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战,反威权,反剥削与歧视,回首1968的青春风暴

“知识分子们发现群众不再需要他们来获得知识;群众们所了解的比知识分子更完美、更清晰”
5月,法国「五月风暴」期间,一名学生向警察投掷石头。
国际

1968年,反叛和革命的火焰席卷全球,一场场社会运动相继在欧洲、亚洲及北美洲发动,又相继落幕,标志性的政治人物相继被刺杀,反战情绪步入新巅峰。半个世纪过去,今天我们透过影像,回顾那风起云涌、动荡不安的一年。

在捷克最寒冷的月份,“布拉格之春”率先掀起改革的序幕。 1月5日,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ček)当选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他提出带领国家走向“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是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步。短短几个月,捷克在政治、经济、教育方面进行了自由化的改革。然而,苏联将这一切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及对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 1968年8月,苏联带领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以及5000辆坦克,武装入侵捷克,结束了这场和平的公民抗命。此后,捷克开始了历时20年的苏联占领状态。

8月26日,一群捷克百姓在收音机里收听关于苏联入侵布拉格的最新消息。
8月26日,一群捷克百姓在收音机里收听关于苏联入侵布拉格的最新消息。
8月,苏联士兵试图前往捷克电台位于布拉格的总部,但途中遇到街上的示威者阻止。
8月,苏联士兵试图前往捷克电台位于布拉格的总部,但途中遇到街上的示威者阻止。

地球的另一端,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4月4日于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一间旅馆内遇刺身亡,引起全美黑人放弃和平非暴力手段,在各地投入暴动。同时间,随着越战升温和民权运动到达瓶颈,年青一代愈发不满。 4月12日,哥伦比亚大学爆发了1960年代最重要的一场校园占领运动,抗议校方兴建「种族隔离」之嫌的体育馆,并要求学校退出被指有份参与越战的国防分析研究所。这场运动中,学生一度占领了五座建筑物,校长一度被禁锢,最终遭到警方暴力清场,大约72名学生被拘捕。此后,全美涌动反战、反种族歧视、反权威的风潮,在1968年的上半年,全美100所学校中,一共发生了200多宗示威与占领行动,学生与防暴警察的冲突成为了1960年代青年反建制的象征。

4月4日,美国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洛林汽车旅馆外遇刺倒地,随行的同伴纷纷指向枪手的方向。
4月4日,美国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洛林汽车旅馆外遇刺倒地,随行的同伴纷纷指向枪手的方向。
3月29日,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由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带领的清洁工罢工运动步入第三周,清洁工人戴上「I AM A MAN」纸牌游行示威,配备步枪的国民警卫队在旁戒备。
3月29日,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由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带领的清洁工罢工运动步入第三周,清洁工人戴上「I AM A MAN」纸牌游行示威,配备步枪的国民警卫队在旁戒备。

紧接而来的,是法国爆发“五月风暴”。同样由小规模的学生运动逐渐演变成社会风潮和冲突,大量学生、工人抗议戴高乐政府。风暴始于3月,一群反越战学生占领巴黎美国捷运公司大楼,又于3月22日占领了南泰尔大学的行政大楼。到5月中旬,法国工人也加入运动,发起罢工要求改善待遇,同时,左翼政治人物也表态支持运动。这场学生运动逐渐演变成由左翼主导的要求戴高乐下台的政治运动。不过在当年的六月大选中,支持戴高乐的右翼多数派获得大胜,得法国国民议会3/4的议席,戴高乐重新控制了局势。 “五月风暴”暂时告吹。

在德国,年轻人除了同样发起学运反战,追求和平、公平的社会,更加希望国家脱离纳粹党的阴霾,挑战服从强权的概念。当时学运的发言人之一杜奇克(Rudi Dutschke)在4月11日于街上遭暗杀,触发了战后德国最大的街头运动。 27个城市联合发起“复活节抗争”,各城市皆聚集上万名学生、教师、工人。直到5月,国会成功通过紧急状态法,扩大了政府及警察权力,超过8万人在首都波昂上街示威亦无阻国会通过法案,示威浪潮逐渐冷却,学生组织亦因内部问题越见松散。

2月17日,德国西柏林,德国社会主义学生会在工业大学举办国际反越战争代表大会,学生领袖Rudi Dutschke在台上发言。
2月17日,德国西柏林,德国社会主义学生会在工业大学举办国际反越战争代表大会,学生领袖Rudi Dutschke在台上发言。
5月22日,法国「五月风暴」期间,有示威者建起路障并燃点杂物,试图堵塞道路。
5月22日,法国「五月风暴」期间,有示威者建起路障并燃点杂物,试图堵塞道路。
5月22日,法国「五月风暴」,参与罢工的工人占领了雷诺车厂。
5月22日,法国「五月风暴」,参与罢工的工人占领了雷诺车厂。
5月30日,法国「五月风暴」尾声,戴高乐政府支持者到香榭丽舍大街集会,有支持者在建筑物上挥动法国国旗。随后6月的大选中,戴高乐政府高票连任,学运败退。
5月30日,法国「五月风暴」尾声,戴高乐政府支持者到香榭丽舍大街集会,有支持者在建筑物上挥动法国国旗。随后6月的大选中,戴高乐政府高票连任,学运败退。

