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夕岸:从反女权到新朋克,另类右翼运动如何发家?

反对另类右翼的人们,必须承认自己在策略上的落后。
在被遮蔽了多年之后,我们终于冲破算法与超链接的迷雾,目睹了世界的四分五裂。图为将二维码打在一名使用电脑的人身上。

去年八月,曾经的民主党人,如今的特朗普支持者 Andrew Torba 创办了社交网站 Gab,它很快成为美国另类右翼运动的新大本营。九月,我用假名和备用邮箱申请了一个帐号,意外获得批准。大选后,各大右翼论坛的访问量开始井喷,Gab也不例外。我也得以借此观察另类右翼运动 (Alt-right Movement) 的线上话语和动员结构。

虽然另类右翼这个词出现时间不短,但知道他们的人还是非常少。去年末的调查显示54%的美国人完全没有听过这个概念。其次,即使有所耳闻,人们对此也常识简单化理解,认为另类右翼就等同于极右翼 (far right),就是复兴的3K党、新纳粹。

事实上,另类右翼运动与互联网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它的崛起象征着网络政治极化的新型态:一是粉丝亚文化,黑客文化与右翼政治间的界限被打通;二是网络极化从早期部落化,到社交网络时期的集中化,再到今天,因为主流媒体信誉的滑坡而再次走向部落化。

另类右翼运动如何发家?我们又有哪些普遍误读?

另类右翼运动,从反女权文化开始

“光头党大部分是信息素养低下,受到暴力和部落仇恨驱使的傻瓜。另类右翼们可聪明多了,所以左派才这么恨他们。”——Milo Yiannopoulos

“另类右翼)”这个词最初由白人至上主义者Richard Spencer于2008年提出。他主张21世纪的国家要由欧洲人和在美国的欧洲后裔主导,而另类右翼运动,就是重燃欧美白人身份意识。作为极右智库国家政策研究所(National Policy Institute, NPI)的负责人,他最出名的亮相是一段网上疯传的视频:他在NPI总部发表演讲,底下听众纷纷以纳粹礼庆祝特朗普当选。


然而,用Spencer和NPI的理念来代表整个另类右翼运动,容易让人忽略他们的动员方式。另类右翼运动在实践层面则更像一种松散的,策略多元的社会运动组织。或者说,另类右翼绝不是只靠着宣传白人至上主义就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首先,另类右翼运动与各种互联网反文化间一直有着很深渊源,它尤其和缘起于4Chan/8Chan论坛的反女权运动脱不了关系。

从互联网诞生开始,女性在数字空间的文化生产中就处于绝对弱势,线上的反女权运动也从没有停止过。发展到今天,它已经成为了一大批网站和博客组成的大联盟,统称做 Manosphere。其中最著名的符号就是“吞下红药丸”和“蓝药丸”的比喻。在这套话语里,吞下红药丸,就如同黑客帝国里的尼奥,得以看到真实的世界:一个男性身份受到威胁的世界。

如今很多另类右翼运动的核心成员就脱胎于这场号称女性腐蚀了当代文化的仇恨运动。另类右翼也直接借用了红药丸的概念,邀请更多白人男性加入。Reddit 论坛下专门就有板块叫 The Red Pill 和 The Red Pill Right。在这里,你既可以找到男性权利的拥护者,也可以发现不少另类右翼的支持者。这两个论坛,加上 The Donald 分论坛,是极右翼最常逛的社区,有很多共享的用户。

另外一部分另类右翼社区的成员,与其说对弱势群体有着恶意,不如说只是一群“反文化宅男”。他们借用了反女权运动的流行说法,称自己为被主流社会男权文化抛弃的贝塔男性(Beta Male,“没种”的男人)。而目前需要做的,就是一场 “Beta 革命”,既反对女性,也反对一切固定的,物质导向的男性权力。男性气质的表现不再是身体的,而是精神的,是能够通过数字空间展现权力的个体,比如黑客,极客,游戏设计师等。

从这个角度,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作为公开同性恋的 Milo,可以成为反政治正确的先锋。并不是所有反女权的力量,都倡导传统男性气质复兴,并不是所有对男同的支持,都可以成为左派的资源。当外界批评Milo歧视少数族裔时,Milo就常常以自己是同性恋,又有无数黑人男友作为挡箭牌。自由派玩得炉火纯青的身份政治,最后却被极右翼轻易学到了,这真是天大的讽刺。

在此基础上,另类右翼运动逐步复制和演化出非常庞大的概念和文化符号,因而也培育出了极为多元的追随者。这些使用符号的人不一定完全同意另类右翼的所有观点,但他们却共同讨厌一本正经的传媒,政客和左派。另类右翼在此共识之上建立了有力的口号:保守主义才是新的朋克 (New Punk)。这种理念成功地把右翼和迷群文化衔接起来。

这两年,另类右翼又有了自己标志性的传播武器:悲伤青蛙(Pepe the Frog)。关于这个标志的来龙去脉,已经有不少中文文章介绍。总之,这只绿青蛙本来的搞笑意义,如今已经被仇恨意义所取代。另类右翼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对符号意义的接管,其动员力堪称恐怖。这也是多年“地下斗争”历练的结果。

