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富察:台北书展的决然转身,与分众年代的出版演化

原本书展的逻辑是经销商式坪效概念——读者被简化为收割的对象,而非参与文化产业链的主体。

甫落幕的2017年台北国际书展,让人意犹未尽,仿佛是对前一年书展低迷与堕落的决然转身;它的脱胎换骨和再次出发,让整个行业为之振奋,也让读者备感惊喜。很多人以为这是多年来被唱衰、被挤压的图书出版业的触底反弹,因此轻易地视之为重大转捩点,象征著书业的伟大复苏。

实际上当然不是这样。

毫无疑问,出版业已经无法回到二十年前的巨大荣光,就像迈入中年的我们无法回到青春期。我们都知道,面临数位移动时代的阅读习惯、面临资讯的发达、泛滥及取得的容易,“图书”这种载体必然衰落,所以不必心存幻想它的复兴。我们要思考的是,在这样的时代里,书还能怎么做?

读者与书的催情空间

这正是2017年台北国际书展,给我最大的启发和感动之所在。

简单地说,今年书展让书回到它本有的空间和位置,回到它最舒服的状态,回到读者和它最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环境里。

这次国际书展的空间,变成了设计师大展身手的场域。无论是大型还是中小型的参展商,几乎都依出版社和书籍的意涵,赋予了展场空间该有的形式,而非以卖场思维堆积产品。

台湾商务印书馆走过70年,所以它给展场设计呈现了“阅读的不朽”这个主题。九歌和洪范是老一代文学出版社,面临下一代文学出版社的巨大压力,它们的策展回归到文字的简朴与古老的迷人,以唐人诗歌客栈的视觉召唤它的读者,让我感到一种催情般的迷乱——没错,环境无疑是读者和书之间的催情剂。

在这个年代,我们一面享受网路书店龙头的快速、便捷服务和便宜(尽管这点我丝毫不苟同,个人也一直进行西西弗斯搬动巨石般的抵抗),一面贪恋书籍的空间营造法带来的身心触动。二者不可或缺。对书店或国际书展这样的空间而言,强化对读者催情的意义,大于卖场廉价倾销的效果。

“私家沙龙”的崛起普及

书和读者发生化学反应的空间标志,还体现在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出版社“私家沙龙”。过去台北国际书展一直有主题广场、蓝沙龙和黄沙龙三个讲演场地,最初的设计思路应该是视之为读者朝圣地,强调知名作家和超级畅销书。然而,这三地久之建制化,变得门庭冷落。从2016年台北国际书展开始,悄然出现出版社私家沙龙这种创意形态,首作俑者是读书共和国旗下的四家人文出版社——八旗、大家、左岸和卫城,加上大学出版社联盟和独立出版联盟。

“私家沙龙”如何使用空间?

原本书展的逻辑是经销商式坪效概念——在最小空间里卖出最多的书。在这种逻辑里,读者被简化为收割的对象,而非参与文化产业链的主体。

2017年,书展中如雨后春笋冒许多形态各异、可大可小的“私家沙龙”,强势挑战了这个落伍的逻辑。很多沙龙摆脱了“建制化”的设计思路,真正实现不同空间氛围对分众读者的催情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些“私家沙龙”讨论的话题涵盖广泛,从文学、人文、本土议题到公民社会,几乎穷尽了你的想像。分众读者各自归位,真正呈现了书籍的多元化本质。

我认为,“私家沙龙”的存在,既平衡了国际书展主办方沙龙的传统取经,也唤醒读者心中,多元的阅读欲望,让读者真正体验到尊重。

分众认同的时代

到底发生什么,为什么会突然变得这么美好?这里面有很多因素,除了有书展基金会和同业等在背后默默推动,这一改变背后,还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巨大原动力。

我的想法很简单:这不是最好的时代,也不是最坏的时代,而是分众认同的时代。网路资讯的发达以移动生活方式,把原本的读者洋葱的外围一层层剥开,剩下的洋葱核心就是现在的“书籍核心读者”。

