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中国政府发布最新经济统计数据,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与2014年相比增长6.9%,也是自1990年以来中国GDP增速首次跌破7%。
那么6.9%的GDP真实地反应了中国的经济现状吗?不能。
中国政府在2015年的最后一个月,无论是国家主席习近平,还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通过巡视的方式要求地方企业必须降成本、保风险、去库存。尤其是房地产库存已经升级为政府攻坚任务。甚至有人希望通过农民来消化房地产的库存。
但在经济分析人士看来,这简直就是自掘坟墓,在中国过去二十年的城镇化扩张和农村转型后,农民失去土地,都住上楼房,大量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
北京的执政者需要面对一个更大的问题,尽管中国不断地推动工业化发展,可8亿的农民一直在通过种庄稼来养活规模宏大的城市居民。农民们都上楼了,谁来种庄稼养活中国人?一旦城镇化变成了地产商人对农民的掠夺,那么上楼的农民将成为执政集团埋在城镇中最大的隐患。
现在问题已经危及到经济大局。
人口红利消失,工业产值增速放缓
在解读经济减速时,值得关注到的一个数字是2015年的中国工业增加值为6.1%。而这个数字说明,6.1%的扩张很显然已经拖了GDP的后腿。因为2014年这个数据为8.3%,对GDP的贡献为2.29%,2015年的贡献才1.92%,说明中国工业步入一个快速的下滑通道。
还有另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数据,那就是2016年1月19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口数为1655万。在2014年放开单独二胎政策之时,国家卫计委官员预计,2015年在单独两孩政策影响下,出生人口将比2014年多出100万左右。事实上,2015年出生人口不升反降,比2014年减少了32万。
可以预期的是,中国的人口红利严重下滑,中国开始进入一个老龄化社会。出人意料的是,雾霾危机之下的中国死亡率在下降。2015年死亡人口比2014年减少2万,意味着中国养老的成本将不断提升,曾经享受人口红利的工业将进入一个调整期。
工业增加值这个可怜的6.1%数字背后,不仅是人口红利的消失,更是房地产库存难以消化的命脉。房地产现在犹如压根中国经济身上致命的那根稻草,因为将近7万亿平方米的库存囤积在中国大陆的三四线城市。大量小区在被建好后,长期空置,成为外媒口中的“鬼城”(ghost city)。不难发现,大量已经成为鬼城的新区,本地经济格局中,极少有支柱性的工业,甚至没有产业。地方行政官僚们为了仕途的升迁,抑或在升迁无望的情况下做大区域势力,他们毫无节制地出售土地,最终将财政、金融的命运捆绑在他们的土地指挥棒上。
房地产无法再支撑地方财政
不难发现,地方行政官僚们的指挥棒正在失灵,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了14%,土地购置面积下滑的速度更是令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同比下滑了31.7%,意味着地方土地财政收入至少下滑三成以上。地方行政官僚们怎么样确保区域系统的持续运行呢?没有规模的产业,他们在征税方面难以取得飞跃性的突破。地方行政官僚们要想保持一如既往的区域发展,在中央规范地方融资之后,发债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
2015年全国地方债发行总规模达到约3.8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8.5倍。
因此,现在摆在中国地方行政官僚面前一个棘手的问题,没有产业支撑的三四线城市空心化越来越严重,他们举债投下的基础设施成为一个又一个的黑洞,巨大的投入在没有第一、二产业的系统支撑之下,那么地方财政会越来越糟糕。短期之内,如果房地产的库存无法有效地去除,地方系统性风险将如同地雷,大量的地方债即期债务,以及延伸到金融系统的杠杆债务随时可能出现违约风险。
以房地产为中心的工业经济,尤其是钢铁、水泥等行业相当糟糕。糟糕到什么程度?无论是国家主席习近平,还是国务院总理都要不断巡视,要求降低运营成本,说明现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成本很高。甚至库存问题都威胁到金融安全的情况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项指标还在不断增长,尽管他们一直强调数据没有造假,可国家能源局的数据很残酷地道出一个真相,那就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不信的。
李克强曾经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那就是用电量。非常遗憾,国家统计局没有用电量这个数据去支撑GDP数据的真实性。因为2015年工业用电量同比降幅为1.4%,增速较2014年下降了5.1个百分点;2015年轻工业用电量增速为1.3%,增速回落了2.9个百分点;重工业用电量降幅为1.9%,增速回落了5.5个百分点。很显然,工业陷入全面的衰退期。
结构化产业转型的可能性?
