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當「我討厭生孩子」走紅中港台,身為女性的我們,在爭取什麼?

在許多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中,「女權主義」仍未能真正為她們提供支持。

「為什麼有的女生討厭生孩子?」「因為生孩子對女性來說完全是一種犧牲,是一個陷阱!憑什麼我們女人就要為了滿足老公、公婆、爸媽的要求,放棄自我,白白付出青春?」

閤家團聚的農曆新年前後,中國問答網站「知乎」上的一個問答驟然流行起來,被轉發到港台網路,也引發熱議。一位匿名用戶在洋洋灑灑上萬字回答中,講述了自己如何將生育、撫養孩子變成一場鬥爭,並取得勝利。

傳遍網絡的知乎問答

這位原本不想要孩子、結婚前就上了節育環的答主,在婚後還是遭遇了「催生」:公婆父母千方百計阻撓她的工作與社交,讓她趕緊回家養好身體生孩子;她甚至在電腦裏看到了「如何買到迷藥」的搜索記錄。壓力之下,她選擇的應對方式,是「生孩子可以,但必須在不影響我的事業和生活質量的前提下進行」。她和家人協定,懷孕期間丈夫包攬家務,孩子出生之後以奶粉喂養,所有照顧孩子的工作亦全部由丈夫和公婆、父母負責。孩子出生之後,她不餵奶、不做家務、不負責照顧孩子,而是自顧自健身、看劇、玩遊戲;分娩之前沒有休假,之後也很快就開始上班了。

對於家人指責,她反駁得鏗鏘有力:孩子不是你們說要生的嗎?既然是你們想要,就負起責任來呀!難道我要十月懷胎、忍受劇痛、放棄事業、身體受創、身材走形,還每天在家餵奶換尿片煮飯搞清潔,就為了給你們傳宗接代、好讓你們兒孫滿堂?辛苦的我來,你們就只是開開心心、輕鬆愉快地逗寶寶玩?就因為我是女人,有所謂的「母性」,就活該承受這一切嗎?

這個回答得到了數以萬計的點讚和轉發,也引起了很大爭議:被其他知乎用戶舉報為「包含不友善內容」,最終在知乎上被答主自行刪除。而很多女性讀罷,覺得出了一口惡氣,稱讚答主是率性勇敢、獨立自主、想法清晰又行動力十足的「女神」;不少男性也表示這個回答引人深思。另一方面,很多人批評說,這位女性冷漠自私、不負責任,為著自己的利益,把家庭變成了戰場。

也有不少人認為,這個如此「離經叛道」的宣言式經歷分享,是由專業的寫手杜撰出來的。但不論真實性如何,人們轉發、評論,帶著滿滿的情緒——一種論述能夠廣泛流行起來,總是有其社會現實基礎。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不少社會政策與輿論倡導,都在強調女性的傳統家庭角色,中青年女性倍感來自「家庭責任」的壓力。以開放二胎為例,很多女性並不將其視其為減輕限制,反而覺得人生規劃之中多了一個讓人焦慮的變數——要不要生二胎?會不會被要求生二胎?生的話,要怎樣同時照顧更多的孩子?怎樣應對身體、精力、經濟負擔?如何與事業、愛好相平衡?正處於或期望進入人生「穩定上升期」的女性,讀到這篇一針見血而又極富現實意義的回答,難免心有慼慼。

我自己剛剛經歷了一場「每逢佳節被催婚」:親朋戚友都告誡我說,「女人嘛,總是要結婚生子安定下來,才有個依靠的。」我讀到這個回答時的第一反應,是非常感動——結婚生子真的是女人的宿命、能成為女人的依靠嗎?答主給出了充滿反叛精神的否定回答。

不過,這種反叛,是否就等同於女性解放?即使是在感動的當下,我也感覺,在答主這「很爽很霸氣」的陳述之中,隱藏著非常多問題。

生孩子的女性,想爭取什麼?

