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选举剧目闭幕,究竟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曾俊华是最大的赢家
曾俊华自然是最大的赢家。他输了权位,但赢了群众支持。作为政治人物,这两个月可说把他捧上了人生的最高点。很多人对曾俊华的热潮大惑不解,我觉得这热潮主要是因为他在这个时空盛载了某种希望,很多香港人想带来改变的希望。这种希望的内容不很清楚,他可以怎样达致这希望的路径也不清楚(希望很多时都是这样的),有时看来这种希望有点虚妄,如同绝望一般的虚妄,但在后雨伞的失落无助和不少人对香港前景的悲观情绪中,他整个选举工程的确成功让很多人有一种寄托,有一种“仍然会相信,这里会有希望”的寄托。
如果用他的智囊罗永聪的说法,"It’s about how people will remember you",他当不上特首,其实是一种对他个人而言最好的结局,因为他可以停留在某个想像,某种希望,让很多支持者脑海中有一个 ”what if” 的想像。反之,如果他真的当上特首,我看不到他怎样可以真的让支持者愿望成真,希望和个人形象都可以很快破灭。
林郑输的可不小
林郑赢了权位,但是输了。输的可不小。篇幅关系,这里只写一段。
林郑两个月的“选举工程”带来的,差不多都是负面形象和联想:高高在上不谙民情、不听民意和反对声音、和年轻人距离很大。更重要的是连本来“好打得”的“能吏”形象也大大受损。她在整个选举过程不断犯错,不断说错话要在下一阶段补救,如果是踢足球大家都会怀疑是“打假波”,反映她没有公务员系统支持个人能力有限,无法带领一支团队打一场仗,也无力自行争取公众支持。最后阶段前高官的匿名公开信,更令很多人对她是否好的领袖有很大质疑,相信是中央所始料不及。“选举工程”的不济令“中央信任”成为唯一选委支持的理由,彻头彻尾暴露制度钦点的本质,也部分拯救了民主派。
进退失据的泛民
这本来就是一场“死马当活马医”,“不做白不做”的抗争,不须期望过高,但过程中有很多人乐此不疲的就各种策略互相指摘,希望透过看见别人不成功来证明自己正确,抽离一点看其实相当无谓。
泛民其实是输家。话说在前头,要在这小圈子选举中推进民主运动,本来就是很困难的,没有很好的成功方略。从董建华年代(97年和02年)的全面杯葛,到由梁家杰(07年)和何俊仁(12年)参选,到今次不参选主要支持曾俊华,都没有什么方略可算是有用的。你说要突显小圈子选举荒谬,我这个年龄的人会说有没有搞错,还用再去突显小圈子选举荒谬吗?何况这种荒谬是不用你去突显的,他们会自己做给你看。
这本来就是一场“死马当活马医”,“不做白不做”的抗争,不须期望过高,但过程中有很多人乐此不疲的就各种策略互相指摘,希望透过看见别人不成功来证明自己正确,抽离一点看其实相当无谓。
从推进民主的角度看,泛民的失败不是因为曾俊华输了(本来大家就不应期望泛民支持的人在这制度下会选上特首呀),而是今次泛民在道德高地原则和务实政治策略之间进退失据。我相信很早泛民主流便希望透过支持曾俊华当选来制造更寛松政治环境,以致提高下一阶段重启政改的可能性,但没有勇气真正站出来这样说,结果论述和策略都说不清楚,并且制造了相当的分裂。
政治文化的倒退
政治文化上,对民主运动而言今年是一种倒退,因为整个过程引领人把希望寄托在某种“明君政治”上,希望习大大体察民情听到香港民意愿意和解,然后钦点曾俊华;希望曾俊华个人可以修补撕裂和推动改革(说好的“换人换制度”呢?),甚至变为希望《成报》和《大纪元时报》是可靠的传媒,希望大量建制派商界选委会在投暗票时“按良心投票”和违背北京意旨(比这更虚妄的希望实在不多了)。民主运动的主体——群众,反而被忘却,最后由曾俊华部分接收。
有人说泛民要“造王”,他们真的成功“造王”了。曾俊华当然没有赢,但整个过程把他造成了“王”,变成了香港民主改革的希望,但整个选举中,反8.31框架、反23条、真普选以至各种民主派的民生政策诉求,都差不多完全失踪。有民主派立法会议员最后阶段还“出图”说三名候选人都没有承诺撤回8.31,令人啼笑皆非:那为什么你不派人参选,又冷待长毛搞公民提名,到最后又埋怨呢?反而把180提名票给不是民主派、没有提真普选,到现在我仍然搞不清楚策略上有何功能的胡国兴呢?
