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段塵封多年的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1年12月11日,香港保衛戰來到第四天。勢如破竹的日軍,已攻陷城門碉堡、跨過金山防線,拿到新界、九龍的控制權。眼看情況不妙,以寡敵眾的香港守軍決定退守香港島。
21歲、加入香港華人軍團還未滿一個月的葉廣鎏,也聽從指示,趕緊橫渡維多利亞港,到港島做好防禦工作。
不過,由多國組成的香港守軍並沒有因而得到喘息空間。日軍乘勝追擊,空襲港島。在砲聲隆隆、勸降單張如雪花紛飛的小島上,香港守軍苦苦堅持了兩個星期,最後連守軍主力的加拿大兵團,以及兵團准將羅遜(John K. Lawson)也犧牲了。
「Resist To The End」(抵抗到最後)—— 時任英國首相邱吉爾對香港下的指令,恐怕要成為泡影。結果到12月25日,香港迎來「黑色聖誕」,守軍彈盡糧絕,港督楊慕琦在半島酒店簽下投降書,18天的保衛戰以失敗告終。
戰敗的葉廣鎏被日軍關進深水埗集中營。望着骯髒擠逼的戰俘營,他不甘心,亦不願過屈辱的勞役生活。於是葉廣鎏看準時機,趁守衛不為意時逃脫出去。他重獲自由了,但處境變得更危險,一旦被日軍發現,他必死無疑。
他沒有想太多,只顧拔足狂跑,漫無目的地走着走着⋯⋯
追隨守軍步伐,來一場尋根之旅
2016年12月11日,香港守軍退守港島75年後的同一天,一群同樣穿着棕色軍服、戴着墨綠色頭盔和復古眼鏡的「軍人」,出現在尖沙咀天星碼頭。他們準備「重演」歷史,乘坐小輪到港島去。
他們神情嚴肅,在熙來攘往的鬧市步操而過,浩浩蕩蕩,引起大批途人熱議。
「什麼!快點看,是軍人啊!」
「奇怪!哪裏來的軍人,他們來搞什麼?」
這是由民間團體Watershed HK,為紀念香港保衛戰而舉辦的living monument。這在歐美國家很常見——參加者會以復古裝扮,還原歷史面貌,務求令大眾對事件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我必須很認真的認識這段歷史,香港保衛戰之於我,意義份外重要。
不少途人一開始都以獵奇的心態看待這批「守軍」。他們拿着手機,趁軍人分散「站崗」時,攝手攝腳的走近自拍。「守軍」們均有求必應,但每次拍照後,他們總會從褲袋掏出卡片,上面寫着有關75年前香港保衛戰的資料,在旁穿着便服的導賞員亦會趁機上前講解。
「守軍」大多都跟途人有說有笑,唯獨魁梧的Ben Dalgleish不苟言笑,一臉正經地站在鐘樓下。「我必須很認真的認識這段歷史,香港保衛戰之於我,意義份外重要。」他說。
原來不諳中文的他,就是葉廣鎏外孫。
31歲的他從小到大都是個「軍迷」,鍾情軍服、武器和戰爭遊戲,但諷刺的是他從來不知自己的外祖父,恰恰是名軍人:「他長居英國,我小時候跟他聯絡不多。他間中會回港探我們,但從來沒說過戰場的經歷。」
在兒時的Ben Dalgleish心目中,外祖父只是個愛看粵語殘片的老人家。他記得,每次陪葉廣鎏看粵語殘片時,外祖父總會靜靜地交出電視搖控,Ben Dalgleish隨即轉到他情有獨鍾的戰爭英雄片,「這時候,外祖父就會不吭一聲的走開」。
葉廣鎏在1996年逝世。過了幾年,Ben Dalgleish日漸懂事,他媽媽就告訴他外祖父從軍的經歷。他大吃一驚,想不到以前陪伴自己吃早餐的和藹老人,曾經是個荷槍實彈、走入戰場殺敵的軍人。
「最近一年,我找到不少當年報導、檔案,知道了更多有關外祖父的過去。」Ben Dalgleish一邊翻舊報導,驚覺葉廣鎏不僅僅是個普通軍人:
逃出深水埗的集中營後,葉廣鎏攀山越嶺,輾轉走到廣西桂林,得到當地的英軍服務團接濟。稍事休息後,他重投戰場,加入英軍游擊隊Chindits,前往緬甸叢林作戰。
盟軍得到最後勝利後,葉廣鎏沒退役。他在1950年、冷戰時代轉到英國特種空勤團,成為軍團裏唯一的華人軍士,隨軍駐紮馬來亞,和印尼打過仗。