北京的经济智囊们提出结构化的产业转型升级,试图切割历史包袱,寻求新的增长点。国家统计局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来掩盖经济发达区域的衰退问题。尽管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保持在7.6%和7.8%。分别快于东部0.9和1.1个百分点。拥有配置充足的资源,东部地区规模工业增长值跑不过中西部,到底是转型的阵痛?还是腾笼换鸟政策的彻底失败?阵痛是一定的,更多的是腾空了笼子,没有招来凤凰。
现在问题全都清楚了,6.9%这个数据不仅仅是破了25年的记录,更是宣告投资拉动消费的增长模式的失效,中国高增长的幸福时光结束了。贡献了GDP六成的消费支出只是回光返照,因为现在那些有生育能力的年轻夫妇们,在教育、生活的压力之下大面积地放弃了生二胎,哪怕财政部长楼继伟放出狠话要退休后继续缴纳医保,他们也不愿意通过生二胎来养儿防老,那么消费能够长时间支撑GDP吗?
怪异的中国股市
此外,来具体看一下中国的股市。 近期,大陆的A股出现一个非常怪异的现象,进入2016年医药生物板块居然成为资金净流出的冠军。
无论经济多么糟糕,无论时局如何动荡,生病吃药都是不变的。所以,不管股票市场到底是牛市还是熊市,医药生物类的上市公司业绩总是有着天然的保障。因此,医药生物一直有股市防空洞之誉。当然,电力一样是人们生活以及工业的必须消费,所以,医药生物同电力一起是熊市最佳的防御型投资板块。
而现在,医药生物成为机构投资者抛售的对象。难道雾霾之下的中国民众身体更健康了?很显然,这是一个玩笑。那么为啥医药生物板块的股票在熊市依然被主力们疯狂抛售?
如前所述,中国开始进入一个老龄化社会,育龄妇女人数跟生育意愿处于双杀阶段,意味着仰仗人口红利的医药生物的潜在市场没有扩张的迹象,甚至随着出生人口的下滑,医药生物可预期的市场还在萎缩。
很显然,医药生物板块的股票在熊市都失去了投资防御功能背后,是投资者对医药生物行业的发展的悲观情绪在蔓延,不仅仅是投资者对医药生物领域创新的失望,更重要的是工业步入下降通道后,严重影响了城镇居民真实的收入,连养孩子都成为压力的情况之下,医药生物已经失去了人口红利的高速扩张期。
其他经济拉动因素?
6.9%这个数据背后,中国依然在进行着巨大的资源消耗。北京经常出现的“会议蓝”可以看出,经济转型升级的改革还处于官员们喊口号的阶段。只要万达集团的王健林还坐在中国首富的位置上,人们就要继续为房子疲于奔命,还要眼巴巴地接受雾霾的惩罚。
万达集团只是以房地产为中心的旧势力的一个代表,除了地方行政官僚们要通过房地产来实现他们公共的和私人的利益之外,围绕着房地产的各个产业链条,比如钢铁、水泥、建材等多个行业,都寄生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势力。王健林曾经高调嘲讽,“政府短时间内还找不到可以替代房地产的支柱产业。”可见房地产生态链的势力是多么的强大,他们左右着中国经济,政府却对他们无可奈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试图寻求一种可以替代房地产的支柱产业,他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方略。李克强的初衷是想像美国当年发展IT互联网创新那样,能够在中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创新创业浪潮。万众创新能让医药生物板块上市公司的研发有一个质的飞越吗?能让这一类上市公司在熊市中再度成为防空洞吗?
很显然,李克强的努力还只是一个开始,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11.8%。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李克强多次前往的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现在创业的咖啡已经冷却,不少激情满怀的创业者没有成为一个的创业创新者。站在城镇化的角度看,万民创业更多是安抚躁动的城市精英的权宜之计,一旦创业出现浪潮性的失败,将会出现系统性的糟糕问题。
在转型升级改革的关头,改革最可怕的是,在新旧势力的较量过程之中,除了口号之外,最后只剩下了没完没了的前戏,还没有来得及深入,局面已经一塌糊涂。中国经济要想真正步入新常态,支柱产业的结构化转型升级,创新产业同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才能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谋未来。
GDP破7只是中国经济步入下降通道的一个开始,尽管这个数据在北京高层的预期范围之内,但它突破了中国25年高速增长的心理门槛。6.9%这个数据撕开了新旧利益集团一直维系的表面平静局面,意味着中国经济将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调整,调整的过程将是一场新旧利益集团走钢丝的博弈游戏,无异于一场危机。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