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方可成:欢迎驻华记者,才能减少外媒对中国的偏见

国家之间维持健康的关系,需要基于准确和丰富的信息,这样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反应,不至于产生过多的误判,乃至陷入对立冲突和战争深渊。
2020年3月18日,中国宣布,将驱逐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工作的美国记者。图为北京外交部举行的记者会,一名工作人员戴著口罩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驻华才能准确认识中国

3月13日,《纽约时报》刊发了一篇评论文章《中国为西方赢得时间,西方却浪费了它》。文章在承认“中国官员在去年12月底和今年1月初掩盖了问题,做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决定”的同时,也强调中国在控制疫情时采取的不少做法是有效的——“中国的一些政策是出于对公共利益的认真考虑,并在一个能力极强的行政部门得到执行。”作者说,很多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的有效措施视而不见或者充满成见,错失了及时学习中国经验的宝贵时间窗口。

这篇评论刊发后,迅速被中国党媒和民族主义媒体引进国内。环球网选择性地翻译了文章的部分段落,并且配发标题《<纽约时报>这次为中国说了句公道话》

说“公道话”的这位作者叫Ian Johnson,中文名张彦,是曾经获得普立兹奖的外媒记者、专栏作者,曾为《华尔街日报》《巴尔的摩太阳报》工作,为《纽约时报》《纽约书评》等媒体撰稿。

张彦,这篇评论注定会被误解、被利用,但他仍然觉得应该写下这些内容,因为中国政府的确做错了一些事情,值得批评和警惕,但也做对了另一些事情,值得尊重和学习。

这位居住在北京的美国记者198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他的个人网站首页,第一句话就是:“张彦成年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中国(Ian Johnson has lived most of his adult life in China)。”他曾,自己非常喜欢在中国生活,“我觉得我喜欢中国的大多数事情”。

在中国,官方的宣传以及民间的民族主义者总是喜欢批评外国媒体对中国“充满偏见”。那么,如何减少外媒对中国的偏见?张彦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典型的案例:让它们多派些记者来中国吧,让记者们常驻在中国,像张彦一样喜欢上中国的生活,和各个阶层的中国人民成为朋友,客观呈现这个国家的多面性、复杂性。

其实,没有一家专业的外国媒体是带着“蓄意抹黑中国”的动机做报导的,这与新闻业的职业道德操守相悖,这样做的人在这个行业里是待不下去的。英国利兹大学学者曾苑调查过101位驻华外媒记者,发现将近一半记者对自身的定位是“看门狗”,主要工作是监督权力;另有超过1/3的记者将自己定位为“抽离的观察者”,强调自己只做客观报导,不带任何观点倾向和目的;仅有13.9%的外媒记者希望自己能够主动推动社会的变化。

但是,我们有时候确实会看到,外媒对中国的部分报导中存在着一些惯用的框架,这些框架对现实的解释力并不强,也的确可以说是存在偏见——比如,如张彦所批评的,一些媒体把中国为了控制疫情而采取的所有措施都和中国缺乏民主联系起来,这不仅是一种陈词滥调,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西方没有足够重视中国的成功经验。

为什么一些记者没有带着偏见的动机,却写出了有偏见的文章?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些记者都是人,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背景和认知体系。如果派一个从来没有出过国的中国人去写美国的事情,那么他/她也只能套用自己从书本和媒体上读到的流行说法,把美国的一切事情都解释为资本主义的“腐朽堕落”和两党之争的“一地鸡毛”。

但是,如果一个美国记者真的来到了中国,真的和这里的人民成了朋友,一起吃路边摊,一起侃大山,一起在城镇乡野穿行,那么他/她认知中国的框架就会增加很多维度,写出来的作品也就会更加地接地气,更加客观,更少陈词滥调,更少偏见。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关于中国最好的作品几乎都出自长期驻华的记者之手。比如曾为《纽约客》工作的何伟(Peter Hessler),从1996年开始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中国;他的继任者欧逸文(Evan Osnos)同样在中国生活多年,自称“北京人”。

2018年3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会议前,记者在大堂工作。
2018年3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会议前,记者在大堂工作。

驱逐外媒记者的负面后果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驱逐外媒记者,绝不是一件有利于修正外媒偏见的事情。

把外媒记者赶走了,他们便只能在中国之外的地方做着离地的报导,感受不到这片土地的脉搏,无法和这里的人民面对面交谈,他们认知中国的框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也更难获得关于中国的一手信息,报导质量势必下降,外国读者了解到的中国势必更单薄、更脸谱化,很可能带有更多的偏见。

