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男排女将》与《全民造星III》:流行文化让我们知道,我们还在这里

比节目更励志的本地文化产业。
《男排女将》剧照。

“每晚要追看两个节目,真忙。”

习惯随点随播看Netflix、YouTube的香港年轻人,最近晚上突然很忙碌,只因为香港免费电视台ViuTV每晚九点半至十一点半接连播放剧集《男排女将》及真人Show《全民造星III》。有朋友为了赶及最后数天能够与朋友边看直播边讨论,两三天内重温所有集数。节目直播时脸书上的热闹也许只是回音壁效果,不过临近结局时,连登讨论区上,留言上限1001则的讨论帖,最快只花了数分钟便“推爆”了。这两套节目有何独特之处,竟然可以将一众网络游牧民牢牢地钉在沙发上,准时收看节目?

香港本地电视市场长久以来由无线电视(TVB)垄断。然而,近年它作为“大台”的地位却逐渐衰落,除了因为串流影视的兴起外,TVB的政治立场也是被年青一代背弃的原因。观看TVB是我们这代的政治原罪,我家里电视甚至没有驳上天线,因为我跟内子都觉得没有需要。定时定候追看剧集,是我们久违的家庭节目。

“其实大家为甚么会追看?”《男排女将》将近完结之际,我在不同的WhatsApp及Telegram群组上问朋友,多数同龄人都立即回答:“Stephy(香港女星邓丽欣)打排球唔睇(不看吗)?”当年她主演的《恋爱自由式》燃起了多少港人对于游泳的兴趣,多少人在游泳课模仿根本不合常理的“破冰转身”。追看,或多或少出于怀旧。这大概也在ViuTV的盘算之中——为大众熟悉的演员度身订造一套剧集,叫座力有保证之余,也更能说服客户投放广告。只不过出乎意料的是,这股怀旧之情不单没有令观众自我卷入怀缅过去的漩涡之中,而是带领我们往另一个方向前进。

《全民造星III》。
《全民造星III》。

人总需要些“励志”,包括剧内及剧外

如果要为我们安坐电视前接连观看《男排女将》及《全民造星III》找一个共通理由,大概就是因为励志。例如组队的首个难处不是别的,正是香港的土地问题。

《男排女将》的剧情简单来说,就是数名因身高问题被退队的年青人,在前排球港队大槌蒋家瑜(由邓丽欣饰演)的指导下,自行组队“力图”,由丙组联赛杀入甲一联赛的故事。典型的“underdog”逆袭故事,剧情没有溢出青春励志剧的框架,许多励志剧情可能都在预料之中。

完好的励志剧情只是基本,令观众更加投入的原因,与《男排女将》剧情安排的本地化不无关系。例如组队的首个难处不是别的,正是香港的土地问题,没有恒常练习场地,到最后还得要踩单车到新界乡村中的旧球场练场;又例如临近剧终在升上甲一之后,队员都已经由公开试考生成长到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生活的挑战,队员不得不陆续退队,以至球队因人数不足而解散,也是相当贴地的情节。

坊间流传《男排女将》抄袭日漫排球少年,不过妄下判断又不太公道。两位男主角(《排球少年》的日向翔阳以及《男排女将》的King)特色都是身形矮小,不过前者以优异跳跃力为卖点,后者却承认自己不够高而为球队转型为自由人,专职防守。而且,编剧设计“力图”这支球队的蓝图,其实就是现实中的本地排球球队“力臻”。

参考之处不单在于“女教练”、“身高不足”等基本设定,还有与排球总会制度角力的苦况。Facebook上就流传一篇文章,提及剧中球队“力图”资源看似少得不合情理,但是与现实其实相距不远,例如力臻奋战晋升至甲一联赛多年,直到今年才获批成排球总会属会。此前力臻的付出,包括设立梯队、培养年轻球员,都是在欠缺支援下的努力。这正好对照剧中欠缺资源的力图。

然而尽管如此,力图还是克服种种困难。被总会打压吗?不要紧,我们便与其他俱乐部一起杯葛“会长杯”,另组“家瑜杯”。球员们甚至豪言“人在哪里,会长杯便在哪里。”香港观众们即使不觉得“这是发生在香港的故事”,也至少会觉得“我希望这是香港的故事”。试问在香港这片土地上的励志故事,叫人能怎不投入?