这场不断夺取文化符号的运动愈演愈烈。最近,连育碧游戏《荣耀战魂》和简奥斯汀都中枪了。他们的共同点是描绘了一个族裔单一,男尊女卑的古代世界。右翼并不需要为自己的误读付出代价,他们恰恰要通过扭曲文化产品来进行再创造。

对文化符号的娴熟运用,使得另类右翼比一本正经抵制他们的激进左翼“有意思”多了。比如总是一袭黑衣黑面罩(称为Black Bloc战术)出镜的 Antifa(反法西斯)组织,经常用激进行动,包括使用棍棒打砸物品,焚烧美国国旗来破坏右翼的活动场所。但是由于他们没能创作出广为传播的反抗符号和口号,他们的行动不仅被右翼群嘲,还得不到大部分主流自由派的认同。

不满推特用户政策的川普支持者Andrew Torba创办了社交网站Gab。
不满推特用户政策的川普支持者Andrew Torba创办了社交网站Gab。

左翼的抗争与另类右翼的反击

“我宁可看被克里姆林宫审查过的RT(今日俄罗斯),也不想直接看华邮纽时和CNN。现在必须看外媒才能了解世界了。”——某Gab用户

另类右翼社交网站 Gab 的流行,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一年间主流媒体清缴极右翼言论的结果。推特从去年夏天开始不断删除仇恨言论和发布仇恨言论的账户。2月1日,一直被批评纵容右翼壮大的 Reddit,也终于表明立场关闭了旗下的另类右翼板块。几天后,推特关停了 Gab 的官方推特账户(后来在右翼的抗议下恢复)。而苹果商店则以各种理由拒绝其官方app上线。

然而,每一次自由派的抗议,每一次主流媒体的封杀,都变成了极右翼反动员的契机。或者用右翼们自己的词来说,就是左派的每一次“暴动”都可以 red pill(名词动词用)下一代对现状不满的白人。

由于 Gab 还在内测,大家基本都默认所有人都是另类右翼的支持者。一般用户关注别人,别人也会很快回关注。而 Gab 特别像我当年经历的“推特中文圈”黄金时期,大家惺惺相惜,每一次“敌方”的行动,都让社区更加团结。

Gab 自身的很多设计,也明显是在向另类右翼运动看齐。网站 logo 是一只青蛙,显然是在暗喻悲伤青蛙 Pepe,并借此向所有极右翼喊话:这里欢迎你们。其网站架构结合了 Reddit 和推特的特点,既可以转发评论和贴标签,也可以将一条消息顶起来和踩下去。这样的设计,使得从这两个网站转战来的新用户可以很快上手。

除了将左派的抗议转化为动员动力,另类右翼们还会收集各方证据,来验证自己才是“站在正确的历史那边”的人。这些证据包括:卡斯特罗死了;马丁·路德·金的侄女阿尔韦达投了特朗普;白人为主的爱国者赢了超级碗;推特的营收不断下降等等。舆论常常指责主流右翼和部分特朗普支持者是受到假新闻蛊惑的一群人,但至少另类右翼并不靠此为生。他们提到的新闻确实发生了,但他们只是善于提出其他解释角度而已。

另类右翼不仅仅是美国独有,他们还吸收欧洲的支持者与思想资源。Gab上可以看到大量欧洲用户。通常来说,人们认为左派组织更喜欢结成跨国联盟,但另类右翼似乎扭转了这个趋势。

如果观察另类右翼们常用的标签,在一堆 #MAGA,#RedPill,#Altright里,经常会混杂一个看似乱入的#CulturalMarxism,这是因为不少另类右翼成员早期其实受到了左翼激进理论的影响。而 Reddit 的右翼论坛上,甚至有人在推荐法兰克福学派的作品。在极右翼看来,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对于资本主义文化生产的批判,对认识如今自由派媒体的垄断有着极大的帮助。他们认为自己讥笑的主流媒体(Mainstream Media 被简称为MSM)就是这两位理论家所说的文化工业(The Culture Industry)。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另类右翼运动是坚决排斥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当后来的成员发现文化工业可以解释如今媒体系统时,他们的观点就发生了调整。不管怎样,另类右翼都在积极寻找着自己的思想源头,试图将零散的观点体系化。

另类右翼与美国社运的泛化

“左派每一次阴险的袭击,每一个扔出的鸡蛋,和每一个被暴民追打的特朗普支持者,都促使一代人觉醒。我们不战而胜。”——Richard Spencer 被袭击后发的推特

行动者,甚至社会运动这些词汇,已经不再自带道德光环。如今,只要心怀不满,谁都可以自称为行动者。3K 党前领导人大卫杜克从来都自称“人权行动者”。而 Milo,Vaughn 和 Spencer 这些人也自视为作维护言论自由的行动者,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登上了青年文化的擂台。

另类右翼运动的支持者们的线上表达方式,所推崇的策略,手段,和进步运动的成员并没有本质区别。他们会插科打诨编段子,也会利用推特标签搞动员,和自由派购买《1984》一样蜂拥抢订Milo的新书,也会集体去左派学者的书籍下面打一星

