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女儿洗澡后,借蒸气在浴室镜子写下“我不想做功课呀”两行大字!惊吓字句彷佛在呼救,震撼了妈妈的灵魂。一会我平伏心情,佯作轻描淡写地提议,不如先休息倾倾心事,晚饭后再做功课好了。果然,女儿休息后效率奇高,一小时就把功课KO掉。妈妈也就把午后的惊吓抛诸脑后了。
女儿读小学三年班,性格温驯带点敏感,有时我观察到她把压力内化,例如易哭和想大叫。功课固然是一大压力来源,但也有不关功课的,譬如同学间的争执、老师的态度、爸妈的心情,都在小女孩心中泛起大大小小的涟漪,需要适时安抚和帮助宣泄。
两日后的早上,女儿哭闹着不起床,说“不要上学!”这回是因为班主任太凶,“今天有两节班主任堂啊!”我说:“你这样乖,老师没骂你吧……”、“妈妈,你不明白!她骂别人时,都是凶巴巴的呢!”即使遭殃的不是自己,她仍然感到心惊胆颤。她平日会向我报告当天谁被臭骂,我还以为只是八卦而已。
早上时间不容有失,但硬催促只会产生反效果,于是我试着与她说笑,讲讲老妈小时候亲历的“不幸”——包括体罚。我们聊到老师的木尺有多长多粗,被打手板时不许大叫……如此加盐添醋,搬出尘封多年的小学记忆,让孩子想象妈妈当年的表情和心情。总算成功把大小姐哄起床换校服。
送她进校门时,我有点内疚,察问自己究竟给予小朋友怎么样的生活、怎么样的教养?至少,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无论陷入穷困或被老师同学针对,都不曾这样痛苦哭闹。我相信,我们这代人都曾经“积极面对”,把心思放在如何“促进罚抄效率”上(出动印水纸),也曾研究怎样减轻手掌被打时的痛楚,但从不轻言放弃上学。
想着想着,不期然浮现出那种美化“老好日子”的想法。鼓励她“捱过了就海阔天空”,是不是就算尽了妈妈的责任?如果轻易把女儿打成“港童”,那么,跟上一辈随随便便地评论“一代不如一代”、骂年轻人“废青”,又有分别吗?
换个角度看,我实实在在的感到,现今小学生学习担子之重,与我们当年无法比拟。
从前我们入读“半日制”小学,功课相对少,学校不是生活的全部,小孩子有大半天自由时间,能够自我复原,消化上学的郁闷。可是现在的小孩,每日下午三时半下课后,还要应付大堆功课、测验、默书、课外阅读……身心疲惫,搞不好,情绪还会影响身心灵成长。身为父母,哪能说出“一代不如一代”这种凉薄话?
回归后,香港政府推行教改,社会一面倒支持小学转全日制,以为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也方便双职父母照顾子女。当时,作为年轻记者的我阅历尚浅,含糊地相信了这种简单的政策营销手法,没能提出质疑,没料到今日要由自己的骨肉去承受恶果。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