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中國政府發布最新經濟統計數據,2015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與2014年相比增長6.9%,也是自1990年以來中國GDP增速首次跌破7%。
那麼6.9%的GDP真實地反應了中國的經濟現狀嗎?不能。
中國政府在2015年的最後一個月,無論是國家主席習近平,還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通過巡視的方式要求地方企業必須降成本、保風險、去庫存。尤其是房地產庫存已經升級為政府攻堅任務。甚至有人希望通過農民來消化房地產的庫存。
但在經濟分析人士看來,這簡直就是自掘墳墓,在中國過去二十年的城鎮化擴張和農村轉型後,農民失去土地,都住上樓房,大量湧入城市成為農民工。
北京的執政者需要面對一個更大的問題,儘管中國不斷地推動工業化發展,可8億的農民一直在通過種莊稼來養活規模宏大的城市居民。農民們都上樓了,誰來種莊稼養活中國人?一旦城鎮化變成了地產商人對農民的掠奪,那麼上樓的農民將成為執政集團埋在城鎮中最大的隱患。
現在問題已經危及到經濟大局。
人口紅利消失,工業產值增速放緩
在解讀經濟減速時,值得關注到的一個數字是2015年的中國工業增加值為6.1%。而這個數字說明,6.1%的擴張很顯然已經拖了GDP的後腿。因為2014年這個數據為8.3%,對GDP的貢獻為2.29%,2015年的貢獻才1.92%,說明中國工業步入一個快速的下滑通道。
還有另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數據,那就是2016年1月19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出生人口數為1655萬。在2014年放開單獨二胎政策之時,國家衞計委官員預計,2015年在單獨兩孩政策影響下,出生人口將比2014年多出100萬左右。事實上,2015年出生人口不升反降,比2014年減少了32萬。
可以預期的是,中國的人口紅利嚴重下滑,中國開始進入一個老齡化社會。出人意料的是,霧霾危機之下的中國死亡率在下降。2015年死亡人口比2014年減少2萬,意味着中國養老的成本將不斷提升,曾經享受人口紅利的工業將進入一個調整期。
工業增加值這個可憐的6.1%數字背後,不僅是人口紅利的消失,更是房地產庫存難以消化的命脈。房地產現在猶如壓根中國經濟身上致命的那根稻草,因為將近7萬億平方米的庫存囤積在中國大陸的三四線城市。大量小區在被建好後,長期空置,成為外媒口中的「鬼城」(ghost city)。不難發現,大量已經成為鬼城的新區,本地經濟格局中,極少有支柱性的工業,甚至沒有產業。地方行政官僚們為了仕途的升遷,抑或在升遷無望的情況下做大區域勢力,他們毫無節制地出售土地,最終將財政、金融的命運捆綁在他們的土地指揮棒上。
房地產無法再支撐地方財政
不難發現,地方行政官僚們的指揮棒正在失靈,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了14%,土地購置面積下滑的速度更是令地方財政捉襟見肘,同比下滑了31.7%,意味着地方土地財政收入至少下滑三成以上。地方行政官僚們怎麼樣確保區域系統的持續運行呢?沒有規模的產業,他們在徵税方面難以取得飛躍性的突破。地方行政官僚們要想保持一如既往的區域發展,在中央規範地方融資之後,發債成為他們唯一的選擇。
2015年全國地方債發行總規模達到約3.8萬億元,比2014年增長8.5倍。
因此,現在擺在中國地方行政官僚面前一個棘手的問題,沒有產業支撐的三四線城市空心化越來越嚴重,他們舉債投下的基礎設施成為一個又一個的黑洞,巨大的投入在沒有第一、二產業的系統支撐之下,那麼地方財政會越來越糟糕。短期之內,如果房地產的庫存無法有效地去除,地方系統性風險將如同地雷,大量的地方債即期債務,以及延伸到金融系統的槓桿債務隨時可能出現違約風險。
以房地產為中心的工業經濟,尤其是鋼鐵、水泥等行業相當糟糕。糟糕到什麼程度?無論是國家主席習近平,還是國務院總理都要不斷巡視,要求降低運營成本,說明現在整個國民經濟的成本很高。甚至庫存問題都威脅到金融安全的情況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各項指標還在不斷增長,儘管他們一直強調數據沒有造假,可國家能源局的數據很殘酷地道出一個真相,那就是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是不信的。
李克強曾經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那就是用電量。非常遺憾,國家統計局沒有用電量這個數據去支撐GDP數據的真實性。因為2015年工業用電量同比降幅為1.4%,增速較2014年下降了5.1個百分點;2015年輕工業用電量增速為1.3%,增速回落了2.9個百分點;重工業用電量降幅為1.9%,增速回落了5.5個百分點。很顯然,工業陷入全面的衰退期。
結構化產業轉型的可能性?