或多或少,曾俊华和林郑都部分拯救了泛民。林郑的不济事和曾俊华民望工程的成功,都令泛民 all-in 变成较合理;至于错失的推进民主的机会,我们可以安慰自己:这从来都不是什么机会。
建制派不同集团其实都是输家。五年前,不少本地商界敢于违抗北京意旨,继续投给唐英年,引来不少“有骨气”的赞赏。各土共集团如工联会到最后阶段转軚支持梁振英,仍然可以解说是因为民意所向。五年后两样都不存在了。本地工商界大部分人和中联办组成非神圣同盟支持林郑,已经丧失反抗的能力和意志。各土共团体在长期等待老爷点灯,最后说来说去支持林郑只是因为中央信任,变成只是为北京执行钦点的工具(你会说:从来都是啦,不过这次更难看而已)。林郑最后的民调支持跌低于三成,已经低于建制的基本盘,他们可能已经流失部分“淡蓝”的支持。
劣币驱逐良币的制度
回归20年,第五任特首,香港人可能只是想要一个能通过“黄子华测试”(注一)的特首,至今还未有遇上。
曾俊华不单是通过了这个测试,而且还是一个可以得到群众欢迎和支持、寄托希望与泪水的前政府高层。更厉害的,是他在没有中央和政府支持,没有成型政党或参政团体支持下,做到了这一点。
我想,这应该就是他不会成为特首的重要原因了。
中国政府并不想香港有一个极受群众欢迎、一呼百诺、民气极盛、可以团结大多数香港人、不同阶层和不同政治光谱都可以支持的特首,特别是在没有中央支持的情况下,可以凝聚到这样的支持。这样高支持的人,挟民意反中央岂不是很麻烦?
特区政制的设计,不利有个人魅力的政治领袖出现。各种选举制度的设计令管治权威和权力零碎化,也不鼓励有社会基础深厚的执政党出现,目的是保证操控权力绳索的源头,最终会掌握在北京或中联办的手里。由上而下的政治控制需要,比有效管治更重要。
这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社会和制度,在这次选举中暴露无遗。不懂争取公众支持的当选了,原因是她没有公众支持只能靠阿公支持。在21世纪的开放国际都会,管治的威望靠的是权威(authority),要人民心悦诚服。政治控制需要先行,凌驾民意民情和社会需要,特首难以建立其威望,劣币驱逐良币的逻辑会由上而下的慢慢渗透到政府和社会的不同角落。每一次“选举”,都可以带来一次倒退。
(马岳,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研究选举及民主发展)
注一:黄子华说:“如果你可以不带保镳一个人走入一个大型屋邨,然后能安然走出来,你可以做特首了。”
政治不只是泛民,中聯辦,曾俊華的事,香港的停滯,和制度先天不良關係甚大
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这场选(qin)举(dian)无论从戏剧性还是趣味性都比2012年的那场要低好几个档次。
作者說很對,但在非普選下選特首,參與投票就已算妥協。大家都明知不論是誰坐在那個位置上,都會幾乎幹出差不多的事,幾乎沒有人能憑肉身抵御住港民和中央如此水火不容的矛盾,堅持信念與原則為民,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也無所謂倒退,這個場合喊「真普選」當然很好,卻實在沒用,場合不對頭,這本就是一場全民妥協的聖會。梁文道週日在蘋果日報的文章講得更生動:港民支持薯片,是真的已經把自己的訴求放到無比卑微的地步了,已經妥協到塵土里了。(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6%A2%81%E6%96%87%E9%81%93/art/20170326/19969804)遊戲重新開局,未來艱險更加,來自百姓對清明政治的訴求,不會因為這場欽點而減分毫,泛民需要驚醒,港人不必低沉,天佑香港。
