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德,大学新闻系教师,偏执的球迷)
小威廉丝(Serena Williams)今年美国网球公开赛(The U.S. Open)止步第三轮,赛前她在Vogue杂志上暗示退休,因此咸认一代名将会在亚许球场(Arthur Ashe Stadium)卸下战袍。虽然小威并未松口,但这猜测极为合理。
因为小威首座大满贯赛(Grand Slam)女单冠军,就是时年17岁的她在上世纪末美网,击败当时排名世界第一的辛吉丝(Martina Hingis)所拿下。在这23年间,小威豪夺23座大满贯女单冠军,远远超车比她早成名的姐姐大威廉丝(Venus Williams),也超越上一代女网巨星葛拉芙(Stefanie Graf)。
以女单大满贯数量来说,小威是1968年后公开赛时代的女网第一人,成为众多网球迷心中的女网GOAT(Greatest of All Time,史上最强)。不过要被各拥其主的球迷承认具备GOAT资格,奖杯数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夺冠次数之外,小威更改写了女网的美学政治:原本崇尚“优雅白”的女网,因为大小威廉丝黑色力量的冲撞,在本世纪展现出崭新的肌力与肌肤。
优雅的反面:重塑女网的肌力
强调肌力的球风,是由科技、医学、与商业力量交织而成的新时代网球面貌。小威廉丝就是当代女子强力网球的代表人物。
如许多球迷熟知,小威快速而精准的发球、深远而刚猛的底线抽球,宰制了21世纪以来的女子网坛。
过去普遍认为女子球员受限于肌力与耐力,因此相较于男网,女网更强调华丽技巧的全面球风。这种网坛性别差异,随著威廉丝姊妹的崛起与宰制而推翻,包括后起的莎拉波娃(Maria Sharapova)、与新世代的大坂直美,都以强力球风重塑了女网赛事的风貌。
小威其实不是女子网坛强力球风的“始作俑者”——1990年代的女网名将葛拉芙与莎莉丝(Monica Seles),被视为女子攻击型底线选手的先驱——但凭借著更优异的体能条件,加上凌驾对手的自信心与专注力等心理素质,小威把强力网球提升到更高境界。
女网在1990年代后期的改变,并非所有人都欣赏。跨世代的诸多好手,对大小威重写女网球风不表认同。例如上一世代的莎芭提妮(Gabriella Sabatini),在大小威制霸初期就批评说“(大小威)球打得太用力”,“(威廉丝姊妹)以前的女网赛应该比较好看”,因为由“蛮力”主导的球赛不够多元有趣。
还有更多球员认为,威廉丝姊妹宰制对手的肌力与耐力“违反自然”、甚至是“不公平的”。海宁(Justine Henin-Hardenne)2001年美网第四轮输给小威后抱怨说,“她那么壮、那么猛、又有力。我能怎么办?”退休后常担任女网赛事球评的一代名将艾芙特(Chris Evert),甚至在大小威崭露头角的1990年代后期就感慨说,这对姊妹凌驾一般女子选手的运动能力,大概“只有亚马逊女战士才能与她们匹敌”。
事实上,由肌力与耐力构筑的强力网球,并不是小威等非裔运动员天生条件“太犯规”才能采用的独门球风,而是涵盖男子网球的全面性现象。
因为制造技术的发展,1990年代后期出现了大拍面且更轻巧的新世代碳纤维球拍,让底线型球员较易于击出强劲而刁钻的旋球。近年来医学与运动训练设备的进步,职业球员得以透过更专业有效的训练、更高科技的医疗方式,提升肌耐力并延长职业生涯。
职业网球协会的商业考量,同样发挥关键影响力。为了降低球场维护成本,他们舍弃较难维护且球速较快的传统草地球场,大量改用橡胶压克力加沥青的硬地铺面。硬地球场的弹跳较高较慢且较规则,有利于底线型球员,也终结了配备“极速Ace”绝杀武器的随球上网型选手的美好时光。
在慢速球场上,经由生科专业训练提升爆发力与续航力的新世纪职业球员,手持新式球拍,站在底线两端长时间强力挥击对抽,构成当前网坛顶级赛事的基本面貌。除了坚持老派全面球风而独树一格的费德勒(Roger Federer)之外,攻击型底线成为本世纪网坛最强势物种。