「我一直很想為外祖父做點事。直到我知道有living monument,我不假思索便報名參加了。除了希望以這種方式紀念我外祖父,也希望更多遊客、市民了解他們的過去。」
由10月開始,Ben Dalgleish抽出工餘時間,出席了兩個Watershed HK安排的步操訓練,和一課講述香港保衛戰歷史的講座。他坦言自己「每次穿上軍服,都難免幻想起當年交戰的情景」。頃刻間,他明白每天與死亡打交道的心理壓力並非筆墨能形容,不禁對外祖父和抗日軍士們的堅持由衷佩服。
說白了,本地歷史其實就是我們家人、長輩的歷史,我們有責任好好理解它。
Ben Dalgleish回憶道:「以前我常常想,為什麼外祖父不愛看我的戰爭英雄片呢?到我真正了解他時,我明白他的難處,多年的槍林彈雨也許折騰他太久了。」
在living monument裏,每當Ben Dalgleish成功引起路人對這段歷史的興趣,他都感動不已。也因此,他為自己訂下了一個新目標 —— 寫一本關於葉廣鎏的書,為這名傳奇軍人多留一份記載。
「說白了,本地歷史其實就是我們家人、長輩的歷史,我們有責任好好理解它。」他認真說道。
在民間,訴說「貼地」的香港故事
「我們一直很想告訴大家,香港歷史就是離自己那麼近。」談到Watershed HK宗旨時,24歲的創辦人葉坤杰拋出了這句話。
葉坤杰從小便愛好歷史,喜歡《三國演義》,也好讀歐洲的二戰史,但偏偏對香港歷史望而生畏:「教科書的香港史,只寫那些選舉制度怎麼變,生硬、枯燥得很,而且感覺又不貼身,完全沒有動力讀。」
同樣地,他認為香港人對香港史的認知,也受困於一種刻板的發展概念:「我們往往認為,香港要不就從一個小漁港,變轉口港,其後轉型成工業城市,再演變成一個國際都會;要不就是結束百年屈辱,重投祖國懷抱,然後完了。」
「但我慢慢發現,香港歷史不應如此。」
香港要不就從一個小漁港,變轉口港,其後轉型成工業城市,再演變成一個國際都會;要不就是結束百年屈辱,重投祖國懷抱,然後完了。
去年初,當時快要在香港大學畢業的葉坤杰,在自己住的利瑪竇宿舍發現了一本特刊,裏面記載着舍堂「大仙」(前輩)參與香港保衛戰的事蹟。「那刻我很觸動,原來當時這班社會精英,面對比現在更惡劣的逆境時都沒有逃避,反而團結起來,奮戰到底」。
這本特刊顛覆了他對香港歷史的既有印象,令他明白香港很多引人入勝的故事就在身邊,「只留待我們發掘」。
為此葉坤杰看了很多有關香港保衛戰的書籍、檔案,希望把戰時香港,介紹給大眾。然而當Watershed HK在2015年8月成立後,葉坤杰倏然發現,向大眾介紹本地歷史這道路,毫不平坦。
去年,香港政府把9月3日定為「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日」,全港放假一天,官方舉行活動,紀念1945年的這一天,日本正式向中國投降。而在1997年之前,香港紀念的類似日期是「重光」——1945年8月30日,英軍登陸香港恢復管治,日據時期結束。
在香港回歸後,因為重光紀念日強調英國的主體性,和英女皇生日等其它節日一起被取消,18年來,港府也沒有再為香港在二戰中的角色專設節日。
近年,中共政府重視抗戰史再書寫,去年首次將9月3日定為中國的假期,希望藉此加強民眾的國族意識,重建執政黨「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意識形態合法性。緊隨這股潮流,香港政府亦在18年後,重定二戰紀念日,藉此加強本地國族意識。
對正從一片記憶廢墟中,孜孜挖掘本地歷史的葉坤杰來說,這一決定令他有點無奈:「二戰時,香港和中國並不是同一個戰區,所以香港只淪陷了三年零八個月,而沒有經過八年抗戰。可是普羅大眾一旦不清楚,就很容易混淆 。」
他反覆問自己 :「民間自發的力量,怎樣才能在社區把史實告訴大家呢?」
二戰時,香港和中國根本不是同一個戰區,所以香港只淪陷了三年零八個月,而不是中國的八年抗戰。
