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陳德政:homey’s,我的東區巷弄藝文座標

你喜愛一家咖啡館,除了它高明的咖啡技藝,一部分的原因肯定是你同時認同了開這家咖啡館的人所追求的某一種生活價值、所涵養的嗜好以及品味。

刊登於 2015-11-21

台北咖啡館 homey’s。攝:Billy H.C. Kwok/端傳媒
台北咖啡館 homey’s。
台北咖啡館 homey’s。攝:Billy H.C. Kwok/端傳媒
台北咖啡館 homey’s。
台北咖啡館 homey’s。攝:Billy H.C. Kwok/端傳媒
台北咖啡館 homey’s。
台北咖啡館 homey’s。攝:Billy H.C. Kwok/端傳媒
台北咖啡館 homey’s。
台北咖啡館 homey’s。攝:Billy H.C. Kwok/端傳媒
台北咖啡館 homey’s。
台北咖啡館 homey’s。攝:Billy H.C. Kwok/端傳媒
台北咖啡館 homey’s。
台北咖啡館 homey’s。攝:Billy H.C. Kwok/端傳媒
台北咖啡館 homey’s。

有一句曾經蔚為風潮的金句,即使不嗜喝咖啡的人,恐怕對它也略有耳聞:

「如果我不在家,就是在咖啡館;如果不是在咖啡館,就是在前往咖啡館的路上。」

聽來很耳熟是吧?濃烈的黑咖啡氣息幾乎就要伴隨語言的韻律撲鼻而來。

這句宛如廣告天才設想出的完美文案(一世紀後,它的確被台灣的飲料商當成膾炙人口的咖啡廣告文案了),最初出自何人之口,網路上流傳着各種查考,多半是轉了好幾手的資料拼貼,論點教人存疑。我們只能得出一個大概的通論:這是一位歐洲作家所說的,時間約落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的交會,正是歐陸城市歷經現代化進程的黃金時代。

彼時,歐洲大陸並沒有瘟疫蔓延,戰亂也尚未橫行,都市裏的人才有閒情逸致去咖啡館享用一杯咖啡,以及咖啡所帶來的參雜了理性與感性的氣味。

之所以在此引用這句早就被過度引用的句子,是因為若替句子的後半部動點手腳,挺適合我們常在台北遭遇的一種情境:

「如果不是在咖啡館,就是在前往咖啡館的路上迷路了。」

是啊,在前往咖啡館的路上迷路了,你應該或多或少有過類似的經驗吧!尤其置身在巷弄分類系統猶如上帝擲骰子般無法預測其邏輯且後果總讓人困惑的台北鬧區,如果按部就班照着街牌找路,往往對於方向、數字愈是敏銳的人,愈是容易陷入一團糾結的迷霧裏。

「喂,我人在大安路一段,請你再重複一遍,你說的那條巷子是敦化南路一段236巷嗎?」

好像不只一次了,我坐在homey’s咖啡館的椅子上等待約好的朋友,眼看約定時間已經過去,手機鈴聲忽然響起,朋友在話筒的另一頭以茫然的語氣向我問道。

倘若他是從捷運站走出來,由忠孝東路轉入大安路口,左右兩側依序會遇到大安路一段83巷、84巷、96巷⋯⋯數字不斷堆高。偏偏在這看似符合秩序性的棋盤式街區中,有一條巷子極不合群地被規劃成敦化南路一段236巷,彷彿一窩白天鵝中那隻落單而且突兀的黑天鵝。這乃是台北謎一般的巷弄劃分學,是這麼不講道理,考驗着市民以及郵差的記性。

回溯起來,我和homey’s是在差不多的時間點落腳於東區的巷弄,它在2008年底於一棟四層老公寓的二樓開張營業,我則在2009年初搬遷到一棟六層電梯公寓的頂樓。兩地之間的距離,我實際用錶測量過,快步走只需要十分鐘。撇除星巴克與丹堤等人滿為患、很難好好進行一場談話的連鎖咖啡館,在homey’s剛開業的那幾年,它稱得上離我住的地方最近的一家咖啡店。

舉凡和編輯開會、雜誌約訪,或是外地來的友人在台北只能匆匆逗留一個下午,我總習慣約在那裏。對我來說,homey’s是一個很輕鬆就能到達的地點,我也總會預先做好心理準備,朋友可能暫時被困在路牌築起的迷魂陣中,稍微耽誤了赴會的時間。

喜歡到那消磨時光,當然不只是單純的地緣關係,以下讓我引用另一個句子,是紐約電氣搖滾樂團LCD Soundsystem主唱James Murphy所說的:“I’ve never gone to a show and loved it without believing something about the people that are doing it.”