强调肌力的球风,是由科技、医学、与商业力量交织而成的新时代网球面貌。小威廉丝就是当代女子强力网球的代表人物。
生物性的反面:非裔球星的社会性
>种族歧视者更没看到的,是社会其他领域对黑人的歧视更甚,导致许多年轻非裔美国人没有其他机会,只能借由运动表现脱贫。
强力网球与种族无关,但网坛仍旧有人坚信,威廉丝姊妹的宰制力源自于黑人“与生俱来蛮人般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例如大威青少女时期在西部银行精英赛(Bank of the West Classic)惊艳首秀,记者就以充满“野性非洲”的想像,描述她有著“芦苇般修长的四肢”,所以能“像黑斑羚一样”在球场灵活移动。
认为非裔美国人或台湾原住民等特定人种是“天生运动员”,来自于刻板印象强化下的种族歧视;近年来这说法更结合基因科学、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片面说词(黑人数世纪以来遭奴隶制度迫害,“适者生存”下体能较佳的黑人得以留下后代),演变为所谓“科学”或“生物”种族主义,强调黑人因为基因差异而“运动细胞发达”。
科学种族主义者认定大小威廉丝傲人的肌力与爆发力来自非裔基因,小威的GOAT资格,因此是“自然的”(natural,来自基因)、也是“不自然的”(unnatural,异于白人女性),甚至是“超自然的”(supernatural,作为网坛超能女力)。
但种族主义强调运动员的“生物性”,而忽略了“社会性”。非裔菁英运动员凭借的并不只是身体素质,更需要长年努力与专注训练。种族歧视者更没看到的,是社会其他领域对黑人的歧视更甚,导致许多年轻非裔美国人没有其他机会,只能借由运动表现脱贫。
出身洛杉矶黑人区康普顿(Compton)的威廉丝姊妹,据说小时候在社区球场练习时,不但要学打球,还要学会听到枪声时趴下躲子弹。好莱坞励志片《王者理查》(King Richard)中,描述威廉丝姊妹的爸爸理查(Richard Williams),即使受尽邻里嘲笑、小混混欺凌,也要费尽心机“兑现”两姊妹的网球天分。因为网球是最可能让一家人脱贫的途径。
由于在商业、政治、教育等领域更难出头,非裔青年以年轻肉体为本钱,大量涌入脱困机会相对较高的运动领域。这种“堆叠”现象,导致弱势族群的菁英运动员比例偏高,造就“黑人会运动”的刻板印象。
但在少数非裔球星成功故事的后面,却有著更多不被看见的“一将功成万骨枯”。篮球是非裔球员主宰的运动,但真正能进入美国职篮的非裔青年比例极低。根据2000年代统计,非裔年轻男性进入NBA的机会,不是万中选一、而是更夸张的1/135800。更何况是网球这种“白人运动”,有色人种要打出天下是难上加难。
白色的反面:改变女网的肌肤
但小威直指判决不公是种族歧视,因为许多白人选手面对相同情境时,并不会被裁判与主办单位下如此重手。
起源于19世纪后期贵族间的“草地网球”,受到当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欢迎,因为他们积极透过休闲活动与艺术美学来彰显身份;加上作为少数可以男女混合比赛的球类活动,兼具社交功能的网球,逐渐风靡大西洋两岸,成为流行于有钱有闲阶级的运动。私人草地球场的维护成本、及俱乐部的巨额会费,构筑了财力高墙,将“白人中上阶级”以外的群体都“自然地隔离”在网球之外。
二次大战后随著种族隔离政策松动,网坛开始出现黑人球员先驱。美国国家草地网球协会(United States National Lawn Tennis Association)迫于压力在1950年发给女网球员吉布森(Althea Gibson)参赛外卡,成为第一位进入美网前身美国锦标赛的黑人选手。她于1956到1958的三年间赢得五次大满贯女单冠军,但在种族歧视与业余网球的时代,吉布森无法靠网球的傲人成绩累积财富,甚至因经费拮据而被迫早早结束仍大有可为的网球生涯。
