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我们的教育是以爱为名的毁灭吗?

“死亡,也是完全无奈之时对成人独裁霸权的终极抗议。”

“不用找我了,那就是我。”

仅开学两周,港台两地便连续出现青少年跳楼自杀的案件。9月6日早,台湾一名15岁的吴姓女生在留下这封遗书后,从自家住宅楼顶跳楼身亡。这个即将就读北一女(大台北地区最顶尖的女子高中校)的女孩,书包里还放着一本空白的新生手册。据悉,当事女生的父母均为医生,姊姊也在北一女读书,女孩曾表达希望就读师大附中,但在父母期望和要求下仍选择北一女。

在此前一日(9月5日),香港16岁被称为“小发明家”的文姓男孩,被发现在其住所楼下的一辆货柜车中因坠楼身亡。出事男孩左手有先天缺陷,但成绩优异且多次在科技发明赛中获奖。在留下一封希望父母不要责怪的信后,选择坠楼结束自己的生命。

据港大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数据,去年香港24岁以下的青少年自杀案共有69宗,其中最年轻死者仅10岁,15至24岁的青少年自杀率也较前年略增。此前也有调查指出,香港过半数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状,台湾则有近1/3的孩子有情绪困扰。

近年社会不断见证学生自杀,而此前,一款名叫蓝鲸的自残游戏也曾在大陆青少年学生间流行并传至香港,其后渐渐消散,但仍有学生在此过程中走向了这款游戏的终极任务——自杀。由于热点的不断涌现,学生情绪及心理问题似乎从未消失于公众关注的视野,然而,为何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却总是无解?在圆桌话题中,端的读者们也分享了一些他们的个人经历及看法。

他们曾这样走过:“当我因学业而寻求心理咨商师帮助时,导师居然劝退我”

不久前,以学童自杀为主题的电影《考试‧社会》在香港本地电影人自发举行的首届“坎坷影展”中获“最勇气可嘉奖”,刚刚考完DSE的导演姚景曦根据自身经历与感受,将其小学时因考试压力撰写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希望以此唤起社会对学童自杀议题的关注,并让那些和曾经的他一样有情绪困扰的学生明白他们不是在独自面对。在圆桌评论区,也有许多读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JEREMY8:我在上初高中的时候身边有好多同学因为课业升学压力都出现心理问题,作为唯一负责人的班主任都是充耳不闻,只看分数。

泡沫:我的感受:死亡(极端的绝望下的选择)也是完全无奈之时对成人独裁霸权(对,就是这样)的终极抗议。

joannagao:大学读的是文组冷门科系,许多人都是指考分发,为了进这所学校先,再转系。有个同学的妈妈在放榜的那天直接对女儿说,读文组就是要读法或商。

父母对子女一定有期待,但“一定要当医生”、“一定要考上台大”、“最好考公务员”,听起来都蛮烦的。

也有同学不给爸妈看志愿卡,他觉得爸妈付钱就好管那么多干麻XD

Hayleyto2:最让人苦恼的莫过于不能坦诚地向亲近的人展露自己的内心,隐忍内心汹涌的悲伤,在人前强颜欢笑,无人理解。

一般的人,比如父母,很容易将“抑郁”的情绪归咎于个人的选择,比如他们会对你说,你为什么这么想不开?想通就好啦。在他们眼里,不开心、抑郁是你自己“选择”的生活状态。因此他们的安慰常常流于表面,或者更加戳中你的痛点。

相比起向父母寻求安慰,我自己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写日志和自己聊天,希望通过更了解我自己,接受我自己真实的情绪来帮助自己。其实我真的很希望心理健康能够受到更多人的重视,不要再污名化“抑郁症”,不要抵触、抗拒心理治疗。

烈阳:我曾经在一个香港名校就读,校内设有心理咨商师,然而就在我因为学业而寻求咨商师帮助的时候,导师居然劝退我。据她所说校内咨商师一切都会跟校长及学校高层分享我们商谈的一切,我会将“小事情搞大”,她会被学校找麻烦。看到老师关心自己的“官运”甚于学生的身心灵健康,我毅然决定转学,回台自行就医。

说实在的我们校内心理咨商师除了没天穿著jimmy choo 美美的婀娜多姿的上班也不知道请来干嘛的。有这资源还不让用也是很好笑。

一卓:我想大概但凡这个世界让人觉得值得留恋的比想要逃避的多一分,灵魂就不会轻易和肉体告别。

以前交往的一位姑娘会有轻生的念头,我只是一味针对生活有没有意思与她讨论,却一点明亮的结果都没有。

现在我觉得有时不必特别劝导情绪不好的人,或许陪伴着去度过轻松愉快的一天,让ta知道有你在乎ta,情绪和力量就会回到ta身上,这时你就可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了。

