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精英外流”,这一段时间以来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且不论是否学测分数在均标(编按:台湾的大学入学试学科能力测验达到第50百分位数之考生级分)之上,就可称为“精英”或“资优生”,要讨论高中毕业生到中国读大学的现象,首先应该要问:这比较是出于学生自己的选择?还是背后更有学生家长的决定?
以年龄来推算,现在台湾高中毕业生的家长主要是五、六年级世代(五、六十年代出生者)。根据台湾民主基金会对台湾不同世代政治态度的调查,45至64岁这一辈是台湾最支持威权政治的世代。这样的世代现象反映在子女教养与面对威权统治时所会做出的选择,亦因此应该是探讨这个问题时不可轻忽的因素。
对台湾而言,年轻人出国读书,本来就是长年以来台湾得以不断进步、与世界拥有紧密连结的关键因素之一。年轻人愿意走出舒适圈出国留学,不仅值得鼓励,政府也应有更好的配套措施加以支持,台湾社会并不需要从负面角度将之批判为“把年轻人推出国门”。
笔者犹记得1990年代在德国留学时,有从卢森堡来的同学告诉我,他们因为国家太小,只有念经济与金融的学生可以在卢森堡一路从大一念到大学毕业;其他学生则在自己国家念完大一后,就是拿国家提供的奖学金到世界各国读书,借此培养通晓世界各国事务的人才。经过长期养精蓄锐、向世界开放,卢森堡终于在2003年有了自己完整的综合大学,而且在短短十来年之内,办学有成。在Times Higher Education Young University Rankings上 ,今年名列第12名;在全球整体评比的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上,排名179,比台大(198)还高。
台湾学生赴中求学人数比例不算高
面对高中毕业生到中国读书的现象,台湾媒体报导颇为失衡。根据统计,五年内台湾高中毕业生到国外念大学,人数从2012年的858人上升到2016年的1478人。媒体在此以“高中生出国念大学 5年内上升72%”来报导,看似比例惊人,但从人数上来看,没有那么严重。
根据行政院陆委会提供的数字,自2011至2017年,每年台湾到中国求学的学生人数分别为1433、1858、2314、2259、2137、2183、2567人,以留学生总数而言,台湾学生选择去世界其他地区留学人数,还是远多于去中国留学的人数,显见去中国留学只是台湾学生的选项之一。而以台湾六都明星高中申请赴中的实际人数来看,大概就是介于100至200人之间有意愿申请到中国读大学,这样的人数放在今年参加学测的考生有14万人之上来看,大可用平常心视之。
台湾社会有些人对威权强国存有一定的想像与支持,这是可以理解的事。面对高中生毕业到中国读大学的现象,更值得探讨的问题应该是:这些希望小孩去中国读大学的家长是否清楚,中国自今年起大学毕业生一年将突破800万人,中国就业市场压力会变得相当紧绷,中国年轻人的就业竞争会更加严酷。如果他们以为只要台湾学测均标就有机会读中国一流大学,这个看似天上掉下来的礼物,真能让他们的小孩前途更光明似锦吗?
到中国念大学要有的心理准备
台湾高中毕业生以对岸释出优惠到中国念大学,真的有赚到吗?
从一般世俗价值看重的医学、法律系来看,读这些科系最后需要国家证照检定才能执业。除非送小孩去中国读大学时,就已为他规划好未来在中国就业,努力追求中国梦,否则日后回台湾,想踏上职涯第一步时,就被国家证照考试检定卡住了。
若说中国人工智慧(AI)发展先进,科技各方面突飞猛进,那也要考虑,是否一直留在中国一路升学到底?否则以全球对中国日益形成的科技冷战、资安控管,拿着在中国获得的电脑信息科学大学部毕业证书,难保日后申请欧美名校硕博士班时,不会碰上意外的阻碍。
财务金融与企业管理方面,那就请考虑习于国家资本强力介入的中国经济模式,暗藏许多泡沫化危机,其他地方也不易模仿,是否真能提供年轻人足够的养成训练,日后可以自由地全球移动?
