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辞职到再次任命,解析法国新总理组阁连续触礁的混乱|Whatsnew

法国政坛混乱背后是政党角逐,结果是对国家利益的不管不顾,总统马克龙执政合法性遇严重危机。
2025年7月1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法国武装部队部长勒科尔尼(Sébastien Lecornu)在巴黎举行的国庆日庆祝活动中离开国庆军事仪式。摄:Mohammed Badra/Pool via Reuters/达志影像
国际 欧洲 法国 政治 公共政策 政治团体 社会 选举

端传媒 10 岁了!一路走来,我们始终相信,有些故事必须被说出,真相需要被守护。这十年的坚持,来自读者的信任与支持。未来的每一步,我们仍需要你同行。邀请你成为端传媒会员,一起订阅守护独立报导,让真相持续被看见。

不到一周时间,法国政治又打破新记录,新政府成立不到24小时就解散,还出现一位「两任总理」。当地时间10月5日周日下午,中间偏右政党共和党(LR)召开领导层会议,通过投票赞成该党派加入政府。随后八时许,法国总统府秘书长公布第一批内阁名单。

第一波任命名单尽管并不完整,但确认主要的人事安排。名单有两个明显特点。其一,大部分在前贝鲁政府(于9月初被议会推翻)任职的部长得以留任,包括前内政部长勒塔约(Bruno Retailleau)维持原职,前总理博尔内(Elisabeth Borne)续任教育部长,达尔曼南(Gérald Darmanin)续任司法部长。其二,部分马克龙心腹再得重任,包括新任经济部长洛斯克(Rolond Lescure),以及接替勒科尔努(Sébastien Lecornu)国防部长位置的勒梅尔(Bruno Le Maire)。

任命公布后不久,共和党主席、内政部长勒塔约以「新政府组成未能反应承诺的变革」为由,宣布在6日早上召集党派领导层会议,来决定该党是否留在政府。这份不完全的政府名单中,共和党人物数量未能达到勒塔约预期,前共和党人勒梅尔的回归更是让共和党如梗在喉。

戏剧性的一幕

勒梅尔在2017年转投马克龙门下,并长时间担任经济和财政部部长。正是在他的任期内,法国财政赤字一路攀升,成为目前糟糕财政状况的罪魁祸首之一,他与一直信奉节约开支的中右翼共和党有着根本性分歧。而共和党党派领袖勒塔约,凭借在内政部工作期间的强力手腕为自己赢得不少支持,更企图参加2027年法国大选。正希望和马克龙的治理保持距离的他,很难接受与勒梅尔同框。

共和党的临时跳反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自上任以来,勒科尔努一直企图在保住共和党支持之下,同时争取中左派社会党(PS)支持,但后者开出的条件主要包括暂停2023年实行的退休改革,以及针对0.01%富人开征「祖克曼税」(Taxe Zucman)。两点无疑都是受马克龙影响的政府难以让步的条件。退休改革早已成为马克龙政治形象的象征,而祖克曼税这项富人税,更无法被向来有强烈自由主义倾向、且持续在供给侧发力的政府所接受。

2025年10月6日,法国总理勒科尔尼(Sébastien Lecornu)向法国总统提交了辞呈,并在巴黎马蒂尼翁酒店发表声明后离任。摄:Stephane Mahe /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10月6日早晨九点半,勒科尔努向马克龙递交辞呈,后者接受了。随后的讲话中,勒科尔努表示目前尚未具备组成政府的条件,并暗指勒塔约将党派利益放置在国家利益之上,爱丽榭宫气氛一度紧张。勒科尔努辞职后,在幕僚劝说下马克龙最终放弃解散议会,并要求在48小时内形成「行动与稳定的平台」,挽救分崩离析的执政联盟。

当天傍晚,总统府公告要求勒科尔努将在「未来2天内继续负责与各政治力量磋商」。换言之,这位刚辞职的总理被赋予「最后的使命」——在48小时内重建共识,否则总统将「承担自己的责任」。

众叛亲离

10月7日,政治舞台近一步接连上演戏剧性转折。上午,前总理、前景党(Horizons)主席菲利普(Edouard Philippe)公开呼吁马克龙在预算通过后主动辞职并提前总统选举,认为「让这种危机状态持续18个月太久」。对他而言,马克龙不再代表制度稳定,而象征「以个人意志凌驾宪政秩序」。这代表菲利普正式转向总统选举赛道,以「恢复制度秩序」为核心论述,与现政权划清界限。

另一位前总理、复兴党总书记阿塔尔(Gabriel Attal)也罕见发声,表示「已不再理解总统的决定」,认为后者即使丧失绝对多数依旧试图掌控局势,是一种对权力的「执念」。

当晚前总理博尔内表示,对暂停退休改革持开放态度。随后勒科尔努组织幕僚评估此措施的影响。同时,共和党爆发激烈内斗。党主席勒泰约坚决反对暂停养老金改革,强调这是财政责任底线,而国民议会右翼团体领袖沃基耶(Laurent Wauquiez)主张与政府继续谈判,以避免再度解散议会。两派公开交锋,右翼阵营陷入分裂。

