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陈可辛《酱园弄》滑铁卢:60+香港导演在大陆面临的集体困境

2025年,徐克、刘伟强、邱礼涛的作品都在大陆遭遇票房和口碑的滑铁卢,这批北上香港导演面对大陆年轻观众显示出相似的疲态
《酱园弄》电影剧照。
大陆 香港 风物 文化现象 电影

2025年6月21日,陈可辛最新电影《酱园弄·悬案》(以下简称《酱园弄》)正式在内地公映,据说这部电影有5亿元人民币的制作成本,动用了26位明星参与,吸引到“话题女王”章子怡担任主演,从立项之初就一直备受关注,可以说是近年来中国最具有话题度的商业大片。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部电影首日票房就没能突破一亿元大关,上映不到一周甚至还被网友“骂”上了微博热搜。有评论质疑这部电影随意堆砌明星,甚至它将一整部电影分为上下两部,都被视为“吃相难看”,就连此前给这部电影做出正面评价的一些媒体都连带被网友指责。

以这部电影的投资体量来说,如果想要收回成本,电影的票房需要达到15亿元。但截至目前,该片在专业预测平台的估算票房仅仅3.86亿元,远远低于预期。更为糟糕的是,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仅有5.9,位居陈可辛职业生涯所有电影的最底部。

但当电影正式全国上映后,口碑急剧跌落,有人批评它叙事断裂,有人认为讨好女性观众,也有人认为男性导演根本不真的关心女性问题⋯⋯凡此种种,《酱园弄》陷入了口碑争议和票房失败的境地。

原想走海外路线

说起来,《酱园弄》这个项目可以说是一波三折。2019年,陈可辛完成网球运动员李娜的传记片《独自·上场》,但传说该片遭遇了审查问题,不能上映。同年,他担任监制和出品人的电影《少年的你》也因故退出了柏林电影节,并且进行了部分删改。

李娜的传记片《独自·上场》(原名:《李娜》)上映时间未定。

此后,陈可辛一直没有推出自己的新片,《独自·上场》(原名《李娜》)上映的时间更是遥遥无期。2022年,陈可辛突然宣布成立一家全新制片公司泛亚洲制片公司Changin' Pictures,旨在在亚洲地区进行一些跨地区的影视项目的制作,尤其是看重剧集的制作。这一年的釜山电影节,陈可辛公司宣布要推出20部左右的剧集,涵盖悬疑、恐怖等类型,并在香港、台湾、泰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进行团队合作,其中就包括《酱园弄》。

《酱园弄》的故事来源于民国的一起真实案件,1945年3月,在上海一个叫作酱园弄的地方,一个30岁左右的女性詹周氏肢解了她的丈夫,由于手段比较血腥和残忍,案件在当时非常轰动。

一开始,舆论都是要求要严惩杀人者,但随着夫妻关系的曝光,女性长期遭受家暴的事实被呈现,包括女作家苏青在内的不少知识分子在报纸上为其辩护,加上时值二战末期,日本即将投降,上海人心惶惶,这个案件竟然就被搁置下来。后来,詹周氏被国民政府法院判处15年刑期,又在1949年后的共产党监狱继续服刑,直到刑满释放,过上了平静的生活。陈可辛后来说,他之所以想要拍这部电影,其中一个原因是它的主题是自己感兴趣的,那就是个体的命运往往不由自己所决定。

2024年11月21日,导演陈可辛出席美国洛杉矶举行的亚洲国际电影节,获颁“2024年雪豹杰出电影成就奖”。摄:Greg Doherty/Getty Images for Asian World Film Festival

有趣的是,最初由于其可能涉及的暴力尺度,陈可辛将这部由章子怡主演的作品设定为一部在海外流媒体播出的5集迷你剧,而此举一度被解读为陈可辛背弃大陆市场的信号。但两年之后,《酱园弄》却是以一部中国大陆投资和上映的全明星阵容的电影亮相,其中缘由不得而知。

当然,从这部电影现有的制作规模和卡司来看,如此耗资巨大的项目,恐怕也只有大陆市场可以消化。为此,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期间,陈可辛和《酱园弄》剧组进行了盛大的宣传活动,还率先在上海的一百多家影院进行点映,但当电影正式在全国上映后,口碑急剧跌落,有人批评这部电影叙事断裂,有人认为它讨好女性观众,也有人认为男性导演根本就不真的关心女性问题⋯⋯凡此种种,这部《酱园弄》陷入了口碑争议和票房失败的境地。

最成功的“北上”导演?

