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张宇韶:“国民党保守政治”的起源与衰败

太阳花学运与公民社会的崛起,对国民党政治杀伤力有多大?

即便易劳逸所分析的时空背景是国民党在大陆掌权阶段,但将其移植到国民党在台的统治模式,依旧得到令人怵目惊心的现实感。

国民党撤退来台后,为了杜绝党内政治斗争推动党务改革,但是在“制度惯性”与“路径依赖”的锁入效果下,始终脱离不了“人身依附—组织性依赖—利益分配”的派系政治斗争逻辑。

这可从蒋介石时期土木系、亲美派、太子党等系统与人马之间的明争暗斗;后蒋经国时期的主流╱非主流的政争;李登辉时期新国民党、集思会、李—连—宋的恩怨情节,直接导致新党、亲民党与台联等政党的出走,也导致国民党的分裂;若再加上马英九执政时期的马王政争、朱立伦换柱风暴,以及目前党主席的斗争,都具有逻辑的内在一致性:个人的政治利益凌驾在国家、社会利益甚至政党之上,拥有鲜明的私人化色彩。

这些政治斗争的背后,究竟维系什么样的“国家—社会”的既得利益呢?

一直以来,国民党的其政党文化与组织惯性都是“扈从体系”的混合,亦即透过其政治权威与垄断式的政治权力,再加上庞大党产所进行的资源分配模式,利用“特许行业”横向整合民间的工商团体与社会组织,同时垂直控制了地方派系,并赋予其掌控地方农会、渔会、水利会的特权;简言之,在垂直与横向的交织控制中,构成了国民党统治的正当性;即便民进党全面执政,也难以撼动这个政经扈从结构,这可从今年全台各地农会改选的结果得以证明。

上述的政经利益,若再结合2008年以来北京在所采取的“经济让利”中的“政治资本—代理—经济资本”的运作模式,遂成为太阳花学运与新的社会集体意识批判的对象。其中,最强烈的保守主义符号——“买办”(comprador)——又贴在国民党身上,只是这次提出者不是当年煽动革命的共产党,而是台湾公民社会中的行动者。

太阳花学运与公民社会的崛起,对国民党政治杀伤力有多大?历经2014与2016年两次选举的重挫,迄今都难以回复;在民进党执政窘境下,国民党的民调与社会支持度依然在谷底盘旋。讽刺的是,面对社会进步力量的改革声浪,高层不仅站在群众的对立面外,更拒绝反省与改革,其中更穿插了换柱风暴、开除党籍立委与党工、本土派与外省挂的路线斗争、批判马英九历史地位等“党内互打”与“内斗内行”的宫廷剧情,延烧到近期党主席选举。面对这些状态,研究台湾政治发展的朋友曾经感叹:“国民党始终觉得自己太委屈,但问题在于自己太活该”。

封闭意识形态的三个层面

除了既得利益与组织惯性外的观点外,保守意识型态与价值体系提供不同的思考点来解释这个现象。

一方面,意识形态与论述体系则是支撑威权政体的“上层建筑”。对国民党而言,这套论述架构本质是套庞大且封闭的“后设叙事”。直言之,这套论述毋须证明前提是否正当或是符合经验法则,但只要与之违背那必然是错误或是谬误,并且由掌握政治权力的领导阶层来判定。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则具有高度政治社会化的色彩。包括了塑造政治正当性、界定社会秩序与价值、垄断文化道德的话语权、启动政治动员等功能;消极来说,其目的则是建构政治神话、进行国家与个人崇拜或打压排除异己政治势力的权力工具。

国民党意识形态的第一个层面是所谓核心论述,乃由“孙文学说”与“三民主义”的政治哲学所构成,建构了国民党所认知的世界观、历史观与政治信仰,不仅勾勒了政治远景,同时也提供了“军政—训政—宪政”的实践步骤。与之相符,则是总理路线之继承人,与之相左则是党国公敌。

第二个层面是由儒家思想所构成的道德价值,将价值系简化成“是╱非”、“忠╱奸”、“善╱恶”的绝对化思考,因此潜在性构成区别“我╱非我”的政治符号化的性质。换言之,垄断了道德诠释权,就可将自身列于语境上的制高点,置于“是、忠、善”的“前词优势地位”,将异己置于“非、奸、恶”的劣势角色。

