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杨一峰:韩国瑜市长,高雄宣传片,问题在美学

如果台湾值得更美好的,那台湾公部门产出的“宣传片”,难道不应该被这样要求吗?
白冰冰的观光宣传短片《来去高雄》,于1月10日发表后随即引起热议。
台湾

【编按】:韩国瑜上任高雄市长后,将发展观光业列入施政优先项目,同时每个月推出一位观光代言人,一月、二月分别是台湾资深艺人白冰冰及张琍敏。白冰冰的观光宣传短片《来去高雄》,于1月10日发表后随即引起热议。擅拍短片、宣传片的台湾导演杨一峰试图从技术与美学层面分析这部高雄观光宣传影片。他认为,这是一场关于美学的对话。

大部分居住在台湾都市的人,如果有一些国外经验,回来比较自己居住的城市后,总会有些许的自卑感:尽管台湾的山川壮美,但是人文景观始终让人有些缺憾,其中最大的遗憾,就是“美感”。因此无论何时何地,能够引起台湾公民社会对“美学”的讨论,都绝对是好的。毕竟台湾需要关于美学的社会讨论很久了,却少有发生,更不要谈进一步的改造和进步。

美学与哲学研究的核心类似,哲学有“本体论”、“知识论”、“辩证法”等观察范畴;美学则是对“美感”、“审美”及“美”本身进行探讨。美学本身是一个系统,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意识型态,与政治、宗教,同属于上层结构。而落实到高雄的两部影片的讨论中,例如网友批评白冰冰MV“破坏高雄质感”,可以窥见台湾公民已强烈感受到讨论“美学”观点的必要。其背后的急迫感,更多是希望能用更好的美学方式来呈现台湾。

高雄观光MV究其本质就是“宣传片”,这种类型的文本在纳粹德国时期就已经到达颠峰,兰妮莱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的《意志的胜利》,是涉猎影像及相关领域的人都会知道的著名作品。

《意志的胜利》记录了1934年纳粹党在纽伦堡举行党代表大会的过程。透过当年非常划时代的摄影手法,诸如移动中被摄物的捕捉,长焦使得画面扭曲,空拍等,画面处处精致地呈现出德国人体态的健美、社会的和谐、高度的合作精神,搭配强烈、动人的音乐,使得影片在影像跟视觉上都获得美学上的震撼及满足。当时这部影片的推出,就是要对世界证明,德国已经从战败中“坚强、勇敢地站立起来”,与其他大国平起平坐。

由于《意志的胜利》为纳粹主义服务,扭曲了正常的价值观,因此在二战之后成为禁片。但当年它一推出,就获得多国影展的奖励。之后让这部影片有流传价值的,也在于它的表现和技术,以及背后美学的“胜利”。

《意志的胜利》记录了1934年纳粹党在纽伦堡举行党代表大会的过程。
《意志的胜利》记录了1934年纳粹党在纽伦堡举行党代表大会的过程。

我们当然不是要台湾的公部门用纳粹式的价值观来制作宣传片,而是想要强调,进入21世纪之后,公部门使用风格亲民的影片形式来与公民沟通,这种“做广告”的片子固然有必要,但如何用心创造及开发一部宣传片,高雄市政府理应明白是有许多可能性的。公部门要付出更多心力,对于美学上面的追求以臻完美的企图,至少不应该输给1930年代的影片,而且更应该与时俱进地继续追求。

更何况如今早就是一个人人都已经以图像做任何沟通的时代,公部门忝为国家代表,竟然毫无建树?

但什么是好,什么是漂亮?什么是台湾所值得的美好?民主台湾,人人都有自己的意见。我无意探讨美的“标准”,但希望能从专业角度说一些自己的看法,指出这条MV中哪些是基本ABC,哪些是我们可以做得更突出高雄特色的地方。

白冰冰《来去高雄》:


张琍敏《冈山之眼》:


置中的主角

我想逐一从技术面检视《来去台湾》,首先是构图。

21世纪,各种摄影器材唾手可得,所以“摄影”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动态或是静态的摄影,每天在众人的电脑前面,透过网路不断地传播、比较,使得台湾公民这近二十年在画面、构图上的美学成长非常迅速,因此民众讨论中已有一些中肯的观点。

例如观众质疑《来去高雄》给人“构图混乱”的印象(通常说法是“很乱”)。这首先是因为《来去高雄》“一定要置中”的构图。

“主角置中”是基本的对焦训练,是新手要打好的基础,但是对于成熟影片来说,每个镜头都用“置中”,会造成构图上的困境。以《来去高雄》为例,主要被摄物必须要在画面正中,但背景是动态的,所以每颗镜头中的背景又处于不同状态,镜头串连起来时,不免就显现出支离破碎的感觉,导致影像中的意义无法连贯。

在类似的MV里,单格构图优秀、影像串接意义连贯流畅的作品,包括了惊艳是高雄高雄bravo两部,值得对照参考。

《高雄bravo》:


