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方可成:你绝望,他们就赢了——对《全面审查时代》一文的回应

方可成:我期待,人们在读完端传媒的这篇极有价值的记录之后,不是陷入绝望、放弃行动,而是在认清世界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这个世界,更有勇气地行动起来。
“即使反复404也是要说话的。人们想要表达的时候,就算要在黑暗中爬过阿尔卑斯山,也是会说的。”在我们这个时代,获取信息和说话不再需要翻过阿尔卑斯山,已经比几百年前要容易得多了。关键是:你是否还愿意行动起来?
政治

9月9日,端传媒“深度”栏目发表了题为《全面审查时代:中国媒体人正在经历什么?》的文章,节录了二十余名中国媒体从业者的口述,展现他们“愈来愈不自由的从业状态”。

这篇文章呈现了大量的细节,供大家窥见近年来中国媒体受到加倍控制的真实状态,具有很高的“立此存照”价值。

然而,我有一点担心,我害怕它会让人绝望到放弃行动。

这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觉“丧”到极致的文章。从文章的媒体人自述中,我们频繁见到这样的表述:

“我真的非常绝望”

“多绝望啊,这个时代”

“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这个行业就完蛋了”

“觉得一切越来越没意义后,我最终只能选择离职”

在端传媒的评论区里面,也有很多留言说“太难受了”、“太悲戚了”、“他们很痛苦,我们都很痛苦”。

如果留给我们的只有绝望、无力、离职,那么现状只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虽然文章发出来只有一天多的时间,但已经有学新闻的学生来问我:我们新传学生该何去何从?

我的回答很简单:越是这样的时代,越需要智慧和行动力,越不能把世界拱手让给他们。

这篇文章揭示的当然都是真实存在的现象。但是,当着墨点全部放到了“不能做”、“被删除”上面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忽视那些依然能做、在做的事情。

其实,中国的媒体从来都是一直处于控制和审查之中,但这种控制和审查从来没能阻止中国的新闻人作出优秀的报导。这是因为,市场化改革之后,中国的媒体管理制度并非是全面控制的,而是保留了相当多的“即兴互动”空间(详见《Media Politics in China: Improvising Power Under Authoritarianism》一书),而互联网审查也是有很多“孔洞”的(详见《Censored: Distraction and Diversion Inside China's Great Firewall》一书)。

这样的“空间”和“孔洞”,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社交媒体的性质更是决定了,政府对信息基本上不可能做到100%的控制(它也并不需要做到100%的控制,只要控制住大多数人的信息就足以维持统治了)。一个“兽爷”(引爆疫苗事件的房地产自媒体)如果被封了,下一次还会有“芥末堆”(最早报导求职少年李文星之死的教育类垂直媒体)冒出来,再下一次则又不知道从哪里冒头。尽管传统媒体衰落了,但新的主体、新的形态不断涌现。在这场庞大的“打地鼠”游戏中,政府是不可能取得一劳永逸的胜利的。

“毒舌电影”的确被封了,但是转世之后的“Sir电影”依然频出“十万加”。好奇心日报是被封了一个月,但它还是回来了。很多文章是被严厉打击删除了,但代表国家脸面的朱军和担任佛教协会会长的学诚法师涉嫌性侵的事情,最后不都成功传播开了吗?

包括端传媒这篇文章本身,在北京时间9月10日下午6点左右被人贴上微博之后,在9个小时之内已经获得了超过一万次转发。虽然随后被删除,但只要有人接力,就能继续传递下去。

端的文章《全面审查时代》在微博上被网友接力传播。不过,端传媒9月11日晚再搜寻此用户时, 搜寻结果已显示为“不存在”。
端的文章《全面审查时代》在微博上被网友接力传播。不过,端传媒9月11日晚再搜寻此用户时, 搜寻结果已显示为“不存在”。

当然,这些空间和缝隙存在,这些能够做的事情,绝不是因为当权者的仁慈,而是因为这个社会不是非黑即白,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使得100%的全面控制不可能发生(例如,全面控制的成本太高,媒体产业和经济增长及就业有关,政府治理需要了解民意、需要舆论监督的力量,等等),这就留下了缝隙,使得有智慧、有勇气、有行动力的人能够利用这些缝隙,能够做一些事情。