国民党向来以“汉贼不两立”的立场与“精英者”自居,对其挑战者或异己者冠以“匪寇”或“乱臣”等负面符号,这体现在“国共内战—共匪”、“党外势力—三合一敌人”与“公民社会—民粹”等的定位逻辑。此外,儒家思想的本质具有鲜明的“等级”与“父权主义”(家长制)的色彩,这更构成了威权领导、党内组织、社会控制资源分配的合理化的凭借。在典型的儒家思想中常有类似的内容,特别是三纲五常五伦的道德规范(注二),最具有这种等级秩序的内涵。

第三个层面是各类的政治神话。为了进一步前述的抽象的政治价值与道德教育镶嵌于政治社会过程,必须进行简化的神格化的政治加工工程:这又可分为“领袖”、“正面人物”两种类型。领袖神话其目的则是淡化独裁面貌,透过民族气节、忠君爱国或亲民形象达成此一效果,其中以蒋介石为最;正面人物则是扭曲、夸大或虚构史实,透过建立政治典范与复制效应达到;白马吴凤、南海血书中的阮天仇与各类飞向白青天的反共义士属此类型。

在民主化与多元社会的趋势下,政治神话不可避免面临“解构”与“去魅”的后果,但是在国民党内部仍有高度的票房与需求,这可见于吴敦义宣布参选党主席的“经国先生纸条”与“义无反顾”的文宣。

没落贵族的呓语

2012年之后,台湾的政治板块有了深刻转变。政经秩序剧烈变化下,社会集体意识出现了新面貌。政党恶斗引发政府失能与政治失灵;代议政治的疲乏下,新民粹或审议式民主呼声日渐崛起。

社会集体意识的崛起,成为台湾公民社会运动的土壤,在群众的反省批判中,直接反噬国民党长久经营的中国正统文化价值体系。太阳花青年所接受的政治社会化内涵,多为民主化之后发展出来的新世界观、国际观与历史观。有别于国民党威权时期的党化与意识形态教育;新的公民与社会价值,建立在民主人权、多元文化、本土意识,以及国际关系的整体结构中。

面对民进党全面执政以及新兴的社会力量,国民党的反应十分苍白且难以适应。由于社会处于剧烈变迁的过程,价值新旧交替,国民党们因“社会失范”所引发的焦虑感甚为严重。

国民党政治精英无力建构新的论述,因此只能反对政经秩序与价值体系的转型或改革。特别是猛然意识到自己是改革对象时,犹如溺水者或陷入流沙中的人般惊惶失措,拾得的浮木或最后几根稻草自然是“美好年代”的政经秩序与价值体系。旁人善意提醒这一切可能人去楼空或塌陷,但没落的贵族却呓语般守着自己的道统与神话。

(张宇韶,东吴大学法律系兼任助理教授)

注一:重构二二八,陈翠莲,页23。

注二:“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8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論述這種東西是這樣的,應該追求整體以及一致性,如果就從枝微末節來說嘴別人整篇文章的對與錯是否有失公平 ?

  2. 兩例是蔡英文選前支持並承諾的,張大少爺雜事多,也不過一年多前的事,忘這麼快? 別踩自己人的痛腳去打別人的臉嘛,小英恨不得所有人都忘一乾二盡的事你還拿來說嘴。難怪這年頭的政治人物不怕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3. @石榴石 國民黨接收台灣以後實施40年的鎮壓跟戒嚴統治叫讓台灣自由,你為了國民黨扭曲歷史的努力應該可以得一個吳敦義式的諾貝爾獎

  4. @石榴石
    雖然二戰讓台灣脫離日本殖民,但也不能稱「國民黨犧牲人命讓台灣自由」,因為「讓台灣自由」並非國民黨抗戰的目的,不過是抗戰的連帶效果。
    台灣在日治時期就已有部分的自治,雖然非常有限。而戒嚴時期的台灣也不比日治時期自由。
    最重要的是,「保守」跟「讓台灣自由」並不衝突。比如台灣民主國,其成立目的雖然是讓台灣脫離日本殖民,但本質仍是「保守」的「永清」。

  5. 國民黨早完,早好,免得讓大陸的官僚有藉口無法下決心收回台灣。民進黨才是急統派。

  6. 國民黨是保守,保守到讓抗戰犧牲百萬人,讓台灣得到自由,先在台灣搞地方選舉,然後讓民進黨這樣嘴炮政黨進入體制內。

  7. 同意 Ivan2017,其中提到的國民黨三層的意識型態,不宜用保守主義加以理解

  8. 本文對保守主義的定義有失偏頗,像是為了解釋國民黨的窘況而削足適履,對保守主義做一些斷章取義的引用。要知道被公認為保守主義鼻祖的埃德蒙柏克,對美國獨立革命可是一力支持的。如此分析,對國民黨是否公平是一回事,對保守主義著實有失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