在吉布森退役的十年后,亚许(Arthur Ashe)于1968年美网成为第一位赢得大满贯赛男单冠军的黑人选手,他在公开赛时代战功彪炳,是冲破种族隔离的运动界代表人物之一。不过,当民权运动后愈来愈多黑人好手进入棒球、篮球等职业联盟,相对烧钱的职业网球,在亚许之后的非裔球员却寥寥可数。
直到大小威廉丝开始称霸的本世纪初,网坛的种族歧视依旧严重。2001年印地安泉大师赛(Indian Wells Masters),两姊妹原于准决赛强碰,岂料赛前大威因伤退出、小威不战而挺进决赛,“阴谋论”不胫而走。决赛日大威和威爸走入观众席时,十多名球迷用种族歧视的脏话辱骂,还大喊“把他活活打死”。隔年大威在美网准决赛遭遇法国好手莫瑞丝摩(Amelie Mauresmo),纽约“主场”球迷却狂嘘大威,让威妈大表不满,认为是针对非裔女性的歧视。
最夸张的言论则是2001年电台体育主播罗森堡(Sid Rosenberg),他讥讽大小威的外表与体格,大酸“她们的比赛让人看不下去⋯⋯肌肉那么大支,根本是男人吧”;他还说,大小威不该登上《花花公子》杂志(Playboy),而更适合上《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
歧视不仅来自场下,更来自场上。小威多次在大赛跟裁判冲突,包括最近一次2018年美网决赛的严重口角,不仅让她吞下巨额罚款,甚至因“偷走”大坂直美的大满贯首冠荣耀时刻,而被许多球迷“记恨”,加深“黑人容易暴走”的刻板印象。但小威直指判决不公是种族歧视,因为许多白人选手面对相同情境时,并不会被裁判与主办单位下如此重手。
她的对手之一辛吉丝则觉得威廉丝姊妹靠著黑人血统占尽便宜,“就因为是黑人,所以她们能拿到很多赞助。碰到问题时,她们还可以说是因为种族歧视。她们总会说,因为我们的肤色,所以会发生这些鸟事”。曾被迫掩饰同性恋身份且饱受歧视的1980年代名将娜拉提诺娃(Martina Navratilova),并不因同为弱势者而惺惺相惜,反而说“大家都不敢批评她们,因为怕被扣上种族歧视的帽子”。
20世纪的反面:新世纪女网的美学政治与商品
小威改写新世纪女网的美学,正是将种族、阶级与性别的矛盾,带回女子网球的视野里。
对照上世纪白色优雅的职业女子网坛,威廉丝姐妹是十足的“反面”、难以被网坛接纳的“他者”。时尚女网标志人物库妮可娃(Anna Kournikova)就说:“我讨厌我的肌肉。我不是大威,也不是小威。我是女人,我不想像她们看起来那么像男人”。
优雅白的反面,不只是肤色与肌肉,还有黑人嘻哈文化的服装打扮,往往跟讲究简约典雅又低调奢华的传统网球美学格格不入。1998年法国公开赛混双比赛转播,担任评论的麦肯诺(John McEnroe)问艾芙特对威廉丝姐妹的彩色头发串珠有什么看法,她直说对这些闪亮发饰“很厌烦”。
小威2002年美网出赛时,穿上自己设计的莱卡纤维黑色紧身连身战袍“猫装”(catsuit),有些人为之惊艳,但更多人认为“太超过”,甚至形容是“卡通超级英雄装”,会分散对手的专注力。2004年美网,小威改以一袭牛仔短裙搭配及膝黑色长靴,结果被大会要求在比赛时换下长靴。2018年法网赛事她换回猫装,被主办单位以“请尊重比赛与场合”为由禁止。
冲撞网坛传统美感的小威,并非奇装异服的搞怪艺人,而是代表了1990年代黑人嘻哈文化逐步主流化与商品化的趋势。融合饶舌、刺青、涂鸦等源于美国都市黑人贫民区的嘻哈文化,就如同各类欧美边缘的青少年次文化,因为受到年轻消费者喜爱,市场潜力被NIKE等跨国企业注意与挖掘后,成为大量贩售的流行音乐与服饰商品。
出身洛杉矶贫民区的威廉丝姊妹,正是最能够体现嘻哈文化与品牌价值的网坛代言人。所以她们职业网坛出道初期,就吸引了Reebok、Puma、Wilson等运动品牌代言,及目标为女性顾客的美容业者雅芳(Avon)、青少年消费者的电玩业者Sega的大把赞助。随著小威近二十年的网坛制霸,也把她推上多次“全球最高年收入女运动员”的高峰。