我觉得,只有讲述了故事的这一面,才算是比较完全地呈现了全貌。

我期待,人们在读完端传媒的这篇极有价值的记录之后,不是陷入绝望、放弃行动,而是在认清世界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这个世界,更有勇气地行动起来。

前段时间,我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最初的出处不详,知道的朋友可以告知我):

“18世纪的法国,极为严厉的censorship催生出大批地下书商,躲避着密探、海关和警察,带着手稿去瑞士,印刷完毕,由走私者揹着一箱箱书翻山越岭,步行340公里左右到达法国特鲁瓦的秘密货仓,书籍再从那里通过各种地下途径流入巴黎。

即使反复404也是要说话的。

人们想要表达的时候,就算要在黑暗中爬过阿尔卑斯山,也是会说的。”

在我们这个时代,获取信息和说话不再需要翻过阿尔卑斯山,已经比几百年前要容易得多了。关键是:你是否还愿意行动起来?

现实的确很糟糕,但请千万不要绝望,因为如果你绝望了、放弃行动了,他们就赢了,彻底赢了;只要你不绝望、不放弃发声和行动,他们就不可能赢。

能够阻止我们说话的,从来都不是“全面审查”,而是我们内心丧失了说话的冲动。

(方可成,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博士候选人)

读者评论 55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我觉得作者的意思不是让人们以卵击石、螳臂当车,而是在接受现状的前提下,在现有的规则内寻找可以发出声音的空间和方法。
    1、直接在微信微博转发禁止的内容,也许能传播一段时间,但很快会被删除并封号。目前实行网络实名制,网民通过这种形式分享内容的成本变得很大,或者说变得很麻烦而不可持续。
    2、自从有了墙,各种梯子就先后出现。墙和梯子都在不断升级。类似的,自从删帖日趋普遍,各种备份与传播的新方法也不断涌现。现在据说还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发布无法被删除的文章。
    3、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个别媒体在做一些启蒙大众的工作。他们知识渊博、经历丰富,看问题的角度比较全面、客观。他们的观点体现出社会责任感,但又不会直接触碰地雷。他们驾驭社会热点话题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强。即使不是直接评论,也让人很受启发。他们不是指桑骂槐、含沙射影,而是拓展视角、启发心智。他们就是在现有的空间下做事。
    4、受启蒙之后,我不再是一个愤青。民主和威权,各有优劣,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就好像一块牛肉,用西餐和中餐的做法都可以做得很好吃,也可以做得很难吃,但我们无法简单地断言西餐和中餐孰优孰劣。封闭的苹果系统处处体现着对用户的威权,开放的安卓系统姑且算是自由的代表,但我们无法简单地说哪一个手机操作系统的生态圈更优。
    5、因此,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内容,都应该对极力鼓吹的言论保持警惕。

  2. @issac_wu 你一直在混淆概念。方那个是自己的自媒体公号,稿子删了就删了。 我们在的是有层层审查机制的媒体......你觉得有可比性吗....... 另外,新闻实验室绝大多数的内容都不是硬新闻...你觉得有可比性吗.....

  3. 以下观点仅代表本人
    在接受了西方的新闻学教育后回国工作,目前在媒体机构工作一年,实际情况与此前全面审查文章内的记者基本一致。
    在工作前,我也曾渴望做那个把黑暗扯出一道光的人。但在现实面前,仅仅用了4个月时间,我就明白,想法不堪一击。我也不知道现在的自己应该报以何种心态在新闻行业继续生存,如果说像方可成老师所说的一样,我承认我是犬儒主义。因为我在国内,我不想因为一个选题,一篇稿子,就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当我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顾及,我何以心系整个民族的自由?公正?但我所接受的教育又在撕扯着我去鼓励有更多更优秀的人揭开事实的真相。这样说难免显得我太懦弱了些,但确实是我的真实心态。犬儒,又夹着些绝望和不甘心。
    后面打了很多,又删掉了。希望每一位记者的心都是活的。

  4. 关于法国从瑞士运回书的手稿,维基百科的词条"Clandestine Literature"(https://en.wikipedia.org/wiki/Clandestine_literature)里也简单提到了:
    The clandestine literature of 18th century France also consisted of printed works produced in neighbouring Switzerland or the Netherlands and smuggled into France.
    维基的引用来自这里:Robert Darnton, The Forbidden Best-Sellers of Pre-Revolutionary France, W.W. Norton & Company, New York, 1996.