@沈志清,你应该提醒本文作者
@PX 這叫欽點不叫選舉
民主当然不能当饭吃,可是专制和奴役也一样不能当饭吃。能把这些当饭吃的都是在其中找到了面包的人。我相信你我都不是其中一员。
无论民主国家也好,专制国家也好,富裕的有,贫困的也有,这都是无可更改的既定事实,你放眼看去如果一个国家全是富裕的,那肯定是假的,如果有百分之九十富裕,那么就是百分之九十可能是假的。而在专制国家就算你属于富裕一类,可以享有百分之二十或者多少的专制利益分成,你还是要在剩下的百分之八十里困于锁链。当然民主制度中你也会困于锁链,不同的是这锁链是别人给你的还是你自己给你的。
没有人愿意给自己加上锁链,就注定了民主只可能是一个梦。好在它是一个美梦。当然会有人只有面包就够了,不在乎玫瑰,可是也不能阻止别人去追逐玫瑰和美梦不是吗?
再说,仅仅是有梦不就是好的吗?
感謝嶽爺縱橫全局的分析。我諗根據今回嘅事實,首先主流泛民(包括我)係要認衰:2012年出現了超過二百多建制「跳票」至非篤定中央人選的情況,從今回所見的投票情況回看,大部份也許原是中央欽點安排或最少是其接受的,即是建制中有不滿中央透過暗票「游離」的,原來可能最多只有80至90票。
跟進就要loop番問:要不要回復1997同2002兩屆的「全不參選只在場外屌」、還是2007及2012兩屆的「參選入閘內外齊屌」、還是有其他更好的策略
民望調查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唔可信的嘢,問題都是預先為支持的某一個人設計的,就好似每次的遊行示威人數一樣,民主派習慣性篤數,吹到自己都唔信,成日講民望,你滴民主派就點解成為少數派?有幾多市民支持你們,大陸方面不斷拋離香港,你地話人地如何無民主,成億人出去旅遊,點解都最後返去大陸,既然講到佢地咁水深火熱,所以你地滴民主派唔好響度吹水啦,我滴大陸親戚,都係普通市民,人地屋都幾間,退休之後四圍去玩,滴老表都忙住搵錢,你話民主真係可以當飯食?醒下啦
不管是曾俊华还是范徐丽泰,甚至是泛民上台目前都不会给香港的现状带来实质改变。香港再什么无止尽的斗下去输的谁也不是,是香港。泛民派上台就一定能给香港带来新希望吗?我想反而会带来香港社会进一步的恶化,沉迷于政治的斗争不如做一些实质的改变。激进是泛民最大的失误,明知道自己是难以改变现状的少数派,以卵击石除了证明自己所谓的“信仰”以外对香港并没有什么好处,缓慢地渗透才是明智的选择。
每一次的特首选举都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以往的选举相比,此次其实谈不上退步,最多原地踏步。真正改变的是民主与建制的实力对比和中共的处事手法。
作者是不是觉得美国大选希拉里是贏家,Trump是输家?中大政治系,哎!这大概就是为什么香港出不了政治領䄂型的人物的原因
曾俊華是個懶人,不可能在選後投入民間政治運動,他最多學學陳方安生,高高在上指點江山,影響力很快消失,林鄭有能力有魄力,好過前幾任特首,民望這種事虛無而詭異,不可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