这一年中,反战情绪最为高涨的,当属美国。反战情绪乘着左翼运动的浪潮,在全美遍地开花,更在8月冲击民主党全国大会,示威演变成暴力冲突,流血收场。有声音认为,反战浪潮愈演愈烈,与电视媒体不无关系。越战被誉为“第一场被直播的现代战争”。每天晚上出现在美国人客厅的,除了英勇的士兵,还有越南民众的示威、在战火中抱着婴儿的妇女、尸横遍野的越南百姓。美国人曾经对越战的幻想,后来逐渐破灭。虽然在1968年1月越共发起的春节攻势(Tet Offensive)中,美军取胜,但血腥的画面,令反越战情绪在1968年步入巅峰。同年6月,美军在民众的压力下被迫退出越南战场。

3月16日,美军步兵在越南广义省美莱村(My Lai)进行屠杀,遇害者包括男女老幼和婴儿,亦有轮奸女性和肢解尸体。
3月16日,美军步兵在越南广义省美莱村(My Lai)进行屠杀,遇害者包括男女老幼和婴儿,亦有轮奸女性和肢解尸体。
2月,越战的新春攻势(Tet Offensive)过后,北越军队占据了越南顺化市,美国海军陆战队试图重夺顺化的控制权,英国战地摄影记者 Don McCullin 跟随部队拍摄。
2月,越战的新春攻势(Tet Offensive)过后,北越军队占据了越南顺化市,美国海军陆战队试图重夺顺化的控制权,英国战地摄影记者 Don McCullin 跟随部队拍摄。
3月17日,英国伦敦,反越战示威者在美国领事馆外的格罗夫纳广场示威,抗议美国参与越战。示威演变暴力冲突造成91名警员受伤,200名示威者被捕。
3月17日,英国伦敦,反越战示威者在美国领事馆外的格罗夫纳广场示威,抗议美国参与越战。示威演变暴力冲突造成91名警员受伤,200名示威者被捕。
12月3日,美国加州三藩市州立大学,有学生发起反战示威,警察到场维持秩序,期间有警员拔枪指向学生。
12月3日,美国加州三藩市州立大学,有学生发起反战示威,警察到场维持秩序,期间有警员拔枪指向学生。
8月,美国民主党全国大会在芝加哥市举行,反越战示威者在会场外抗议,有示威者被警员带走。
8月,美国民主党全国大会在芝加哥市举行,反越战示威者在会场外抗议,有示威者被警员带走。
8月1日,美国民主党全国大会在芝加哥市举行,反越战示威者在会场外抗议,有示威者攀上公园的石像上挥动旗帜。
8月1日,美国民主党全国大会在芝加哥市举行,反越战示威者在会场外抗议,有示威者攀上公园的石像上挥动旗帜。

“从最近的动荡看,知识分子们发现群众不再需要他们来获得知识;群众们所了解的比知识分子更完美、更清晰;也有足够能力为自己发声。只是他们的知识和话语权被一种系统性的权力所阻挡、禁止和无效化。而这种权力不只限于权威性的审查当中,更是微妙地贯通社会的脉络。”面对着1968年社会的动荡,亲身经历法国学运的法国哲学家福柯有这样的启示。 1968年标志着社会的重大转捩点,民众开始掌握自己的知识,尝试颠覆权力的体系,尽管最后大多失败告终,但这一年引起的反思,直到半个世纪后仍然不断回响。

(端传媒实习记者林子健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9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然而我们仍未继承福柯的遗产,对这区分、规范从而形塑了我们的系统性权力做出揭示。

  2. @fdai 那么如何识别文章的作者是台湾或者中国大陆和他们的写作手法?

  3. 识别文章是否是香港人所写,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去看文章是否有“透过”一次,内地只会在“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句中使用“透过”,其他绝大部份情况都只会使用“通过”在整个文风上,港式文章相对更接近古体,鲜少使用dang八股式的排比句式,语句的动作性特征不强,偏于平缓舒合。

  4. “美军取胜,但腥的画面,令反越战情绪在1986年步入巅峰。”
    应该为
    “…但血腥的画面…在1968年步入巅峰”

  5. 第二张图,是苏联入侵布拉格,不是俄罗斯入侵布拉格。

  6. 在香港,港大學生會在學生會大樓天台舉行示威回應。

  7. “学运的发言人之一杜奇克(Rudi Dutschke)在4月11日于街上遭暗杀” 杜奇克当时受了重伤但没有死,遭暗杀改为遇刺比较好。

  8. 怎麼文章寫到一半就打住了? 有人說1968年的運動受毛主義輸出革命所影響。鼓勵更多年輕人擁抱國際主義、理想主義,挑戰資本主義,社會階級。西方國家的年輕人更出現「帶着毛語錄上街」的現象(當然其實他們本身對封閉的中國國情一無所知)若要深入討論下1968,我覺得在這個方向拓展比較好。

  9. “但血腥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