小威的嘻哈品牌代言人角色并非“横空出世”。1990年代前后,黑人消费族群与文化的跨国商品潜力逐渐展现,最具代表性的体坛代言人是黑人运动主流的“篮球大帝”乔丹(Michael Jordan);在他之后,高消费族群的高尔夫球则有了老虎伍兹(Tiger Woods)。1997年,美网新建主场地以非裔先驱亚许命名,标志了种族平等,也开启了黑人网球消费族群的可能。正是同一年,大威廉丝首次挺进美网女单决赛。
商业头脑似乎与网球智商同等优秀的小威,不只代言与投入自创时尚品牌,更在2014年成立“莎琳娜创投公司”(Serena Ventures),主要投资于非裔与女性所主导的新创事业。
小威成功将自己一家人与黑人流行文化,带离贫民区、进入新世纪的女子网球,但网坛真正不再优雅白了吗?大小威制霸女子网坛为职业网球吸引了许多黑人球迷,但受到种族与阶级的限制,黑人女子球员在顶尖职业网球赛事中,似乎仍是后继乏人,更别说职业网球的管理阶层仍是白人主宰。作为极少数“例外”的非裔女子网球顶尖选手,有人担心强调小威“不世出”的成功,反倒掩盖了网坛与美国社会的不平等。
上述忧虑有理,但往往是对运动明星不免失之严苛的个人责备论。小威在跨世纪的球赛中,面对每一位“练武奇才”的难缠对手,不单单是身体与心理素质的较量,也是一场场种族、阶级与性别等社会条件的较劲。经历印地安泉大师赛的激烈冲突后,她捐助争取种族平权的“平等正义倡议”(Equal Justice Initiative);作为全球高收入的女子运动员之一,她为“黑人女性同工同酬”(Black Women’s Equal Pay)诉求发声。
把网球单单视为一种身体美学,就是掩盖运动背后的社会条件与矛盾。以法兰克福学派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美学与政治概念来看,小威改写新世纪女网的美学,正是将种族、阶级与性别的矛盾,带回女子网球的视野里。优雅白的女网,在本世纪得以降落凡间,获得真实力量与多元色彩。
足球運動也曾經只風行在上流社會中,當時的人還覺得不應該踢足球不應該收錢,(可見英劇英足時代)從被壟斷到變成全民運動,到近代財團競相購買球隊,連帶觀看的門票及周邊都水漲船高。至今五大聯賽足球也才依稀出現了非裔守門員以及非裔教練,早期甚至今日非裔足球員遭種族其實及謾罵更是稀鬆平常。網球在許多人的心中則是一直未曾墮落的高級運動,要獲得多元的色彩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这篇文章确实写得不错,揭示的问题也有深度。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广义的娱乐活动,在经济宽裕的人群中开展得更普遍一些,因此这类人群也相对更容易占据统治地位,这也就造成了经济地位决定下的表面上的种族区分。类似的情况还有滑雪运动。
受教,谢谢,这篇文章真不错。
有部份人看網球,不是看球技,而是看美女。
正如我有些女友人看足球比賽時,會不斷讚某男球員好靚仔。
延伸問題:假如人們看比賽時只關心運動員的樣貌,我們可以指責他/她有錯嗎?
小提示:陶傑的白人沙文主義傾向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
作為左翼,我很討厭他。伴隨與他實際能力不附的名聲讓他的沙文主義傾向不但不受譴責,更受莫名其妙的吹捧。
很開心看到有人挑戰網球的刻板印象,這麼好的體育運動要推向全階級去“白”很重要。
香港「才子」陶傑也說過小威像大猩猩,不養眼……這篇寫得好,終於有人給小威出一口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