“大胆”的配色

许多评论都提到《来去高雄》对萤光色的使用:也许是因为鲜艳的颜色容易让人联想到“热情”,因此白冰冰的服饰萤光感尤其强烈,桃红色的头巾,配萤光绿的裤子。当然,假如这不是一个随机结果的话,甚至是可以说是大胆、前卫的尝试。

我想要提醒的是,一部影片不是单格的静态摄影而已,它是一系列镜头的组成,色调常常会影响观者对于影片的观感,甚至会造成先入为主的观念,是蒙太奇运用的一部分。比如说我们主动地就觉得黑白或是偏黄的色调就属于过往,颜色饱和是属于现实发生的事件。这些都是基本认识。

但萤光色呢?萤光色在《来去高雄》中的点状呈现,跟高雄美好景色的自然色系并呈,会不会造成视觉上或是意义上的冲突?显然整部影片在色调上未经深思熟虑。在笔者的工作经验中,有时主创人员会要求“要亮一点”。但真实情况并不是影片看起来暗,而是非专业人员无法判断出暗部对于画面立体感(通常是景深)的影响。同样的,尽管笔者不肯定《来去高雄》的配色问题是不是来自主创人员的不专业,但操作的专业人士让这样的作品流出,就很可能是一种失格。因为只要一让观众提出“萤光色调有什么的目”这个问题,基本上就已经是失败。

在配色上,笔者同样推荐惊艳是高雄。是因为色调的平衡,将画面质感提升,并且深刻了画面想要呈现的意义,而不是被颜色的调性冲昏,让阅听人生理性地反感,而失去思考意义的能力。

《惊艳是高雄》:


保守的剪辑

至于歌词中每讲到一个地点名称,影片的剪辑就要跟著出现那个地方的画面,当然那是最保险、也最万无一失的做法,可是这种新闻剪接方式的剪辑,适合用在一个以表现音乐为主的影像作品吗?这是一个影片逻辑上的问题。

这种保守的影片剪接逻辑,确实已经几乎是学院剪接教学的基本,但专业人员应该从基本中发展出进化的剪辑美学。抛开线性叙事剪接的逻辑,以更灵活的剪辑手法,例如纯粹以音乐节奏,建立起画面的特殊性及连贯性,都可以是发展的方向。

在剪接的流畅度上, 笔者推荐这部东京的观光宣传片Find my Tokyo。全片剪接尽管都是卡接,但是显然经过严密企划、构思,所以不但不显得突兀,反而显得有力气、不多余。

《Find my Tokyo 2018》:


这样不叫Rap

《来去高雄》MV把高雄一些著名景点的路名编成“rap”的形式,用国语、台语交织提到高雄港、西子湾、佛光山等16个景点,宣传方指这种朗朗上口的歌曲方式有助传播高雄地名。

音乐是相当主观的领域,但是因为主观,所以就牵涉到素材本身是否适合某种操作方式的问题。我想,一首Rap不会也无法突然有演歌风格,但是歌词念快一点,也不会因此就变成Rap;加两句英文歌词并不会因此“国际化”,不过最尴尬的,应该是副歌连唱两次。当然,其实很多台湾流行音乐都是如此,形式重复,以求好唱好记,广泛传播。韩国如《江南Style》就是这样的“洗脑”歌,但韩国“洗脑歌”的形成,还有许多音调上、曲风形式上的研发。

白冰冰的观光宣传短片《来去高雄》。
白冰冰的观光宣传短片《来去高雄》。

回到《来去高雄》的主题曲,这首歌单纯的重唱两次副歌,也反而造成影像上面不小的负担。比如说因应重复的歌词,画面该要如何处理才能既符合剪接的逻辑,又不会造成视听者的疲劳?这种努力,是台湾很多MV制作单位常常需要下功夫去解决的。不过在《来去台湾》里,副歌一到,画面就重复了。一般有一定制作品质的MV里,即便副歌出现,词、曲重复,影像也不可能重复,在《来去台湾》里,这努力被放弃了。

同样的情况,笔者推荐陈建年的作品:陈建年 Paudull 知命 fate。尽管这首迷人的歌曲,还是不免俗的有副歌重复的状态,但是创作者以剧情的延展,创造出影像上的多元,而不被副歌重复所束缚。

《知命》:


台湾值得更好的美学

对于影片引起的争议,制作方首先用目标群众(Taget Audience)来做挡箭牌。再被逼一下,又回复说针对潜在的中国游客或甚至是特定的中国福建省的旅客;再一波则辩解这是为“资深公民 ”设计的——一如现在找张琍敏等人代言,也是一样的逻辑。政府部门内部的规划具体是怎么做的,外界真的不得而知。不过如果从影片公布后中国观众的反应看,显然也没能接受这样的品味。

