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政:homey’s,我的东区巷弄艺文座标

你喜爱一家咖啡馆,除了它高明的咖啡技艺,一部分的原因肯定是你同时认同了开这家咖啡馆的人所追求的某一种生活价值、所涵养的嗜好以及品味。
台北咖啡馆 homey’s。
台湾
台北咖啡馆 homey’s。摄:Billy H.C. Kwok/端传媒
台北咖啡馆 homey’s。
台北咖啡馆 homey’s。摄:Billy H.C. Kwok/端传媒
台北咖啡馆 homey’s。
台北咖啡馆 homey’s。摄:Billy H.C. Kwok/端传媒
台北咖啡馆 homey’s。
台北咖啡馆 homey’s。摄:Billy H.C. Kwok/端传媒
台北咖啡馆 homey’s。
台北咖啡馆 homey’s。摄:Billy H.C. Kwok/端传媒
台北咖啡馆 homey’s。
台北咖啡馆 homey’s。摄:Billy H.C. Kwok/端传媒
台北咖啡馆 homey’s。
台北咖啡馆 homey’s。摄:Billy H.C. Kwok/端传媒
台北咖啡馆 homey’s。

有一句曾经蔚为风潮的金句,即使不嗜喝咖啡的人,恐怕对它也略有耳闻:

“如果我不在家,就是在咖啡馆;如果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前往咖啡馆的路上。”

听来很耳熟是吧?浓烈的黑咖啡气息几乎就要伴随语言的韵律扑鼻而来。

这句宛如广告天才设想出的完美文案(一世纪后,它的确被台湾的饮料商当成脍炙人口的咖啡广告文案了),最初出自何人之口,网路上流传着各种查考,多半是转了好几手的资料拼贴,论点教人存疑。我们只能得出一个大概的通论:这是一位欧洲作家所说的,时间约落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交会,正是欧陆城市历经现代化进程的黄金时代。

彼时,欧洲大陆并没有瘟疫蔓延,战乱也尚未横行,都市里的人才有闲情逸致去咖啡馆享用一杯咖啡,以及咖啡所带来的参杂了理性与感性的气味。

之所以在此引用这句早就被过度引用的句子,是因为若替句子的后半部动点手脚,挺适合我们常在台北遭遇的一种情境:

“如果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前往咖啡馆的路上迷路了。”

是啊,在前往咖啡馆的路上迷路了,你应该或多或少有过类似的经验吧!尤其置身在巷弄分类系统犹如上帝掷骰子般无法预测其逻辑且后果总让人困惑的台北闹区,如果按部就班照着街牌找路,往往对于方向、数字愈是敏锐的人,愈是容易陷入一团纠结的迷雾里。

“喂,我人在大安路一段,请你再重复一遍,你说的那条巷子是敦化南路一段236巷吗?”

好像不只一次了,我坐在homey’s咖啡馆的椅子上等待约好的朋友,眼看约定时间已经过去,手机铃声忽然响起,朋友在话筒的另一头以茫然的语气向我问道。

倘若他是从捷运站走出来,由忠孝东路转入大安路口,左右两侧依序会遇到大安路一段83巷、84巷、96巷⋯⋯数字不断堆高。偏偏在这看似符合秩序性的棋盘式街区中,有一条巷子极不合群地被规划成敦化南路一段236巷,仿佛一窝白天鹅中那只落单而且突兀的黑天鹅。这乃是台北谜一般的巷弄划分学,是这么不讲道理,考验着市民以及邮差的记性。

回溯起来,我和homey’s是在差不多的时间点落脚于东区的巷弄,它在2008年底于一栋四层老公寓的二楼开张营业,我则在2009年初搬迁到一栋六层电梯公寓的顶楼。两地之间的距离,我实际用表测量过,快步走只需要十分钟。撇除星巴克与丹堤等人满为患、很难好好进行一场谈话的连锁咖啡馆,在homey’s刚开业的那几年,它称得上离我住的地方最近的一家咖啡店。

举凡和编辑开会、杂志约访,或是外地来的友人在台北只能匆匆逗留一个下午,我总习惯约在那里。对我来说,homey’s是一个很轻松就能到达的地点,我也总会预先做好心理准备,朋友可能暂时被困在路牌筑起的迷魂阵中,稍微耽误了赴会的时间。

