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当“我讨厌生孩子”走红中港台,身为女性的我们,在争取什么?

在许多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中,“女权主义”仍未能真正为她们提供支持。

“为什么有的女生讨厌生孩子?”“因为生孩子对女性来说完全是一种牺牲,是一个陷阱!凭什么我们女人就要为了满足老公、公婆、爸妈的要求,放弃自我,白白付出青春?”

合家团聚的农历新年前后,中国问答网站“知乎”上的一个问答骤然流行起来,被转发到港台网络,也引发热议。一位匿名用户在洋洋洒洒上万字回答中,讲述了自己如何将生育、抚养孩子变成一场斗争,并取得胜利。

传遍网络的知乎问答

这位原本不想要孩子、结婚前就上了节育环的答主,在婚后还是遭遇了“催生”:公婆父母千方百计阻挠她的工作与社交,让她赶紧回家养好身体生孩子;她甚至在电脑里看到了“如何买到迷药”的搜索记录。压力之下,她选择的应对方式,是“生孩子可以,但必须在不影响我的事业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她和家人协定,怀孕期间丈夫包揽家务,孩子出生之后以奶粉喂养,所有照顾孩子的工作亦全部由丈夫和公婆、父母负责。孩子出生之后,她不喂奶、不做家务、不负责照顾孩子,而是自顾自健身、看剧、玩游戏;分娩之前没有休假,之后也很快就开始上班了。

对于家人指责,她反驳得铿锵有力:孩子不是你们说要生的吗?既然是你们想要,就负起责任来呀!难道我要十月怀胎、忍受剧痛、放弃事业、身体受创、身材走形,还每天在家喂奶换尿片煮饭搞清洁,就为了给你们传宗接代、好让你们儿孙满堂?辛苦的我来,你们就只是开开心心、轻松愉快地逗宝宝玩?就因为我是女人,有所谓的“母性”,就活该承受这一切吗?

这个回答得到了数以万计的点赞和转发,也引起了很大争议:被其他知乎用户举报为“包含不友善内容”,最终在知乎上被答主自行删除。而很多女性读罢,觉得出了一口恶气,称赞答主是率性勇敢、独立自主、想法清晰又行动力十足的“女神”;不少男性也表示这个回答引人深思。另一方面,很多人批评说,这位女性冷漠自私、不负责任,为著自己的利益,把家庭变成了战场。

也有不少人认为,这个如此“离经叛道”的宣言式经历分享,是由专业的写手杜撰出来的。但不论真实性如何,人们转发、评论,带著满满的情绪——一种论述能够广泛流行起来,总是有其社会现实基础。

近年来,中国大陆的不少社会政策与舆论倡导,都在强调女性的传统家庭角色,中青年女性倍感来自“家庭责任”的压力。以开放二胎为例,很多女性并不将其视其为减轻限制,反而觉得人生规划之中多了一个让人焦虑的变数——要不要生二胎?会不会被要求生二胎?生的话,要怎样同时照顾更多的孩子?怎样应对身体、精力、经济负担?如何与事业、爱好相平衡?正处于或期望进入人生“稳定上升期”的女性,读到这篇一针见血而又极富现实意义的回答,难免心有戚戚。

我自己刚刚经历了一场“每逢佳节被催婚”:亲朋戚友都告诫我说,“女人嘛,总是要结婚生子安定下来,才有个依靠的。”我读到这个回答时的第一反应,是非常感动——结婚生子真的是女人的宿命、能成为女人的依靠吗?答主给出了充满反叛精神的否定回答。

不过,这种反叛,是否就等同于女性解放?即使是在感动的当下,我也感觉,在答主这“很爽很霸气”的陈述之中,隐藏著非常多问题。

生孩子的女性,想争取什么?

