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意指什么?在《港囧》中能指的,不过是个没恶意的低级小玩笑──将维多利亚港比作美国牌子 Victoria’s Secret,徐峥饰演的徐来是个内衣设计师。导演声称,借此片回望自己的青春岁月,包括对香港电影和粤语金曲致敬。
这点我不怀疑,徐来,94年艺术学院毕业,梦想当艺术家,结果沦为老婆家族生意的胸围奴;徐峥,94年上戏毕业,曾是个头发不短的文青,现在媒体只关注其电影票房。只是,徐峥把“录像厅年代”情怀拍成一首接一首的怀旧MV(《偏偏喜欢你》、《为你钟情》、《谁可改变》、《倩女幽魂》、《真的汉子》、《沧海一声笑》、《一生所爱》、《情人》等),还有借场景、配乐、对白致敬的港片(《秋天的童话》、《新不了情》、《甜蜜蜜》、《英雄本色》、《古惑仔》、《阿飞正传》等),全都被“下半身”趣味消费净尽。由天星小轮、密集旧区到中环 IFC,就像荷里活以香港作布景板──纯粹借用这座城市的视觉冲突感,却与里面的人和生活不相干。当然,国人来港有更顺理成章的方便和成长情结。
尽管拍者无心,作为港人的观者却有意地多重“误读”:
一,徐来梦想破灭,转折点发生在“九七回归”一幕出现时,初恋同学去香港升学。徐峥要致敬的,或者设计师内衣底下的 Victoria’s Secret,指向的不就是“殖民年代的大众遗产”。今日重遇初恋,暗唤勿忘初衷,可是,当徐来进入酒店2046号房间后,才醒觉到,那是一条让他耿耿于怀多年的“刺”。在危机关口,右手定左手的二选一结局,必然是回到老婆身边,“去殖化”亦就此完成。前度用来悼念,拥抱现任才是现实;
由天星小轮、密集旧区到中环 IFC,就像荷里活以香港作布景板──纯粹借用这座城市的视觉冲突感,却与里面的人和生活不相干。
二,将《港囧》幕前幕后两个时空平行解读,才能原谅它的难看。去年10月在港开拍时,网友已担心,中港对立再爆个“占中”,如此局面怎拍下去?随时变敏感词,还是拍“境外势力囧”好。片中一场“戏中戏”,由王晶饰演自己,在中上环街头拍摄《铁头人大战古惑仔》,徐来误闯其中被迫戴上钢铁头盔,结果真的玩出几个烟雾弹。到底谁是铁头人谁才是古惑仔?或许就如葛民辉李灿森饰演的西九重案组,其中一个警察要杀人毁尸灭迹。因此,《港囧》在9月底国庆档前上映,就当是个周年纪念;
三,意料之外是,在中港仍在大战进行中,电影竟触动观众的“前殖”情怀,不单热议港片金曲和老牌配角如车保罗八両金,甚至连“港普”也变得可亲。在内地“排片霸权”没甚选择下(一如《捉妖记》,高票房关键在于戏院密集排片,约半小时一场),就让消费主义悼念这个维多利亚。
谈及港导北上,徐峥却南下,影评人 magasa 如此回答我的提问:“这种对八九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的致敬,可能让香港人不以为然,但在大陆却还蛮受欢迎。因为怀旧是当下国产电影中一种很强的情绪,香港流行文化在大陆实实在在影响了一两代人。徐峥的南下只是临时性借用一个地理位置和历史记忆,和香港导演北上不可同日而语。”
而维多利亚之死,就是连一本不卖娱乐的电影杂志也容不下。更坏的警号是,两部在港拍摄的电影竟难以正式在港公映。
magasa 主编的数码电影双周刊《虹膜》,九月下期刚巧有个杜可风专访〈我对香港有些想法〉,从台湾《海滩的一天》谈到《香港三部曲》。去年9月30日,北京单向空间“你能告诉我──杜可风与黑文共同作品展览”开幕,从9月底到10月中,杜可风在此当驻店艺术家。大抵直至那刻,无国界摄影师,终找到对其寄居城市的情感。“不过我的想法跟别人的想法不一样,所以我要他们(片中角色)来告诉我,香港社会是什么样子。”
在中国电影市场大娱乐化下,不少曾受港片启蒙的“录像厅”影评人都已转行当“手机娱评人”甚或电影公关。magasa 两年前创办《虹膜》,最本能的动机是回到初衷,能继续自主地写电影。每期6元,只是对文字的基本尊重。 “至少在大陆地区,我认为没有符合我心目中标准的电影杂志,即充盈着迷影精神并对电影抱有专业、热情态度的杂志。尤其是在媒体形态面临转型的今天,一些原本优良的东西丢失了,需要尽快捡回来。”
《虹膜》有学者专栏如“德勒兹的电影课”、“黑帮艺文志”、“娱乐的逻辑”,有好玩主题如〈交手总要在雨天──香港电影武打动作设计的演变〉、〈少女偶像的正确打开方式〉,上期全本聚焦《刺客聂隐娘》,今期有 magasa 写〈警匪片的意义〉,问及公安如何“转型”?他回说:“主旋律公安片还会存在,但这悖离观众的真实需求,没什么人看。两类影片里的警察形象都是一种意图明显的类型符号,不能说哪一种更真实。”
在水军扰乱视听的世界至少有《虹膜》,台湾也有存在多年的《电影欣赏》。而维多利亚之死,就是连一本不卖娱乐的电影杂志也容不下(虽然现在有本《Pattern》)。更坏的警号是,两部在港拍摄的电影竟难以正式在港公映:《港囧》大抵不敢,怕触发另一场矛盾,即使上映,恐怕也没人看(正如《五个小孩的校长》在北京没戏院肯放,票房确能数字化地呈现两极已没法弥补的差异);《香港三部曲》,如杜可风所说:“因为这是个很特殊的电影,正常戏院不太可能会放。”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