喜欢到那消磨时光,当然不只是单纯的地缘关系,以下让我引用另一个句子,是纽约电气摇滚乐团LCD Soundsystem主唱James Murphy所说的:“I’ve never gone to a show and loved it without believing something about the people that are doing it‭.‬‬”‬

我们替这个句子也动点手脚,把a show替换成a café,是不是同样具有说服力?你喜爱一家咖啡馆,除了它高明的咖啡技艺,一部分的原因肯定是你同时认同了开这家咖啡馆的人所追求的某一种生活价值、所涵养的嗜好以及品味。

在homey’s的书架上,置放着韩波的诗集、保罗奥斯特的《月宫》(已绝版)、石康的《晃晃悠悠》(简体版)、大部头的《追忆似水年华》全集;墙上张贴着《青春电幻物语》、《骚人》的电影海报,以及Spiritualized、Grizzly Bear的台湾巡演海报;唱片架上陈列着The xx、Atoms For Peace、Sigur Rós的黑胶,还有个体户唱片行寄售的二手CD。

某张书桌上搁了一面滚石乐团的镜子,房间的角落藏有披头四《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的巨幅海报。你眼睛再专注一点,甚至会在某个木架上发现《春光乍泄》剧中那盏瀑布图案的灯。‬‬

这些全是老板宏铭的个人收藏,召唤着喜好相同的客人。“超过半数都是熟客,有人一周会来个三次。”有次我和宏铭聊天时,他这样说道。

退伍后曾经在咖啡馆打工、与友人开过餐厅、常泡现已歇业的多松(Mo!relax,泰顺街60巷),homey’s是宏铭开设的第一家咖啡馆。明亮的空间带点日式氛围,却又刻满鲜明的台北生活印记,譬如坐在阳台抽烟时,视线所及的五福扁食、干杯烧肉、派出所,还有中午出来觅食的上班族与虎视眈眈在巷子内钻来钻去的拖吊车。

仔细想想,台北开在二楼且备有两侧阳台的咖啡馆着实不多,这幅充满街头活力的市井风情画,配上店内细声播放的My Bloody Valentine、Radiohead、Jarvis Cocker,自然而然让homey’s成为东区一个重要的艺文据点:地下文化圈、时髦的潮流界人士、创意工作者与愈来愈多的学生族,替这个温馨的家庭(那正是homey英文单字的原意)带入更多样的角色。

假日总是一位难求,一位难求时通常已经有个熟人坐在某张椅子上了,是这几年的写照。

台北咖啡馆 homey’s。摄:Billy H.C. Kwok/端传媒
台北咖啡馆 homey’s。

如今,不晓得还有多少人记得homey’s最初是开在现址的对面呢?不偏不倚,同一栋公寓、同一层楼的正对面。2011年在原址营业了三年后,由于房租大涨,宏铭决定替咖啡馆搬家,恰好对面的空间无人承租,便开启了一场大迁徙,把整家店的设备、家具全搬入只相隔一个楼梯间的对门里去。

现址与原址格局相仿,空间配置犹如镜面反射效果,互相对称与看齐。不同之处在于,原址另外盖了一座可单独进出的楼梯,直通二楼的门户;此外,原址是水泥地板,感觉较为冷静,搬到对面之后则是温暖的木头地。

我偶尔会想,有一位客人在homey’s刚开业的期间常去报到,然后出国住了几年,也许读书,也许工作,因为某些缘故不能回国。今年他终于回到台北,凭着逐渐褪色的记忆在市区里穿梭,顺利避开街牌的干扰,在一连串大安路的巷子中辨认出那条敦化南路一段236巷。

他转了进去,抬头一看,赫然发现原先容纳homey’s的那个空间,变成一家陌生的茶馆。他感到百般惊奇,决定走进公寓一探究竟,来到二楼,见到从前那块熟悉的招牌在楼梯间发着光,同样的店名、同样的橘底白字,只是地磁逆转似的全然换了一个方位。

当他推开店门,看见眼前这间homey’s 2.0的时候,心中会扬起何等奇异的感受?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