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特朗普东亚之旅表面风光,中日领导大东亚指日可待

一切风光都掩饰不了特朗普之行成果寥寥,中日两国刚连任的强势领导人,似乎才是这十几天频密外交活动的最终操盘手。
特朗普之行表面非常风光,但这一切都掩饰不了特朗普之行成果寥寥。中日两国刚连任的强势领导人,似乎才是这十几天频密外交活动的最终操盘手。

从11月3日开始的风风火火的特朗普东亚之旅,连日成为美国与东亚各国的头条新闻。长达12天的东亚之行里,特朗普访问了日、韩、中、越、菲五国,在越南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在菲律宾参加了亚细安(ASEAN,又称东盟/东协)峰会,顺道会见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领导人。

特朗普之行表面非常风光,各国领袖挖空心思奉承这位出巡的“大统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几乎贴身陪伴,为了陪这位爱打高尔夫球的总统还摔了一跤;韩国死活磨得特朗普访韩与访日的日数相同;中国出动“国事访问+”的待遇,邀请特朗普在故宫书房茶叙;越南以最高仪式夹道欢迎;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还亲身上阵表演。各国都准备了厚礼,让好大喜功的特朗普满载而归,过足瘾头。但这一切风光都掩饰不了特朗普之行成果寥寥。中日两国刚连任的强势领导人,似乎才是这十几天频密外交活动的最终操盘手。

美国贸易逆差无本质改善

美国在东亚有四个核心议题:贸易逆差、朝核危机、南海安全,以及亚太地区的总体战略。但在此四个议题上,特朗普取得的进展都很有限。

作为民粹总统,特朗普最关注贸易逆差问题。美国对东亚三国都存在巨大贸易逆差。根据美国商务部2016年数据,对韩日中的贸易逆差分别为275亿、670亿与3470亿美元。特朗普常吹嘘自己如何善于解决问题,但2017年前九个月,美国对三国的贸易逆差均比去年同期扩大了。

特朗普在日本指责它从不公平贸易中获益大,但除了推动日本购买更多武器,此行并没有减少逆差的成果。在对中逆差方面也如此───今年3月,中国承诺在“百日方案”解决贸易逆差问题,但最后给出的只是杯水车薪的进口美国农产品,以及尚待时日的进口美国能源。此行虽有在宣传上风光的“2500亿美元的合作”,但据美国媒体的分析,当中水分不少:很多属于没有绑定落实的备忘录与投资意向,比如牵涉840亿美元的西弗吉尼亚页岩气投资,跨度长达20年;很多是以前合约的继续,比如与波音公司签订的370亿美元合同等。特朗普走后,中国公布的放宽外资进入金融领域比例限制,才真算是一个甜头,但其作用也不能高估:虽然这是美国银行界长久以来的要求,但现在看来已经过了对美国公司最有利的时机。急需资本流入的中国现在开放市场,反而得益更大。

中美贸易中的几个结构性问题并没有解决,特朗普一直强调的“公平贸易”至今还是口头宣泄,其主张的边境调节税,与声言的将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更是无影无踪。
黎蜗藤:中美贸易中的几个结构性问题并没有解决,特朗普一直强调的“公平贸易”至今还是口头宣泄,其主张的边境调节税,与声言的将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更是无影无踪。

中美贸易中的几个结构性问题并没有解决,包括保护性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政策性补贴、中国低标准与松懈的劳工权益与环境保护法规所带来的不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以及因“国家网络主权”而设立的防火墙阻止美国网络产业进入等。对中美贸易不平等问题研究深刻的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纳瓦罗(Peter Navarro)没有陪同访华,已经预示着特朗普只能获得这种一次性的成果。特朗普一直强调的“公平贸易”至今还是口头宣泄,其主张的普遍性的关税(边境调节税),与声言的将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更是无影无踪。

朝鲜问题无寸进

在朝鲜问题上,特朗普更无寸进。特朗普在访问期间最出风头的发言都与朝核有关。一次是在日本演讲时说“日本为什么不敢把朝鲜的导弹打掉”?这在国际法上闹了笑话,因为朝鲜导弹虽然越过日本上空,但高度已经超出了一般认为的垂直100公里的“领空”范围,在国际法上没有合适的理由打下;一次是发推特说自己没有骂金正恩矮肥,金正恩却骂自己老,尽显“小学鸡”斗气的伎俩。

过去两个月,特朗普与朝鲜都只在打嘴仗,“三艘航母齐集东亚”的军演也不见得“动真格”。各国一再强调朝鲜半岛必须无核化,但这个目标注定徒劳。这主要由两个因素所决定:

第一,虽然没有获得其他国家正式承认,但朝鲜现在已成为真正的拥核国家。既然拥有核武器,就无论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放弃。历史上,拥核国家主动弃核的情况只出现在苏联解体时几个原加盟共和国。乌克兰放弃核武器,信赖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国际社会对其领土完整的安全保证,最后克里米亚被俄罗斯吞并也欲哭无泪。这是弃核的最大历史教训。金正恩冒着这么大的国际压力才能拥核,怎么可能转而相信国际保障?这不是任何制裁或给什么甜头就可以改变的事。

第二,战争解决核危机不可行。中俄首先反对美国动武。即使不考虑这个因素,韩国首尔千万人口都在朝鲜炮火导弹的攻击范围内,对韩国的杀伤力足以阻吓韩国同意用兵。全面战争固然代价重大,“斩头战术”也因为机会不高,会招致朝鲜的反击而只能停留在纸上。韩国总统文正寅就说,美国同意若得不到其同意,就不会发动打击。

美国可能还会继续以朝核为借口,施加压力让中国在贸易等方面让步,但实际不会指望中国能解决问题。9月底蒂勒森访中讨论朝核,特朗普在推特上说他白费力气。蒂勒森说特习会在朝鲜问题上“没有不同意见”,说明双方都已了解“事不可为”。特习会后,中国将在17日派出特使前往朝鲜,但强调只是在兄弟党之间通报十九大情况。因此,虽然各国还把“朝鲜半岛无核化”放在口头,但大家都在调整战略。从种种迹象看来,韩日装备核武器的可能性已经浮上水面。

战争解决核危机不可行,韩国首尔千万人口都在朝鲜炮火导弹的攻击范围内,对韩国的杀伤力也足以阻吓韩国同意用兵。有反对特朗普到访的示威者于特朗普在11月8日到韩国国会发表演说时,到国会外示威,举起写有“不要特朗普,不要战争”的标语。
战争解决核危机不可行,韩国首尔千万人口都在朝鲜炮火导弹的攻击范围内,对韩国的杀伤力也足以阻吓韩国同意用兵。有反对特朗普到访的示威者于特朗普在11月8日到韩国国会发表演说时,到国会外示威,举起写有“不要特朗普,不要战争”的标语。

首先,几乎每个国家新拥核后,其相应敌方的唯一选择,就是维持核威吓的平衡。美国拥核跟着有苏联拥核,印度跟着有巴基斯坦;以色列跟着有伊朗要求拥核;若非美国阻止,台湾在六七十年代也要发展核武器应对中共拥核。朝鲜拥核令东亚失衡,韩日拥核是解决失衡难以避免的方法。

其次,一向主张和解路线的文在寅已同意在韩部署更多战略性武器,要旨就是要提高对朝鲜的战略威慑力。纸面的说法是“韩国型三轴体系”(构建杀伤链、韩国特色的导弹防御系统,及大规模惩罚报复体系),但实际战略性武器含义很广,核武器正是其中一种。文在寅反对拥核,但现在的反对派自由韩国党的党鞭元裕哲已公开要求韩国拥核。特朗普不排除在韩部署核武器的选项,国会议员麦凯恩积极主张部署核武器。

再者,韩国不断积极争取转移战时作战指挥权(wartime command, OPCON)。在现行军事同盟体制下,韩国与外国发生战争(假定为朝鲜)时,韩军与驻韩美军的指挥权都由美国控制。美防长马蒂斯在10月28日访韩时表态,积极协助向韩方移交作战指挥权,达成在文在寅任期完成移交的协议,并在明年制定更细致的时间表。作战指挥权的转移与韩国拥核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在美国不想与朝鲜发生直接核冲突的情景下,韩国有自主的核威吓能力。

中国此前一直猛烈抨击韩国部署萨德导弹系统,甚至在国内推动反韩情绪。但10月31日与韩国签订协议,韩国以三大承诺换取中国结束萨德争端,恢复经济关系:一、不加入美国区域性导弹防御系统;二、不走向美日韩三国联盟;三、不再增加部署萨德。这说明中国已接受了朝鲜半岛现状的事实,以后中国可能要以韩国不部署核武器为外交目标。

南海问题交白卷

南海问题上,特朗普着墨既少,成果也空白一片。美日联合声明中没有南海的字眼。虽然特朗普与习近平有谈及南海,但只在事后由国务卿蒂勒森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及“双方坦诚交换意见”,显然这也不是重点。

南海是奥巴马任期内美国东亚政策的主轴,但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上任以来一直奉行亲中远美政策,美国在南海问题上顿时失去支点。杜特尔特关注扫毒与反恐等内政多于国防。由于奥巴马质疑杜特尔特扫毒侵犯人权,不卖步枪给他,杜特尔特一直耿耿于怀。他对中国支援步枪与弹药等适用于“对内安全”的“低级武器”感恩戴德,却对美国一直支援菲律宾价值远高于枪弹的军舰飞机等国防武器置诸脑后。即便美国在帮助菲律宾围剿南部伊斯兰国恐怖组织中出了大力,美防长马蒂斯10月底到菲律宾出席庆功仪式时也备受冷落。

