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陈一新:美中两国的冲突如何消弭?

只要美中两国一有冲突,两国人民就很容易为双方官员、智库学者的相互指责而挑起敌对情绪。
2014年7月9日,北京,中国与美国舉行第六轮战略与经济会议。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扎卡瑞亚(Fareed Zakaria)月前在其专栏透露,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Henry Kissinger)最近告诉他说,美中两国必须审慎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否则可能面对战争。

这里牵涉到三个重要问题,即美中两国人民如何看待双方关系、美中两国政府领导人如何看待双方关系,以及美中两国的盟友如何与美中两国互动。

就美国与中国人民的角度观之,他们对外交政策的微妙处不甚了解,即使有一些认识,也不会很到位,很容易受到政治人物的操弄。只要美中两国一有冲突,两国人民就很容易为双方官员、智库学者的相互指责而挑起敌对情绪,而反映在双方人民对彼此的满意度与仇视度之上。特别是在美国大选期间,有些政党参选人哗众取宠大声批评中国,有些则是与中国政策大唱反调,以争取选票,自然也挑起双方人民相互敌视的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Ezra Vogel)认为,中国对美国大选的鹰派声音不必“太当真”。例如,里根竞选总统期间曾扬言要与台湾恢复邦交,上任之后还是与中国签订“八一七公报”;克林顿入主白宫之前也曾声称“从巴格达到北京,美国不会容忍暴政”。

从美国政府领导人的观点来看,中国的许多经济与军事政策都对美国构成威胁,包括中国大陆最近的股灾、人民币重贬、一带一路、亚投行、南海填海造岛、网络骇密、中俄军舰联合演习,以及中国军舰冲进美国阿拉斯加领海等。

而从中国政府领导人的视角来看,美国的许多经济与军事政策也对中国构成威胁,包括跨太平洋伙伴协议、宽松货币政策、海空军侦察巡弋南海、网络监控,以及与日本、澳大利亚、印度举行多项联合演习等。

更重要的是美中两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矛盾。美国有必要照顾其在东亚地区的盟友,并希望藉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的力量,共同制约中国的崛起。中国则透过对俄经贸政策、采购武器与能源公司相互持股,挟俄罗斯军事力量以自重。

华府与北京各自的盟友既然了解美中两国交恶,自然知道如何利用此一情势增进自己的国家利益。美国与日本、澳大利亚自然是美国的铁杆盟国,其他诸如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则在中美之间维持微妙的平衡,也即经贸上依赖中国,安全上依赖美国。至于中国,近年与俄罗斯互动频仍,北京在军事上部分依赖莫斯科,俄罗斯则在经济上愈来愈依赖中国。

基辛格认为,美国需要一些时间来决定终将与中国合作。但是,美国必须竭尽全力确保美中是严肃与建设性的关系。双方的紧张情势会升高,误解日益严重,美中两国会发现处于一次大战前的氛围:面对一场大家都不想要的战争,但却无人知道如何阻止。

问题是,什么才是美中是严肃与建设性的关系?近月以来,西方媒体对中国展开了扑天盖地的抨击,将中国的股灾、人民币重贬、经济成长趋缓,以及天津有毒化学品仓库大爆炸,都归咎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政策失误与危机处理不当。

在观察中国的各种乱象之后,基辛格担心,中国经济与政治正处于大变革,仅文化大革命差堪比拟。

傅高义强调,美中利益并不总是一致,但国事访问本身,就是解决复杂分歧的最好机会,双方应“直率地探讨和解决焦点问题”。然而,美中之问的问题不是盘根错节,就是错综复杂,最多只能缓解,无法彻底解决。

基辛格指出,如果中国顺利转变为较稳定的经济体,对美国应会是一件好事。问题是,在意识形态对立与政府体制互异的情况下,大多数美国人民会认为是一件好事吗?

傅高义则认为,中美两国互信应建立在全方位交流,并说“美国遏制中国”是个“笑话”。问题是,如果美国遏制或制约中国是个“笑话”,奥巴马为何要推动再平衡亚洲政策?

经过不断的对话与咨商,美中两国的官员与智库学者已达成以下四项共识:(一) 美中两国在为某一特定议题发生争议时,千万不要忘记双方还有许多重要议题需要处理;(二)双方在亚太区域军力均趋向增强之际,彼此都应审慎不要犯错,以免擦枪走火;(三) 美中两国绝对不可以为了其他国家的领土或主权争议而发生冲突;以及 (四)美中两国相互承诺不使用武力解决争端。

如果美中两国政府也能达成这四项共识,证明美中两国应已发展成严肃与建设性的关系。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