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张君玫:美国白人至上游行,种族和性别的交织政治

白人至上主义者认为,反抗白人民族主义的白女人不仅是叛徒,如果不能帮忙生下尊贵的白色人种,也是对民族毫无贡献的废物与荡妇。
族群政治

8月12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Charlottesville)的致命事件,再度引发了许多关于白人至上主义的讨论。

铜像的政治

事实上,这并不是白人民族主义者Richard Spencer第一次在夏洛茨维尔市号召火炬集会。早在5月13日,他们就在当地举行了第一次的火炬示威。起因是夏洛茨维尔市政府投票通过移除当地的李将军(Robert Edward Lee)雕像。李将军是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中的知名南方将领,后来成为白人优越论者的历史英雄之一。除了李将军铜像之外,在当地要移除的,其实还有另一尊同为南方将军的石墙杰克森(Stonewall Jackson)铜像。

有趣的是,这些铜像的兴建是在南北战争结束近半世纪的1920年代初,后来也都在1990年代末被列入“国家史迹名录”之中。根据相关计算,全美有31州拥有南方联邦纪念碑,数目将近一千座(注一),几乎都是在20世纪兴建,其中35座甚至是在21世纪才新增的。而这些州当中,也包含许多实际上并没有参加南北战争的州分。令人纳闷的是,何以在南北战争结束那么久之后,美国依然持续出现这类代表反对解放黑奴的纪念碑。

Richard Spencer在5月13日的火炬集会中说:“我们不会从公园中被移除。我们不会从这个世界中被移除。白人是有未来的。我们会有一个拥有权力、美好和表达的未来。”这段话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凸显出“白色种族”在面对这两个世纪以来的平等与多元意识中的焦虑。

关于这类铜像和纪念碑是不是应该移除,其实跟台湾的蒋介石铜像争议类似,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比如,弗吉尼亚州列治文市的市长Levar Stoney认为,那些纪念碑和铜像可以保留,但必须加上历史脉络的说明。尽管身为黑人的他,看到那些纪念碑,内心其实是刺痛的。在这次夏洛茨维尔市的致命事件之后,列治文市也和全美很多地方一样举行了哀悼和团结的活动。

看来,在南北战争结束一个半世纪的现在,美国的种族转型正义也才真正开始。

种族位阶论

白人至上主义,更精确来说,是一种白人优越论,亦即主张白人是优于其他所有肤色人种的种族论。这样的信念直接承接了19世纪的种族阶梯论。在政治上,白人优越论者进一步发展出所谓的白人民族主义,除了主张白人是一个独特而优越的人种或种族(race),更强调白人文明(white civilization)正遭受来自其他低劣种族的侵犯和危害。透过这样的论述,他们得以在当代社会中把自己定位成“白权倡议者”(white advocate),而非种族歧视者。

关于白人或白种人(white race)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乃是一个历史研究的重要议题(注二)。基本上,从欧洲白人往外扩张,大规模接触到其他不同肤色的人类开始,白种人的历史建构就开始了。白人论述的核心始终在于合理化种族压迫和社会控制,并和奴隶制度的维系和正当性有密切的关系。简言之,“白人”的概念乃是几百年来种族压迫的产物。因此,在美国哪些人可以算是“白人”,并不是不证自明的,而牵涉到不同时期的移民历史和种族关系。许多历史学家和社会学者都强调,要了解白人优越感的根源,就不能不正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体制。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学者主张应该探究美国经济发展的奴隶制基础。

无论是白人至上、白人优越或白人民族主义的命名与标签,都指向了同一个行动取向:白色种族(white race)的优越,彰显白人对文明的独特贡献,并强调种族在本质上的阶序差异(hierarchical differences)。这套阶序差异所置换而遮掩的,一直都包括不正义的阶级体制。当代许多活跃于网络的“白权倡议者”不乏以学者姿态出现(比如Jared Taylor),引述各种科学资料,包括种族和智商的研究,来论证不同人种在智能和其他文化能力上的根本差异。

