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李立峰:数据再分析──姚松炎落选,能怪民协吗?

为选举结果寻找解释,是传媒在选举报导中要做的事,但也是很困难和危险的事。它很容易变得以偏概全,影响一次选举的因素非常多,从来没有一个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选举结果……
立法会补选九龙西候选人姚松炎落败,选后的傍晚到美孚谢票,有支持者落泪,姚松炎相拥安慰。
媒体 政治

3月11日香港立法会进行补选,虽然选举前不少民主派支持者已经隐约感到选举结果或有暗涌,但姚松炎落选,相信仍然令不少人感到意外。

媒体及市民诠释纷纭

消息一出,媒体及市民纷纷开始诠释选举结果。其中,由于民主派内部初选时,姚松炎的团队和民协因所谓的 plan B 问题产生了一些嫌隙,不少媒体很快就尝试指出姚松炎在民协“票仓”中的表现。《立场新闻》在12日早上的一篇报导,就在标题中说“非建制派票仓得票狂泻,部分为民协深水埗选区”。《明报》在同日中午时分,也推出了一篇题为“姚松炎民协票仓10输8,最高流失近半非建制票”的报导。同时,《苹果日报》有报导题为“初选结怨,冯检基hea撑”。在社交媒体上,是受到媒体论述影响也好,是完全自发的想法也好,也的确有些声音指民协以至另外一些民主派的区议员没有落力帮忙,倒是姚松炎本人的回应很得体,只指出自己的不足,亦肯定及感谢了其他非建制派人士及组织对自己的支持。

为选举结果寻找解释,是传媒在选举报导中要做的事,但也是很困难和危险的事。它很容易变得以偏概全,影响一次选举的因素非常多,从来没有一个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选举结果,尤其在选举紧凑、胜负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过分标榜其中一个原因,可以很具误导性。例如,姚松炎只是输了二千票左右,亦即是说,在整个选举过程中,如果他在某方面表现再好一点,又或者出现多一个对他有利的因素,又或者对手表现差一点,他可能已经赢了。其他党派有没有落力帮他拉票,就算有影响,也只是众多令他反败为胜的可能因素之一。

如果在分析时涉及使用数据,那么就有更多可能,出现方法学上的漏洞或偏差,例如《立场新闻》和《明报》都提供了数据,强调一些民协票仓成为了非建制失票最多的地区。但用10个细区的数据,真的就能建立一个说法吗?这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另外,误认因果关系也是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立场新闻》指出,九龙西非建制得票跌幅最大的头五个区,有三个区的现任区议员为民协区议员。这也许是有报导价值的事实,但这代表“民协区议员”是“因”,姚松炎的得票率是“果”吗?

本文并非要为姚松炎的败选提供全面解释,只是希望利用数据较为恰当地分析一个具体问题:姚松炎的选情,和民协支持者以及区议员的取态,到底有多大关系?若有的话,是什么样的关系?

“民主动力”为立法会补选进行初选,九龙西结果由姚松炎胜岀,与当时次名民协冯检基在拉票时相遇。
“民主动力”为立法会补选进行初选,九龙西结果由姚松炎胜岀,与当时次名民协冯检基在拉票时相遇。

未能取得民协选民支持,是姚松炎败因之一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要把民协支持度和民协区议员的影响分开。九龙西现时有六名民协的区议员,如果把曾经是民协成员,在退党后仍跟民协保持合作关系的区议员也计算在内,九龙西也只有13位区议员跟民协有紧密关系。不过,无论选区的区议员是否民协的人,每区总有些选民在2016年立法会选举中是投给民协的。所以,我们首先要看的,是在选区的层次上,2016年立法会选举中民协的支持度,和今次选举中姚松炎的支持度有什么关系。同时,要准确理解结果,我们也要分析在选区层次上,2016年立法会选举中其他非建制派的支持度,和今次选举中姚松炎的支持度有什么关系。