纵观陈可辛的职业生涯,他对明星的依赖是一以贯之的。

在很多人眼中,陈可辛是“北上”的香港导演中最成功的,这里不但是指他的电影在大陆获得的票房和口碑,也指他的接地气程度。他后来拍摄的《中国合伙人》(2013)《亲爱的》(2014)《夺冠》(2020)等电影都是完全的大陆题材,看不出一点香港导演的痕迹。

《甜蜜蜜》复映版于2025年2月13日在中国上映。

陈可辛的父亲是泰国华侨,还曾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过,这种背景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他后来的职业选择。他在香港电影导演中不算风格突出的一位,早年最重要的代表作是黎明和张曼玉主演的《甜蜜蜜》(1996),讲述的正好是两个大陆人在香港奋斗的故事。

1990年代末期,香港电影渐渐式微,陈可辛开始寻求突破。他先是试图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开始跨区域的合作,和韩国、泰国、日本等地的电影人合作,开发出诸如《晚娘》(2001)《三更》(2002、2004)等电影。2005年,陈可辛意识到大陆拥有巨大的市场,他以歌舞片《如果·爱》开启了自己的北上之旅。

彼时的中国电影市场方兴未艾,《英雄》(2002)带起了一股全明星的大片热潮还没有散去,大陆的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香港的徐克、吴宇森等人都投身其中。《如果·爱》作为当时罕见的歌舞片,集中了大陆的周迅、香港的张学友、台湾的金城武和韩国的池珍熙等明星,虽然票房仅有3000万,话题度和口碑还算不错,也奠定了陈可辛在大陆发展的信心。

纵观陈可辛的职业生涯,他对明星的依赖是一以贯之的,而明星的魅力也一定程度上回报了他。他最初在大陆拍摄的三部电影——《如果·爱》《投名状》(2007)《武侠》(2011)以及监制的《十月围城》(2009)都是全明星阵容。

《投名状》电影剧照。

其中,《投名状》耗资最大,足足花费了4000万美元,陈可辛将其视为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大挑战。据传,这部电影单支付给李连杰一人的片酬就近一个亿,其目的是希望以他当时的国际影响力,可以将这部电影卖给全世界。

为了筹备这部大片,陈可辛动用了9位编剧,并说服李连杰、刘德华和金城武三位巨星加入,并且选择了大陆的徐静蕾搭配他们。他后来回忆,三大男星非常“难搞”,甚至无法坐在一起开剧本会。陈可辛的压力大到一度向投资人辞职,所幸还是坚持了下来,这部电影还获得了2亿多元的票房,登顶全年票房冠军。但即使如此,这样巨量投资的电影,如果仅在华语地区销售依然无法回本,《投名状》赔了很多钱,也给陈可辛的事业蒙上了一些阴影。

2011年,陈可辛又推出了电影《武侠》,动用了甄子丹和汤唯主演,但这部电影票房口碑双输,陈可辛的事业一度受挫。

《中国合伙人》电影剧照。

“港味”电影被淘汰?

但是随着大陆年轻一代的商业片导演渐渐成长,这种电影在2010年之后渐渐被市场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大陆现实题材的故事。

平心而论,这一时期的陈可辛的创作还是保留了比较强烈的“港味”,彼时他的电影和当时的大部分香港导演“北上”的创作相似,基本上采用香港男星搭配大陆女星,以奇观和奇情作为电影的卖点。但是随着大陆年轻一代的商业片导演渐渐成长,这种电影在2010年之后渐渐被市场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大陆现实题材的故事。

2013年,陈可辛痛定思痛,开始深入大陆生活的肌理进行电影创作,一改此前的华丽大片风格,选择拍摄反映大陆生活的电影。他的《中国合伙人》《亲爱的》都获得了成功,尤其是《亲爱的》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打拐”题材,还涉及几个不同阶层的家庭,陈可辛却处理得一点都不隔膜,不但收获了3亿多票房,也获得了观众的口碑认可。

到这个阶段,陈可辛就在北京扎下了根,一心一意地深耕内地市场,他不但自己拍电影,还投资和开发电影,扶持年轻的电影人,制作了《七月与安生》(2016)《喜欢·你》(2017)《你好,之华》(2018)等影片。这些影片大部分都是中小成本的文艺爱情片,追求商业上的“以小搏大”。

据说,2017年前后,陈可辛就计划筹备《酱园弄》这个故事,他找到作家蒋峰等几个编剧,以蒋峰的小说《翻案》为底本改编了一个剧本,但后来他自己又叫停了计划,理由就是当时的市场无法容纳一部高额成本的文艺片。

《夺冠》电影剧照。

在《亲爱的》之后,陈可辛接受了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的委托,拍摄了以排球教练郎平为主角的电影《夺冠》,这部电影于2020年的“十一黄金期”档期上映,获得了8.36亿元票房,似乎也意味着他向中国主旋律的再一次靠近。