這位知乎上的答主,在決定生孩子之前,幾乎是和家庭成員簽訂了合同,把權利義務說得清清楚楚。這種「我只負責生,你(們)負責養」的分工,顯然是在挑戰視女性為育兒責任主要承擔者的「傳統思想」。答主爭辯說,有權利就有義務,誰想得到,誰就應該有相應的付出。其他家庭成員只享受育兒的快樂,而母親則必須承擔一切育兒勞動,這對於女性極不公平。

近來,「喪偶式育兒」的概念很流行。這指的是雙親其中一方極少參與孩子養育,使得另一方幾乎是以單親狀態在獨自撫養孩子。而這缺失的一方,往往是父親。

答主的舉措無疑是對這種現象的反撲。

答主說,現在自己就「相當於一個當爹的角色」,只不過,這個爸爸是女性。但問題也正在於此——答主控訴的是,父親完成生殖過程之後,就不再通過辛苦勞動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然而,如果說爸爸不應該不照顧孩子,那麼媽媽這樣做,又為什麼會是好的呢?將其中的父親換成母親,難道就是真正有意義的「進步」嗎?「喪偶式育兒」這一模式本身,似乎並沒有被挑戰。

女權主義不是關於爭權奪利、爭做既得利益者的。我所認識到、所相信的女權主義,是關於性別不應成為對人的宰制、性別特徵不應限制人的可能性——無論你有的是陰莖還是陰道(或是其他)、付出的是卵子還是精子(或是其他),都不應該決定你在養育孩子當中承擔什么,不承擔什麼。女權爭取的是權利平等。

儘管如此,我也很明白,僅僅是大聲說出「女性照顧孩子並不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自然而然的」這一點,就足以讓很多女性產生真實的共鳴。我也很明白,僅僅是看見一位母親的鬥爭,就足以使很多壓迫之下的女性備受鼓舞。

家務勞動的價值,不應被貶低

以上討論似乎有一個隱含的前提:生育、撫養孩子,對女性來說完全是負擔,對身體的健康、事業的發展、生活的愉快乃至人生的幸福,都是障礙。但是,生養孩子,在本質上是一件壞事嗎?

我毫不懷疑它可以非常美好、而且往往也的確是這樣的。我認識的很多母親,人生並沒有被生小孩毀掉,反而因此更加快樂充實:能夠見證、參與孩子的成長,是非常珍貴的經驗;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媽媽們往往要不斷學習、嘗試與反思,自身也成長了不少。「孩子皆禍害」這種立場,顯然太過偏激了。

然而,再細讀的話,很多人之所以要表達這樣的立場,又似乎是因為她們非常氣憤地反對一種價值判斷:在這個體系當中,女性自身的價值,緊密地和其為人妻母的身份聯繫在一起,女性在養育孩子當中的付出,卻被大大地低估、輕視乃至否定了。,當一位母親發出一些抱怨的時候,旁人常常會說,「生小孩不是人人都會做?照顧孩子有什麼辛苦的?」當一位身為人母的女性想要稍微「享受生活」的時候,又會惹來「你都當媽了,怎麼還……」的閒言,似乎圍著孩子轉,就是母親的本分。

在性別化的社會分工中,家庭內的勞動主要由女性承擔:煮飯洗衣、掃地擦窗、照顧老人小孩,都是她們的分內事。但這些勞動的價值,與在市場上能獲取經濟回報的勞動相比,較為不被社會所認可,女性的地位也因此遭到貶低。

這位答主的做法,是想給家庭(尤其是男性)成員上一課,好好「教育」他們一下,讓他們明白,料理家務、照顧家人,是多麼困難、也因此多麼有價值。從結果來看,這招似乎挺成功——她的父親與公公,經歷了照顧寶寶的「折磨」之後,開始對妻子一直以來的付出表示理解與感激。

讓人疑慮的地方在於:將養育孩子完全視為「犧牲」,可能會反過來加強這樣一種想法:「家庭內部的勞動,對人生的幸福與成功並無貢獻」。

答主在文中說,她賺錢比丈夫多,孩子的物質需求她都能夠滿足,因此不做家務也是應該的。但是,賺錢比較多,就可以理直氣壯地不做家務了嗎?和工作、賺錢相比,照顧家人是較為次要、可有可無的事情嗎?要是說,有一位女性,沒有辦法取得事業上的「成功」、經濟上的「獨立」,只能在家照顧老人孩子、料理家頭細務,她被輕視的時候,要如何為自身辯護呢?