虽然南海领土争议并未解决,近期菲律宾在铁线礁建棚屋被中国驱赶,杜特尔特仍被中国在菲律宾的大规模投资吸引,把领土利益放在一边。作为亚细安主席国,他也早已明言峰会上不适宜谈论南海问题,“南海问题不触及更好”。在亚细安的联合声明草案中,对南海问题的表述堪称历年最软弱。亚细安各国与中国还确定正式开始谈判“南海各方行为准则”,完全进入中国设置的议程。特朗普在菲律宾与杜特尔特看似言谈甚欢,推特上夸耀与杜特尔特见面建立“极好关系”,但这最多只算是回暖的第一步,缺乏实质内容。

美国在菲律宾受冷后, 越南变成潜在的拉拢对象。特朗普恢复了南海自由航行计划,并把航行目标放在中越争议的西沙群岛。7月2日的自由航行就在西沙附近,显然为了拉拢越南。虽然越南最近在南中国海因石油问题再生风波, 但越南对“说话不靠谱”的特朗普还抱有怀疑。美国声明要求南海各方都停止南海岛屿上的军事建设,但在中国的人工岛军事设施建设已接近完成之际,加紧建设的是越南与菲律宾等国家,美国的要求实际是偏袒中国,非常不合时宜。特朗普与越南主席陈大光会面时自夸“谈判能力强”,提出自己可以做中越之间的“调停者与仲裁者”,被陈大光婉拒。据越南官方新闻稿,特朗普与最高领导人越共总书记阮富仲会面时亦没有提及南海问题。后者在与中国主席习近平会面时,重申两国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又说两国领导人达成重要共识,会妥善处理海上问题。一轮较量,美国显然败下阵来。

美国的南海政策至今也没有在区域内找准支点,这是中国在南海优势日益明显的主要原因。美国在菲律宾受冷后, 越南变成潜在的拉拢对象,但特朗普与越南主席陈大光会面提出自己可以做中越之间的“调停者与仲裁者”后,被陈大光婉拒。
黎蜗藤:美国的南海政策至今也没有在区域内找准支点,这是中国在南海优势日益明显的主要原因。美国在菲律宾受冷后, 越南变成潜在的拉拢对象,但特朗普与越南主席陈大光会面提出自己可以做中越之间的“调停者与仲裁者”后,被陈大光婉拒。

应该说,美国的南海政策至今也没有在区域内找准支点,这是中国在南海优势日益明显的主要原因。新加坡李显龙较为亲美,但新加坡既无南海领土争议,实力也有限,而且李显龙还要面临退下来的问题,新加坡难以成为支点。印尼在7月份把纳土纳群岛以北海面改名为北纳土纳海(North Natuna Sea),与中国发生争议。这是中国不断把南海实控线向南推的必然后果。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国家,发展潜力巨大,理应成为美国的战略支点,但美国在与印尼合作方面兴趣寡然。最大的可能是美国外交系统人手不足,无力构思与开发新方案。

中日主导的大东亚秩序

特朗普东亚之行的表面风光,反衬出美国在这传统势力范围内影响力的褪色。前不久,习近平与安倍几乎同时连任领导人,对亚太局势发展有重要影响。

中国方面,习近平大权在握,被《经济学人》评为“最有权力的人”。习近平与特朗普会面时再提出“太平洋很大,能容下中美两个大国”的论调,要与美国平起平坐。经过数年在经济上继续中高速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确实已经具备向美国挑战的底气。特朗普推行“美国优先”,退出TPP与巴黎气候公约,从多边主义回到双边主义,不但放弃了制订国际贸易新规则的主导权,更主动放弃了在自由民主价值观、媒体实力、经济全球化及人类共同利益等软实力方面的优势。其直言不讳的“唯力是视,唯利是图”与中国各种甜蜜说辞形成鲜明对比。特朗普在东亚之旅继续大力鼓吹其“本国优先”政策,与习近平在APEC上主旨为自由贸易的发言相比,特朗普显然没有在东亚这个依然强调全球化的地区获得掌声。

不过,习近平不是没有对手。在习近平连任中国最高领导人之际,几乎同时,安倍晋三领导的自民党在10月22日的国会选举中大胜;11月1日再次当选日本首相。这意味着,他可能一直执政到2021年,超越其外叔公佐籐荣作成为战后任期最长的日本首相。日本政权的长期稳定,对日本与东亚局势有深远影响。

