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前最后一个周末,34岁的邓敏妮坐在电脑前,精心从过百张照片中,拣选了六张放到脸书上。照片中,她和丈夫抱着两岁儿子,在尖沙咀一个商场中,一时举起胜利手势,一时扮着鬼脸,与泰廸熊圣诞装饰拍照。
相片上载好以后,邓敏妮又浏览起其他商场的圣诞装饰,计划着圣诞节当日的拍摄行程。同时,她也频频刷脸书,留意着刚上载的照片有多少个赞好及留言,与朋友互道圣诞祝福。
这并非邓敏妮首帧圣诞商场装饰相集。这个圣诞前夕,家住深水埗的她已经踏遍九龙五个大小商场,其中一个位于新蒲岗——商场的圣诞装饰主题,正是她儿子最喜欢的卡通公仔Thomas & Friends。
“如果商场只放圣诞老人、鹿、雪人这些,我不会特地去,只有与别不同的装饰,才能吸引到我。”邓敏妮认真地说。
当圣诞老人撑不了场⋯⋯
香港大大小小的商场数以千计,竞争激烈,在圣诞黄金消费档期,各商场一直各出奇谋吸引人流。49岁的设计师汤兆荣、自1998年起从事商场圣诞装饰设计,在他看来,近五、六年,商场圣诞装饰更已“走火入魔”。
“为了迎合消费者,客户来找我们时,常说要没见过的、很特别的、很有新鲜感的。”对于这些要求,汤兆荣往往报以苦笑:“坦白说,我读设计时,lecturer(讲师)说没有什么是没见过的,设计是重新包装,令它有新的定位。我不知道有什么是没见过的。”
然而,圣诞老人这些传统角色,似乎再怎么变也难以变出“没见过的”设计。因此,汤兆荣说,近年商场流行与知名艺术家合作,又或采用卡通人物授权品,打造出“独一无二”的设计。
“独家”二字,也终于满足了邓敏妮的要求:“今年去过九龙塘一个商场,圣诞布置是全球独家的,与《秘密花园》那位艺术家合作,将画册立体呈现出来,也有艺术家的设计手稿。整件事不同了,不再只是传统圣诞老人。”
这些圣诞装饰,似乎与圣诞关系不大,但也足以为商场带来源源不绝的人流。新鸿基地产在香港拥有多个商场,旗下的新鸿基地产代理,其租务部助理总经理(推广)刘文豪在接受端传媒专访时表示,在2012年,圣诞推广为新鸿基旗下九大商场带来747万人流,至2015年更升至1082万。
因此,商场都特别愿意花钱在圣诞装饰上。2016年,新鸿基多了一个商场开幕,旗下十大商场加起来,花了3857万港元在圣诞推广上,其中装饰占了52.3%,再配合节目推广、广告宣传、精品换领、大抽奖、网上及信用卡宣传。刘文豪说,一个圣诞,就花上公司全年推广费的30至40%,占全年最大份额。
从海傍灯饰到Selfie世代
香港的圣诞装饰,早在1950年代已经出现,当时集中在中环的金融区。
到了1960年代,位于中环的旧汇丰银行,每年圣诞节都有亮灯仪式,银行以光管制成“Merry Christmas & Happy New Year”字样,间中以黄色和绿色灯泡装饰起圣诞树。现在听起来似乎很单调,但当时足以引起轰动。
尖东在1980年代初开始发展,多栋商厦纷纷落成,但区内人流不多。地产商为了带旺尖东,自行设计线条简单的圣诞老人及圣诞树等灯饰图案,再找来舞台灯光师在大厦外墙布置灯饰。到尖东海傍看圣诞灯饰,逐渐成为一代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汤兆荣回想起来,这些灯饰也曾吸引着自己︰“年轻时过圣诞,我与一班朋友会到尖东海傍,坐在栏杆上,以大厦外墙灯饰作背景拍照留念,当时已经很满足。”
不过,如今已很少人去看海傍灯饰。做了18年商场圣诞装饰设计, 汤兆荣发现,灯饰离港人的要求越来越远:“最大的变化是要有‘我’的存在,过去十年,网络世界盛行,人们越来越以‘我’为中心。人们要求更大的主导,更近距离地参与在圣诞装饰中,要更清楚地拍下自己的样貌,然后放上网希望别人like and share(赞好和分享),感受自己的存在价值。”
于是,他们在设计圣诞装饰时,也要迎合“我”的口味——减少栏杆,增加约一米高的小雪人、小鸟等装置,让小朋友可以走近,甚至搂抱着拍照。
汤兆荣说,这些设计有别于过往盛行的大型商场圣诞装饰:“以往的装饰品多漂亮也好,但对于今日的‘拍友’(摄影发烧友)而言,挂在圣诞大树上的,触不到、也不能抱着拍照,那就没意思了,因为没有‘我’的存在。”
打造停顿了的Dreamland吸引消费者
为了吸金,圣诞不但越来越“近”,还越来越“长”。
“我初入行时,十二月的第一个星期才开始做圣诞装饰,以我所知,我未入行之前,更是十二月中才开始。”刘文豪入行16年,他留意到大约在2009年开始,香港商场的圣诞推广期逐渐提早,现时11月初,港人已能在各大商场“感受圣诞”。
刘文豪分析说︰“以往市民由考虑到付诸行动,往往活动已完结了。但现在活动时间延长了,由收到讯息,再约朋友去参与商场活动,活动仍然进行中,可延长享受期呢!”
“这种行销手法使人潜意识上感到高兴,当消费者感到开心的时候,购买欲望也会增加。”香港城市大学市场营销学系副教授梁伟强说,这一切最后还是指向消费。
他解释,要刺激顾客消费,市场学中有三个原则——引起共鸣(past experience)、个人需要(personal needs)和口耳相传(word of mouth)。
梁伟强指出,上一代资源较缺乏,当时商场利用圣诞老人派礼物的意念,可以触动市民的购物心理,是贴近“个人需要”的策略。时至今日,小朋友对圣诞老人没有太多共鸣感,但卡通人物宣扬的是一些共同的价值观,例如梦想、希望等,所以现时在市场推广上,用卡通人物反而能吸引大人和小朋友。
汤兆荣指出,香港的圣诞节无疑是被商业化了。他形容圣诞装饰是一种手段,把人带入“停顿了的Dreamland(梦想世界)”,进而刺激消费︰“人们去廸士尼、环球影城,为何会那么开心?是因为能离开现实世界,暂时离开现实世界的变态、压力,商场的圣诞装置就是想做到这个效果。”
“现今纷乱的社会失去了聚焦,香港人需要一些事物填补失落,这或许是儿时的生活、香港的既有价值等。圣诞装饰只要hit(击)中市民的心理,就能大热。”汤兆荣这样总结。
消费者在商场打造的Dreamland中疯狂购物,所花的钱能为商场带来多少利润?背后如何养活了一整条为商场装饰而生的产业链?敬请留意端传媒明日(12月23日)的后续报导。
圣诞节在近代西方的早就被商业文化推动为了一种消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