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 iPhone 推出,十年来你可记得自己的习惯改变了多少?变成低头族之余,手指也变成了笔,每天在手机戳戳戳,输入想要写的字。
在科技时代,真实文具并不是要被取代的东西。情况恰恰相反,文具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时代里,如作家James Ward在《Adventures in Stationery》(中译:文具们的百年演化史)一书中所写的那样,前途大可期许。
比如文具之于科技的重要性,甚至可以由电脑办公软件图标这样的细节中觉察,由这种软件诞生之初到今天,这些图标里都比比充满放大镜、纸张、剪刀、笔等真实文具的视觉符号,因为用家可以据此将自己对真实文具的印象与相应的电脑功能,在大脑内做出直觉性的链接。
事实上,科技新工具背后倚仗的理念,是来自你我平日的实物体验。纵然白纸变屏幕、原子笔变触控笔,仍无法由大框架里脱离对纸笔关系的模拟。只是时时有机器横阻其间,造成异于实物的使用体验。
不过看看近年大热的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实际上是深化/完善了这一模拟,当使用者戴上特制镜头或通过特制软件,就可以进入虚拟三维空间,用双手搬弄电脑画面中的物体。它的大方向,可以说是破除横阻其间的机器障碍,让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进一步类似。
这些技术尚未普遍应用,但我们身边已有的,则是许多“科技文具”产品,它们也在这虚拟模仿实物的大趋势下,在保有科技本质之余,以尽力模拟实物文具为己任,希望突破那一个“机器始终无法取代人手”的未克之境。且跟我们来看看以下几样此类产品,看看它们的努力各值几分,离真正的“自由境界”还差多少?
01 我在画的还是电脑画吗?
电脑绘画有它自己的优势和质感,但还是许多绘画者觉得那欠缺了一种实在的感觉,比如画笔在纸上的细腻一勾一划,比如人手在高度控制下的不可控性。
Wacom 像是看穿了这个想法,它的产品 Inkling 一套两件:黑色盒子及电子笔,盒子夹在纸的顶部,再用电子笔在纸本依平日习惯画一遍,盒子记好所有压力数据,画完将它驳回电脑,软件就会还原画作,据说这个技术可以特别帮到那些恐惧在屏幕或绘图板这些冷冰冰的界面绘画的人。
02 在记事簿写的,它帮你搬到手机中
身边十个朋友总有一、两个用 Moleskine 记事,如果你是支持手写记事的,问题不大,但你是否可以同时既用手机记事,又不舍弃那心仪的记事簿?答案是可以的,因为 Moleskine 有本 Evernote Smart Notebook ,你可以继续坚持手写记事,但用 Evernote 手机 app 瞄准记事簿的任何一页,就可以将它捕捉入手机中,两者不用选其一。
03 虚拟空间的笔与尺
近年的轻触笔其实做得不错,画到屏幕上,跟真笔分别已不算太大,但像画工程图般需要处理大量直线的,对不起,你还是要用软件工具点对点拉一条直线,不可以“画”出来!
Adobe 的 Ink & Slide 除了有十多种画笔选择,最重要是将长方形的 Slide 放在 iPad 上,就可选择显示直线、圆形、三角形等,给你依样画葫芦,完善了一直难以解决的图形问题。
04 可能是最接近真正手写的感觉
无论轻触笔给你多少选择,可以模仿多少种不同的笔触,问题是:你就是要先挑选好你要哪一种笔触!尽管大家都知道,现实中写字,笔触是随性而致的事,你几乎无可选择,只看手与力度与心意情绪的配合。而苹果电脑出品的 Pencil 就有这个效果,你在 iPad 上轻力写字,就会出现幼的字体,大力写则会变粗,每个人落笔均有不同的笔触,保留那份贴近手写的独特性,除了笔要充电,基本上已相当贴近手写感觉。
05 反高潮:我不想再骗自己了!
真的假不了,到最后无论怎样“贴近”手写感觉,仍不是真的。美国人索性幽它一默,利用便条纸制成 iPhone 手机壳,当你不想再在手机 app 内记事时,反转手机用笔记下吧!不想全身投入虚拟世界的,用这方法留有余地还好吧!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