人文社会方面,随着习近平对中国思想控制越来越严,大学里连阅读外文原文书都受到控管,学生检举大学老师在课堂上的言论日益成风,除非从一开始就认定“改姓为党”无所谓,否则,到中国念人文社会科系,在视野与观念的培养上所受到的局限,不会影响日后与更宽广的世界连结吗?
从另外一面来看,如果说学费低廉、甚或奖学金多,是家长送小孩去中国读书考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实也可考虑将眼光转向德国。自2016年起,台湾高中毕业生学测成绩只要53级分就可申请德国大学,它们的学费比台湾公立大学更低廉,而且大学毕业证书具有相当良好的全球流通性,可以跟整个广阔的世界连结。这会比年轻人只能在华语圈活动,愿景更宽远。
台湾高等教育的问题
上述所论,不是在说,台湾的高等教育没有问题、不需谋求改进。相反地,家长的恐慌与媒体热议,某个层次上的确反映出,台湾高教泡沫化与年轻人谋职不易的问题。
面对网路革命带动的知识重组、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以及人工智慧汹汹来袭,“念大学有用吗?”是世界各地都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在台湾,当一般人对大学的理解停留在“念什么科系以后就做什么行业”这个狭隘的定义上,这个疑虑很容易就被转成:“在台湾念大学有用吗?”
在当代21世纪世界,上大学有没有用,取决于学生进了大学后,究竟怎么学习?然而,当台湾绝大部分学生只知顺着传统主流路径升学考试,被动地填鸭式学习,从来不问自己“为什么要念大学?”而在进了大学之后,也不把认真求学当一回事,一路玩乐四年,到了毕业时才反过头来问学校:“念大学有用吗?”,这才是台湾高等教育最根本的危机之一。
我们当然可以说,大学教育以学理为尚,理论与现实世界之间本来就有落差。但是,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在去年8月迎接大学部新生的致词所言,“面向我们所处的世界,大学是有责任的。”。尤其是面向一个高度变迁、充满挑战的世界时,大学必须确保人类心智对知识真理追求的方向不会被更易;必须透过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活得更好;并以大学教育作为捍卫民主体制的根本基础。
她提出,读大学是在知识领域里“迈向发现的探险历程”(adventure of discovery)。而大学教育立基于承认在既有的知识之外,有更多知识真理值得探求,因此需要学习用更开阔的心胸来面对新的观念与新的见解。这些都要求我们需要更有勇气、更宽容大度、更有人性关怀。在大学里,我们学习挑战,同时也学习被挑战。学生透过看到各种不同的想法,在大学里探索如何选择自己生命的路。
台湾的高等教育现况离这样的境界还非常遥远。正因距离遥远,如果台湾高中毕业生愿意提早到先进国家接受这样优质的大学基础教育,而非只是以拿博士学位为目的,这是台湾应该好好鼓励的。
台湾高等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
“妈宝”与“学阀”
根据媒体所做的最新调查,在外籍学生眼中,台湾学生的“妈宝”指数偏高。高达68%的欧美外籍生认为,以同年龄层的亲子教养关系来看,台湾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而中国以外的亚洲学生(包含港、澳)也有56%认为台湾的亲子教养有过度保护的问题。
过度保护的背后,其实就是以“爱”为名的控制。倾向于支持威权的父母,改用“关爱”的方式紧紧抓住孩子,不愿意让他们长大,成为可以独立展翅的个体。当哈佛大学校长提出,大学教育的目标,在于追求知识的真理,培养学生有足够的辨识力,能分辨谁在说谎。台湾社会对教育的想像却还停留在对父母、对家父长继续保有高度依赖。这样的社会底蕴,以为会考试、会死读书、会乖乖照着父母规划走的小孩就会有好的出路。有这样的社会文化底蕴,当然不会有人去要求,国家有责任倾力去办出,愿意积极培养年轻世代独立思考判断力的好大学。
从学术圈生态结构来看,台湾是从威权体制长期统治走向开放的新兴民主国家。我们的大学里,仍充斥着威权时期党国体制打造的深层学术生态结构,在大家难以想像的深广度上,左右着台湾的大学在知识追求上的走向。如同捷克前总统哈维尔所说:“我们都习惯了极权制度,认为这是难以改变的事实,因此都帮着让它继续存在下去。换句话说,我们所有人……不仅只是极权体制的受害者,我们也是共同创造者。”
而这个以党国为中心打造起来的学术圈深层结构,在台湾解严以来民主化过程中,产生了其他相仿的另类存在。最终,不论政治意识形态为何,“学阀政治”成为台湾高等教育与学术圈的底色,对权力与资源占有的看重远远高过对高教问题就事论事讨论的呼声。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带来的就业利基
将大学生幼体化,不要求他们把自己当成年人看;不让他们觉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是他们在大学阶段应该学会的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大学教育真的有办法带着学生好好讨论学问吗?
