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编需要资源投入,你正在阅读的即时新闻能够免费开放给公众,全因有会员订阅支持。你可以选择月付畅读,也可以订阅端x华尔街日报双会籍;如果你是学生、教师,更可以享受优惠。邀请你成为端传媒会员,选择适合你的订阅方案,支持我们继续推出优秀报道。
一般年景下,东北亚的4月应是春风和煦,但在2025年,中国大陆居民经历了一场气候“震撼”——多地遭遇罕见的极端大风和沙尘天气,并且又出现了罕见的高温纪录。
4月10日,平时就以大风著称的北京罕有发出10年来首个大风橙色预警,气象台预报指4月11日开始,北京会出现连续大风,“全市平均风力可达6级,平原地区阵风9-11级⋯⋯并伴有沙尘和强降温天气。”
大风的实际情况确如预报。官方通报指警报前后持续了近82个小时,其间13个气象站极大风破纪录,全北京最大风速达14级,城区倒伏树木达到1884棵,大量公园因大风关闭。4月12日当天有15条轨道交通线路地面段停运。
破纪录的大风不只影响北京。4月11日,河南多地的最大风速达到或突破有记录的最大值,上海也发出了雷电和大风预警。截止到4月14日,8级以上阵风扫过了超350万公里区域,受影响人口超过6.1亿人。
极端大风还带来一系列灾害性天气。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出现暴雪,自黄河、淮河流域到华南则有大面积强降水出现。
此次强风最显著的影响,则是沙尘天气向南蔓延。长年以来,沙尘暴主要影响华北和西北地区;本次大风伴随的沙尘则最远抵达广东沿海及海南北部。香港也受沙尘影响至少到4月15日。
极端大风与背后的气候因素
分析认为,此次大风背后是东北冷涡的异常活动。
“冷涡”即高空旋转的冷空气漩涡。东北冷涡一般在中国东北地区活动,尤其容易发生在春末夏初,其常常和其他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大幅度改变华北甚至江浙一带的天气,尤易诱发暴雨、冰雹、雷暴、短时大风、龙卷风、沙尘、强降雪等等强对流和灾害性天气。
这次大风天气中,非常强的冷高压和温带气旋共同作用,冷涡又带来了强北风。冷空气居高临下,在地面造成了强烈的风。冷涡为中国东北提供了水汽,引起暴雪。大风则吹起沙尘,造成强沙尘暴,从高空输送到南方。由于高层风力强,地形也很难起到阻挡作用。而南下的冷空气遭遇不稳定的暖湿气流,在南方造成强降水、雷暴和冰雹。
有学者介绍,本次东北冷涡强度大,位置也偏南,在历史上较为少见。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于西北太平洋存在一个强大的高压带,影响了整个亚欧大陆(包括北极地区)的气候状况,使得能量又被推回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最终形成了这一冷涡。

这场大风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同冷涡的情况也分不开。冷涡逆时针旋转,自西向东移动。在形成后,其移动会减缓,西侧的偏北气流会不断向冷涡内补充冷空气。在这种作用下,冷涡的影响就被延长了。
对于东北冷涡的变化和驱动机制,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定论。对于这一场东北冷涡的前因后果,现在也没有详尽的讨论。不过,有学者已经指出,东北冷涡的异常变化与全球暖化有重要关系。
其中,中国气象局东北冷涡实验室等机构研究发现,从1950到2020年,全球暖化一方面削弱了冷涡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影响暖期冷涡中心向南偏移,对中国北部极端天气产生更复杂影响。另一则中国气象局等单位的研究则提到,在近年来,前期拉尼娜(反圣婴)事件、青藏高原积雪状况等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东北冷涡的异常活动。
自然灾害频发,气候韧性更为重要
“气候韧性”已成为人类生活和公共治理的重要元素。这次极端大风天气同样为社会的应急能力带来了考验。
新闻报道指出,北京主管当局为大风天作了全面部署。媒体引述网民指,“预警做到位了,树砍了,车尽量挪地库了,这是超大城市治理能力的表现。”包括北京在内,这次的极端大风没有引起严重的灾情,社会和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努力显然发挥了作用。
但另一方面,早前作出的城市规划可能未必为气候适应作出了足够考虑,比如大风影响导致北京轨道交通地面部分106座车站停运,以及部分社区互联网中断。此外,市民担忧也引发囤积食物和蔬菜被抢购的现象。
在未来的规划中,气候韧性的优先级应更为提高。
有新闻报导引述中国科学院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指出:“应对灾害,不能全靠天气预报,整个社会要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做在平时的。”他还指气候韧性也包括了应该要让普通人更有防灾意识。
“数字韧性”也出现在有关此次大风的讨论中。一些分析指出,像北京这样的现代大城市,要应对自然灾害,大数据分析和AI算力可以一方面可以帮助提前预知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将具体防灾信息分发到个人,因而建设数字化的防灾系统,也是城市“气候韧性”的一环。
在自然灾害不断发生,近年来屡屡在中国酿成重大人员伤亡的背景下,北京市在2024年发布《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其中提到,要“加强基础设施气候韧性建设与管理”,“在基础设施项目规划设计、审批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中长期影响因素。针对气候变化对城市降水、气温、风速、地下水位等的影响,提高城市给排水、供电、供气、供热、交通、信息通讯等生命线系统的设计建设标准”。
四月高温接续新沙尘,气候环境变化挑战严峻
大风过后,中国多地又在四月出现了破纪录的高温,其后又再次出现沙尘天气。
4月16日,河北省石家庄气温达35℃,打破当地及北方省会城市最早高温日纪录,同时也是首次在4月出现高温。
而在同期的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等地,气温普遍超过32℃。河南省会郑州也以35℃创下观测史上的最早高温。
到了4月20日,中国中央气象台又发出沙尘预警。其表示,受冷空气和大风影响,4月20日到21日中国北方大面积地区又扬沙或浮尘天气,部分地区还会有沙尘暴出现。
2024年夏天,中国北方曾出现大规模、罕见的扬沙天气。数据分析指出,近10年来,中国北方的沙尘天气曾一度有所减少,但在气候变化影响下,蒙古国的异常偏少降水量、植被破坏等情况,构成了沙尘天气形成的新因素。气候和环境变化对日常生活的新影响仍在不断出现。
简中互联网上不乏谴责蒙古国没做好环境保护以致造成大规模的沙尘暴。殊不知蒙古国畜牧业出口量的80%,煤炭出口的95%目的地就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