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易勞逸所分析的時空背景是國民黨在大陸掌權階段,但將其移植到國民黨在台的統治模式,依舊得到令人怵目驚心的現實感。
國民黨撤退來台後,為了杜絕黨內政治鬥爭推動黨務改革,但是在「制度慣性」與「路徑依賴」的鎖入效果下,始終脫離不了「人身依附—組織性依賴—利益分配」的派系政治鬥爭邏輯。
這可從蔣介石時期土木系、親美派、太子黨等系統與人馬之間的明爭暗鬥;後蔣經國時期的主流╱非主流的政爭;李登輝時期新國民黨、集思會、李—連—宋的恩怨情節,直接導致新黨、親民黨與台聯等政黨的出走,也導致國民黨的分裂;若再加上馬英九執政時期的馬王政爭、朱立倫換柱風暴,以及目前黨主席的鬥爭,都具有邏輯的內在一致性:個人的政治利益凌駕在國家、社會利益甚至政黨之上,擁有鮮明的私人化色彩。
這些政治鬥爭的背後,究竟維繫什麼樣的「國家—社會」的既得利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