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过后,让台湾人关心的民生议题居然是“卫生纸”的涨价。我们都知道,制造纸张的纤维是木材经脱木质素、解纤、漂白等过程而来的,而木材则是来自于森林的树木。事实上,森林是陆域最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也是民生基本物资的重要供应来源。森林资源跟日常生活的关系有多密切呢?除了这次被关注的卫生纸以外,其他利用森林资源制造的日用品还包括影印纸、印发票的热感纸、纸箱等各式纸类,也包括建材、家具、地板等等。还有大家可能想像不到的,如牙膏、清洁剂、果汁的增稠剂、维他命和药锭等许多日用品中的添加剂,都来自于木材。
除此之外,树木周而复始的生活周期除了具有调节环境、降低温室效应的功用外,更会制造出对人类生活有着莫大助益的产物,如在树木一次代谢(光合作用)所产生之氧气,以及在二次代谢中所制造出的许许多多的微量成分。越来越多科学家相信,植物二次代谢产物除了可作为香料、医疗保健的主要原料外,也在植物本身的繁殖、生长发育、防御、逆境调适等生理作用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可以离得开森林、木材的利用吗?
台湾木材自给率不足1%
台湾每年所需的木材超过600万立方米(相当于用木材塞满雪山隧道的体积),而如果要将纸浆用材算进来的话,则超过1000万立方米。可是,这些木材约99.5%是从世界各国进口的,也就是说台湾的木材自给率不到1%。邻近同样是岛国的日本也并非生产木材的大国,但也不敢放弃木材生产。日本林野厅早在2009年即订定政策,要在10年内将木材自给率从27.8%提高至50%,以解决未来木材供需及节能减碳等难题。
这些年来,台湾对于森林资源的利用,严格来说是不负责任的森林资源利用策略──付钱砍伐他国的森林,再千里迢迢耗费燃料运送来台湾,无形中消耗化石能源、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例如,自北美洲运送1立方公尺的木材到台湾,二氧化碳的排放便要增加50公斤;从中南美运送到台湾,则要增加108公斤。以保育台湾的森林资源为口号,不制定政策善用本土森林资源,而去砍别国的森林再千里迢迢运送来台湾,难道这是真的保育吗?
知名的环境保育学家派屈克.摩尔(Patrick Moore)在他的著作《绿色精神:林木即是答案》(Green Spirit: Trees are the Answers)中指出,树木将对人类未来如何在地球上生存提出解答,包括:如何在可再生能源与生物材料的基础上永续发经济?如何协助开发中国家在提升文明及医药水准的过程中,兼顾森林资源利用与野生动物保护?如何降低温室气体,特别是释放至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如何增加拥有更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土地?如何避免土壤侵蚀并提供更干净的空气与水?如何让地球更美丽与生意盎然?
摩尔博士的答案是种更多的树,以及减少使用那些不可再生的能源与材料(指化石燃料、矿物及合成高分子),转为使用更多可再生的木材。没错,是“使用更多可再生的木材”,因为这样才能避免从地底下释放出更多的“碳”到生物圈中,让现有已存在于生物圈的碳素借由树木的生长,在生物圈中循环,以最干净的太阳能来生产人类生活所需之材料。
积极保护并善用森林资源
森林当然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并且攸关生态品质,但面对化石原料日渐短缺的今日,我们应该重新检视过往利用森林资源的方法,想办法充分及有效地使用可再生的绿色资源,以面对未来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的逆境。
首先,台湾政府应该认真评估国有林地中可用作林木生产的林地,并拟定经营计划,将这些森林视为农作物般管理与收获;国土保安林与天然林则应受到最好的保护,除了法律的规范外,更应让全民认识与了解这样的森林是台湾这块土地的守护神,也是我们留给后代子孙最好的珍宝。
许多保育界的前辈们说得好,“让保育归保育、林业归林业”。美丽并珍贵的原始林,我们要尽我们所能来保护,并维持它的多样与健康;守护国土的保安林,我们要订定法律,并严格执行来保护;而提供健康休闲、陶冶身心用地的森林游乐区,我们要让它更精采,赋予更多生态教育的元素给它;当然,重要的是,在合理的森林经营下,人工林也可以像其他农、园艺作物般,提供干净并合乎环境保护意识的可再生材料与能源。
负责任并具前瞻性的森林经营,是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开发、利用,以及发挥环境保护等多功能效益的经营与生产活动。因此在这个意义下,森林资源的利用应该不仅限于营林生产,还应该包括下游民生工业所需产品的制造与综合利用。而且,森林经营也不应该局限于木材产品的经营,而须涵盖更多目标,如经营林区利用度较低的土地,以及其他动、植物生物资源。
因此,森林资源保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获得有形的产品,还要担负起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同时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森林保育之真义是积极保护并善用森林资源,既然无法不用森林资源,那就应该正面地计划,善尽地球公民的责任,保护自然资源、善用自然资源,让我们的后代子孙能健康地永续生活在此越来越好的土地上。
(王升阳,国立中兴大学森林学系特聘教授、中华林学会理事长)
台灣用紙量真是驚人!!
去跟小學生做教育吧。
。
確實是值得參考理解此議題
衛生紙之亂不過是個引子。這並不是用來減損這篇文章之可參考性的理由。
這個搶衛生紙的事件,是個有心人和媒體合作炒作出來的可笑結果。拿來借題發揮,有些過重了,參考價值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