剧情值得讨论的空间不少,不过“励志”的地方不止于此。

《男排女将》的热销,ViuTV早在2018年舖下伏线。剧中的一众排球队员,除了主角顾定轩外,全部都是《全民造星》第一季的参赛者(后来顾定轩也参加了《全民造星III》)。当时在比赛后,他们分别组成12人偶像男团MIRROR以及4人搞笑(偶像)组合ERROR正式出道,成为ViuTV旗下艺人。这两年间,ViuTV开发出不少节目机会,让他们将自己的故事好好地告诉观众。

例如ERROR四位成员在两年间已经推出三辑度身订造的综艺节目,包括两辑《花姐ERROR游》以及《ERROR自救TV》。在这些节目中,ERROR四位成员在观众心中塑造出谐星以外的形象,尤其是《ERROR自救TV》中,可以看到怀有武打巨星梦的队长肥仔、做谐星只为争取机会做音乐的保锜、往时装达人之路进发的193等等。这些度身订造的节目,让观众看到艺人如何为梦想打拼。看《自救TV》最后一集的伪颁奖典礼时,我也感动到眼眶红了。这也是《男排女将》戏外励志的地方。

《男排女将》剧照。
《男排女将》剧照。

一如这些年来她于电影《空手道》、《金都》的角色,都是曾经放弃自我的人,在社会之中浮沉迷路,后来在经历之中重拾自我。这种先抑后扬的设定,与现今香港的政治环境有一定程度上的契合,也难怪香港人会著迷这种励志故事。

即使不谈额外开拍的节目,《全民造星》本身也是一个让他们慢慢“说故事”的绝佳舞台。例如MIRROR的其中一位成员柳应廷(Jer),在第一轮筛选本来已经获全红灯淘汰,但是后来获导师赏识,额外开出名额破格复活,然后在第二个回合改善面部表情的缺点后,又凭著强劲歌艺全蓝灯进入第三回合。看见逐盏逐盏蓝灯亮起,说不感动就是假的。直到今年2020年柳应廷推出三首派台歌(派上电台公开播放的歌),其中的〈回光物语〉更取得商业电台903及ViuTV两台冠军歌。

香港乐坛新人甫出道便拿下903冠军歌非常罕见,近二十年来只有八位,这更力证“柳应廷”本身已经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励志故事。粉丝们也不单单是励志故事的消费者,甚至乎希望能够亲手帮他们追梦。早前有记者访问MIRROR的粉丝,为甚么会迷上MIRROR?粉丝们都回答:“因为姜涛(MIRROR成员)令我们重拾青春的感觉。”

看《全民造星III》的励志之处更加直接:一众曾经在演艺路上迷路、走错路的艺人收拾行装,重新出发。真人Show的讨论,常常落在所谓“真人”是否真的。但是,也许在香港当下的低气压之中,香港人需要的就是一个励志故事。尤其是邓丽欣的角色,一如这些年来她于电影《空手道》、《金都》的角色,都是曾经放弃自我的人,在社会之中浮沉迷路,后来在经历之中重拾自我。这种先抑后扬的设定,与现今香港的政治环境有一定程度上的契合,也难怪香港人会著迷这种励志故事。

励志以外,真实的文化工业及文化认同

至于对香港流行文化有兴趣的人,更感兴趣的地方可能在于《男排女将》在整个文化产业链中的位置。

上述讲到《男排女将》的一众ViuTV小生有难能可得的机会,慢慢建立形象,向观众讲述自己的故事。其实一位演员/歌手/舞者,与一位明星的分别可能就是在此:一位明星背后有他/她的故事,有立体的形象。我们在欣赏明星的表演同时,也是在欣赏著他逐步往梦想进发。《男排女将》本身也是个ViuTV的“新人大晒冷(新人大展演)”,单论主要角色已经包括MIRROR及ERROR一共十六位成员当中的九位。此等机会,对演艺圈新人来说绝对是难能可贵,这亦是其他唱片公司难以与坐拥免费电视台的娱乐王国比拟的地方。过去的无线电视其实也是发挥著类似的角色,然而过于拙劣而急进的策略,很容易“捧杀”了旗下艺人,尤其是正当电视台的声誉每况越下的时候,无论是“视帝”抑或“亚太区最受欢迎男歌手”,都只会成为讽刺的符号。