女性主義,仍然不是實用策略

如果說生養孩子是一種負擔的話,那麼什麼是值得追求的呢?一個女性看重自己的事業,閒時看劇玩遊戲,為了保持身材而努力健身,這些好像都是典型的城市中產階級生活方式。

把消費視為解放、把自我規訓當作自由,自然值得警惕。

但是,相比「資本主義的陰謀」,或許這裏更有趣的問題是,答主是真心服膺消費社會的邏輯嗎?當答主這樣的女性說「是老公嫌棄我身材走形我才去健身的」時,她是因為相信女性應該擁有「符合主流男性審美」的標準身材,才去健身的嗎?

我想也未必。把丈夫搬出來,也許就真的只是擋箭牌;「身材走形變成黃臉婆會被老公嫌棄啊,所以我要去健身啦」,或許只是方便的說法。用消費社會的標準來對抗傳統美德的要求,是答主採取的策略。因此,暫且不討論「好身材」是不是女性自身真實的慾望,至少也不必急著說,她從傳統的牢籠跳進了消費的陷阱。

從中折射出一個更大的問題:為什麼當今社會中的女性,在需要決定行動的依據時,似乎只可以在「傳統美德」與「自我物化」之間作選擇呢?答主說,下班以後去健身,被家人指責「心裏只有自己」,一說是被老公嫌棄才去的,全世界就安靜了。為什麼,這時「全世界」的反應不是指責丈夫,「太太生小孩都這麼辛苦了,你怎麼心裏只有自己」呢?要到什麼時候,女性才可以說,「我是一個女性主義者啊,我希望我的身體長成某一種我喜歡的樣子,所以我要去健身啦」?什麼時候,這句由女性自主權利出發的話,才能讓「全世界都安靜」,讓旁人覺得有理有據,成為有效力的論述呢?

我想,這篇回答其實點出了女權主義者所面臨的一個重要現實問題:當學術界、社運圈內關於女權主義的討論已經進行得十分深入、許多基本問題已經成為不言自明的「政治正確」之時,在許多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意義上的)「女權主義」卻仍未成為有效、可用的資源,未能真正為她們提供支持。

我當然可以點出「討厭生孩子」的問答中,很多做法有違女權主義原意——反對父權體制並非挑動兩性對立。然而,如果問,把我放到答主的位置上,爸爸媽媽、公公婆婆和老公都強烈要求、積極行動來迫使我生孩子,並且認為生育、照顧小孩就是我的分內事,我可以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來應對,我似乎也很難給出一個具體可行的答案:坦誠溝通?和他們介紹女權主義理論?堅決不生、僵持不下?離婚?

除了「戰爭」,還能做什麼?

生育並不必然是對女性的剝削,女性應該能夠自主地作出大至人生規劃、小至興趣愛好的選擇……但實際情況卻似乎未如理想。

在知乎問答中,答主說:「我也不想在家庭關係裏斤斤計較算計的滴水不漏,我也不想把生孩子當做一場利益交換,可是如果我不算計,不會有人來主動體諒我。」女性的「冷酷」與「算計」,是對她所身處的現實一種無可奈何的反抗;然而她所爭取的「自主」,卻可能因為太過著眼於個體之間的對抗,把對性別平等的追求變為兩性間的零和博弈、甚至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然而,親密關係當中的政治,總要在個人與社會的溝通與鬥爭中,在實踐與反思之間來回震盪,才能在裂縫之中看見一點變動的可能。

(黃修瑋,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研究生在讀)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17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整个中国大陆绝不部分家庭还处于生孩子是为了传宗接代的思想牢笼里还觉得天经地义,这种观念下,对女性能不物化吗?底层的大部分家庭根本没考虑优生优育的问题,更不用说考虑女性的生育意愿了。我认为教育是两性沟通的前提,只有通过教育,女性才能知道自己有选择权并且有能力争取选择权,男性才有可能重新正视女性的选择意愿。

  2. 除了「生於孩子往往是非常美好的,我認識的母親生孩子後人生都更豐富了」那兩段不同意以外,其他段頗佩服作者的邏輯及論理,的確提供蠻好的邏輯反思,但也如作者所說,是戰略缺乏的反思XD

  3. 男人想生孩子傳宗接代自己去就好了 看到這些試圖打壓還有情緒勒索的留言真令人倒盡胃口 說什麼女人不生會後悔 我看是這個年代還死抱著大男人主義不放的晉惠帝們最後找不到女友只能上網跟電腦倒垃圾的人以後會後悔
    文章也很偏頗 要平分事業跟家事很困難嗎?批評傳統社會架構下的弱勢誰都會 既然現在男女都有自己的事業 生養小孩的責任就該平分 寫了一大篇文章卻無法對現代家庭困境提出解法 難怪筆者會覺得女性主義無力