非常遗憾姑娘已经觉得自己这样的状态不适合过有伴侣的生活了,我希望她的心还没有完全闭合,希望自己还可以去陪伴她,给她生活带来一些值得留恋的意思。

抱歉说了许多不那么关联的事,我想如果老师或是父母,甚至是同学朋友能够去理解想要离去的灵魂,能够让其感受到值得留恋的美好——而不是忽视了日常里ta发出的消极信息——的话,想来ta应该会重新露出快活的微笑,和我们一起度过这短暂且单向的人生吧。

时间就是代码:我作为一个学生的感受就是:

×学生压力大 来自父母的关于学习的压力是最主要的。

×没有人可以述说 大部分学生不愿意相信任家长和老师,但是同龄人对很多东西都没有经验,很多心理上的问题没有人来解决。

×青春期情绪不稳定 人生经历少,在面对一些困难的时候会有一些极端的想法。

海豚花:因为在我们无助时,没有人可以靠近我们的心灵。我们不被允许发出求救声,求救在旧社会眼里是羞耻的,是自己的错误才需要求救。

长辈教我们成为社会标准应有的样子,不允许我们悲伤,不允许我们追寻自己,从浅的课业问题到霸凌、家庭暴力、性侵害甚至其他问题时,社会没有人会向我们伸出手,甚至谴责我们是我们的不对。

我们已经丧失了求救的能力,已经无法信任,不觉得活著能看见希望,最后选择一了百了。

最让人苦恼的莫过于不能坦诚地向亲近的人展露自己的内心,隐忍内心汹涌的悲伤,在人前强颜欢笑,无人理解。

By Hayleyto2

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死也许是他们认为自己唯一可以控制的事”

据台湾媒体报导,前文中提到北一女新生,在出事前一直是父母的骄傲。吴母曾常将两个女儿的文章分享至脸书,获得不少亲友赞赏。然而,在一张蚊子和兔子的素描本上,这个出身菁英家庭的女孩却写下:“蚊子的世界里没有分数,没有考试,蚊子妈妈会骂蚊子小孩吗?”

Max8:往往外界的评论是,ta怎么不想想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有多伤心,而忽视这个孩子本身可能遭受了很大的困境或者心结,但是父母却没有去尝试了解。哎。

yuan0:因为大人们长大了,就忘记自己也曾经是孩子了。我所认识的大部分的大人沟通都沟通不了,何以进入孩子的内心?

墙奴:“教育”并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就算关心,也是一种无知的关心,所以面对这种事只能无能为力。

Kitbearis:教师和家长太过于关注“升学”,好的文聘是就业的敲门砖。要求大部分人按部就班,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选择有用的,而不是兴趣。家长不能尊重孩子的选择,更不要说去聆听你内心的声音。我们没有权利去选择自己是否要诞生,但希望当我选择死亡而不要受到谴责。

Michele:华人世界的家长喜欢把小孩变成他们期望的样子,而不是小孩想要的样子。当这两者出现冲突时,孩子和父母在很多方面是不对等的。因此很多时候孩子只能无奈接受父母的选择而非自己想要的选择。可是这终究不是一种平衡的关系,压力只会慢慢累积。当压力超过临界点,那爆发出来的结果是很可怕的。

9_9OOps:如果他们觉得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人生,那死也许是唯一可以让自己控制的事。

以我的观察,香港的父母和家庭对子女的控制简直令人发指。看到那些假借爱和“值得自豪的华人家庭价值”剥削子女的父母,简直都觉得他们不如立刻去死。这世上没有哪个子女是求父母把他们生下来的,从生产时经历的痛苦和危险到养育子女,全部都是父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或者说收拾自己搞出来的烂摊子)罢了。都说家庭可以为其成员提供最后的避风港,有时候家里和养着活人的棺材也没区别吧。

zwjer:@9_9OOps:我认同你的观点,我记得奥地利作家伯恩哈德在《原因》中说到,我们的生育者把我们生下来之后,就以及其愚蠢的方式对待我们。现在也是这样,以爱之名,以为你好之名,有多少人被残害阿,毁灭了他们的一生。

Ernie:别再说什么“大人们都无能为力”、“该怎样走进这些封闭起来的年轻灵魂”了。这些大人总是手持著利刃抵著学生喉咙,逼著学生将自己梦想关入心中牢笼深处,而不自知。将各种恐怕连自己都无法承受的压力,包装成“这都是为你好”的美丽糖衣,强迫孩子接受。

Earthwalker:现在的小学、中学教育,是不是在把孩子当“猪”养?