这位知乎上的答主,在决定生孩子之前,几乎是和家庭成员签订了合同,把权利义务说得清清楚楚。这种“我只负责生,你(们)负责养”的分工,显然是在挑战视女性为育儿责任主要承担者的“传统思想”。答主争辩说,有权利就有义务,谁想得到,谁就应该有相应的付出。其他家庭成员只享受育儿的快乐,而母亲则必须承担一切育儿劳动,这对于女性极不公平。

近来,“丧偶式育儿”的概念很流行。这指的是双亲其中一方极少参与孩子养育,使得另一方几乎是以单亲状态在独自抚养孩子。而这缺失的一方,往往是父亲。

答主的举措无疑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扑。

答主说,现在自己就“相当于一个当爹的角色”,只不过,这个爸爸是女性。但问题也正在于此——答主控诉的是,父亲完成生殖过程之后,就不再通过辛苦劳动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然而,如果说爸爸不应该不照顾孩子,那么妈妈这样做,又为什么会是好的呢?将其中的父亲换成母亲,难道就是真正有意义的“进步”吗?“丧偶式育儿”这一模式本身,似乎并没有被挑战。

女权主义不是关于争权夺利、争做既得利益者的。我所认识到、所相信的女权主义,是关于性别不应成为对人的宰制、性别特征不应限制人的可能性——无论你有的是阴茎还是阴道(或是其他)、付出的是卵子还是精子(或是其他),都不应该决定你在养育孩子当中承担什么,不承担什么。女权争取的是权利平等。

尽管如此,我也很明白,仅仅是大声说出“女性照顾孩子并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自然而然的”这一点,就足以让很多女性产生真实的共鸣。我也很明白,仅仅是看见一位母亲的斗争,就足以使很多压迫之下的女性备受鼓舞。

家务劳动的价值,不应被贬低

以上讨论似乎有一个隐含的前提:生育、抚养孩子,对女性来说完全是负担,对身体的健康、事业的发展、生活的愉快乃至人生的幸福,都是障碍。但是,生养孩子,在本质上是一件坏事吗?

我毫不怀疑它可以非常美好、而且往往也的确是这样的。我认识的很多母亲,人生并没有被生小孩毁掉,反而因此更加快乐充实:能够见证、参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珍贵的经验;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们往往要不断学习、尝试与反思,自身也成长了不少。“孩子皆祸害”这种立场,显然太过偏激了。

然而,再细读的话,很多人之所以要表达这样的立场,又似乎是因为她们非常气愤地反对一种价值判断:在这个体系当中,女性自身的价值,紧密地和其为人妻母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女性在养育孩子当中的付出,却被大大地低估、轻视乃至否定了。,当一位母亲发出一些抱怨的时候,旁人常常会说,“生小孩不是人人都会做?照顾孩子有什么辛苦的?”当一位身为人母的女性想要稍微“享受生活”的时候,又会惹来“你都当妈了,怎么还……”的闲言,似乎围著孩子转,就是母亲的本分。

在性别化的社会分工中,家庭内的劳动主要由女性承担:煮饭洗衣、扫地擦窗、照顾老人小孩,都是她们的分内事。但这些劳动的价值,与在市场上能获取经济回报的劳动相比,较为不被社会所认可,女性的地位也因此遭到贬低。

这位答主的做法,是想给家庭(尤其是男性)成员上一课,好好“教育”他们一下,让他们明白,料理家务、照顾家人,是多么困难、也因此多么有价值。从结果来看,这招似乎挺成功——她的父亲与公公,经历了照顾宝宝的“折磨”之后,开始对妻子一直以来的付出表示理解与感激。

让人疑虑的地方在于:将养育孩子完全视为“牺牲”,可能会反过来加强这样一种想法:“家庭内部的劳动,对人生的幸福与成功并无贡献”。

答主在文中说,她赚钱比丈夫多,孩子的物质需求她都能够满足,因此不做家务也是应该的。但是,赚钱比较多,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不做家务了吗?和工作、赚钱相比,照顾家人是较为次要、可有可无的事情吗?要是说,有一位女性,没有办法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经济上的“独立”,只能在家照顾老人孩子、料理家头细务,她被轻视的时候,要如何为自身辩护呢?

女性主义,仍然不是实用策略

如果说生养孩子是一种负担的话,那么什么是值得追求的呢?一个女性看重自己的事业,闲时看剧玩游戏,为了保持身材而努力健身,这些好像都是典型的城市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把消费视为解放、把自我规训当作自由,自然值得警惕。

但是,相比“资本主义的阴谋”,或许这里更有趣的问题是,答主是真心服膺消费社会的逻辑吗?当答主这样的女性说“是老公嫌弃我身材走形我才去健身的”时,她是因为相信女性应该拥有“符合主流男性审美”的标准身材,才去健身的吗?