所有的人都在读同一本大书的时代已逝,机会会越来越少,那只有在“供小于需”的时代里才可能实现。那个时代,也恰恰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快速成长、对知识或相关需求非常饥渴。

对比之下,现在的读者各自生活、悠游于不同的“城邦”,阅读品味更加专业、更加挑剔、更强调认同、也更有挑战性。编辑出版人的工作就是找到那颗洋葱的核心,尊重洋葱核心的需求,一起互动和成长,一起形塑认同。

今年书展遍布在各处的私家沙龙空间,正是在召唤出原本散落各处的分众核心读者。一间出版社的产品核心越清楚,读者就越认同。如果俗气一点谈销售的话,我的调查也支持该结论:核心读者出于认同某出版社的理念、喜欢它的产品而购买的比例,大致超过六成,极端地则有七八成——比如独立出版联盟。而随机的、被某种气氛影响到而购买的读者,不到四成。

这也是为什么书展整体销售普遍成长二成,但某些传统大型出版社的书展业绩却退步。这些“出版建制派”只把读者当作提款机的大众市场思维,遭到无情挑战——他们迷信国际畅销书或知名作家、甚至不惜支付巨额版税的传统观点,也被分众阅读的现实所冲击。

出版业的演化方向

在分众认同的阅读时代,编辑的角色变得更重要,也变得要更专业。今年的书展大奖增设编辑奖,及时地呼应了这个新的趋势。编辑的传统角色,在尊崇读书人的儒家思维里,一直被设定为单纯的帮衬和服务作者;作者和编辑的天平是失衡的。然而,在一个日渐尊重并强调专业的现代社会里,因为写作和编辑是相互独立的专业,二者之间会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平衡结构。

编辑要追求专业,首先要设定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要在这领域里不断成长。传统的跨专业领域的全能型编辑——既可以做童书,也可以做流行文化,还可以做教养书和人文书,随流行每年都转战新领域的编辑,会越来越没市场。而聚焦在某些专业领域的编辑,和他的读者、作者互动修筑、打造他们的分众读书共和国,会越来越有机会取胜。

今年的台北国际书展已经看到了这一趋势的演化:具有较高专业度的编辑,和他们的作者、读者,一起建构出别样的阅读生态。

因此我认为,出版业的未来会朝这些方向继续演化:

一、图书这种载体,要更加凝固住专业、系统的知识或观点;结构能力和文字表达力会更加重要。越是初阶、结构简单的汇编本,将越没有市场;而形式越是系统、有创造性,观点越是专业和有深度者,就越有读者。洋葱的核心才是王道。

二、图书的“空间营造”是一种阅读催情剂,旨在让读者对书产生化学反应——这也包括讲座、沙龙、手作体验、新知分享等。无论是书店还是国际书展,未来都会朝著这一趋势发展。

三、编辑的专业度更需加强,以适应越来越专业的洋葱核心读者的需求。从而编辑的角色演化,也会逐渐脱离传统的设定,要能在资讯泛滥的时代“选择”和“定义”核心的观点、知识和趋势,甚至成为某一领域的意见领袖。

(富察,八旗文化总编辑)

讀者評論 4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內文很吸引人但圖片好少!

  2. 關於上文寫到的『首作俑者』,意同『始作俑者』嗎? 若是,該成語含貶義,但根據此文上下文,作者應該是對沙龍持正面態度吧?煩請更正。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以下鏈結有該成語的詳細解釋
    http://www.twword.com/wiki/%E5%A7%8B%E4%BD%9C%E4%BF%91%E8%80%85

  3. 獨立出版聯盟前身在2011年的首次「讀字去旅行」就已經每個小時都有講座了,我是該年度的設計與作者。

  4. 據我所知從2011或12年開始,獨立出版聯盟的前身就已經開始做了。我曾經是2012私家沙龍攤位上的講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