这个问题在利用教育洗脑的大陆,几乎可以肯定。香港、台湾的教育也有这样的问题吗?假如在教育里用高分和低分比较两个学生,且认为高分就高等;假如教育认为科学家、管理人才这些职业比农民要高等,或认为有能力的人都要争取做科学家、医生、管理人才等而不是农民,那么这个教育就是在把人当猪养。教育在为现行的低级的、丑陋的社会架构服务,而非真正重视单个的人。每个自杀都有特殊的原因,但当自杀成为现象,可能要到更大的环境去找原因,可能不是自杀错了、不是教育错了,而是更大的环境本身有问题。在错误的土壤无法长出完全“正确”的生命。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不同的使命,不同的节奏,社会如果强行要求个人的生命为社会的固定程序服务,摩擦冲突在所难免。

mint:”为什么你不能好好面对?”

“你怎么连这一点小挫折也不能忍受?”

“你的负面情绪只会让别人不快乐。”

当这些话说出口时,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是社会上的负担,进一步的让他们想离开这个世界。让他们陷入忧郁情绪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只有学业压力,或是被霸凌,倒不如说是导火线,长年累月导致的结果。当然也有因为重大打击致使他们陷入绝望。

如果他们身边有家人朋友理解,或许不会走上绝路。让他们感到”这个世界不需要你”的悲伤情绪,恰恰是有些网友的刻薄言语,同情他们的人很多,可是,对一个心灵受创的人而言,污名化的标签正好刺痛了他们,加上身边的人不理解,再怎么解释都没有用。于是他们从”不快乐”走向”轻生”,可知他们有多么绝望。

我记得奥地利作家伯恩哈德在《原因》中说到,我们的生育者把我们生下来之后,就以及其愚蠢的方式对待我们。现在也是这样,以爱之名,以为你好之名,有多少人被残害阿,毁灭了他们的一生。

By Ernie

kevinshencm10:“我们该怎样走进这些封闭起来的年轻灵魂?”当你在这样说的时候,他们所在的环境正时时刻刻的逼迫著他们。

老师并不知道要怎么处理学生情绪,因为他们没有经验;“有经验”的人当上老师也不太常见。若老师不理解到自己并没有经验,就只会冒出“伤心也是一天开心也是一天不如开心过”这类的“建议”而已。

小学、中学、高校的学生随时都被当作是没有能力的人,这就开始是种压迫了。

ravings:先停止说“自杀不能解决问题”这种鬼话吧,会走到自杀这一步,就是已经没办法解决问题了,或是已经放弃解决问题了。所以不要再说这种像是在责备“你只是不想解决问题”,徒增压力的话了。自杀不能解决问题?可是可以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啊。

日本的青少年自杀问题也相当严重,2016年就有300位18岁以下的孩子自杀。大致原因有“跟父母关系不好”“家里的管教、责骂”“罢凌”“跟同学相处不好”“课业压力”“对未来的烦恼”而9月1日是日本青少年自杀率最高的一天。9月1日是日本第二学期的第一天,因为罢凌或其他问题不想去学校的孩子会在这天自杀,这天的自杀率比其他天多出3倍。

而对此日本各团体的应对是“不去学校也没关系。逃走也没关系”

先逃吧,而身边的亲友们,告诉他们逃跑也没关系,陪著他们一起逃吧。从压力源旁边逃走,就有机会看到不一样的路。先活下比什么都重要。

如何驱散这些年轻人心头的阴影?

有调查称,逾九成的香港中小学教师在面对学生情绪问题时出现困难,如没有空闲与学生交谈、欠缺相关知识技巧等。一面是社会对教育系统内部给学生压力过大、心理教育缺乏的指摘,另一面又是为人师与为人父母的无奈和困惑。面对这些年轻却郁郁寡欢的心,我们该如何帮他们挥去心中阴霾?