陈可辛曾经短暂地在好莱坞发展,拍摄过一部《情书》,但这段经历似乎并不愉快,他曾说:“好莱坞的体制非常没有灵活性,想改一句台词都非常麻烦。”而在大陆拍电影,电影审查是一个摆在桌面上的问题,陈可辛坦言自己并非没有妥协,但是他认为还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通过的空间。他甚至说:“如果电影能够最终通过审查并登上大荧幕,你一定会引以为豪,那么所有的冲突、谈判以及所有经历过的尴尬场面都是值得的。”

但即使抱着这种乐观的心态,陈可辛的电影《李娜》还是迟迟无法得到上映,即使它后来做出了一定的修改,并且改名为《独自·上场》,即使李娜本人都已经“脱敏”,并且恢复了正常的商业活动……

此外,受到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电影业从高峰跌落,整个行业进入了漫长的“寒冬期”,2022年陈可辛宣布重回“泛亚”路线就显得意味深长,当时甚至有不少电影媒体直接用“陈可辛‘润(run)’了”作为标题评价这件事,以至于陈可辛团队不得不出来“辟谣”他们并没有打算放弃大陆市场。再之后,就有了原本走海外流媒体路线的《酱园弄杀夫案》变为了一部院线龙标电影。

这是一部烂片吗?

在个人表达和商业诉求间寻求平衡的“中间路线”,曾是一个时期电影的主流。但在如今趣味分众的时代显得不合时宜。《酱园弄》问题也在于此,电影在精良制作外,有一个看去复杂其实空洞的内核。

2024年5月,150分钟版本的《酱园弄》在那年的戛纳(康城,坎城)电影节上亮相。该片号称动用了26位明星,不仅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章子怡,还有大陆票房担当雷佳音、顶级流量明星易烊千玺⋯⋯可以想象,光是将他们组织在一起就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可以说是近年来大陆罕见的超级商业制作。

2024年5月25日,第 77 届康城影展,导演陈可辛与演员章子怡、雷佳音、杨幂等出席《酱园弄》宣传活动。摄:Stephane Cardinale - Corbis/Corbis via Getty Images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参加竞赛单元,但是戛纳还是给予了最高的礼遇,表示出对这部影片的重视。但是,比起高调的亮相,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反馈却相对负面,这些评价包括人物众多、叙事混乱;不够尊重女性;以及没能满足粉丝们对偶像的戏份期待⋯⋯顶着巨大的压力,陈可辛团队不得不重新剪辑了成片,最后因为篇幅的问题,宣布将这部电影分为上下两部上映,其中上集定名《酱园弄·悬案》。

2025年6月,我在上海第一时间观看了这部电影,那是晚上九点多的场次,市中心的一家影院座无虚席,几百观众静静看完了这部电影。

坦率地说,这部电影绝对没有后来的评价那样差,甚至是一部制作很精良的电影,工业水平远远超过这几年同档期的大部分电影。从观赏的角度来说,单是欣赏片中几位明星的表演也算值回票价。然而想要集合一个全明星的班底,就意味着大大小小的明星都要有恰如其分的戏份。据悉,《酱园弄》最初是有拍剧集的想法,因此拍摄了特别多的素材,也是为什么电影的时长要远超一般院线电影。

进入2025年以来,除了春节期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获得了超过150亿元的超高票房外,整个上半年的电影市场都不理想,大部分国产商业片都存在亏损。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上映一部三个小时左右的电影,商业上的风险是很大的。《酱园弄》面临的困局是,分成上下两集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电影可以收回成本,可是必然会折损电影的叙事与表达。

2025年6月14日,陈可辛亮相第 27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盛典红毯。摄:VCG/VCG via Getty Images

另外,陈可辛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大师班上曾直接表达过,《酱园弄》的主题和《投名状》是类似的,也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母题,那就是命运往往不由个体掌握。可以想见,在《酱园弄》筹备、拍摄和上映的过程中,陈可辛也一定无数次地感受到某种无奈,因此他才会在电影节举办期间,再次放映《投名状》。他表示,拍电影自我表达很重要,但是观众也很重要,这意味着他的电影永远不是最能卖座的电影,但也不是完全的艺术片。

这种所谓的“中间路线”,在个人表达和商业诉求之间寻求平衡,曾经是一个时期电影的主流,在如今这个趣味分众的时代显得有些不合时宜。《酱园弄》的问题也在于此,电影在精良的制作之外,有一个看上去复杂其实空洞的内核。

