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陳一新:美中兩國的衝突如何消弭?

只要美中兩國一有衝突,兩國人民就很容易為雙方官員、智庫學者的相互指責而挑起敵對情緒。
2014年7月9日,北京,中國與美國舉行第六輪戰略與經濟會議。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扎卡瑞亞(Fareed Zakaria) 月前在其專欄透露,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Henry Kissinger)最近告訴他說,美中兩國必須審慎處理他們之間的關係。否則可能面對戰爭。

這裏牽涉到三個重要問題,即美中兩國人民如何看待雙方關係、美中兩國政府領導人如何看待雙方關係,以及美中兩國的盟友如何與美中兩國互動。

就美國與中國人民的角度觀之,他們對外交政策的微妙處不甚了解,即使有一些認識,也不會很到位,很容易受到政治人物的操弄。只要美中兩國一有衝突,兩國人民就很容易為雙方官員、智庫學者的相互指責而挑起敵對情緒,而反映在雙方人民對彼此的滿意度與仇視度之上。特別是在美國大選期間,有些政黨參選人譁眾取寵大聲批評中國,有些則是與中國政策大唱反調,以爭取選票,自然也挑起雙方人民相互敵視的愛國主義或民族主義。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認為,中國對美國大選的鷹派聲音不必「太當真」。例如,雷根競選總統期間曾揚言要與台灣恢復邦交,上任之後還是與中國簽訂「八一七公報」;克林頓入主白宮之前也曾聲稱「從巴格達到北京,美國不會容忍暴政」。

從美國政府領導人的觀點來看,中國的許多經濟與軍事政策都對美國構成威脅,包括中國大陸最近的股災、人民幣重貶、一帶一路、亞投行、南海填海造島、網路駭密、中俄軍艦聯合演習,以及中國軍艦衝進美國阿拉斯加領海等。

而從中國政府領導人的視角來看,美國的許多經濟與軍事政策也對中國構成威脅,包括跨太平洋夥伴協議、寬鬆貨幣政策、海空軍偵察巡弋南海、網路監控,以及與日本、澳大利亞、印度舉行多項聯合演習等。

更重要的是美中兩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矛盾。美國有必要照顧其在東亞地區的盟友,並希望藉日本、澳大利亞、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的力量,共同制約中國的崛起。中國則透過對俄經貿政策、採購武器與能源公司相互持股,挾俄羅斯軍事力量以自重。

華府與北京各自的盟友既然了解美中兩國交惡,自然知道如何利用此一情勢增進自己的國家利益。美國與日本、澳大利亞自然是美國的鐵桿盟國,其他諸如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則在中美之間維持微妙的平衡,也即經貿上依賴中國,安全上依賴美國。至於中國,近年與俄羅斯互動頻仍,北京在軍事上部分依賴莫斯科,俄羅斯則在經濟上愈來愈依賴中國。

基辛格認為,美國需要一些時間來決定終將與中國合作。但是,美國必須竭盡全力確保美中是嚴肅與建設性的關係。雙方的緊張情勢會升高,誤解日益嚴重,美中兩國會發現處於一次大戰前的氛圍:面對一場大家都不想要的戰爭,但卻無人知道如何阻止。

問題是,什麼才是美中是嚴肅與建設性的關係?近月以來,西方媒體對中國展開了撲天蓋地的抨擊,將中國的股災、人民幣重貶、經濟成長趨緩,以及天津有毒化學品倉庫大爆炸,都歸咎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政策失誤與危機處理不當。

在觀察中國的各種亂象之後,基辛格擔心,中國經濟與政治正處於大變革,僅文化大革命差堪比擬。

傅高義強調,美中利益並不總是一致,但國事訪問本身,就是解決複雜分歧的最好機會,雙方應「直率地探討和解決焦點問題」。然而,美中之問的問題不是盤根錯節,就是錯綜複雜,最多只能緩解,無法徹底解決。

基辛格指出,如果中國順利轉變為較穩定的經濟體,對美國應會是一件好事。問題是,在意識形態對立與政府體制互異的情況下,大多數美國人民會認為是一件好事嗎?

傅高義則認為,中美兩國互信應建立在全方位交流,並說「美國遏制中國」是個「笑話」。問題是,如果美國遏制或制約中國是個「笑話」,奧巴馬為何要推動再平衡亞洲政策?

經過不斷的對話與諮商,美中兩國的官員與智庫學者已達成以下四項共識:(一)美中兩國在為某一特定議題發生爭議時,千萬不要忘記雙方還有許多重要議題需要處理;(二)雙方在亞太區域軍力均趨向增強之際,彼此都應審慎不要犯錯,以免擦槍走火;(三)美中兩國絕對不可以為了其他國家的領土或主權爭議而發生衝突;以及 (四)美中兩國相互承諾不使用武力解決爭端。

如果美中兩國政府也能達成這四項共識,證明美中兩國應已發展成嚴肅與建設性的關係。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