Rennechon:症结究竟在哪里?我们不懂、不清楚,事发之后找不到原因,只知道这个孩子很好,那个孩子很好……好好的怎么就自杀了呢?只在脑子里想,是想不出答案来的,不如尝试看见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感受,并带着善意接近。

kevinshencm10:我花了不少时间思考我到底干嘛活著,也想过如果某些事情就是这样的话我干脆死死算了,最后我的结论是说死亡是错误的,因此任何说没有资格活下去什么的都是错误的;这大概只说服的了我自己。

想清楚生死观大概肯定是有帮助的,因此从不再忌讳谈论死亡开始大概会有帮助。

rjplanet:我觉得大部分人都迷失了,才会选择放弃。为什么会迷失?简单地想吧,每个人都本来有著尊贵的灵魂,但当生处在世,当自己的思想得到打压或是得不到关注,思想灵魂站不住脚,就会出现“我为什么会出世?这世上何必有我…的念头”;做不了自己,做谁呢?干嘛呢?很多人帮不了忙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有些人我们帮不上,但学会尊重,关心及包容,起码可以令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也不觉得被忽略,或是看轻。社会上或是家里,校园里,多了爱便少了恨怨。

FunPi:作为一个学生和一个孩子,从我的角度看,我觉得首先学生必须要学会如何deal自己的路,接受它;其次才能往自己想要的方向走。因为生活有时候不是会我们想要的那样的,无论是家长和背景都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但是我们可以去接受它。

第二是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自己选择的事情我会更在意、有更多的积极性,而不会被推着往前走,失败的时候也不会有怨。我做了自己想做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无论如何我看到自己想看的这条路上的风景。

第三其实有时候,野心是个好东西。对生活有野望、有愿景和期待,对自身的好感度越来越高,才能越来越珍惜自己。说的白一点就是自恋,学会珍惜自己的人,也就不那么容易想轻生了。

第四的话,还是老生常谈的,学校的心理老师,学校真的需要有这么个专业的地方可以梳理和引导学生的情绪,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顶住压力的,每个人的际遇都不一样,有的人需要成长的时间。

Earthwalker:改变社会的架构可能难而且慢,有没有可能从个人或教育着手改善问题?教育为社会服务这个目的目前无法改变;让每个学生都享受的专业、高水平的教育,受限于教师的水平、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学生及其家庭自身的情况。

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走出来,给他们更多的道路更多的选择。自杀常常是因为无路可走,只好走这条不归路。常常遇到一个问题是,家长和老师让孩子不要做什么或少做什么,他们是对的,但他们没有指明做什么更好,导致孩子无路可走。所有参与教育的人,都要思考有没有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并给予选择的自由。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2389-2222

台湾:自杀防治咨询安心专线0800-788995

中国大陆:防自杀热线400-161-9995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5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高中是本地著名的「考試工廠」,每幾年都會發生學生自殺事件。最近的一次,一個女孩因為父母拒絕了她在高考前夕「去北京參加寫作比賽」的請求,在無人的夜晚,在教學樓跳下。後來,閉路電視片段流出,小小的身影爬過欄杆,坐在欄杆邊,停留了五秒,然後永遠地消失在黑暗中。我永遠無法想像,在那五秒中,她在想什麼。

  2. 抗议?无效
    准备挂掉的时候应该带些人走
    咱们换个地儿继续扯皮

  3. 希望端傳媒可以將這篇文章開放給非付費讀者閱讀,這樣的內容應該給更多的「家長們」看到

    1. 感謝讀者的喜歡,「廣場」欄目的文章均為非付費,歡迎讀者轉發支持,當然也希望能多多支持我們的深度文章^_^

  4. 很高興端傳媒在首頁上引用了我的評論。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Albert Camus說:「真正值得討論的哲學話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每當出現了一起自殺事件時,我們都應該反思。社會的撕裂,世界的不公或許要比我們想像得要嚴重得多,而我們自身也可能不知不覺地參與到這一過程之中。對於中國大陸的教育問題,人們也有很多反思,但很多都侷限於教學方式是否過於僵化、以至於扼殺而不是培養學生的能力這個角度。這當然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但另一個同樣重要的話題卻常常被忽略,那就是成人(包括父母和老師)的態度。在成人中心主義氾濫的世界中,學生的尊嚴和自由又有多少人關注呢?中國大陸有相當多的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可以通過讀書而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但是他們真的有權利以自己的意志而強行左右他們的孩子的生活嗎?世界不是只有一個維度,成功也不是只有一種定義,那麼只要他們的孩子選擇的不是危害社會的道路,為什麼不放手讓他們選擇,實現他們自我定義的人生的意義(而不是父母所強行定義的人生的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