3月17日,中国外交部宣布,将驱逐《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的驻华美籍记者,甚至不允许他们在香港和澳门工作。

这三份报纸是美国媒体的领头羊。驱逐这三家报纸的驻华记者,将会给中美两国之间的信息流通带来更大的障碍。

国家之间维持健康的关系,需要基于准确和丰富的信息,这样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反应,不至于产生过多的误判,乃至陷入对立冲突和战争深渊。外媒驻华记者发出的报导,不仅国外老百姓会读,政要和商界精英也会读。很多报导会成为政府的决策参考,而受报导影响的民意,亦会对政府决策造成影响。因此,切断这些顶尖媒体在中国实地获取一手信息的渠道,不可避免会对两国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所以,欧逸文在推特上:“无论你对美国的媒体是什么态度,这件事对于金融、疫情、教育、全世界的国家安全来说都是坏事,对于中国公民来说也是坏事。”

在这条推文下面,有一个用户名叫 James Chao 的网友回复说:“中国驱逐的是报导假新闻的美国记者,它们仍然可以雇佣中国记者做报导。至少现在,这些外媒的报导可以由真正说中文的人来完成了。”

James Chao不知道的是,不让中国人在外媒做记者的并不是外媒,而是中国政府。根据官方规定,中国公民在中国大陆为外媒工作时,只能担任“助理”、“秘书”,不能担任正式的记者。

2020年3月18日,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社长Steven Lee Myers在北京举行的每日简报会上。
2020年3月18日,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社长Steven Lee Myers在北京举行的每日简报会上。

中美的对立和相似

中国外交部此次驱逐三家外媒记者的理由是:“对美方无理打压中国媒体驻美机构被迫进行的必要对等反制”。

暂且不论这样的行动是否真的“对等”(美国打压的是中国官方媒体,中国打压的是美国商业媒体),它清楚地表明:在中美之间愈演愈烈的冲突中,媒体成了“开战”的靶子和替罪羊。

这是一件及其危险的事情。曾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新闻学院院长的中国研究专家夏伟(Orville Schell)警告说:“将重要的报纸赶出去离关闭使馆仅一步之遥。我们陷入了一个灾难性的危险漩涡。两国间已经受到损害的运作系统现在正在分崩离析。”

两国之间媒体的正常往来,是正常外交关系的重要元素。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家美国媒体向北京派去了驻华记者,其中就包括这次被驱逐记者的三家媒体。

外媒记者进入中国,是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标志;外媒记者被迫离开中国,则显示着两国关系已经降到一个极差的水平。在这种陡然的矛盾升级背后,既有全球化退潮的结构性因素使然,也有两国政府的行事风格造成的影响。

在美国那边,特朗普上台后,在外交政策上强硬、封闭的保守派势力当道,主张了解、对话、沟通的声音已被边缘化。今年年初,曾经推动了大量民间交流的美国和平队(Peace Corps)被要求撤出中国大陆。前《纽约客》记者何伟当年就是跟随和平队来到中国、从此扎根的。他在最近一篇纪念和平队的文章中说:“那份古老的自信已经消失。这似乎是美国一股更大的潮流的一部分:任何与国外的接触都是威胁,任何交流都是零和游戏。人们不再信任自己,不再相信最好的榜样,而是退化到和身处封闭系统中的人一样陷入偏执妄想。”

在中国这边,虽然官方提出了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口号,但近来的诸多具体行动却并未向这一理想靠近,反而走向了更封闭保守的方向。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赵立坚在推特抛出“病毒可能是由美军带到武汉”的阴谋论,宣传系统大力渲染国外抗疫不力,以评论足球比赛的语气宣布国外确诊数字“反超了!”,“XX国家疫情已经失控了”成为社交媒体发言模板。在《人民日报》微信公号关于驱逐外媒记者的推送文章下方,一条点赞近3万的精选留言说,“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打成狗!”何伟所言的“任何与国外的接触都是威胁,任何交流都是零和游戏”,同样适用于中国的心态。

也就是说,虽然身处这场“媒体战”的两端对立阵营,但中美两国政府的心态和风格其实高度相似。而仍然愿意真诚了解、认真倾听、推动沟通的媒体和记者,则成了双方冲突的牺牲品。他们的被牺牲,势必又会进一步加剧中美双方的对立。

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恶性循环。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读者评论 32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这些陈词滥调和没有民主一切都是错的土味叙事何止袭击了外媒,说中文写中文的精英记者们在长年的政治创伤之后,各个都深陷应激障碍里难以自拔,几近丧失了作为记者的职能和素养——如果你所有的立场和观点必须以扭曲事实为基础,那跟你所反对的CCP独裁有什么区别?