  5. @caqika
    无论你想要改变自己也好,改善整个舆论大环境也好,需要一个小的切口,循序渐进地改变,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
    方老师在美国读博士,但他一直致力于提升人们的媒介素养,创立了新闻实验室,不定期给订阅用户推送高质量的newsletter,这就是他改变现状的切口。新闻实验室从2016年到现在已经两年多,我也一直订阅了两年多,在基础的信息搜索和处理分析信息方面得到许多方法论的指导,收益颇多。
    方老师回国会在各地有线下的live或者workshop,以及在知乎的live,B站的直播… 这些都是一个个切口。这个时候你或许可以问一下自己,你的切口在哪里?

  6. 到底,总还是需要有人在克里姆林宫前的广场上给人们发心照不宣的白纸。会有那一天的。

  7. (1) 文章的结论没错,只要心里有真正的爱,就总有事情可做
    (2) 很多事情,不是一定要振臂一呼,万众一心,改朝换代,才能做,才有意义的
    (3) 很多事情,就是不去做很多事情,比如工作不偷工减料,不向顾客撒谎,不假意奉承上司,不收红包給红包; 会不会付出代价,当然会,但不愿意付出代价,就没有真正的爱,只有真正付出牺牲和代价,才说明真正关心,并更可能持续关心,爱
    (4) 还有很多事情,也可以做,比如救助孤残儿童,去福利院做义工; 一个人在什么位置上,就做什么样的事
    (5)文章提到爱,是很有道理的。 真真请不要做诛心之论。

  8. 不要把世界拱手让给那些你看不惯,不兼容的人。

  9. @无可就要
    回应方老师:
    关于犬儒的问题。我想,在中国这样一个司法不独立,新闻不自由,风险横生,随时可能因为一场灾难从“人民”变成“蝼蚁”的社会里,很难有年轻人不犬儒。或者这么说,曾经从大学出来,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自然正义”的,但是进入社会,当你越走越远时,你也会发现很多“不公”强加于身,是没办法改变的。——低端人口,说清退就清退,能改变吗? p2p爆雷,说爆就爆,能改变吗?你连上访维权都不能。 性侵,me too,尝试发文声讨,说删就删,你能说什么? 这些事情虽然极端,但就是这个社会的缩影,新闻人每天都不可避免地接触这些事情,然后看着这些事情沉没下去,不可说,也不可见。
    您现在是在美国,享受着言论自由,读着博士,之后再找个香港的大学教书,其实都与中国新闻界绝缘的,而在您离开新闻界的那个年代,中国新闻从业者的生态远没有今天糟糕。

  10. 我们不绝望 只心寒

  11. 我当然不会绝望,但无可否认会谨言慎行了许多。今年初我经营7年的微博帐号,因为转发端传媒的修宪评论,被销号了。我在朋友圈转发修宪官方消息,第二天就有“好心人”劝我删除。
    为了保住微信帐号(我的工作、生活联系人都在微信),我也不敢在朋友圈发敏感消息了。我并非媒体从业者,也能感受到这种无形的压力,何况真正的传媒人?

