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龚克:中国法官捍卫美国法治?各说各话的“司法独立”

纽约时报、何帆法官、最高法院,说的都是司法独立,但实际又不是同一回事。

无论政治观察家们在1月20日之前对特朗普(川普)执政方略做过多少次沙盘推演,大概很少人预料到,后者几乎准备“逐字逐句”地兑现竞选承诺。从美墨边境筑墙,到七国穆斯林禁令,看不出特朗普有软化身段、寻求共识的任何考量。

同样,如果说当初在选战中攻击“特朗普大学案”主审法官,还可以视为一介平民的意气用事,那么在角色转换之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公开藐视司法权威,攻击联邦地区法院法官,则可以视为一场宪政危机的开端。

这场宪政危机的影子,迅速扩展到大洋彼岸的中国。

批判特朗普的中国法官

以译介美国司法制度而著名的最高法院法官何帆,通过微信文章发声,激烈批评“在一个号称最民主最法治的国家,总统带头骂法官,从副总统到所属党派,都一窝蜂替他辩解,哪怕你掌控三军脚踩核弹,也是尊严扫地,与恶棍无异!”

对于行内人来说,何帆法官这一表态不难理解。毕竟自2010年以来,他先后翻译了《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批评官员的尺度》和《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等一系列著作,介绍美国司法制度,尤其是最高法院运作,成为相关领域的扛鼎人选。无论从个人旨趣,还是从职业上的同气连枝,甚或从法律公理来说,何帆法官的愤怒都合乎逻辑。

不过,《纽约时报》以一种局外人视角,迅速找到了这一表态中的反讽意味。曾经起底万达帝国与权贵关系的资深记者傅才德(Michael Forsythe),以“中国法官谴责特朗普破坏司法独立”为题,报导了这一插曲。文中强调“一名中国法学家就他所认为的特朗普对权力分立带来的危险发表看法的做法,粗看起来似乎有点虚伪。在中国,法院被牢牢地控制在共产党的指挥之下。”虽然该文也提及何帆在译著方面的贡献,但当“中国法官”身份凸显,其引发的荒谬联想,和此前FT中文网“朝鲜情报机构主管因侵犯人权被解职”几乎不相上下。

《纽约时报》这一报导,可谓同时向中美两国提出某种反讽抗议。然而从最初催生的荒谬感跳脱出来,仔细分析相关文本,却让人联想到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中国京剧著名曲目《三岔口》。

《三岔口》取材于宋代杨家将演义故事,当中最著名的选段,是两位角色出于误会、摸黑夜战。二人都知道对手近在咫尺,但一片漆黑中无法定位,只能凭感觉出招。双方招式或徐或急,但往往阴差阳错地失之毫厘。一番交手之后,最终尽释前嫌、皆大欢喜。

借用这一参照系反观政治现实,不难发现某种类似心态格局。

何帆与《纽时》的各说各话

首先,《纽约时报》先入为主地,把何帆法官的表态聚焦在“司法独立”上,并且顺理成章地,引出中国最高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周强,此前对司法独立的拒斥表态(该报导也由傅才德撰写)。今年1月中旬,周强声称“要坚决抵制西方‘宪政民主’、‘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错误思潮,旗帜鲜明,敢于亮剑。”

对美国媒体,尤其是其英语读者来说,这更像是一种“出口转内销”的黑色幽默:我们的司法独立已经沦落到需要中国法官发声的地步了——虽然他们的也不怎么样。

然而,何帆法官却并非意在探讨严格意义上的“司法独立”。正如标题所示——“骂法官的总统与杀法官的暴徒都是法治公敌”,何文的关键词是“法治”。文章事实上有两个出发点,特朗普只是其中之一;另一个则是刚刚发生在广西陆川的,退休法官傅明生遇刺身亡事件。因为23年前离婚案积怨未消,67岁的凶嫌手刃64岁的退休法官。

如果说美国总统对法官的攻击,还可以被解读为事关“司法独立”的话,何文在长篇论述之后,结尾则堪称“神转折”——一步跳转到中国语境中的暴力伤害法官事件上,呼吁“必须在司法人员履职保障上出大招、出实招”。

