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作家叫刘慈欣,他写的科幻小说“三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获得了今年的最佳科幻小说雨果奖(Hugo Award)。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这个世界著名的奖项。
刘慈欣获奖之后,他两年前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在那封信中,刘慈欣想象从女儿一代开始,人类已经长生不老。
两百年之后,小朋友已经不用写作业了,每个人的脑子都像电脑一样,一接上网络,什么都可以知道。那时候人类已经想出好办法,再也没有人挨饿了,也再也没有人生病了。不过,跟古代人想象的神仙世界不一样,人还是会有很多烦恼。
人类只出生不死亡,地球上挤不下,就移民到了其他星球。他们会遇到外星人吗?会和外星人打仗吗?刘慈欣说这是他对未来最关心的事情。
这也是“三体”系列故事的主题:一个濒临毁灭的外星文明,正在入侵地球。刘慈欣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不是什么新鲜的主题,早在有科幻小说之前,就有人写过了,现在还有人在反复地写。
比如,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就是这样写的:“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时响起了敲门声。”
但是刘慈欣写出了新意。科幻小说是英国人发明的,美国人写得最多,因此人们总是以为,外星人一来地球,就跟美国人打交道,炸掉的也都是纽约等美国城市。在“三体”中,中国的“文革”时期,学生打死老师,惨无人道,科学家叶文洁对人类绝望,领导秘密组织迎接外星人攻占地球。科学家汪淼和警察史强则通过网络游戏,破获了这个组织的机密。拯救地球的重任,落在了中国人的肩上。
美好的生活从哪里来?
转发刘慈欣给女儿的信,也表达了人们对科幻小说的普遍理解:它是一种少儿文学。最初连载“三体”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就被归为儿童与青少年读物,尽管它的读者大多是成人。
从另一方面说,儿童文学比人们想象的要宽泛得多。小朋友们一直都在关心人类的命运,想象地球的未来和宇宙的奇妙。
是的,从一开始,科幻小说就包括了科学、政治、哲学和伦理的思考。它诞生于十九世纪的欧洲,原因是当时那里的工业文明高度发达。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写的“弗兰肯斯坦”,又叫“科学怪人”,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被称作“科幻小说之父”。他写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等书,至今都是全世界小朋友最爱读的书。
英国作家威尔斯在“时间机器“中发明的 “时间旅行”,在“世界大战“中描写的外星人,成为好莱坞电影反复拍摄的主题。
科学一定会带来美好的生活吗?英国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告诉我们说,不一定。在他们讲的故事中,人类如果不把文化和制度改得好一点,未来将会非常糟糕。这一类科幻小说,叫做“反乌托邦”文学。
人们内心的恐惧和希望
香港最著名的科幻作家是倪匡。他以卫斯理和原振侠为主人公,写了一系列作品,也被改变成多部电影和电视剧。但是,也有人认为倪匡的小说只奇幻,不够科幻。
中国大陆的科幻小说有两个热潮: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它被用来想象美好的共产主义,比如郑文光写的“共产主义畅想曲“说,2001年的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共产主义大花园。中国的领导人毛主席,活了一百多岁还精神抖擞。二是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它被用来激发学习和创新的热情,比如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写了未来的很多发明,让生活更加方便。其中一个发明是,汽车可以飞起来,这样就不会堵车了。
“三体“在获得世界科幻小说大奖之前,已经是中国的畅销书了。它是不是意味着中国迎来第三个科幻小说热潮呢?刘慈欣说,中国人爱读他的小说,是因为目前节奏变化急促的中国,有很多不确定性。对未来的恐惧和希望,同时存在于人们心中。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