当知名的生物分类学家林奈(Carl Linnaeus)在1758年在《自然系统》一书中描述了所谓的“欧洲智人(白色欧洲人)”、“亚洲智人(黄色亚洲人)”、“美洲智人(红色美洲人)”和“非洲智人(黑色非洲人)”时,他的用语几乎完全符合人们至今熟悉的刻板印象:白人金发碧眼而睿智创新,黄人阴郁贪婪而傲慢苟且,红人粗犷奔放而顽强好斗,黑人则性征夸张而疏懒被动。在我们所处的当代社会中,这些数百年延续下来的种族印象依然可见于通俗文化中。这些种族化的刻板印象,就如同性别化的刻板印象,依然持续喂养着白人至上主义和男性优越论。

2017年8月11日,新纳粹主意,白人至上主义等极端右翼团体的支持者参加在维珍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举行的火炬集会示威。
2017年8月11日,新纳粹主意,白人至上主义等极端右翼团体的支持者参加在维珍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举行的火炬集会示威。摄:Samuel Corum/Anadolu Agency/Getty Images

白人优越论、右派保守主义和家庭保种价值

事实上,白人至上主义和男性优越论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正如我们在媒体影像中所见,在夏洛茨维尔市和其他白人民族主义者集会中,男性几乎占据压倒性的多数。当然,这并不是说白女人就不会是种族歧视者或白人优越论者。透过社交媒体,我们也曾经看到许多白女人在公共场合以种族歧视的话语攻击其他族裔的人。但我们同时可以观察到一种巧妙的性别分工。在今天白人民族主义的政治中,白男力量的展现似乎是一个重要戏码,延续了传统三K党白男人半夜挥动火炬集体出猎,凌迟那些疑似觊觎他们的白女人的黑男人。除了南方联邦旗、三K党旗和纳粹旗帜之外,他们的聚会也以挥动火炬的方式来模拟以前的三K党。

这次在夏洛茨维尔市的火炬集会称为“右派团结”(Unite the Right),展现出来的价值观是传统白人社会的种族阶梯和性别秩序。在致命事件中,来自俄亥俄州的20岁青年James Alex Fields Jr.开车冲撞一群和平游行的反面示威者(亦即为了抵制白人民族主义者的“右派团结”),造成19人轻重伤,并当场杀死了32岁的当地白人女性Heather Heyer。隔天,右派报纸登出了一篇羞辱死者的文章。文章形容死者是一个“肥胖、没有小孩、对社会毫无贡献的荡妇”。此外,很多右派在留言中讲性别歧视的风凉话,等级差不多是台湾的母猪教徒。从中可以看出白人男性沙文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对女性反抗者的深刻敌意。

白人优越论、右派保守主义和家庭保种价值是息息相关的。在这一套价值系统中,如同许多意在富国强兵的民族主义论述,女人的社会位置是无法脱离异性恋传宗接代的家庭设定的。尤其当白色种族的本质优越性是所有价值的核心时,如何在血统上守护并延续白色优越,让白色文明得以生生不息,当然就是最重要的课题。也唯有从这个脉络,我们才能理解何以右派媒体会写出堂而皇之的性霸凌死者的文章。

女性主义的生殖政治

康有为在清国末年(1901)写成的“大同书”中,关于种族的论述是一个有趣的例子。在当时盛行的种族颜色位阶论的架构下,康有为构思着人类种族的未来,提出让上层种族女子和下层种族男子配种以改善种族特质的乌托邦。女子在此不仅是生殖的工具,也是种族进化的重要媒介。当然,在“去界”的种族理想中,康有为的论述是和白人至上主义者对立的,但在对女体的生殖想像中是一致的。