是时候承认这一点了:他们和我们一样生活在赛博空间汹涌的红利里。

甚至,右翼政治的野心家们享受着后发优势:他们得以轻松学习到其他社运分子的策略,再通过流行符号把自己包装成流行偶像般的存在。而又由于另类右翼是个松散的联盟,主要成员们在策略上有足够的灵活性:他们吸纳一切反女权,反移民,反少数族裔,反言论审查,反福利国家,反主流媒体的声音。他们既可以大肆散布歧视言论,又可以辩解说自己只是在捍卫言论自由和西方文明,他们既可以严肃地骚扰攻击他人,又可以在争议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谎称一切只是为了好玩(Lulz)。这种收缩,调试,再进攻的策略循环,保证了这场运动可以稳抓稳打,逐步推进。

主流互联网空间对自由派的友好和对极端言论的屏蔽,已经培养出太多闭目塞听的用户。如果一个人的内容没有被社交网站删除,没有受到网络巨魔(Troll)的围攻,大概永远想不到其他空间存在着另类右翼的踪迹。即使通过传媒报导略知一二,也倾向于认为极右翼们都只是一小撮边缘分子。可正是这一小撮人,正在缓慢地撬动全球政治的庞大版图。

对此,我们不仅需要在线下积极抵抗,更需要在网络文化的层面,一边阻止另类右翼劫持更多的概念和文化符号,一边创造属于自己的Pepe。去年开始,有自由派媒体使用另类左翼 (Alt Left) 的概念,提倡重建一个更加激进和有行动力的左翼。不久前,当右翼们在推特发布歧视性贴图的时候,用户们自发组织起来,用更多的贴图进行了回击。还有用户试图将前些日子风靡FB的垃圾鸽(Trash doves)贴图转化为左翼的象征。但是 4Chan 上的另类右翼显然有着更丰富的线上斗争经验,他们已经成功阻截了左翼,并发将这只无害的鸽子再次装裱成极右翼的神兽。

反对另类右翼的人们,必须承认自己在策略上的落后。我们不能满足于把一切敌人标记为法西斯,不能沉浸于批评几个显赫的人物,不能仅仅将极端用户赶出推特脸书Reddit,不能只在极右翼到大学开讲座的时候前去抗议,而是亟需深入了解另类右翼的传播网络,跟踪他们在整个网络的活动轨迹,并用自己的内容去反制右翼的动员。

如果抗争浮于表面,它们只会被吸收,改造,反弹,成为我们失败的证据。

(夕岸,互联网政治研究者)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11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好文,难得清晰的互联网另类右翼小史。会继续阅读跟进。评论也好玩,规律是越没有学术资本的人越容易挑剔优质作品的学术问题,劣质作品以学术貌相镇压知性贫民,倒是除了发发牢骚大气不出

  2. 这篇文章的问题是,好似是学院派的分析,但是太多妖魔化跟个人主观的评价。
    有点像是在看保守派宗教团体在分析什么书教坏年轻人的那种文章的感觉。
    首先要明白的是西方网路文化非常广,光是文章内部提到是属于alt-right的族群,其实他们全部都互相敌对好吗…而且根本跟什么milo的完全无关。把世界简单的归类成us/they是很容易理解,但是却非常的误导。

  3. 太多学院派的分析跟学术用语,但对文章中提到的大部分网路文化(meme)跟族群都有严重的误解跟简化。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用这种方法分析,是完全没有离开学院的象牙塔的。

  4. 不难看出作者立场,其实如果作者认为文章中说的东西是liberal现在面对的问题,那其实作者还是不理解liberal现在面对的问题是什么。

  5. 看的出来作者很想简单快速的解释所有的反美国现有体制跟liberal到一个简单的Alt-right.
    从4chan 到8chang, red pill 。 还有连其实没有什么意义的meme pepe都用上连…
    我不是批评这篇文章,但是这篇文章真的对西方网路文化只有表面理解,现实复杂很多。
    光是把这些人全部打成“宅男” “alt-right” 其实就已经很不理解这些族群的高度多样性连。

  6. 記得以賽亞•伯林的一個觀點:“如果教授真正能发挥这种致命的力量,那么,可不是也只有其他教授或其他思想家、而并非政府或国会委员会,才有办法化除他们的力量么? ”
    真正的自由主義與多元主義者應該鼓勵自由討論,以思想戰勝思想,而不是以反自由的封殺去達到目的

  7. “自由派玩得炉火纯青的身份政治,最后却被极右翼轻易学到了,这真是天大的讽刺。”
    不能更赞

  8. 其实可以对照内地网络政治的发展,中西的网络政治文化在这一点异曲同工。

  9. 「從這個角度,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什麼作為公開同性戀的 Milo,可以成為反政治正確的先鋒。」我覺得沒有那麼易見,能解釋一下?

  10. 「黑衣黑麪罩」中「麪」應作「面」

  11. 錯字:右翼絕不是「隻」靠着宣傳白人至上主義就能走到今天這一步。
    「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