事实上,“司法独立”就其本身而言,既是法治议题,也是宪政议题,处于二者的交叉点上,但更侧重于其后者。因此,骂法官的总统不仅是法治公敌,也是宪政公敌。对比之下,杀法官的暴徒,显然担不起后一种指控。但正是在这个岔口上,何帆法官最终转向了“法治”,具体落在司法人员履职保障上,并且给出了“未来几周内请大家拭目以待”的乐观愿景。

中国式的“政治正确”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中国式的“政治正确”。 何帆并非清流书生,他在基层公安和法院系统都有过履职经验,目前担任最高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处处长。当“宪政”在中国已成敏感词,而“法治”暂时尚有宪法文本和党的文件加持时,谈论后者显然更加明智。于是在何帆笔下,美国语境中行政司法两大分支之龃龉,遂与中国语境中基层法官人身安全等量齐观。

何帆作为专业领域内臻于极致的法律人,在不经意间,却也同官方正统宣传话语相接榫。“一个号称最民主最法治的国家”本身恰恰是个虚假前提。事实上,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公布的“民主指数”,2016年前三名分别为挪威、冰岛和瑞典,美国整体得分为7.98(十分制),位居第21,甚至没有跻身 “完全民主”方阵,仅被归为“部分民主”国家。(与此相对照的是,中国大陆得分3.14,排名第136,名列“专制政权”。)

此外,根据美国NGO“世界正义工程”(World Justice Project)公布的2016年全球法治指数,美国排名第18,中国第80,而三甲依然来自北欧,分别为丹麦、挪威和芬兰。由此可见,即便按照欧美标准,美国都既非“最民主”,也非“最法治”的国家,只不过由于其作为西方世界盟主,在价值观领域拥有强势话语权,更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之所以说这场表态看上去像一出《三岔口》夜战,是因为看上去,纽约时报、何帆法官、中国最高法院三方说的都是司法独立,但实际又不是同一回事。几方各取所需,在不引发对抗性矛盾的情况下,各自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荒谬时代的正经人

《纽约时报》的报导,戏谑地展示了中美两国各自的荒谬处境。何帆法官对特朗普的批评,恐怕不会得到英文读者群体的任何严肃对待,却会反过来以其独特身份,凸显中国体制的缺陷。在何帆笔下,特朗普对司法独立的侵害,最终被引导到中国式履职保障之上,从而免于让自己、让领导,以及让领导的领导尴尬。

对于首席大法官周强及其所代表的体制来说,反对司法独立,并非当真鼓励“葫芦僧判葫芦案”,更不会反对加强法官履职保障,而毋宁说是防止法律界萌生共同体意识,尤其避免律师群体“推波助澜”,进而产生反叛意识,危及党的领导。用美剧《西部世界》(Westworld,西方极乐园)来比拟,这是系统输入给人工智能的一种底层代码,首要任务是防止“司法接待员”的觉醒。

和美国大选之后硬碰硬的政治冲突相比,这种“三岔口”式格局,显出更多的“中国式智慧”。在美国三权分立格局之下,行政、立法和司法分支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只不过这一次被特朗普用Twitter“五连发”的粗暴方式,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而在党权至上的中国体制中,行政、立法和司法分支之间的冲突无从真正产生,或者很快消弭于无形,因为政治博弈的焦点本来就不在此处;而内部管理体制中,高级法院普通法官无权、也无力针对首席大法官发表异议——即便后者代表整个群体,声称不需要独立性。

何帆法官近年来致力译介的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沿革与现实运作,不失为一种域外经验,但对于中国而言,恐怕现实意义相当有限。问题是,纵然有这种“中国式智慧”,纵然对手远不完美,但在法治程度上,这依然是第80与第18的区别。

“中国法官谴责特朗普破坏司法独立”,虽然乍一看荒谬得无以复加,但仔细想想,人是正经人,话也是正经话,却不幸赶上了一个不那么正经的时代。

(龚克,法学博士、旅法媒体人)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6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或許各州也是可以有相關禁令,畢竟連死刑都可以有的州有,有的州沒有。 而且實際上,如果沒有相關的內容沒有跨州,應該都是各州自己解決。

  2. @zzzlllzzz 中国不是铁板一块

  3. 党管法,法管人,这就是法治。别告诉我你把共产党当人看了~

  4. 忘了說,"您"是指文中的中國大法官周強。

  5. 很抱歉....任何國家都可以批,就您所在的中國沒資格批

  6. 在我看来,韩国检方调查朴槿惠以及美国最高法叫停特普朗的入境限制令都是司法独立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