安倍继续执政意味着日本在大东亚事务上继续推行两个政策:第一是构建“更紧密、更平等”的日美同盟关系;第二积极平衡中国在大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特朗普对前者没有太大阻止,还巴不得日本肩负更大责任,安倍与特朗普好得出奇的私人关系也帮助了安倍的议程。在日美联合声明中,安倍提出“在坚固的日美同盟下,与特朗普总统一起,我将扮演一个维护区域和平与繁荣的领导人角色”,自信语气前所未见。

2017年11月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邀请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赤坂宫检阅仪仗队。
2017年11月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邀请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赤坂宫检阅仪仗队。

日本能否做到这点,视乎日本的经济政治外交潜力能到达哪个程度,也视乎日本的战略设计。安倍在前几年推出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新政策,包括“俯瞰地球仪外交”、“自由与繁荣之弧”、“亚洲民主安全之钻” 、“非洲新战略”及“印度洋—太平洋战略”等。核心都是要把印度拉上美日澳的阵营。

日本在二战中把包括中日朝韩蒙的东亚、东南亚、印度、澳大利亚与西北太平洋岛屿等地区称为大东亚。虽然这个名词由于二战的原因声名狼藉,但其地缘政治上的合理性到今天还适用。它也是现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核心区域。虽然作为一个地缘政治概念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出现大约有十年之久,从四年前开始,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官方才陆续开始用此词语。在奥巴马时代,美国还主要关注“西太平洋”或“亚太”,印度不是被单独讨论,就是作为亚太区域的外围。直到今年6月底莫迪访美时,美印联合公告才正式用上这个词。

10月18日访印前,蒂勒森在CSIS作报告,宣布不会从“中国对国际规则的挑战下退缩,也不会坐视中国破坏邻国主权与损害美国及其朋友的利益而不顾”。26日,蒂勒森在与印度总理莫迪会面时,提出“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之说,并支持印度扮演“领导强权”。蒂勒森发言中还强调,从明年开始,与印度设立2+2交流机制,又专门提到高兴看到“互相紧密的伙伴日本”加入印太地区合作。现在日本与印度之间,日本与美国之间都存在2+2交流机制,这说明美日印三国的合作已经明确。美日联合声明里面,特朗普提到了印太区域,最终确定日本主推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正是美国的新东亚政策。印太区域战略概念的成型,标志着印度在美国的外交版图上地位空前提高,也是整个大东亚地区新一轮整合的开始。安倍对此的推动功不可没,以后还必将在此新战略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日本底气并非只依赖美日同盟与印太区域战略,特朗普东亚之行最大的看点与“惊喜”都与日本有关。

首先是TPP的进展。虽然特朗普上任后第一时间退出TPP,但对安倍来说,TPP还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安倍的推动下,除美国以外的11个TPP伙伴国还继续推动没有美国的TPP谈判。11月1日,新西兰谈判取得突破,各方基本谈妥。在APEC会议上,11国宣布“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的核心要素已经达成共识。除了经济因素,日本推进TPP有两层外交意义:第一,可以充分利用奥巴马遗产,首次主导一个多边性的国际协议,推进日本的政治影响力;第二,特朗普退出的是原先的TPP协议,但不排除以后重新谈判加入的可能。日本主导的CPTPP若能成功,以后与美国的谈判中将会有很大的议价能力。这些都是促进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的重要标志。

第二个惊喜是习近平与安倍在APEC会面,宣布双方要改善关系,推动两国战略互惠关系向前发展。习近平在与安倍的握手照中也不再一面苦相,这标志着中日经过钓鱼台危机后五年的紧张关系可望告一段落。

与此前剑拔弩张相比,这显得有点“反高潮”,但并非不可理解。通过钓鱼台对抗,习近平与安倍都推动了自己的议程。习近平依靠对日紧张气氛(与南海因素),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掌握军权,为自己一统权力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中国的海洋扩张制造借口。安倍则依赖与中国对抗(与朝核危机),得以长期执政,推动修改和平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在美日同盟中日益取得平等地位,让日本迈向政治大国。到了今天,各自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自然可以重新构建新的中日关系。

可以预期,缺乏整体大东亚战略的美国在未来一段时间,虽然继续保持足够的影响力,但已经开始逐渐失去主导东亚政治的能力。在美国相对淡出的背景下,东亚在以中国为一方,绑紧美印的日本为另一方,互相制衡的推动下,将迈向一个新平衡。

(黎蜗藤,旅美历史学者,哲学博士,近年专注东海与南海史、国际法与东亚国际关系)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3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充了会员还是不能看全文啊说道:

    充了会员还是不能看全文,无法评论

  2. “日本諸島的CPTPP若能成功”,应该是日本主导

    1. 謝謝指正,已經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