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手机,忘掉脸书和短讯。一支笔杆,一个笔尖,一罐墨水,一张平滑的纸,便可潜心开始一段“灵修”,周遭的一切都抛诸脑后,只为写好一笔一划。
写字时,内心一片平静,因任何的急躁和气馁都可能使笔下字迹产生令人不愉快的偏离。脑海里充斥着的,是如何把握好文字的圆润和倾斜,如何在书写时施加合理的按压,如何能够平稳地向右推进……一个个英文字母,在这心无旁骛的沉浸之中,漂亮而鲜活地展现在眼前,或工整统一,或有着变幻流畅的线条和排布,闪烁着书写者独特的字体创意。
这早在欧美大热的手写英文艺术字或称“西洋书法”(western calligraphy)的风潮,特别是其中的现代西洋书法(modern calligraphy),这几年也燃烧到了香港,城市里出现愈来愈多的工作坊以及西洋书法爱好者。Instagram和设计师所钟爱的分享平台Pinterest等程式或网站无疑推动了这种手作精神的全球复兴,打开Instagram,不难发现许多相关小影片,西洋书法爱好者在各色纸张上,用各式各样的笔和墨水写下一个单词,或是一段令人振奋的话语。
短短数十秒的时间里,是一段从无到有的过程,也勾起了观看者的“强迫症”,跟随着笔触滑动和停顿,非要等到视频里的人写完才甘心,也才能欣赏到完成之后那近似于一件艺术品的精致 。正如《纽约客》上一篇文章指出,对于人们为何需要重新拿起笔学习书写,Instagram书法无疑提供了很好的视觉论据。
婚礼摄影师Jenny Tong便是为这种书写艺术深深着迷,又观察到在国外书法常常被应用于婚礼的布置当中,如请柬、名牌等等,于是便开始在香港参加一些西洋书法工作坊,平日也会加入手书的物件作为拍摄元素 。
在欧美,西洋书法除了是婚礼策划的一大亮点,还经常可以在各式贺卡、装饰、海报、广告设计、品牌商标设计中看见。爱好者们也热衷于将自己喜爱的一句话写在一张小卡片上,在颜色、笔划上稍加变化,又在四周画上一些简单而色彩相配的图案,就是一张可爱的mini quote poster。几个星期前Jenny Tong也在脸书上传了一张她正手写给客人们的感谢卡的照片,白色卡纸上是用蓝色墨水写就的“thank you”,两旁精心画上了细细的枝条以搭配文字 。这张照片很快获得了朋友们的“like”和评论。
每一次的书法练习,她视之为一段“和自己相处的时间”。工作繁忙,一星期也只能抽出一次的练习时光,但总能持续两三个小时。
“写书法是一项非常缓慢的过程,要有恒心和耐心,而见到字写得有所进步,就是最大的乐趣,”她说。
在繁弦急管的香港, 西洋书法多被视为一种“减压”、“慢活”的文艺形式,因此也吸引了愈来愈多人参加工作坊、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自己的得意作品。西洋书法家Kalo Chu是最早在香港开班教授现代西洋书法的导师之一,2014年她刚开办工作坊的时候,“要等一段时间才陆续有人报名”,而如今最快三日内就售出了七成名额。2015年她一共教授了90班,其中70班都是入门级课程。按每班12名学员计算,一年下来便有800多名初学者。
在一次周四晚上的入门级工作坊上,学员们早早便来到了位于中环的工作室,细细摆弄研究工作室里的各式沾水笔、笔尖和林林总总的西洋书法作品。课上Kalo Chu鼓励学员们先自己感受沾水笔在纸上书写的感觉,再让学员们围成一圈看她的示范。“我自己在做展示的时候都经常很难收手,因为写着写着就投入了。当一个人接触久了就会发现,西洋书法不只是漂亮或是减压,还有太多内涵,你总会发现其中有那么多的细节,那么多的惊喜。”
除了工作坊之外,城市里也有愈来愈多的品牌邀请Kalo Chu这样的西洋书法家于品牌活动现场手写英文艺术字,并为客人定制各式卡片、名牌,吸引了更多人对西洋书法的关注和喜爱。
相对于其它更加昂贵的兴趣爱好,西洋书法无疑是一种低门槛的学习,但依然有“入坑”的危险,毕竟在上瘾之后,各式手制笔杆、古董笔尖、华丽的墨水、甚至大书法家的工作坊都是烧钱的玩意儿。当然,西洋书法书写工具也绝非只有较流行的沾水笔一种,还有平尖钢笔、软笔刷等等,甚至一只普通的水笔都可以通过创意玩出不同花样。
但除去工具、技巧的外衣,人们对书写的重拾和痴迷,最终也是向铺天盖地的机器印刷的一次宣战和反抗。正如社交网络始终无法制造亲密感一样,完美无瑕的电脑文字带来的只有冷冰冰的千篇一律, 书信里没有羞怯没有爱慕,贺卡里没有诚挚也没有思念。
它以一种先进的方式隔绝了最原始情感的可能表达,而书写正是对于“科技糟粕”的净化。而最惊喜的是,你并不需要写得一手好字才能开始练习。
手寫的溫度
電腦文字並不是冷冰冰毫無感情。稍對字型設計有些認識就會知道那些看似千篇一律的字體後藏著多少心血和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