在女性主义的生殖政治中,个体和集体的拉扯是最核心的轴线。西蒙波娃在《第二性》中直言,怀孕是人类物种对女性个体的侵犯。她对怀孕的负面态度也招致许多女性主义者的批判,认为忽略了女体最重要而独特的功能和能力,甚至复制了男性主流价值的厌女倾向。在女体的思考和政治中,如何看待女性生殖功能始终是棘手的难题。当女性主义理论企图强调女体优势,包括生殖能力和关怀取向时,也很容易招致另一种批判,认为把女体本质化,或是把生殖设定为女性的核心能力,也同样复制了数千年来男性限制女性活动的借口。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生殖力的争议点并不限于人类普同性和女性独特性的张力,也涉及不同种族和文化经验的脉络。比如,在美国第二波女性主义中,强调女性个体发展和批判父权家庭政治的白人中产女性主义论述,便遭致了稍后来自黑人女性主义者的批判。黑人女性主义者认为这些个体主义的论述忽略了美国社会中黑人社群的性别生态,尤其在黑人男性承受来自种族歧视体制的暴力排除和压制时,黑女人往往在社群中扮演着维系家庭的重要功能。显然,过度强调个体发展的女性主义理论忽略了个体发展的资源和条件,同时也忽略了弱势族群和社群中差异而复杂的性别生态。

结语

对于21世纪的我们来说,19世纪流行的种族颜色位阶论看似遥远,却从未远离。在当今讲究多元的全球社会中,种族位阶论并未死去,反而依着不同地方的历史脉络而展现不同的变形样貌。在美国白人民族主义的论述和作为中,白人不仅用守护民族和文明的姿态保持了种族位阶论,也同时正当化了对于女性生殖力的集体占有和民族主义意涵。反抗白人民族主义的白女人不仅是叛徒,如果不能帮忙生下尊贵的白色人种,也是对民族毫无贡献的废物与荡妇。在这次是不幸事件中,死者Heather Heyer所承受的不仅是种族主义的恨,更多的是男性民族主义者对他们不听话的女性的恨。

但在抵抗这种强势民族主义或其他集体主义论述对女体的占用中,我们也很容易落入中产阶级个体主义的陷阱,正如上述黑人女性主义批判所指出的问题。美国女性主义理论在近年强调的“交织性”(intersectionality)概念,正是由于在批判与抵抗各种社会不正义的途径上,不仅往往必须处理许多不同向度的压迫,也涉及了个体和集体层次上的利益冲突。在这次的种族冲突事件中,透过一个白女人的死,提醒我们,不要忽略了种族政治中的性别化体现经验。

(张君玫,东吴大学社会系副教授)

注一:铜像数量不同统计说法不一,可参考:Confederate monuments, more than 700 across USA, aren't budgingThe Stubborn Persistence of Confederate Monuments

注二:Theodore W. Allen, 1994, The Invention of the White Race, Vol.1: Racial Oppression and Social Control. London: Verso Books.

Theodore W. Allen, 1997, The Invention of the White Race, Vol.2: The Origin of Racial Oppression in Anglo-America. London: Verso Books.

评论区 7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1. 我后悔为此文章付钱。

  2. 种族冲突为表象,实际是停止学习的人跟疯狂发展的世界之间出现了距离。赶走移民不会让这些人有工作,因为现在的工作他们不会。
    大多数排外的人自己连个简历都不会做。

  3. 大陆也有人提倡汉族高贵论。跟白人至上主义的思维是一样的。

  4. 人的眼界是很大部分受限於他所處的時代價值觀的,能超越的只是少數人,而能夠在當時價值下依然做出後世覺得正確決定的人,就已經可稱偉人了

  5. Lincoln雖然簽署了《黑奴解放宣言》,但仍然會對黑人有看法,如果活在當代一定會身陷不「政治正確」的漩渦中。

  6. 管你什么颜色,一旦进入极端,都是乌合之众。

  7. 不要把南北戰爭和解放黑奴直接畫等號,沒有一刀切的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