我想也未必。把丈夫搬出来,也许就真的只是挡箭牌;“身材走形变成黄脸婆会被老公嫌弃啊,所以我要去健身啦”,或许只是方便的说法。用消费社会的标准来对抗传统美德的要求,是答主采取的策略。因此,暂且不讨论“好身材”是不是女性自身真实的欲望,至少也不必急著说,她从传统的牢笼跳进了消费的陷阱。

从中折射出一个更大的问题:为什么当今社会中的女性,在需要决定行动的依据时,似乎只可以在“传统美德”与“自我物化”之间作选择呢?答主说,下班以后去健身,被家人指责“心里只有自己”,一说是被老公嫌弃才去的,全世界就安静了。为什么,这时“全世界”的反应不是指责丈夫,“太太生小孩都这么辛苦了,你怎么心里只有自己”呢?要到什么时候,女性才可以说,“我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啊,我希望我的身体长成某一种我喜欢的样子,所以我要去健身啦”?什么时候,这句由女性自主权利出发的话,才能让“全世界都安静”,让旁人觉得有理有据,成为有效力的论述呢?

我想,这篇回答其实点出了女权主义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当学术界、社运圈内关于女权主义的讨论已经进行得十分深入、许多基本问题已经成为不言自明的“政治正确”之时,在许多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意义上的)“女权主义”却仍未成为有效、可用的资源,未能真正为她们提供支持。

我当然可以点出“讨厌生孩子”的问答中,很多做法有违女权主义原意——反对父权体制并非挑动两性对立。然而,如果问,把我放到答主的位置上,爸爸妈妈、公公婆婆和老公都强烈要求、积极行动来迫使我生孩子,并且认为生育、照顾小孩就是我的分内事,我可以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应对,我似乎也很难给出一个具体可行的答案:坦诚沟通?和他们介绍女权主义理论?坚决不生、僵持不下?离婚?

除了“战争”,还能做什么?

生育并不必然是对女性的剥削,女性应该能够自主地作出大至人生规划、小至兴趣爱好的选择……但实际情况却似乎未如理想。

在知乎问答中,答主说:“我也不想在家庭关系里斤斤计较算计的滴水不漏,我也不想把生孩子当做一场利益交换,可是如果我不算计,不会有人来主动体谅我。”女性的“冷酷”与“算计”,是对她所身处的现实一种无可奈何的反抗;然而她所争取的“自主”,却可能因为太过著眼于个体之间的对抗,把对性别平等的追求变为两性间的零和博弈、甚至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然而,亲密关系当中的政治,总要在个人与社会的沟通与斗争中,在实践与反思之间来回震荡,才能在裂缝之中看见一点变动的可能。

(黄修玮,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研究生在读)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17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整个中国大陆绝不部分家庭还处于生孩子是为了传宗接代的思想牢笼里还觉得天经地义,这种观念下,对女性能不物化吗?底层的大部分家庭根本没考虑优生优育的问题,更不用说考虑女性的生育意愿了。我认为教育是两性沟通的前提,只有通过教育,女性才能知道自己有选择权并且有能力争取选择权,男性才有可能重新正视女性的选择意愿。

  2. 除了「生於孩子往往是非常美好的,我認識的母親生孩子後人生都更豐富了」那兩段不同意以外,其他段頗佩服作者的邏輯及論理,的確提供蠻好的邏輯反思,但也如作者所說,是戰略缺乏的反思XD

  3. 男人想生孩子傳宗接代自己去就好了 看到這些試圖打壓還有情緒勒索的留言真令人倒盡胃口 說什麼女人不生會後悔 我看是這個年代還死抱著大男人主義不放的晉惠帝們最後找不到女友只能上網跟電腦倒垃圾的人以後會後悔
    文章也很偏頗 要平分事業跟家事很困難嗎?批評傳統社會架構下的弱勢誰都會 既然現在男女都有自己的事業 生養小孩的責任就該平分 寫了一大篇文章卻無法對現代家庭困境提出解法 難怪筆者會覺得女性主義無力

  4. 看了那麼多文章
    很少在這看到這麼偏執不全面的…
    許多觀點並未客觀站在對方角度去多方思考…
    很令人失望

  5. @一夫者毛, 我確信你一定是男性, 既得利益者

  6. @一夫者毛 你好,中國古代比較流行的傳統是跟表姐結婚,請問你跟你表姐結婚了嗎?別動不動滿嘴掛著傳統,你穿著漢服用瓦片擦屁股嗎?