笔者把2016年立法会选举的票站数据整合成每一个“细区”的结果。笔者计算了每一细区中的:一、非建制派总得票;二、本土派候选人(黄毓民、游蕙祯、何志光)得票;三、自决派(刘小丽)得票;四、民协得票;五、民协以外的泛民政党及候选人(即所有非建制派减去本土派、自决派,和民协之后)的得票。

至于2018年补选中姚松炎的表现,笔者则用《立场新闻》的方法,计算每一细区中姚松炎的得票率比非建制派在上次立法会选举中的得票率跌了多少,作为一个“失票率”指标。

有了这些数字,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2016年九龙西票站结果和今次补选票站结果之间的关系。首先,非建制派细区总得票和2018年细区失票率之间,基本上没有关连,两者的相关系数只有0.05,跟统计学上的显著度相差甚远。亦即是说,在所有细区中,无论上次选举非建制派有多少票,姚松炎的失票率都差不多。

姚松炎被视为自决派的一员,那么自决派在2016年选举中地区层次的表现,跟今次选举结果又有没有关系呢?下图显示2016年刘小丽的细区得票和2018年姚松炎的细区失票率之间的关系。趋势线稍为向下倾,相关系数为-0.21,亦即是说,在2016年刘小丽得票较多的区,姚松炎的失票率较低。这是合理结果。不过,由于九龙西只有60多个的细区,-0.21这个系数仍未达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严格来说,数据其实不足以支持“上次选举中刘小丽得票越多的细区,就是姚松炎今次失票率越低的细区”这个结论。

资料来源:作者提供
资料来源:作者提供。

若论相关性的显著度,下图显示的就是一个统计学上显著的关系。在细区层次上,泛民(民协除外)在2016年立法会选举中得票越多,姚松炎的失票率就越低(相关系数为-0.44)。亦即是说,姚松炎有一定能力保住泛民的选票。

资料来源:作者提供
资料来源:作者提供。

姚松炎的失票率和本土派支持度,以及与民协支持度之间的关系,跟以上的就很不一样。姚松炎的失票率和本土派得票数字的相关系数为0.16,是正向的,即是说本土派在上次选举得票多的选区,姚松炎的失票率看来会高一点。但0.16不是很强的关系,也没有达致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相比之下,姚松炎的失票率和民协的支持度之间的关系就非常显著。如下图所示,两者的相关系数达0.68,即民协在上次选举中得票越多的地区,也就是姚松炎的失票率较高的地区。

资料来源:作者提供
资料来源:作者提供。

以上的分析结果,的确显示了当我们细分非建制派的支持者时,可以看到,未能在所谓民协票仓取得较多选票,是姚松炎输掉选举的原因之一。所以,文初提及的传媒报导,也不能说是错认了事实。

民协没落力为姚松炎助选?

不过,仍然有两个问题。第一,民协在过往得票较多的选区,可以有某些人口特征,尤其民协支持者可能多来自基层,那么,所谓未能在民协票仓取得较多选票,实情是否只是未能在基层地区取得较多选票?第二,就算姚松炎真的未能在民协票仓取得较多选票,这跟民协有没有落力为姚松炎助选有关吗?

若要以数据分析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就要进行多变项分析,即是同时处理几个因素对姚松炎失票率的影响。以下的表格总括了一个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的结果。笔者用了2016年中期人口调查所得的“选区入息中位数”、“上次选举民协以外的泛民得票”、“上次选举民协得票”、“区议员是否现时的民协成员”,以及“区议员是否其他泛民政党成员”(只计民主党、公民党,以及在近年才退出民协的区议员)来尝试解释姚松炎的失票率。

资料来源:作者提供
资料来源:作者提供。

第一行结果显示,地区个人收入跟姚松炎的表现的确有关。-0.028这个非标准化回归系数是可以作直接解读的:在排除模型中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后,若地区个人收入增加1万元,姚松炎的失票率会低2.8%。