於是這一年,葉坤杰馬不停蹄,籌備了一連串活動介紹香港歷史,比如舉辦有關日據香港與重光的講座、到墳場向軍人獻花、跟中學合辦行山導賞團,以及近期一炮而紅的living monument。這次成功固然鼓舞了葉坤杰,他也希望再接再厲,和各大學校合作,舉辦展覽、探訪二戰老兵,「總之以生動的方式,讓大眾實實在在地了解香港歷史」。
他強調「香港在二戰中有自己定位」,倘若政府不正視歷史,「香港歷史的獨特軌跡」將很快消失殆盡。
「你要告訴世界,為何香港史那麽重要」
英國文學泰斗歐威爾(George Orwell)說過:「誰控制了過去,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就控制了過去。」
近年本土主義興起,部份人希望依靠挖掘被遺忘的香港歷史,建構起不同於中國大陸的身份主體性。而為了對抗這股思潮,中國也在本地教育及生活中著力推進國族意識的樹立。
關於戰爭的記憶,隱隱成為又一個戰場。
但浸會大學歷史系研究助理教授鄺智文卻認為,要呈現香港的歷史特色,更重要的是提倡香港跟中國與世界的互動、其多元文化,以及國際重要性。
香港歷史的重要性,不局限於這個小島。鄺智文舉例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香港政府立了很多緊急法例,加強政府權力。忽然間,政府能管的很多,就連糧食分布都能管。同時間,這現象在其他國家都出現了。這些跨地域的現象,正好說明香港在世界歷史上,一直擁有與其他歷史比較的空間。
只要香港跟世界的對話連上了,找到相似與不同之後,香港的歷史特色就自自然然浮現出來。
「你不能說因為你是香港人研究香港歷史,所以你的研究就自然重要。你要清楚告訴所有人,告訴世界,你的研究的重要性。」他說,香港的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醫療史等領域,都可以與世界歷史對話扣連。
「只要香港跟世界的對話連上了,找到相似與不同之後,香港的歷史特色就自自然然浮現出來。」
「香港的歷史特色其他地方未必會有,由此可看到香港跟華南、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與聯繫。」鄺智文續道。
最近幾年,鄺智文同樣就着戰時香港這課題,出版了包括《孤獨前哨》和《重光之路》等多本著作,為這段歷史補充了不少描述。他認為,只要大家有興趣,人人都可多留意,甚至研究歷史。
「其實現在有很多人都就着自己喜歡的課題,走進檔案館,自己研究。寫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Hong Kong的Hugh Farmer就是一個例子,講香港戰前工業史,多精彩。另一個可以注意的是David Bellis 的Gwulo.com。」
「未來將會有更多檔案陸續解封,一定能補充我們對歷史的記憶。」
也許日後,香港的故事,再不會像以往那麽難說。
樓下你是歷史文盲吧,100年前英國人在堅船利砲下逼大清簽訂兩個條約割佔香港,點解100年後中共唔可以用同樣的手段搶回來?你祖宗泉下有知都想跳返起身打死你
樓下你是歷史文盲吧,100年前英國人在堅船利砲下逼大清簽訂兩個條約割佔香港,點解100年後中共唔可以用同樣的手段搶回來?你祖宗泉下有知都想跳返起身打死你
樓下你是歷史文盲吧,100年前英國人在堅船利砲下逼大清簽訂兩個條約割佔香港,點解100年後中共唔可以用同樣的手段搶回來?你祖宗泉下有知都想跳返起身打死你
樓下你是歷史文盲吧,100年前英國人在堅船利砲下逼大清簽訂兩個條約割佔香港,點解100年後中共唔可以用同樣的手段搶回來?你祖宗泉下有知都想跳返起身打死你
而且說什麼殖民地,中國承認香港是殖民地麼,是殖民地記得先給自決權啊
是已經永久割讓給英國的英國領土,84年鬼佬賣港又賣回給中國了而已
不是殖民地。是被英國強佔的中國領土。
哇塞,時空錯亂,歷史可以一刀切割嗎?歷史就是歷史,需要重寫嗎?香港是中國廣東省的一部份,後來因為清朝無能,割給英國作殖民地。記得囉,是殖民地呀!為何可以當家作主而不要,偏偏喜歡給英國人殖民,奴性得難以想像?