高雄国立中山大学副教授颜圣纮在几年前,早已为文探讨:〈大学生写作与论述能力低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是让台湾许多希望好好做好大学教育的老师一致感到头痛不已的问题。其实台湾的大学生普遍会有的问题,还包括阅读与理解(reading and comprehension)能力不强。这个现象尤其表现在,如果指定阅读的文本是与过去他们在国民教育体系内接受的观念内容不同时——换言之,也就是与他们过去认定的“标准答案”不同时——学生会产生颇为明显的抗拒心理,不愿意好好深入去了解新的观点、或不一样的论述何以需要从不一样的角度切入重新来讨论问题。
当大学生追求自我提升的意愿不强,对养成“自主学习”(self-study)基本能力来持续吸收新知、重建理解脉络的意愿薄弱,大学教育的理想很容易落空。这些都不是只谈高教经费扩编、或延聘国外名师可以解决的,而在于我们是否真的愿意觉醒,面对我们高教基础建设不足的深层问题。
相较之下,大学教育如果办得够好,连人文社会科系学生的出路也不黯淡。德国著名的《时代周报校园版》(Zeit Campus)在今年2月的报导里指出,德国人文科系的毕业生失业率目前平均起来只有2.8%。历史学毕业生失业率约4.8%,而语文学系毕业生失业率约2.8%。有硕士学位的文科毕业生只有14%算是学非所用;而只有大学文凭的人,则有三分之一是去做不需读大学就能找到的工作(例如一般文书)。
虽然人文学科毕业生找到合乎自己专业训练的工作所需的时间较长,但根据“德国高教与学术研究中心”(Deutsches Zentrum für Hochschul- und Wissenschaftsforschung)的调查,90%的文科毕业生可以在毕业10年内找到与自己所读科系相符的工作,主要在文化、媒体与教育领域。除此之外,文科毕业生也能在企业、公部门、政党、非政府组织,或研究机构里,找到公关及资料处理相关工作。
为何德国做得到?这跟他们鼓励学生在学时积极去自己想工作的领域实习,累积实务经验有关。因为好的工作常常是那些能将“知识热忱”与“实务经验”结合起来,而且又能用弹性心态面对工作要求的人得到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10年内可以找到与自己所读科系相符的工作,意谓着在这段时间内,人文科系毕业生是有足够的能力透过“自主学习”,或社会提供的终身学习资源,不断更新、增长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不是靠着以前在学校学过的旧知识来找工作。
21世纪的职场优势价值
21世纪面对网路革命与人工智慧来袭,知识与职业能力早已往跨领域整合方向前进。不一定念哪一个科系前途一定永远大好,哪一个科系注定很难找工作。而且,大学念哪个科系,并不代表以后就只能做相关领域的工作。如李开复所言:“人工智慧(AI)时代来临,人类有很多工作会被AI取代,人类未来只剩下两件事:一是创造力的工作,二是有爱心的工作。”
面对人工智慧在不久的未来可能带给就业市场金字塔的结构性冲击,大学该如何挑选?若要出国留学,该去哪些国家?眼光要能看得长远。
如果认为中国就业市场广大,以为“留学中国,前程似锦”;或者甚至认为,提早到中国去习惯年轻人激烈竞争的“狼性文化”,可以丢却“台湾羊”只在乎小确幸的柔弱,培养职场奋战应有的骠悍之气,请再好好想想李开复先生之言,21世纪可以与全球连结的职场优势价值叫做“创造力”与“爱心”,而不是无情的竞争。
21世纪是“知识”与“工作”重新调整架构的时代,“科系”与“职业”未必要连在一起看。而长长的人生要走得开阔,就要学会好好将自己当作有丰富创造力的人来培养,不要只想用被动习得的技能来工具化自己,沦为未来职场上只能让人论斤论两和廉价剥削的劳力。
(花亦芬,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好奇为何美国人对威权体制认同的比例这么高,尤其是年轻人?