无线电视的文化生产当然没有停止,然而在文化生产另一端还有没有对称的本地文化消费呢?两者之间显然存在落差。

文化的生产与消费实际上是互为因果。无线电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压制亚视后,几乎是垄断了电视文化的生产,其间出产过不少掀起大众回响的作品,包括上述的《恋爱自由式》。然而,大众传播与政治不可或分,在2013年的“香港电视发牌风波”可见一斑。后来,无线电视旗下的无线新闻公信力每况越下,连带制作、播放的节目也向中国靠拢,逐渐被中国蚕食。经过2019年的抗争后,无线电视已经完全被视为建制的一部分,在TVB卖广告的品牌都会被民主阵营视为“蓝店”杯葛,黄店通常也会拒绝播放TVB。作为香港最大的电视台,无线电视的文化生产当然没有停止,然而在文化生产另一端还有没有对称的本地文化消费呢?两者之间显然存在落差。

本地文化生产与消费一旦断裂,继而亦会动摇文化上的身份认同。虽然电视不等于本地文化生产的全部,然而当生产链这一环断裂,对于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危机,因为“香港人”身份认同的基石是香港的流行文化——至少在2019年前是这样子的。港产片、粤语歌等流行文化产物随著香港经济起飞而盛行,渐渐产生共同生活经验,构建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因此,无线电视向建制靠拢这个行为本身,即使没有起到作政治媒介的作用,也起码弱化了本土文化的传承,“生产—产品—消费—认同”的回路中断,令文化认同变得脆弱。

而近年,ViuTV显得比无线电视较为开明,至少会令观众感到ViuTV制作的节目是给香港人观看的,创作团队亦有更大空间创作属于香港人的剧集。而且,我们都可以见到ViuTV愿投入资源去支持本地演艺圈。比如说,ERROR常常自嘲ViuTV没有足够预算,但是事实上他们也曾自言很感激公司及制作组投放了很多资源让他们放手创作,甚至能够在出道第一年便登上旺角麦花臣场馆(香港其中一个主要演出场地)开Talk Show。

《男排女将》的成功,也必须依赖早于三年前的《全民造星》的舖垫。由大型选秀节目,去到组成香港罕见的大型男团(MIRROR及ERROR),再到后来开拍不同节目,继续让一众新人在大气电波中表现自我,争取观众认同。《男排女将》是一个结果,而前因早在两年种下。观众看著MIRROR及ERROR,除了欣赏个别艺人生产的文化产品外,观众也观赏著团内众人、以及跨团的关系互动。例如在MIRROR拍摄《一秒间》的MV后,ERROR也同一个场地以原曲改词《404》戏谑MIRROR的歌曲,“MIRROR弟弟/契哥让你行先/⼀齐起步嚟自造星呢个点”,戏称MIRROR做弟弟,自称“契哥”,也解释两个组合之间的共同点,就是同样脱胎自《全民造星》这个节目。

《男排女将》剧照。
《男排女将》剧照。

本地文化生产与消费一旦断裂,继而亦会动摇文化上的身份认同。虽然电视不等于本地文化生产的全部,然而当生产链这一环断裂,对于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危机。

这些关系组织出不同的故事,令观众产生共鸣,文化生产与消费之间便能接驳起来。当消费与生产相呼应之时,文化产品(包括剧集以及艺人)便能够在社会当中流动,就像MIRROR和ERROR的成员在不同的节目、场合之中来回往返。流动之际,文化身份认同亦会受到牵动。有时文化产品会指向本地政治事件,这种情况对于身份认同的影响自不待言;不过即使产品没有此等意图,当社会在集体消费时,也能够产生共同的生活经验,就像当全世界在观看宇航员登月直播时,人们便可能产生共同生活在世界中的经验一样。

客观而言,考虑到ViuTV及其母公司电讯盈科集团在香港的影响力,假若电视台及母公司的基本面不变,至少未来十年(假如香港还有十年),ViuTV旗下艺人将会是香港演艺界的中流砥柱。未来,本地的流行文化圈将会热烈谈论MIRROR及ERROR的成员,乃至未来更多ViuTV艺人的一举一动,串起生活在香港的人们。如果大家仔细翻看MIRROR及ERROR成员的才艺及背景资料,不难发现成员当中的柳应廷已是众多乐坛颁奖礼新人奖大热、ERROR成员何启华亦是相当成熟的创作人、更不用提粉丝会为他生日包起巴士车厢广告的人气王姜涛,还有更多实在难以一一细数。我们看著坐拥一手演员好牌的ViuTV(还未有时间提到出色的制作组,例如MIKE导团队),你应该都不会完全反对我这个猜想。

当文化产品热播之时,流行文化便可以产生一个焦点,让人们观看、讨论、消费,人们为《全民造星》的冠军谁属而争论,又为《男排女将》中的力图夺冠而感动——这一切最终会回归到香港人的共同经验,产生出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整个文化回路互相支撑,符号再继续流通,填补TVB的缺失,甚至乎创出新的高度 —— 《全民造星II》的总决赛恰逢是反修例运动梁烈士(梁凌杰,香港反修例运动中从高处堕下)逝世半周年,舞台上其中一队表演者以《山下见》为题的表演,便被网民认为是向运动致敬。

我们作为香港人的搏斗本身,何尝又不是一套励志剧?