最大公约数

执政联盟之外的党派反应也各异。极左的不屈法国(LFI)和极右的国民联盟(RN)纷纷要求马克龙辞职、提前总统选举。政党之间及内部的角逐背后则是2027年总统大选逐步临近,有意向的参选人希望从此刻开始摆脱马克龙影响,各政党也在积极筹备2026年年初的市政选举。囿于各自立场的党派彻底丧失妥协能力,也彻底淡忘国家利益。至于中间偏左和中间偏右党派,在局势发酵之前原是一味强硬,毫无余地的政策却逐渐显示出局限。

一方面,如果迟迟无法组建政府并通过2026年预算,马克龙依旧可以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国会选举。只不过目前遥遥领先民意的既不是社会党也不是共和党,而是极右的国民联盟。如果强力施压导致马克龙解散议会,并使得极右上台,那他们不仅丧失协商机会,甚至会因为替极右派上台铺平道路,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另一方面,选民逐渐对党派之间的无谓斗争愈发厌倦。因此,脆弱的公约数得以出现,那就是避免新的国会选举。

2023年3月23日,法国南特,法国养老金改革的示威活动中,一名蒙面示威者站在燃烧的垃圾桶旁。摄:Stephane Mahe/Reuters/达志影像

法国当前的政治危机,根源之一正是2023年退休改革。自2019年菲利普政府提出「结构性改革」并因疫情搁置以来,这项改革始终是马克龙执政的象征与负担。2023年改革虽强行通过,却引发工会抗议与社会分裂。此后,无论是巴尼耶还是贝鲁,都未能在劳资双方间重建共识。这项原本旨在延迟退休、平衡财政的改革,演变为政治忠诚与体制合法性的试金石。

勒科尔努的回归

10月8日经过协商后,勒科尔努在晚间表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总统在未来48小时内任命新总理的条件已经成熟。然而,短短2天内局势再度急转直下。经过一轮又一轮内部磋商与外部斡旋,马克龙最终在10日晚间宣布——再次任命勒科尔努出任法国总理,组建所谓「任务型政府」。此决定引发舆论强烈震荡,也标志着法国当前政治危机的暂时性收束与权力格局重组。

消息人士透露,马克龙意在「维持国家财政与行政连续性」,避免在预算案尚未通过之际触发议会解散。勒科尔努则以「责任感」与「国家利益」为由接受再任,但他提出2项条件:其一,新政府必须「与2027年总统选举脱钩」,不再沦为潜在候选人的平台;其二,他必须获得充分授权,主导与各党派的谈判,并有权独立提出人事任命。马克龙予以同意,声明称将给予「完全信任与行动空间」。

2025年10月8日,法国即将卸任的总理勒科尔尼(Sebastien Lecornu)(右)在巴黎法国电视台接受现场直播采访时,电视屏幕上出现了法国总统马克龙 (Emmanuel Macron) 的照片。摄:Ludovic Marin/AFP via Getty Images

然而,「勒科尔努政府2.0」并未带来平息。反对党一致批评总统「陷入否认现实的自我循环」,极右翼领袖勒庞(Marine Le Pen)形容这是「民主羞辱」,宣称将立即发起不信任动议。左翼的社会党与绿党认为此次任命「缺乏政治意义」,坚持要求全面暂停2023年养老金改革,否则将对政府投下反对票。

更具象征性的是,质疑声也来自总统阵营内部。前生态转型部长帕尼耶-鲁纳谢(Agnès Pannier-Runacher)公开反对勒科尔努回归,表示自己不愿在新政府中继续任职,呼吁总统「真正向左伸出橄榄枝」;复兴党总书记阿塔尔则批评总统「仍试图掌控一切」,并警告这将加深公众对执政团队闭环化的印象。

面对压力,马克龙仍坚持其路线:在他看来,勒科尔努是「唯一能稳住局面的人」,既忠诚又懂得政治运作机制。这场「回归」也暴露法国第五共和的制度困境:当总统失去议会多数却拒绝政治妥协时,总理便沦为技术执行与政治缓冲的两难角色。勒科尔努或许能暂时维持政府运转,但预算表决与养老金改革的阴影仍在前方等待——那,也是他能否真正稳住「任务型政府」的第一次、也是最艰难的考验。

10月12日晚,总统府终于公布新的内阁成员名单。相比较以往,名单中出现不少担任过政府职位的年轻议员以及来自民间团体的任命。但在野各方仍不满意,极左派与极右派均扬言提出不信任动议,社会党则尚未表态。勒科尔努警告,如再次无法获得支持,将考虑辞职。

若勒科尔努无法取得国会支持,法国将从1月1日起透过紧急临时法案授权动用开支,直到完整预算通过为止。

评论区 0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