  2. 看到評論區有鐵憨憨認為中國媒體被外國政府打壓,但問題的關鍵是中國的媒體某種程度上都有著官方單位的角色,被歸類在政府部門來管理沒毛病吧

  3. 但是我们也希望外国政府能不打压我们的记者…. 文明只有相互交流 世界才能良性发展

  4. 其實這文章太客氣了,中國人從古至今都是本位思考,所以二千年來都是帝制,對外來只有用武力才會使中國人低頭,習的帝制共產政權可通過便一例,中國政府不吃過苦是不會改變,經濟的失業率將會是第一槍。

  5. 没想到在这里看到了方老师。墙内平台都封了……

  6. 外媒采访时的翻译扭曲建议附上链接。
    个人每天会阅读大量外媒的新闻,各类新闻快讯的podcast,YouTube的媒体连线访谈(只是单纯收集信息来评估自己所在国家和城市的防疫环境),其中不乏对中国普通民众的采访。
    写这条评论时,我能记起来的,有大幅度采访中国普通民众的有:arte账号下的法文记录短片(拍摄的多数为普通路人),the intelligence这个经济学人旗下播客账号上月一期对香港形式的分析(连线了在港的外资企业人员),以及二月中旬bbc全球新闻的播客账号对中国疫情的介绍(采访了在武汉一线的医护人员),对于我个人而已,除了个别词汇的词不达意,并没有见到任何刻意曲解的翻译。
    当然不是否认有恶意扭曲信息的外媒存在,但是这样的采访和报道我不认为它有什么阅读或者参考的意义。所以希望附上链接,也可让其它人避开雷区。
    建议主动收集信息,对自己感兴趣的议题进行阅读和分析,尽量避开被动的信息接收(one of the ways to remain sane)。

  7. @爱莫能诛
    你要仔细想一想,一个人会不会妖魔化中国不是取决于中国如何,而是他自己的笔杆子

  8. 对于外媒对中国的报道我有很多话想说。其中最最最外露的就是对中国受访人原话的错译。这不是单一现象,而是在很多YouTube上的新闻视频里常见的现象。在YouTube的评论区也被很多人指出。
    明明听着镜头里的中国受访者原话是这样说的,但是媒体给的英文字幕却完全改成了另一个意思。而且错译的方向都是有指向性的。比如受访者对政府表示感谢,字幕翻译成了对政府不满的语气。
    其实中国不乏对政府不满的人,我觉得外媒完全没必要这么做。最过分的是有时候采访的是中国的老奶奶。老奶奶信任这些外媒,让他们到家里采访,但是如果她知道自己的原话被外媒曲解成了别的意思,她会不会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尊重?我知道外媒是想借着报道揭露一些事情,但是能不能做到对采访对象诚实负责?
    有些错译可以在语义多样性的框架内解释,但是有太多错译是无论如何都解释不通的。所以除了恶意为止我也想不到别的理由的。
    曾经我也是很相信外媒的,但是这种只有会说中国话的人才能听出的错译真的极大透支了我对他们的信任。当然事情也不绝对,外媒一定要看,但是一定要理性辩证地看待。

  9. 从墙到驱逐外国记者,最终受损最大的还是中国本身在国际上的形象。国际平台对于中国的日常了解越少,就越容易陌生化、妖魔化中国。

  10. 好文章。即使从政府加强管治能力的角度出发,更多地了解外媒消息,也有助于官方更准确地预判局势(如港台方面的选情),以便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遭受损失的,也包括我们这些希望了解被官媒压制的消息、以不同于主流的视角认知所处社会的普通人。

  11. 加速主义呗,赶走外媒记者只会让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印象更差

  12. 方先生还是有点天真了,因为你没法控制别人的笔杆子,他真要带有偏见,永久留华也改不了对着报纸自卫的恶习

  13. 樓下這種言論真是讓人覺得可怕。並不是說自媒體和社交媒體上就沒有真實,但是把專業媒體全都用政治任務來一棍子打死,再endorse其實大部分都不專業、甚至被中國官方收編了的自媒體和社交媒體,就是在跟官方合媾罷了。
    區別媒體的不是國籍,而是性質。中國官方媒體、黨媒,如何能與西方市場化媒體混為一談?非專業的社交媒體,又如何能與專業媒體相提並論?市場化、專業化媒體並不完美,固然可以大方批評,但你這種做法就是把自己限於錯誤、偏見信息之網,是更可怕的。