花果飘零之际,香港文化的生产者责任

香港当下的政治形势每况越下,我们不难想像现存的弹性与空间终将烟消云散。届时,文化回路将会再一次停转⋯⋯但即使下一代香港人不再知道哪里是鸿图道,他们都起码有一个以广东话为语言,为香港创作的地方。

当香港花果飘零之际,香港人身份本身之存续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一大问题。在大环境的低气压中,有人委曲求存,有人身陷囹圄,也有人飘流异国,无法回乡。“会不会有一天香港人会忘记了自己是香港人?”——当未来的香港人不能再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这便是个确切的提问。例如最近戏谑观塘塞车的YouTube影片大热,一句“你老母我忍够/鸿图道系荒谬”引起无限共鸣,然而当香港的下一代未必于香港成长时,他们又如何知道鸿图道有几荒谬?离散的香港人如何维系共同的生活经验?

新的问题,需要新的解决方法。事实上,最近杜汶泽的自制节目“喱骚”脱离Facebook及YouTube自行搭建新的影视串流平台,为我们思考如何传播共通的流行文化乃之存续香港共同身份这个课题,提供了更大空间。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都有了新的可能。这个传播形式对于香港人而言是值得期待的。

在文化回路中,除了上述的“再现、生产、消费、认同”外,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环“规管”。ViuTV的母公司收费电视NowTV已经经营多年,为何过去却没有这种对于本地文化制作的投入?免费电视频道牌照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毕竟免费与收费的收视与影响力都差距甚远。经历过2013年的“免费电视频道风波”,香港人目睹香港电视因政治原因驳回申请,大家都应该明白批出牌照的权力是牢牢地掌控在政权手中。换言之,政权可以规管电视台放映的内容。香港当下的政治形势每况越下,我们不难想像现存的弹性与空间终将烟消云散。届时,文化回路将会再一次停转。

突破政权操控,这正是“喱骚”值得期待的地方。它不单摆脱广播牌照的金刚圈,甚至乎尝试摆脱Facebook、YouTube等平台的垄断,另僻新天,在网络世界上,它有潜质接向活于地球上任何角落的香港人。即使下一代香港人不再知道哪里是鸿图道,他们都起码有一个以广东话为语言,为香港创作的地方。“喱骚”未来能否成功,还是未知之数。书写之际,它刚刚开台一个星期,但已经面临不少技术问题,香港人涌入网站超出系统负荷,未来资源上能否延续,也是迫在眉睫的生存课题。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值得期待的。

或者我们不应过份放大或者高举文化认同的位置,然而,我们也绝不能忽视其重要。一些香港文化创作者也开始意识到今非昔比的创作环境,单单说填词界,这边厢林夕为香港给林二汶写下〈最后的信仰〉,告诉香港人抢匪永远无法抢走你的信念,另一边厢周耀辉又为ERROR写了一首无比认真的〈我们不碎〉,“同在世界塌下里/见证我们继续不碎也是万岁”,抚慰受创的心灵。比起(可能更现实的)犬儒态度,我们现在更需要的可能是一套励志片,告诉我们无论如何,我们都得一起撑下去。就像《男排女将》的蒋家瑜跟柳应廷饰演的方丈说:“我哋咁多人陪你,你怕咩啫?(我们这么多人陪你,怕什么?)”香港流行文化让我们知道,我们还在这里。

(林雪平,香港填词人,文化评论人)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2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哩騷APP一出已經馬上做左一年會員

  2. 喜欢这篇以小见大的文章,也非常喜欢Mirror和Error。虽然跟国内流量偶像比起来穷穷的,但精气神好很多,眼睛里有光。(其中几位dancer出身的艺人是我街舞老师的前同事,还经常看到他们在IG互相点赞,这在捧高踩低的内娱圈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