就我所知,虽然中国大陆双一流高校人文社科类思想控制严重,但是真正的独立思想与求学精神仍然还在,只不过从外部来看,行政官僚和学者对于学校的影响管控前者是主体而已。笔者这篇文章是立场大于论述,而且面对中国科研院所前沿高新科技发展的情况估计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只能泛泛而谈,中国高校工科类专业性价比很高的好么,每年出国交流奖学金和访问学者君不见一大片,水平怎么样要具体分析,可是平台绝对是给你了,难道在美国读书就能完全?美国的穆斯林群体和亚裔难道就不被歧视吗,难道他们完全就是世界公民全球意识吗?作为历史系毕业的学子,对教授这种言论不敢恭维
為文雖然紛雜,但對台灣教育問題的談論,看的出有在長期觀察與思考。但硬套上這個題目,花老師難道自己不覺得怪嗎? 若真要談這個題目,只用科技冷戰的風險和AI時代的來臨,寥寥數筆帶過,這樣的談論夠充分嗎? 或許這篇文章本身就給其所要談論的內容和時代下了一個註解。一個人要擺脫教條,跨出意識形態真的很不容易,而腳踏實地認真思考才是真本領,不然不管赴中、赴德、赴哪裡念書拿博士都是一樣的。
現在北大教授都歌頌起上山下鄉了,不怕趕著來輪上嗎?
因为台生不用参加高考,拿着学测成绩加面试就有机会入读双一流高校,(我不太清楚学测题目的难度,但是对比参加考试的人数,我想还是高考竞争压力更大),这样的优惠足够吸引人,除非是那些早就打算好要去欧美顶尖大学深造的学生,其他学生应该都会动心。台湾家长和孩子从现实出发做出这样的选择,把大陆的高校当作备选,是没什么问题的。我觉得不存在什么鼓励不鼓励,学生想去哪留学看主观意愿和家庭状况,中国的高校确实处于威权笼罩之下,但细节之处到底如何只有去了才知道优劣,体验过后再批判也不迟。
去德国念书要面临的是能不能毕业的难题哦,德国出了名的难毕业
就业压力紧绷也是相对于垃圾野鸡大学而言,中国目前只有两种大学,『211以及其他』
在我 3x 歲回到大學來看,反而是目前 3x 歲的這一代(也就是六年級末七年級初)的這一世代是最媽寶的,至於那些 17,8 歲的小伙子,美個都非常有自己想法,一個是念資工但是喜歡搞自己硬體,可以幾個晚上不管課業把晚會的 LED 燈搞的比外面買的還炫;另一群人一進我的課程就開始計畫要搞黑客松然後還真的辦了,還搞了綿羊牆、學校電子投票也是他們幾個晚上不睡校稿出來通過壓力測試順利結束的。你說他們媽寶?我看是我們現在這些目前台灣這世代的壯年人才是媽寶 XDDDDDDD
"不要只想用被动习得的技能来工具化自己,沦为未来职场上只能让人论斤论两和廉价剥削的劳力。"
这句话深有体会
端傳媒意識形態與發明顯,我們只想看個文章,一味讚中國和貶中國一樣讓人反感
“否则以全球对中国日益形成的科技冷战、资安控管,拿着在中国获得的电脑信息科学大学部毕业证书,难保日后申请欧美名校硕博士班时,不会碰上意外的阻碍。”
在北邮学计算机的表示,就我所见,目前暂时还真没什么意外的阻碍。
樓下真是沒禮貌。
端媒文章质量越来越差
受傳統的惡俗影響,東亞人對教育的認知總是被動地讓時代拖着走。
大陆明明是丛林法则 培养出来的都是冷血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