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纷扰的世代,似是而非的价值观,莫衷一是的说法,让家长越来越迷糊。我们希望透过一封封给家长的信,集结两岸三地的智慧,期望为人父母的,可从中找到新的视点,增加大小同行路上的能见度。
各位爸妈:
我们常以为,香港是自由社会,也是全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对于如何生活,我们都应该有选择。不过,社会学者常提醒我们,资本主义社会的选择,其实都非常表面。如果你不喜欢超级市场甲,当然可以选择超级市场乙,但究竟甲和乙有多大的分别?
在教育问题上,表面看来,香港的学校类型、有官立、津贴、直资、私校,也有不同办学团体,不同宗教背景,甚至政治倾向,好像百花齐放,各施各法。但我们有没有察觉到,它们之间的分别,其实非常少?
我有三个小孩,都是男的。家长们都知道,男孩读书特别麻烦,因此我们都很努力地希望找一家适合他们的学校。我们以为,香港有四百多家学校,只要我们小心选择,总有一间会适合他们。我们自问并非那种要“赢在起跑线”的家长,只期望孩子愉快成长,乐意学习就好。
事与愿违,我们三个孩子求学并不顺利,在小学阶段,都转了两次学,念过了私立、直资和津贴学校,也尝试了另类学校。结果,老大、老二最后都转到了国际学校念中学。老三到了入学年龄,我们还是没有放弃,让他尝试津贴小学,希望找到宽松、功课压力不大的学校。我们天真的以为,只要我们自己不太紧张成绩,应该可以找到一间合意的学校。但我们不知道,在过去十年、八年间,小学教育已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功课压力已成为小学生不能逃避的现实。
因为杀校危机,一些原本程度不高的基层学校,也要通过提高“学术水平”来自救。最近,我的一个姪女,在观塘一家基层学校(校内有不少新来港学童)上小学,开学没多久,我们赫然发现,她的家课量和深浅度,比起老大、老二,甚至六年前的老三,都已不可相提并论,而据教育界朋友透露,该校在区内已不算“催谷”了!
有不少人认为,学校越来越相似是因为我们家长的要求单一,因此“怪兽家长”就成为香港教育的“万恶根源”。这看法的根据是,不少家长都怕“执输”,要孩子“赢在起跑线”,因此都争入名校,要考第一,要“十项全能”,最终大学能进法律学院或医学院就完美。因此,家长们会投诉家课不够多,又或课程不够深,务求学校能拔尖补底,令同学成绩蒸蒸日上。于是,这种“市场压力”就会令学校变成“考试工厂”,同学成为家课奴隶。
最近的TSA争议中,支持TSA一方的最重要理据,正正就是TSA不是小学操练压力的来源。家长希望争上Band 1名校,为迎合家长的需要,才是小学不断提高要求的主要原因。更有论者和教育局直指,家长是学校最重要的持份者,家长不支持操练,不喜欢太多测考、家课,应该直接和学校“沟通”,不应诿过TSA和教育制度。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能接受这种说法。其实现在的家长,尤其是较年轻的中产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已是十人十样。而大部份基层家长,当然重视子女教育,但他们的著眼点,又是否只有成绩?把我们“一竹篙打一船人”,全都看成只重成绩的“怪兽家长”,并不公平。相反,很多家长谈起子女的教育,普遍都有无力感,充满了忧虑,也感受到很大压力。
当我们已为TSA,Pre-S1,DSE等等测考弄得忧心戚戚的时候,最近的几项刚颁布的新建议,如普教中、简体字、公民及国民教育等等,也令家长们感受更大压力。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家长的声音,尤其是家长群中的不同诉求,似乎亦被漠视了。
香港实行强迫教育,从好处看,是每位小朋友都有受教育机会,但换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你无论是否满意学校和教育制度,也别无选择,要送子女上学“接受”教育。有少数家长因为对主流教育制度彻底失望,又未必能负担国际学校,于是选择了“在家自学”。但他们都要偷偷摸摸地进行,因为一旦颁下“入学令”,他们如不照办,就会被捡控。
现今许多小学生,早上七时未到便爬起床上学,三时半下课后,再到功课辅导班或回家写作业,再加上温习默书、测验,往往要到九点,十点才能休息,童年基本上已被剥夺,游戏、运动、课外阅读都是妄想。有时跟家长朋友谈起,甚至苦笑说强迫教育仿佛是个劳改营,政府只是把儿童关押其中,接受强制的“劳动改造”,又如何谈得上“家长的选择”?
当然,如果你有能力负担高昂学费,大可选择国际学校,私立IB名校,但一般普罗家长,就只能像选超级市场一样,“有得拣等如无得拣”。请问一下,有多少本地精英,政府官员以至我大学同事的小孩,是在本地资助学校中念书?这究竟说明了甚么?
我不希望指责任何人。也非要抹杀在前线艰苦奋斗的教育工作者。正正是我看到大量老师和校长们在制度的束缚下,有志不能酬,家长也有冤无路诉,我们才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和孩子的需要,并要挺身而出,大声疾呼,明确提出我们在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有选择。我们更应以行动支持和参与,跟自己教育理念相同的学校和教育团体,一同冲击现状,带来改变。
赵永佳 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