  7. 何曾生儿育女是女性责任这种天赋的独特权利成了一个落后倒退的概念?是我们对责任这个词的理解不一样,抑或是我忘了加了西方的定语例如上帝赋予的,赛先生说的,你才会自动思考其背后伦理道德的内涵?为什么我觉得委身一责是一种他人对自身的信任和依靠。更何况育儿是个相互依存的责任,你付出的同时,子女给你带来的天伦何尝不是令人甜蜜的回忆。相必很多人把这都当为一个进入花花世界的阻碍。哎…有了孩子皮肤就松弛下垂了,就不能化妆了,就不能实现我的既定目标,就不能走游世界了……
    这个迷乱的世界横向切割了人与祖先传统的传承,纵向断了与世界其他文明深邃的理解。一提过往,万事万物必封建迷信,对自己文化彻底的否定,无法审美自己的传统,尔维西方马首是瞻。华人的悲剧就是从否定自己的祖先传统开始的。古有愚昧封建黄脸不堪德国蛮子之辱愤尔自刎,今有先进女权绿茶热衷碧眼白肤之爱疾往迎之。

  8. 戰爭只有一方是戰不起來的,這不是常識?你卻只知道檢討女方。
    端傳媒扣30分。

  9. 社會價值觀過度扭曲的極端惡果之一,這位「知乎」上的匿名用戶把自私的考慮極大化,得到了生育下一代只是「放棄自我,白白付出青春」的結論。她這樣的心理在中國的社會氣氛下並不奇怪,也暫時無解,撇開生育孩子這種事關繁衍後代的議題,制度上的無序和價值錯亂,使得自保為上的態度,變成理直氣壯,不只是生孩子,所有忠於職守達成公善的行為在那個社會裡都只是「放棄自我,白白付出青春」,群魔亂舞的世界裡難以美德要求平凡的心靈。。。

  10. 评论区大开眼界啊。这就是中国革命的徒子徒孙?秋瑾刘胡兰杨开慧该说什么?:)呸。

  11. 一直相信中國雖然是世界貿易的泱泱大國,思想價值卻極為保守,今天在這裡竟然看到無後不孝跟「生兒育女是女性責任」這種荒謬至極,簡直像大清還沒滅亡的言論,更加印證我對於中國民風的印象。

  12. 西方一群嬉皮士举起女权主义,我们就顶礼膜拜。为什么现在什么都是西方人对的?女人与生俱来的责任育子就成了女人个性张扬与男人争名夺利的牺牲品?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夫妇有别,双方各有不同的责任或分工。男人赚钱养家,女人则抚育后代,育人永远都是最艰深的责任和使命,只不过最吃力不讨好。正是因为这个性质,很多自私的女人不满足安逸的环境,去花花世界与男人挣名夺利。做了老板,做了总统,做了歌星,虚荣心名利心极度满足。却慢慢的失去了为母之乐。风烛残年才发现一片虚妄。

  13. 就邏輯上,誰想要誰負責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倘若該女性確實於生育後不負擔任何育兒責任,該女性有放棄扶養權嗎?這樣才完成邏輯上的成立。

  14. 知乎就是知乎团队在忽悠大陆人的,其他人别信啊

  15. 如樓下看了通篇, 依然只能搬出陳腐老言來壓迫女性生產, 令人感嘆

  16. 我覺得吧,不孝有ㄙㄢ,無後為大。

  17. 要不要小孩属于“婚前议题”,结了婚之后再考虑,来是不是太晚了点?而且像签工作合同一样签“育娃合同”是否意味着家庭关系实际上已经走向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