  12. 方可成一边进行自我审查(刻意隐瞒监管背后的政治逻辑),一边号召大家与体制进行对抗。他空谈“即兴空间”和“孔洞”,却又闭口不提实务操作的现实可能性。站在道义正确的立场上向人们洒鸡汤很容易,做到知行合一却是难上加难。

  13. 嗯,确实挺鸡汤的,其实喝不喝,问题都摆在那里。昨天和朋友聊天,她说到现在自己的迷茫并需要宗教信仰的指引,我指出了她这种想法以及诸多和她有一样需要的人这种想法上存在的问题:作为当下的“小市民”,我们自己就已经给自己划清了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的界线,那么置身于“可以做”的事情的圈子之内,一方面我们感受到空虚和意义的缺失,另一方面又感受到这个圈子在逐渐变小的焦虑和恐惧,那这时候诉诸信仰又有什么用呢?信仰并不是拿来解决在“可以做”的圈子里发生的诸多不幸的,而是从头开始,去掉“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那根线的。今天媒体深陷这种处境,而且越陷越深,有人站出来告诉从业者们我们还能做什么,并非完全无用;但真正有意义的,是反思媒体从一开始画地为牢的困境,反思为什么我们失去了战斗性和行动力的根源,这才是最有帮助的。

  14. 自己从记者行业里逃得早,现在反过来给挣扎中的人打鸡血喂汤。moral credit很好赚,但德才需配得上才好

  15. 我是方可成。这篇文章是作为读者来信写的,确实不宜放在“深度”栏目下。
    另外回应几点:
    1. 这篇读起来像是“鸡汤”,但它并不是基于空想,不是不切实际,而是基于事实案例和严谨的学术研究。我在文中提到了两本英文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详细读一下。
    2. 有评论者说,记者改变不了什么,不如去赚钱、去移民;他后来又再次留言说“真的非常讨厌这篇......”其实,大道通天各走一边就好了,你去赚钱去移民,为什么一定要来这里泼冷水呢?我想这是因为,你需要说服自己安心做一个犬儒。如果有人说“其实有希望”,你会感到不安。从这个角度说,其实你是有社会关怀的。很抱歉,让你无法安心做犬儒。(其实,如果真的安心做犬儒,怎么会来付费支持端传媒?)
    3. 散播“绝望“的人们,我想说,你们散播的绝望,其实会有利于威权统治。因为那不是要揭竿而起的绝望,而是无望的绝望,是“你什么都改变不了”的绝望。在这种绝望之下,人会丧失行动力。这种绝望传递的信息是:是,情况很糟糕,但是你也根本没办法改变,所以还是乖乖呆着吧。
    我们不需要这种绝望的情绪,那是威权统治的帮凶。

  16. 我們要讓上面那班東西知道,封殺,約談,被失蹤都無法抹殺公民的知情權和對基本人權的要求。面對一群罪人,無法抗爭也要憤怒,豈能絕望?

  17. 谢谢你,在绝望时仍然能看见光

  18. 不可否认这是一篇鸡汤。但是人在绝望的时候有干一杯鸡汤也不是不行吧。

  19. 感觉有一束光照了进来

  20. 摩西分开了红海,却无人前来跟随
    他独自离去。

  21. 希望端传媒不要倒闭并收我去实习说道:

    有的時候就需要些這種不切實際的心氣啊 現實裡喪歸喪 該做的還不能少啊

  22. 很多时候我们敢不敢说取决于我们担心连累到的人,如果没太多情感羁绊,大多数不会选择沉默。

  23. 中共掌握了大數據,人民無法串連,勝算極低。

  24. 事实判断和情感倾向是两码事。事实的层面,我们绝不绝望他们都赢了。

  25. 说实话感觉是心灵鸡汤了。至少对于国内这种由上自下的管治模式,目前是看不到什么希望的。此前国内也经历过种种政治运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做更多的努力现实就会有所改变、甚至避免此后的“阳谋”了?我当然佩服那些在前线努力的人,但是当面临一个极有可能会“失败”甚至是把自己毁掉的情况时,要如何理解这种失败以及不要绝望。(p.s. 感觉这篇可以放到广场频道,“深度”泛化没什么好处。。

  26. 难得在端看到鸡汤,感受还挺新奇的。我倒没什么特别丧的情绪,只是看完这篇文之后反而有一种:“你瞧,情况已经糟糕到我们只能用打鸡血的方式来宽慰自己了”的感觉2333
    情况确实不好,但绝望无用,扩散绝望更为无用。人都跟老妈子似的出来讲道理了,大家就给点面子嘛。

