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卡地夫大学科学社会学家Harry Collins与康乃尔大学科学与技术研究学系教授Trevor Pinch合作的“科伦系列”第三本。他们在书中举出八个医学案例,说明其复杂的面向︰伦理道德、个人与集体的拉扯等。作者通过案例的回顾分析,让读者能面对医学里的不确定性,进而改善病人与医疗专业之间的互动。
《土壤的救赎:科学家、农人、美食家如何携手治疗土壤、拯救地球》(The Soil Will Save Us: How Scientists, Farmers, and Foodies Are Healing the Soil to Save the Planet)
出版时间:2016年8月
出版社:大家出版社
作者:Kristin Ohlson
译者︰周沛郁
曾获“美国新闻工作者与作家协会”最佳非虚构小说奖的Kristin Ohlson 从土壤议题出发,结合讨论科学、农业、食品以及环境保护的不同领域,发现面对现今的环境问题——气候变迁、空气和水污染、食物品质等,都可以用脚下潜藏着力量的土地——“土壤碳”来应对。本书收录了农牧先驱、不收受企业赞助的土壤科学家、土地管理者和环保人士等多个个案分析。
《不平等的审判: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告诉你,为何司法判决还是这么不公平》(Unfair: The New Science of Criminal Injustice)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出版社:脸谱出版
作者:Adam Benforado
译者︰尧嘉宁
受害者标签、法官角色定位、不同背景的大众,他们对同一案件造成歧异的立场与认知,会如何产生各种不公不义的后果?卓克索大学法律系副教授Adam Benforado从刑事判决中各种参与者的角度出发,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跨域视野,运用众多历史判例、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及大量法庭实际案件,揭露人类认知与心理上的特质是如何与充满漏洞的法律制度互相加乘,批判司法错误所造成的判决不正义。本书获得2015年绿袋子典范法律写作奖(Green Bag Exemplary Legal Writing) 。
虚拟实境化为日常生活场景
游戏Pokémon Go热潮席卷全球,中台两地更视2016年为“VR元年”。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技术展现出虚拟与现实在场景上如何无缝叠合,让两者的界线、差异逐渐模糊。科学孕育出左右未来的技术,又将如何切入我们的现实生活?
《VR来了!:第一本虚拟实境专书VR发展史、当红产品介绍、未来应用解析》
出版时间:2016年8月
出版社:写乐文化
作者:才华有限实验室
一群从北京、上海与西安等地而来的文字工作者、科学研究员及科技投资人,他们组成“才华有限实验室”,致力从科技历史看出技术发展的未来,此书为他们的第一本史观专书。这书从1960年代开始说起VR出现的故事,仔细地说明这项科技的沿革和由来,包括VR所使用的辅助设备、提高用家体验的技术特色、牵涉的产业和风靡多国家的原因。虚拟实境未来将不只局限于娱乐、军事领域,更是延伸至生活各种层面。
《当虚拟实境VR为分子,3D视讯处理为分母,未来无限》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出版社:佳魁资讯
作者:安平、沈礼权、马然、王永芳
3D技术能给观看者带来立体感和临场感,随着虚拟实境VR的进步与应用,其技术、产品都广泛地被使用在影视、动漫、科展等文化产业以及军事、航空太空、医疗等专业领域。本书以清楚的分类说明3D技术的特点和应用情况,是理解入门此领域的专业教科书。
被科技夺走的未来?
大数据、人工智慧等新词,随着各方产业的大量应用而渐渐为人熟悉。穿戴式装置记录着身体各种数据,收集得来的数据利于系统分析人类的行为思考模式,进一步优化人工智慧的分析力和模仿能力。这样的紧密互动若然继续下去,我们的未来还是我们的吗?
《隐形帝国:谁控制大数据,谁就控制你的世界》(Data and Goliath: The Hidden Battles to Collect Your Data and Control Your World)
出版时间:2016年4月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作者:Bruce Schneier
译者︰韩沁林
被《经济学人》誉为“安全大师”的知名安全科技专家Bruce Schneier指出,在大数据运作的数位社会中,我们不管自愿或非自愿,都正受到政府和企业的监控。本书意图打破大数据的迷思,针对安全、个人隐私以及民主社会的自由,具体分析现今的法规和情况。以提倡透明度与问责为原则,尝试勾勒出务实且可行的监督机制,有效控制因大数据而生的相关利益结构。同时,作者也欲透过此书来协助读者建立正确的资讯安全观念,教授一些易懂简便的自我保护手段。
《被科技绑架的世界:无人驾驶、人工智慧、穿戴式装置将带你去哪里?》(The Glass Cage: How Our Computers Are Changing Us)
出版时间:2016年4月
出版社:行人
作者:Nicholas Carr
译者︰杨柳
在人工智慧和各式穿戴式装置不断被开发的时代下,自动化技术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但亦同时制造出更多新的道德伦理问题与人为灾难。曾著有《IT有什么明天?》(Does IT Matter?)、《网路让我们变笨?:数位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大脑、思考与阅读行为》(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等的知名科技网路商业作家Nicholas Carr只盼通过此书,提醒人类在高速行进之中,停下步伐审视自身,免使迷失在高科技之中。
不可逆的科学确定性?
现代生活早已无法与科学切割,生活大大小小的事也需要各种科学辅助。科学共识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多方检验,过程中出现争论分属正常。当我们在媒体上看到各种科学说法时,仍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警觉与怀疑精神,留意这些“科学”背后会否带有特殊目的,不要轻易地取信其词。
《贩卖怀疑的人: 从吸烟、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学家如何掩盖真相》(Merchants of Doubt: How a Handful of Scientist Obscured the Truth on issues from Tobacco Smoke to Global Warming)
出版时间:2016年8月
出版社:左岸文化
作者:Naomi Oreskes、Erik M. Conway
译者︰林俊宏
科学知识予人一种确定性,仿佛夹带着数据和实验记录,便甚具说服力且难以被推翻。但当某些科学家为了利益或特殊原因,选择科学知识来模糊焦点,以科学之矛攻科学之盾,乃至贬卖怀疑而提高特定商品销量。
哈佛大学科学史家Naomi Oreskes与加州理工学院科技史家Erik M. Conway 透过抽烟、臭氧层破洞、酸雨和全球䁔化等例子,试图向大众解释科学界的运作机制——从论点的产生,到得到大批科学家的认可,才能形成科学共识。但这个共识过程耗时,使得科学家不擅长站在公共政策的火线上,与政府、媒体等斡旋,让有心之徒藉平衡报导,同时罗列正、反双方的意见,让阅听大众无所适从。本书已由《美味代价》(Food Inc.)纪录片导演Robert Kenner拍成《全面交易》(Merchants of Doubt),并荣获2011年由科学史学会所颁赠的Watson-Davis Prize。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