陈可辛将詹周氏(章子怡饰)的遭遇投放在宏大的时代潮流中,把女性建立个人主体性的过程和大时代变迁做了结合,想要突出个人在历史中的无奈和无助。因此,我们可以在电影中看到很多并不属于案件本身的线索,比如日军侵华情势的岌岌可危以及各种政治势力的角力。我甚至可以感觉到陈可辛拍摄这部电影的逻辑与《霸王别姬》类似,都是通过小人物命运去做某种对历史政治的判断。

香港导演:对大陆年轻观众失去判断

他不断安排不同的男性欺辱凌虐女主角,镜头不加节制的暴力,有在消费和剥削演员的感觉。这在旧时代港片(尤其三级片)中不罕见,但对年轻一代具有性别和权力意识的观众来说成为一种冒犯。

但是,陈可辛归根到底不是一个走影展路线的艺术片导演,他很怕失去观众,巨大的投资也怕失去市场。在他的个人表达之外,他很希望能够让电影吸引更多的观众走入影院。他用超豪华的明星阵容是这个目的,以“女性主义”作为卖点,也是这个目的——可是,这两点在这个时代却最终反噬了他,不论他做什么样的努力,他都必须承认他已经对大陆的年轻观众失去了判断。

《酱园弄》电影剧照。

首先,全明星阵容已经不见得是吸引观众的制胜法宝,某种程度上今天已经没有一呼百应的明星了。狂热的粉丝对非偶像的明星往往存在排斥的态度,尤其是当两个定位差不多的明星出现在一部电影中,极有可能出现粉丝“互撕”的情况。《酱园弄》上映后,同为“85花”的杨幂和赵丽颖的粉丝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当粉丝对偶像在片中表现不满意的时候,极有可能迁怒电影,在网络上打差评。

此外,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She's Got No Name”,意思可以说是很直白了,詹周氏在漫长的审讯中甚至没有姓名,而是被冠以夫姓,这应该是一部关注和揭示女性命运的电影,部分观众也是抱着这样的期待去看的。但陈可辛真正的用意并不在此,甚至女性受难的场景反而成为他刺激观众的某种视觉机制。

他不断地安排不同的男性欺辱凌虐女主角,镜头是不加节制的暴力,有种在消费和剥削演员的感觉。这种桥段的设置在旧时代的港片(尤其是三级片)中并不罕见,但对于年轻一代具有性别和权力意识的观众来说,不再能够刺激快感,而是一种冒犯。

超豪华的明星阵容和以“女性主义”作为卖点,这两点在这时代,却最终反噬了陈可辛,不论他做什么样的努力,都必须承认他已经对大陆的年轻观众失去了判断。

甚至,《酱园弄》的失败并非香港北上导演创作中的孤例,仅在2025年,徐克的《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刘伟强的《水饺皇后》、邱礼涛的《猎金·游戏》都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滑铁卢。尽管这些电影的故事和类型截然不同,但它们显示出的疲态却都是相似的。可以感觉到,这几位导演依然想要迎合今天年轻观众的审美,但都因为把握不准失去了水准。

2025年6月15日,《酱园弄》在中国上映。摄:CFOTO/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其中,徐克先要利用金庸的IP和流量明星肖战,讲述一个民族大义的故事,但是却忽略了剧本本身的单薄;《水饺皇后》是所谓的“大女主”叙事,改编自真人真事,可内核却扁平和保守,像是一出主旋律女性赞歌;而《猎金·游戏》硬要和年轻人就业难,阶级固化扯上关系,但剧情却浮夸做作,没有新意⋯⋯

在资本和审查的双重压力下,在年轻一代的口味变化中,这群60+的香港北上导演面临着集体的困境。也难怪陈可辛会在《酱园弄》上映前后一再想起当年的《投名状》,在那个狂飙突进的时代,野心之作是可以被鼓励的,哪怕它可能是失败的作品。而今天,哪怕是功成名就的导演,也常有“如履薄冰”(《投名状》中李连杰饰演的庞青云的一句台词)的感觉。何况,电影中的三位主演从结拜兄弟到最后分崩离析,也像极了当年一群北上的香港导演。

叛逆者如杜琪峰(痛骂审查),归顺者如刘伟强(拍摄主旋律电影),努力平衡如陈可辛,放弃电影如王晶(做自媒体)、尔冬升(做综艺)⋯⋯凡此种种,《酱园弄》让人心情复杂,也许这部电影的失败,真的意味着香港导演北上时代的落幕。

评论区 2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1. 感谢作者,之前对这种烂片很生气。读完文章把一部电影放到它的历史脉络去看只觉得叹息。

  2. 不只是60+的香港導演,那一代的大陸導演也是一樣的,他們作為中國經濟騰飛年代的受益者,生活上心態上價值上已經跟電影院的受眾脫離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