  14. 交流本来是消除偏见的好方法,但是媒体不一样,中美的媒体都是带着政治任务来的,所以这么多年你在外媒中看不到真实的中国,在中文媒体(包括港台媒体)中也看不到真实的欧美。
    还好,自媒体和社交媒体逐渐发达,让我们不用再被这些所谓正规媒体带
    节奏。

  15. 完全搞不懂赵立坚在想什么

  16. 同意樓下「不希望消除偏見」的說法。
    中共不斷鼓吹「受害者情結」,不少人老是覺得自己被「歧視」,大概是因為可以輕易地忽視所有批評。不論別人的說法是否合理,只要不是「正面評價」,就肯定是歧視,多簡單呀!
    所以,從維穩的角度,「外媒對中國有偏見」是件好事。

  17. 問題是人家不希望消滅外媒的偏見

  18. 對於一個把媒體定位為宣傳部,把真相定位為抹黑的政權,在韜光養晦之時很好的掩飾了自己的野心,成長起來後就努力地把世界往《1984》推進,恐怖如斯。
    做的越多,越讓全世界看清你的真面目。

  19. 楼下世界人与政中国人说得挺有意思,但毕竟今天不是鲁迅的年代,中国人不用太担心因此失去世界人的席位。现在的问题是另外一个。中共对港台的政策全面失败,他们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并在积极“改进”,比如说起诉黎智英等等。当然越改越失败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但这都暂时不算什么大事,更要命的则是中国会将把港台事务的经验推广到整个外交体系,“救世主”是它为自己的定位,它在香港是这样,在台湾是这样,将来在世界各地都会是这样。用港台事务的发展推论未来走向,中国会花费大量资源将全世界发展为自己的敌人,这才是今天以及明天中国人与世界人的关系。

  20. 好久没看到方老师的文章了

  21. @idavici22 同理,偏见的存在东西方皆有

  22. 现在许多人有大恐惧;我也有大恐惧。
    许多人所怕的,是“中国人”这名目要消灭;我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
    我以为“中国人”这名目,决不会消灭;只要人种还在,总是中国人。譬如埃及、犹太人,无论他们还有“国粹”没有,现在总叫他埃及、犹太人,未尝改了称呼。可见保存名目,全不必劳力费心。
    但是想在现今的世界上,协同生长,挣一地位,即须有相当的进步的智识,道德,品格,思想,才能够站得住脚:这事极须劳力费心。而“国粹”多的国民,尤为劳力费心,因为他的“粹”太多。粹太多,便太特别。太特别,便难于种种人协同生长,挣得地位。
    有人说:“我们要特别生长;不然,何以为中国人!”
    于是乎要从“世界人”中挤出。
    于是乎中国人失了世界,却暂时仍要在这世界上住!——这便是我的大恐惧。
    (选自鲁迅《热风》,《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杜,1981)

  23. 再多外媒,写来写去都是中国的「衰嘢」。

  24. 歐先生作為媒體,大概沒有吃過社會主義鐵拳,所以才得出各打三十大板的結論。歐先生更要小心,不要因為批評中國驅逐美國記者,被當成新的戰狼祭品。

  25. 什麼雙向的云云真是一派胡言? 中國的網路防火牆是單向的還是雙向的?西方世界可有禁止你中國的大外宣,可有動不動就驅逐你黨媒的記者?吃了全世界訊息交流豆腐,永遠用國情不同的藉口護航專制事實,不堪入目。

  26. 小编能不能管一下楼下那个恶意复制长篇评论的人啊
    我已经在不下三篇报导下看到一样的东西了

  27. 其实偏见是双向的,双标在意识形态上很多时候也是双向的,很多人以为自己信仰笃定,实际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践行这点,这种时候,不考虑国情和文化,粗暴地以自己的信仰作为全球范围内绝对理性的衡量标准,才是最可悲的

  28. Unicorn你才是在偷換概念

  29. 只有真正来了这片土地生活了几年之后才有属于自己的见解,网友们也是,希望多来内地走走

  30. 纯粹是偷换概念。
    欢迎“驻华记者”是一回事,欢不欢迎“美国驻华记者”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BBC在中国多少年了,骂中国骂的还少吗?
    可你见到啥时候动它了?

  31. 十年前有谁可以预期到今天
    今天又如何预期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