北京的經濟智囊們提出結構化的產業轉型升級,試圖切割歷史包袱,尋求新的增長點。國家統計局用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來掩蓋經濟發達區域的衰退問題。儘管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分別保持在7.6%和7.8%。分別快於東部0.9和1.1個百分點。擁有配置充足的資源,東部地區規模工業增長值跑不過中西部,到底是轉型的陣痛?還是騰籠換鳥政策的徹底失敗?陣痛是一定的,更多的是騰空了籠子,沒有招來鳳凰。
現在問題全都清楚了,6.9%這個數據不僅僅是破了25年的記錄,更是宣告投資拉動消費的增長模式的失效,中國高增長的幸福時光結束了。貢獻了GDP六成的消費支出只是迴光返照,因為現在那些有生育能力的年輕夫婦們,在教育、生活的壓力之下大面積地放棄了生二胎,哪怕財政部長樓繼偉放出狠話要退休後繼續繳納醫保,他們也不願意通過生二胎來養兒防老,那麼消費能夠長時間支撐GDP嗎?
怪異的中國股市
此外,來具體看一下中國的股市。 近期,大陸的A股出現一個非常怪異的現象,進入2016年醫藥生物板塊居然成為資金淨流出的冠軍。
無論經濟多麼糟糕,無論時局如何動盪,生病吃藥都是不變的。所以,不管股票市場到底是牛市還是熊市,醫藥生物類的上市公司業績總是有着天然的保障。因此,醫藥生物一直有股市防空洞之譽。當然,電力一樣是人們生活以及工業的必須消費,所以,醫藥生物同電力一起是熊市最佳的防禦型投資板塊。
而現在,醫藥生物成為機構投資者拋售的對象。難道霧霾之下的中國民眾身體更健康了?很顯然,這是一個玩笑。那麼為啥醫藥生物板塊的股票在熊市依然被主力們瘋狂拋售?
如前所述,中國開始進入一個老齡化社會,育齡婦女人數跟生育意願處於雙殺階段,意味着仰仗人口紅利的醫藥生物的潛在市場沒有擴張的跡象,甚至隨着出生人口的下滑,醫藥生物可預期的市場還在萎縮。
很顯然,醫藥生物板塊的股票在熊市都失去了投資防禦功能背後,是投資者對醫藥生物行業的發展的悲觀情緒在蔓延,不僅僅是投資者對醫藥生物領域創新的失望,更重要的是工業步入下降通道後,嚴重影響了城鎮居民真實的收入,連養孩子都成為壓力的情況之下,醫藥生物已經失去了人口紅利的高速擴張期。
其他經濟拉動因素?
6.9%這個數據背後,中國依然在進行着巨大的資源消耗。北京經常出現的「會議藍」可以看出,經濟轉型升級的改革還處於官員們喊口號的階段。只要萬達集團的王健林還坐在中國首富的位置上,人們就要繼續為房子疲於奔命,還要眼巴巴地接受霧霾的懲罰。
萬達集團只是以房地產為中心的舊勢力的一個代表,除了地方行政官僚們要通過房地產來實現他們公共的和私人的利益之外,圍繞着房地產的各個產業鏈條,比如鋼鐵、水泥、建材等多個行業,都寄生着各種各樣的利益勢力。王健林曾經高調嘲諷,「政府短時間內還找不到可以替代房地產的支柱產業。」可見房地產生態鏈的勢力是多麼的強大,他們左右着中國經濟,政府卻對他們無可奈何。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試圖尋求一種可以替代房地產的支柱產業,他提出了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方略。李克強的初衷是想像美國當年發展IT互聯網創新那樣,能夠在中國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創新創業浪潮。萬眾創新能讓醫藥生物板塊上市公司的研發有一個質的飛越嗎?能讓這一類上市公司在熊市中再度成為防空洞嗎?
很顯然,李克強的努力還只是一個開始,2015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只有11.8%。一個殘酷的現實就是,李克強多次前往的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現在創業的咖啡已經冷卻,不少激情滿懷的創業者沒有成為一個的創業創新者。站在城鎮化的角度看,萬民創業更多是安撫躁動的城市精英的權宜之計,一旦創業出現浪潮性的失敗,將會出現系統性的糟糕問題。
在轉型升級改革的關頭,改革最可怕的是,在新舊勢力的較量過程之中,除了口號之外,最後只剩下了沒完沒了的前戲,還沒有來得及深入,局面已經一塌糊塗。中國經濟要想真正步入新常態,支柱產業的結構化轉型升級,創新產業同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才能在改革中求發展,在發展中謀未來。
GDP破7只是中國經濟步入下降通道的一個開始,儘管這個數據在北京高層的預期範圍之內,但它突破了中國25年高速增長的心理門檻。6.9%這個數據撕開了新舊利益集團一直維繫的表面平靜局面,意味着中國經濟將面臨着一場前所未有的調整,調整的過程將是一場新舊利益集團走鋼絲的博弈遊戲,無異於一場危機。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