我們替這個句子也動點手腳,把a show替換成a café,是不是同樣具有說服力?你喜愛一家咖啡館,除了它高明的咖啡技藝,一部分的原因肯定是你同時認同了開這家咖啡館的人所追求的某一種生活價值、所涵養的嗜好以及品味。

在homey’s的書架上,置放着韓波的詩集、保羅奧斯特的《月宮》(已絕版)、石康的《晃晃悠悠》(簡體版)、大部頭的《追憶似水年華》全集;牆上張貼着《青春電幻物語》、《騷人》的電影海報,以及Spiritualized、Grizzly Bear的台灣巡演海報;唱片架上陳列着The xx、Atoms For Peace、Sigur Rós的黑膠,還有個體戶唱片行寄售的二手CD。

某張書桌上擱了一面滾石樂團的鏡子,房間的角落藏有披頭四《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的巨幅海報。你眼睛再專注一點,甚至會在某個木架上發現《春光乍洩》劇中那盞瀑布圖案的燈。

這些全是老闆宏銘的個人收藏,召喚着喜好相同的客人。「超過半數都是熟客,有人一週會來個三次。」有次我和宏銘聊天時,他這樣說道。

退伍後曾經在咖啡館打工、與友人開過餐廳、常泡現已歇業的多鬆(Mo!relax,泰順街60巷),homey’s是宏銘開設的第一家咖啡館。明亮的空間帶點日式氛圍,卻又刻滿鮮明的台北生活印記,譬如坐在陽台抽菸時,視線所及的五福扁食、乾杯燒肉、派出所,還有中午出來覓食的上班族與虎視眈眈在巷子內鑽來鑽去的拖吊車。

仔細想想,台北開在二樓且備有兩側陽台的咖啡館着實不多,這幅充滿街頭活力的市井風情畫,配上店內細聲播放的My Bloody Valentine、Radiohead、Jarvis Cocker,自然而然讓homey’s成為東區一個重要的藝文據點:地下文化圈、時髦的潮流界人士、創意工作者與愈來愈多的學生族,替這個溫馨的家庭(那正是homey英文單字的原意)帶入更多樣的角色。

假日總是一位難求,一位難求時通常已經有個熟人坐在某張椅子上了,是這幾年的寫照。

台北咖啡館 homey’s。攝:Billy H.C. Kwok/端傳媒
台北咖啡館 homey’s。

如今,不曉得還有多少人記得homey’s最初是開在現址的對面呢?不偏不倚,同一棟公寓、同一層樓的正對面。2011年在原址營業了三年後,由於房租大漲,宏銘決定替咖啡館搬家,恰好對面的空間無人承租,便開啟了一場大遷徙,把整家店的設備、家具全搬入只相隔一個樓梯間的對門裏去。

現址與原址格局相仿,空間配置猶如鏡面反射效果,互相對稱與看齊。不同之處在於,原址另外蓋了一座可單獨進出的樓梯,直通二樓的門戶;此外,原址是水泥地板,感覺較為冷靜,搬到對面之後則是溫暖的木頭地。

我偶爾會想,有一位客人在homey’s剛開業的期間常去報到,然後出國住了幾年,也許讀書,也許工作,因為某些緣故不能回國。今年他終於回到台北,憑着逐漸褪色的記憶在市區裏穿梭,順利避開街牌的干擾,在一連串大安路的巷子中辨認出那條敦化南路一段236巷。

他轉了進去,抬頭一看,赫然發現原先容納homey’s的那個空間,變成一家陌生的茶館。他感到百般驚奇,決定走進公寓一探究竟,來到二樓,見到從前那塊熟悉的招牌在樓梯間發着光,同樣的店名、同樣的橘底白字,只是地磁逆轉似的全然換了一個方位。

當他推開店門,看見眼前這間homey’s 2.0的時候,心中會揚起何等奇異的感受?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