主创人员还用“免费”来反驳网友批评,仿佛“免费”之后,有获得成果就不错了,大家不要再计较(甚至称赞‘CP值高’)。

我们姑且不论,“免费”对“美学”的戕害,以及对“文化”的建立,长期来看是否是有利?号称“免费”的,其实是幕前看不见,但幕后隐藏了使用必需负担的巨大的成本,却常常不明说。

例如只有台币50万元,是不可能制作出《星际大战》或是《哈利波特》的。可是50万元的范围内,却还是有可能创造“艺术上的奇迹”。那要包含所有工作人员的投入及热情。但《来去高雄》光是画面的构成,就被控以侵权的方式剪接,而不是制作单位脚踏实地去拍摄。而其代价,就是被曾经公开发表并且已经看过的视听者,不断地、持续地发出质疑,并且造成作品本身的伤害,甚至涉及到了著作权的认知及定义。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是不是付出了高额的“沉默成本”?或者我们最后得到的教训就是:“免费的,通常最贵”。

记得台北市政府在世大运前推出的《Go Go Bravo 台湾有你熊赞》吗?这部涉及不当模仿的宣传片引发极大的纷争,一推出就快速下架。当初的尴尬,现在都还看得到、感受得到。台湾公部门的美学,一直停留在这种阶段吗?这不是预算问题。我担心的是,有了高额的预算,还是没有美学。而这正暴露出公部门的没有文化素养的文化。《Go Go Bravo 台湾有你熊赞》当年为了辩解也出现了号称“十万元以内完成制作”;这次发生了《来去台湾》影片制作成本50万,仍然尴尬。假设“恢复”成市场价的一、两百万制作经费,确定会比较好吗?

《Go Go Bravo 台湾有你熊赞》


如果台湾值得更美好的,那台湾公部门产出的“宣传片”,难道不应该被这样要求吗?

“宣传片”发展已久。但是在现今的民主自由政治范畴里,如何透过各种层面的技法,来完整创作者的逻辑,服膺原先想要拍摄“宣传片”的目的,是目前所有影像创作者间,不断的挑战。有些人成功、有些人失败。但总是一直在朝更美、更好去发展。如果原地踏步地,只是单纯地将元素、口号堆叠起来,一并呈现,并不是我们现在台湾公民社会的美学发展阶段。这也是在制作影片资源本来就稀少的台湾,所产出的这部影片会一直受到嘲笑、攻击的原因之一。它并没有达到“宣传片”该有的功能,有些高雄人甚至拒绝为这部影片背书,那又如何达到“宣传”,进而吸引外人?

一部城市的公关宣传影片,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形式出发。但是在对于技术的要求、文化传统的传承,乃至于美感的提升,台湾的公民就是有他们的要求跟标准,并且实际存在。而具体的呈现,就在那些实际的执行,细微的要求,以及后来组合地呈现出来的效果,最终是否有落在预期的效应上? 高雄值得用各种方式表现,但就不应该是庸俗。

(杨一峰,金钟奖导演,从事电影行业超过20年)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14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本文可以當影片剪輯教材了!

  2. 熊讚mv就抄襲了world order阿

  3. 不認同作者所講:「《意志的勝利》為納粹主義服務,扭曲了正常的價值觀。」
    我觀乎全片,是導演 Leni Riefenstahl 對美學的強烈追求。
    請大家明白,此片拍攝於1935年。二次大戰發生於1939年。猶太人大屠殺發生於1941年。
    根據 Leni Riefenstahl 的自傳所述,她對集中營的情況所知甚少。
    情形就像現時發生在中國的新疆集中營,我們只能透過逃脫人仕略知一二。

  4. 請不要剝奪「長輩們」可以被刺激,可以想像的可能。文化是累積而來的,不是件易事,摧毀一個城市的氣質,非常之容易。美學固然主觀,但它就像是我們每個人一樣,你給人的感覺,不論外表或者內在,要讓人感到舒服很重要。

  5. 論、證,精彩,上了一課。

  6. 熊讚那片第一個也是美學和風格問題讓人無法接受
    另外就是,後面一群西裝人跳舞的這個風格,抄襲了某個日本MV(還是廣告?)

  7. 熊讚那條片出什麼問題?有人有懶人包嗎?

  8. AshTsai已经说出了关键点,最终的拍板人的品味决定了影片的质量,还以为只有内地才有这种陈腐老旧,令人尴尬的宣传片~

  9. 長輩很愛啊!這是不可否認了

  10. 觀光與新聞皆是專業,對比過去⋯,局長換人顯然有差!

  11. 这个高雄宣传片和最近的故宫夜场,美学方面真是两岸一家亲呐!

  12. 好文一篇,但是公部門作影片時,年輕基層及約聘當然可以創意無限、基礎美感,但是呈給上層老長官(美學訓練缺乏的那一代,看看那精美長輩圖),揮揮衣袖,白冰冰走跳秀就出現了,因為,那一輩就是喜歡這一味。

  13. 可以看到這樣全面、理性的論述真是太好了。

  14. 来去高雄视频是跳着的,第二个视频无法观看…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有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