  27. 方可成这几年做的新闻实验室就是在控制下发出智慧,在黑暗中发出声音。

  28. 人生态度上牵扯到“傻不傻”的人是最愚蠢的。
    你可以犬儒,你也可以去为了理想牺牲自己的一些东西,这是你的自由。别人无权批判。

  29. 也许是题外话也说不定,但希望大家去了解一下 Beaker Browser。

  30. 这篇不够深度……

  31. 说实话这种文章截图转发到其它媒体上固然是一种传播,但这不算是侵权么

  32. @caqika 我跟你的观点一致。
    刻意强调“你”和“他们”的对立面,本身就是一种非黑即白的空想主义。

  33. 我为我自己是犬儒主义的感到不安,但我打心底里敬佩那些敢于发声,敢于对抗的人,那并不容易,也或许会付出代价,应该有光,哪怕只是微光。

  34. 我觉得这篇文章说的很好啊,为什么有人要泼冷水,你可以因为对现实心灰意冷而选择逃避,但是不要去说那些勇敢行动的人是“傻子”,他们要比离开的人更勇敢无畏,因为他们是在了解了丑恶,感受到无视后还选择发声行动的。

  35. 真的非常讨厌这篇......

  36. 罗伯特达恩顿的 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

  37. 作为一个在淘宝上卖违禁品的店主,转战两个平台,被封了四五次之后,还是要继续卖下去啊xD

  38. 美得我眼眶都要潤了,像一齣超級英雄電影的序幕。最動人的勇氣只能在最黑暗的時代發光。

  39. 难道把话说出来,就一定有用吗?绝望之中非要保持乐观和希望吗?有的人就喜欢在黑暗中吹口哨,这又何妨呢?

  40. 像碗鸡汤,但也挺好喝的

  41. 这恐怕不是一代人可以做好的事情了 法国到十九世纪才放开了出版审查 我们也要有长久的耐心

  42. 随着国家大包大揽,现在突破言论封锁的成本根本不是前现代的法国可以相提并论的,方可成的问题在于,他在混淆国家审查背后的逻辑,你尝试有效的行动,并不能产生任何溯及力和可期待的未来影响。而且,回应此文中仍然印证了他作为一个作者的自我审查,有兴趣的人倒是可以看看他的微博,我在这里不做诛心之论了。

  43. 真的不能认同这种“即使404,也要说话”的观点。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极其短暂,我自己也是一名新闻从业者,在这个国家去提倡做所谓的博弈真的几乎就是谬谈。
    我相信,每一位记者越做就越发现其实根本对现实推动不了什么。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在一个正常化的社会,新闻是对现实的推动,只有在中国,大家才那么可怜地说去“记录历史”。
    既然那么狼狈,那么可怜,为什么不去做一些赚钱的工作,离开这个国家,改变自己。相信我,在中国,“钱”相对于“新闻”才是更具有改变力的那个。
    *别说我现实,只是你太傻

  44. 与“无法说话”相比,更绝望的是“不愿听”也“不愿说”。
    身边的朋友越来越不愿意在微信群里讨论任何有关时事政治的话题,无论是之前的疫苗,还是最近小学开学前的甲醛教室。似乎大家在某天早晨醒来睁开眼前,大脑都接受了来自远程的系统升级,自我审查甚至普及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渠道。
    哪怕是事情的风暴中心与自己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也少了那种想让真相大白的渴望,却多了把蒙在眼睛上的布拉的更紧的偏执。
    “你绝望,他们就赢了。”
    可“他们”是谁?
    在非黑即白的世界,“他们”就是他们。可这是个非黑即白的世界吗?

  45. 恩,我微博也被删号过,原来生活心情的记录都没了,这可能也是努力的代价,有点后悔,又不那么后悔,不过我这第三个微博号已经不敢发了,因为没有多余的手机号可以申请账号啦

  46. “即使反复404也是要说话的”
    说的太好了。即使言语只能存活短暂的一瞬,也要说

  47. 就算失望,也不能绝望,我们绝望了,他们就赢了,比起「丧」,我们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48. 这种时刻,总会想到香港占中后的那句口号,就算失望,不能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