但第二及第三行显示,当排除了地区收入的影响之后,之前的分析结果仍然是成立的:上次选举中泛民得票较多的细区,姚松炎的失票率会较低,以及上次选举中民协得票较多的细区,姚松炎的失票率会较高。亦即是说,姚松炎在民协票仓表现差这一点,最多是部分地跟这些地区的阶层有关。就算排除了阶层的影响之后,姚松炎仍然在民协支持度高的细区表现较差。

更重要的是第四行及第五行,在计算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后,若细区的区议员为现民协成员,姚松炎的失票率是较低的。-0.012这数字的意思是:在排除其余因素的影响之后,若细区区议员为民协成员,姚松炎的失票率平均而言会低1.2%。

诚然,这数字未达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亦即是说,数据不足以支持民协区议员真的有助姚松炎的选情。但值得留意的是,若细区的区议员为民主党、公民党或前民协成员,姚松炎的失票率平均而言只会低0.7%。若说民协区议员“帮唔到手”,其他泛民区议员同样地或甚至是更加“帮唔到手”。

以上结果显示,批评民协没有为姚松炎助选,在数据上站不住脚。诚然,回首选举过程,其他民协以至泛民政党有没有可能再卖力一点,让姚松炎的失票再低一点?逻辑上的可能性总是有的,但泛民从来没有建制的强大动员能力。其实,进一步的分析会发现,泛民(包括民协)区议员的存在,在一些入息水平较低的细区中,对姚松炎的选情是有显著帮助的,但到了中产选区,泛民区议员就似乎无能为力了。

票是选民的,选民自己会做决定

整体而言,对分析结果最合理的诠释,是初选中的 plan B 争议,令姚松炎颇为大幅度地失去民协选民的支持,成为败选的原因之一。值得指出的是,以上的分析是在选区层次进行的,当一个选区有很多民协的支持者,而这些支持者开始不喜欢一位候选人时,除了他们自己可能不投票或转投他人,他们也可能对身边的人产生影响,以致整个选区对姚松炎的支持度下降。但无论如何,争议对民协选民的影响是直接的,并不取决于民协区议员的拉票落力程度。

笔者无意回头评说当日的初选,亦不认为任何人应该在这一刻“翻旧帐”,那是非建制派第一次初选,有不完善的地方也很正常。但若今次选举对非建制阵营上了什么“课”的话,其中之一,就是当非建制派候选人之间有互相不尊重不信任,甚至互相攻击的情况,自然会直接地“异化”(alienate)个别候选人的支持者。这已经不是对手还会否为你落力拉票的问题。票是选民的,选民自己会做决定。

在比例代表制下,每名候选人只需要一个相对小的得票百分比就能当选,这异化效应可能不会对候选人的胜算有致命影响。但当选举是简单多数制时,候选人要追求的不是非建制派内部的其中一个“niche”,而是团结非建制派选民中的大多数。在选举过程中产生嫌隙,就可以直接影响选举结果。

(李立峰,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读者评论 6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可能是我见识浅薄,这应该是我首次在中文媒体见到以regression 一类的数据分析为基础的评论文章。尽管存在不少可以进步的空间:例如0.68的那个散点图其实有quadratic 的趋势,比线性相关系数更能说明问题;又例如regression 的结果还是尽量避免用表格,而是图的形式来呈现会让普通读者更易理解。不过能见到data based 的媒体文章,让我对端的专业性更有信心。当然,如果能公开数据文件,以及数据处理的方法/code, 能让有兴趣的读者继续挖掘及理解结论得出的过程,是更好不过

  2. 媒體中少見的高質素數據分析。

  3. “票是选民的,选民自己会做决定。”
    不要以为都跟建制选民一样,甘做扯线公仔。

  4. 姚松炎沒怪馮檢基。

  5. 不要胡說八道
    只是香港人 麻木不仁 昻九犬儒。不去投票支持泛民

  6. 唉,地区工作在补选中真的是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