  4. 看了那麼多文章
    很少在這看到這麼偏執不全面的…
    許多觀點並未客觀站在對方角度去多方思考…
    很令人失望

  5. @一夫者毛, 我確信你一定是男性, 既得利益者

  6. @一夫者毛 你好,中國古代比較流行的傳統是跟表姐結婚,請問你跟你表姐結婚了嗎?別動不動滿嘴掛著傳統,你穿著漢服用瓦片擦屁股嗎?

  7. 何曾生儿育女是女性责任这种天赋的独特权利成了一个落后倒退的概念?是我们对责任这个词的理解不一样,抑或是我忘了加了西方的定语例如上帝赋予的,赛先生说的,你才会自动思考其背后伦理道德的内涵?为什么我觉得委身一责是一种他人对自身的信任和依靠。更何况育儿是个相互依存的责任,你付出的同时,子女给你带来的天伦何尝不是令人甜蜜的回忆。相必很多人把这都当为一个进入花花世界的阻碍。哎…有了孩子皮肤就松弛下垂了,就不能化妆了,就不能实现我的既定目标,就不能走游世界了……
    这个迷乱的世界横向切割了人与祖先传统的传承,纵向断了与世界其他文明深邃的理解。一提过往,万事万物必封建迷信,对自己文化彻底的否定,无法审美自己的传统,尔维西方马首是瞻。华人的悲剧就是从否定自己的祖先传统开始的。古有愚昧封建黄脸不堪德国蛮子之辱愤尔自刎,今有先进女权绿茶热衷碧眼白肤之爱疾往迎之。

  8. 戰爭只有一方是戰不起來的,這不是常識?你卻只知道檢討女方。
    端傳媒扣30分。

  9. 社會價值觀過度扭曲的極端惡果之一,這位「知乎」上的匿名用戶把自私的考慮極大化,得到了生育下一代只是「放棄自我,白白付出青春」的結論。她這樣的心理在中國的社會氣氛下並不奇怪,也暫時無解,撇開生育孩子這種事關繁衍後代的議題,制度上的無序和價值錯亂,使得自保為上的態度,變成理直氣壯,不只是生孩子,所有忠於職守達成公善的行為在那個社會裡都只是「放棄自我,白白付出青春」,群魔亂舞的世界裡難以美德要求平凡的心靈。。。

  10. 评论区大开眼界啊。这就是中国革命的徒子徒孙?秋瑾刘胡兰杨开慧该说什么?:)呸。

  11. 一直相信中國雖然是世界貿易的泱泱大國,思想價值卻極為保守,今天在這裡竟然看到無後不孝跟「生兒育女是女性責任」這種荒謬至極,簡直像大清還沒滅亡的言論,更加印證我對於中國民風的印象。

  12. 西方一群嬉皮士举起女权主义,我们就顶礼膜拜。为什么现在什么都是西方人对的?女人与生俱来的责任育子就成了女人个性张扬与男人争名夺利的牺牲品?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夫妇有别,双方各有不同的责任或分工。男人赚钱养家,女人则抚育后代,育人永远都是最艰深的责任和使命,只不过最吃力不讨好。正是因为这个性质,很多自私的女人不满足安逸的环境,去花花世界与男人挣名夺利。做了老板,做了总统,做了歌星,虚荣心名利心极度满足。却慢慢的失去了为母之乐。风烛残年才发现一片虚妄。

  13. 就邏輯上,誰想要誰負責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倘若該女性確實於生育後不負擔任何育兒責任,該女性有放棄扶養權嗎?這樣才完成邏輯上的成立。

  14. 知乎就是知乎团队在忽悠大陆人的,其他人别信啊

  15. 如樓下看了通篇, 依然只能搬出陳腐老言來壓迫女性生產, 令人感嘆

  16. 我覺得吧,不孝有ㄙㄢ,無後為大。

  17. 要不要小孩属于“婚前议题”,结了婚之后再考虑,来是不是太晚了点?而且像签工作合同一样签“育娃合同”是否意味着家庭关系实际上已经走向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