@本文作者 端的編輯通知收到,已回應。
支持這些活動,請多辦。我㑹去看。
我愛殖民地時期的東西,因為這些是香港的歷史,也是它的特色,更是獨一無二,跟中國其他城市不同。很喜歡,應盡力完整保存。這跟我是中國人,愛中國,絕對沒有衝突。請大家尊重。
菲律賓是美國殖民地不是英國的
其實43年之前,香港的地下間諜活主要是國民黨主導(當中有跟英國合作)。43年日軍將國民黨在香港的間諜網消滅後才開始有共產黨的東江縱隊的活躍…現在主流把東江縱隊捧得太高其實有違史實。
另外,對於香港這個城市而言,三年零八個月就是三年零八個月。當年日軍偷襲珍珠港才跟英美盟軍宣戰,之後才進攻英英殖民地的香港、新加坡、菲律賓、印度。這樣看當然跟中國不同戰場啦⋯⋯假如日軍沒開始太平洋戰爭,香港就不會被日軍佔領,就好像二戰時的葡屬澳門就因為宗主國中立而無被日軍佔領。
老家从八国联军就被割让了,是不是也应该把93抗战胜利纪念日改了(我陷入了沉思…
@UU @雨月
附议
任何人都有正視自己所由生、所由來、所由長的”人地時事物”的權利,這和該死的政治,屁的關係都没有,只是香港的歷史比較特殊而已。如果,一定要扯到政治,”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或應是所有炎黄子孫共同的責任和感概,而不是站在時移勢異的今天,去清算任何個人的感情和記憶…留一點浪漫、留一點想像、留一點所謂”理解的同情”,歷史未必”不堪回首月明中”…這一代的你我是不是天殺的渾蛋,關鍵在於對待所有血濃於水的同胞時,你是自視為”天朝”子民,還是”海纳百千而成其大”的現代文明人。
許君,再次令人失望!儘管修過港大的中史課程,你寫這篇歷史文章仍是犯了片面和穿鑿的毛病,看到評論者嗤笑不過爾爾,實在可惜可嘆!
其他問題暫且不論,二戰時中國戰區的局勢,是包括內地各省及香港在內的,至少人們都知道東江縱隊(尤其是屬下的港九大隊)的抗日揮動可以為證。怎麼可以說二戰時香港與中國不是同一個戰區呢?即便文章隻字不提,不等如這個史實就從歷史消失了!那位葉先生的看法本身就缺乏歷史學家的嚴謹論證,還大言不慚批評說普羅大眾對香港歷史認識不清,容易混淆,實際上他自己就犯了同樣的錯誤!他不懂中史情有可原,你再以這個說法持論就近乎掩耳盜鈴了。如此片面和穿鑿所「重建」的香港「歷史」,是經不起真正的歷史研究的考驗的。
用一種隱在的意識形態或政治立場的言說,試圖挑戰和顛覆某種主流意識形態的言說,確乎需要勇氣。然而,請不要假借和濫用這種所謂的「歷史」,將歷史污名化!香港民眾不是無知的三歲小孩,如果你的說法罔顧甚至歪曲歷史真實,跟你批判的對手沒什麼兩樣,你又如何能說服他們支持你(的立場)呢?
讀者你好,謝謝你的意見,也謝謝你長久以來對端傳媒的關注。
知悉你的意見後,我們翻查過資料,認同東江縱隊對抗日運動的貢獻。
文中提及兩個戰區的部分,指的是中日戰爭1937年全面爆發,當時戰火並未波及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及至1941年,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向英、美等國宣戰,香港才被捲入戰爭。因此,有一種歷史觀點將香港納入太平洋戰區,而非中國戰區。
我們理解從不同角度出發,對於歷史事件或有不同詮釋和觀點,我們日後會多加留意。
我并不反感人怀念英殖民时代,毕竟历史除了书本上的大脉络,在个人的层面是一个个单个的回忆,而回忆是有力量的。然而,在讲述历史时,起码应该讲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英国对战争做过什么准备,过错和代价是什么;甚至应该从“鸦片战争”说起,虽然那场战争的起因更大程度上是源于中国自身的愚昧和无知。
过去对照于现状,总是会显得朦胧和美好,然而这未必是事实,起码不是全部。这件事情发生的时机是如此敏感,如果是只是一场简单的怀恋,让人不禁感叹,历史已经走过了70年,回归都已经快20年了,仍有人还陷在过去的时光里。
难道香港就只有效忠英国女皇的历史,难道有关英国统治的历史才是历史,难道忘记了英国殖民亚洲殖民中华帝国的历史,虽然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国际的无知,一直沉醉到天上上国的美梦,把香港割让给英国而对香港人民,真的搞不懂现在澳大利亚都想退出英联邦,香港确一直怀念英国女皇的时代。
曾经听一个牛津毕业的教授讲1945香港重光的历史,那段历史在今天的香港教材上鲜有提及,原因是当时国民党政府、日军和英政府三方纠葛,各有利益,而最终收回香港并解救饥饿市民的英政府又有殖民色彩,导致今天已经回归的香港政府难以讲述,很像今天香港的一个缩影;这段历史被尘封也是一件憾事,有人愿意还原这段1941年的历史我觉得还是很值得感动的,毕竟对于历史我们都要有客观尊敬的态度,对抗遗忘。
为什么“你们”什么话题都能扯到统独?
无聊么?
最下面那条评论该过滤掉了
端媒体需要加强下评论过滤了,端媒体不是网易
文章应该再介绍下这场香港保卫战的具体史实,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