並未波及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及至1941年,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向英、美等國宣戰,香港才被捲入戰爭。因此,有一種歷史觀點將香港納入太平洋戰區,而非中國戰區。
我們理解從不同角度出發,對於歷史事件或有不同詮釋和觀點,我們日後會多加留意。
我并不反感人怀念英殖民时代,毕竟历史除了书本上的大脉络,在个人的层面是一个个单个的回忆,而回忆是有力量的。然而,在讲述历史时,起码应该讲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英国对战争做过什么准备,过错和代价是什么;甚至应该从“鸦片战争”说起,虽然那场战争的起因更大程度上是源于中国自身的愚昧和无知。
过去对照于现状,总是会显得朦胧和美好,然而这未必是事实,起码不是全部。这件事情发生的时机是如此敏感,如果是只是一场简单的怀恋,让人不禁感叹,历史已经走过了70年,回归都已经快20年了,仍有人还陷在过去的时光里。
难道香港就只有效忠英国女皇的历史,难道有关英国统治的历史才是历史,难道忘记了英国殖民亚洲殖民中华帝国的历史,虽然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国际的无知,一直沉醉到天上上国的美梦,把香港割让给英国而对香港人民,真的搞不懂现在澳大利亚都想退出英联邦,香港确一直怀念英国女皇的时代。
曾经听一个牛津毕业的教授讲1945香港重光的历史,那段历史在今天的香港教材上鲜有提及,原因是当时国民党政府、日军和英政府三方纠葛,各有利益,而最终收回香港并解救饥饿市民的英政府又有殖民色彩,导致今天已经回归的香港政府难以讲述,很像今天香港的一个缩影;这段历史被尘封也是一件憾事,有人愿意还原这段1941年的历史我觉得还是很值得感动的,毕竟对于历史我们都要有客观尊敬的态度,对抗遗忘。
为什么“你们”什么话题都能扯到统独?
无聊么?
最下面那条评论该过滤掉了
端媒体需要加强下评论过滤了,端媒体不是网易
文章应该再介绍下这场香港保卫战的具体史实,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