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谭蕙芸:因女艺人欣宜“高调肥”挨轰,我重读了约翰.伯格

网民批评,欣宜肥可以,但请她不要高调说自己肥。已故英国艺评家约翰.伯格则指出,女人的价值,是看的人说了算。

我读硕士时曾研究过“明星现象”,发现娱乐圈明星的私生活,必须被公众谈论,因为,讨论明星,其实让我们讨论什么叫理想人生。例如,我们说谢安琪是“女神”,不只因为她唱歌好,还因为她漂亮,更演活一个“理想人妻”,潜台词是“如果我是女人,我都想像谢安琪一样”。至于那种“民间讨论”是真是假,未必重要,因为舆论反映的不是明星的私生活有多真实,而是市民大众对自己日常生活的价值观。简单来说,我们讨论明星,其实在讨论自己。

这样看来,欣宜近日被网民痛骂,可以理解为坊间对“女子应该如何自处”的一场大辩论。有人指,欣宜近日在音乐颁奖礼上得到的奖项并非“实至名归”,而且又重提亡母沈殿霞,以及之前肥胖被讪笑的惨痛遭遇,尤如“消费亡母”和“消费脂肪”,令他们感到烦厌。观众对欣宜如何理解自己身型和家庭背景有强烈看法,潜台词是:“女人不应该整天把自己肥得自信挂在口边”,“在事业上妳已有母荫,机会比普通人多了,不要再装受害者了”。

欣宜其中一个“罪状”,就是在颁奖台上,提及十多年前(2005年)在主题公园开幕综艺表演上,因饰演白雪公主并亲吻男艺人吴卓羲而遭猛烈抨击。当时市民向监察广播的政府部门作出三百余宗投诉,内容指欣宜的表演“不雅”、“令人恶心”、“吓坏孩子”等。有男艺人更在电台公开揶揄,指欣宜扮白雪公主令他“很惊”,更形容欣宜适合演“小矮人”而不是“白雪公主”。那时候,欣宜已成功减肥,然而仍惹来群情汹涌的批评。

过去十年,欣宜从肥变瘦变肥,在公众领域里演活一个“减肥不成功”的案例。2014年,欣宜在脸书公开表示:从小到大,她认为自己等于“肥”,面对过多番耻笑,后来减肥成功的确令她觉得自己由一个“死肥婆”、“终极猪扒”变成一个“普通人”、“正常人”。但减肥过程很辛苦,令她持续胃痛和失眠,她宣布对减肥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希望“做回自己,令自己快乐”,并表示会继续做运动。这个帖文,曾获逾十万个赞好。

然而两年之后,民情又再逆转。欣宜一首主题以鼓励女性自爱的流行曲《女神》获得多个音乐奖项,其获奖后的言论和表现却被狠批。我翻查网上文章,发现早于去年10月已有一封题为《高登仔:欣宜,妳要肥妳既事,但请唔好再宣扬“肥”》的网络文章,颇能预视并综合今次坊间的负评。内容提及,欣宜唱歌水平不错,但认为她经常“消费自己”。高登仔写道:“妳现在是做歌手不是去参选‘最有自信肥人’的代表,有些时候低调一点,肥没有问题,但不需要经常拿来做话题宣扬肥胖。不要再说肥得健康这些白痴说话……我绝对无歧视妳的意思,亦希望妳唔好成日讲肥。”(书面语节录)

挑战“女性作为漂亮景观”的欣宜

有人解释,肥一定不健康。但若我们转换角度,理解“健康”包括“心理健康”,若一个体重过轻的人仍视自己太肥而不断减肥是一种“心理不健康”,那为何欣宜认为肥胖的自己比一个瘦削的自己更令她快乐,是难以接受的?非要她感到煎熬才可?

我认为这种关于欣宜外型的讨论,其逻辑的奇特在于评论者“容许”欣宜保持肥胖身型,却“不准”她把“肥”挂在嘴边。亦即是,肥的欣宜可以存在,但她却有责任低调沉默,不可以表达快乐和自信,不能张扬地表示“自我感觉良好”。也就是说,她不能就自己身型有发言权。

为何欣宜“自我感觉良好”会令部分观众困扰?近日我翻开约翰.伯格(John Berger)《观看的方式》这本经典著作。早年我在多伦多大学修读电影分析,《观看的方式》是指定读物。伯格是西方学者中其中一位最早提出,在观看这个活动里,男人和女人角色的不同。虽然著作早于四十年前写下,读来仍然一针见血,言简意赅,历久常新。伯格指出,在看与被看的关系里,男人是行动者,女人是被观看物:“一言以蔽之:男人行动,女人表现。男人注视女人,女人看自己被男人注视。”

伯格解释,这种关系难以扭转,女性从小就学习:“长久以来,生为女人就……必须时刻关注自己。她几乎是每分每秒都与眼中的自我形象绑在一起。在她穿过房间时,她会瞧见自己走路的姿态,在她为死去父亲哭泣时,她也很难不看到自己哭泣的模样。从她还是个小女娃的时候,她就学会了时时打量自己,而且相信这么做是应该的。”我们从小已被教化,女孩子要装扮、男孩子看漂亮女孩,长大后我们牢牢地相信这些价值。

女性能否凭自己能力扭转这种不平等关系?伯格指:“(观看的分工)并非由于男女之间的不同特质,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依然把‘理想中’的观看者假定为男性,女性的影像则是用来取悦男人。”欣宜作为一个女性,坚持说不瘦也美,如同逆水行舟,怎不焦头烂额?

伯格指出,女性没有能力定义别人眼中的自己,只能好好饰演“景观”,取悦观众。说白点,女人不好看就是罪,也就是为何欣宜扮白雪公主还主动献吻,会招惹强烈批评,无论她如何反驳也徒劳无功。《观看的方式》里写道:“(女人)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说到底就是她在男人眼中的形象──是决定她这一生是否成功的最大关键。”伯格一锤定音:“别人眼中的她,取代了她对自己的感觉”。

我认为,欣宜坚持胖可以自信快乐,是挑战了这种“男人观看,女人展示”的权力关系。这种挑战或令主流社会感到不安,才会出现叫她“保持低调”的别扭说法:欣宜可以肥,但只能低调存在,不可以经常高调宣扬,因为这说法颠覆了女性作为漂亮景观的主流价值。

女性打扮,只为自己?

还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最令我震惊是,伯格强调女性看自己或其他女人时,也会采取一个男性视觉。这亦解释,为何批评欣宜的人包括女观众,而有时,批评女人外观的人,最狠心的是女人。伯格说: “男人注视女人。女人看自己被男人注视。这不仅决定了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大部分关系,同时也影响了女人与自己的关系。女人的内在审视者是男性:被审视者是女性。她把自己转变成对象──尤其是视觉的对象,一种景观。”亦即是说,女性没办法不用男人眼光看待自己。

伯格指,每个女性的内心,都住了两个面向:一个男性角度在观看自己;一个被观看的女性形象。女性从早到晚就在这两个角色之间转换。读到这里,我隐隐感到“醒觉了”的澄明,但醒觉后伴随是一种痛苦。我开始明白一个女性为何连独处的时候也未必自由,因为她连面对自己的时候都忍不住用男性眼光看待自己。

之后,我多次在传媒尝试谈这种“凝视理论”,不时惹来批评,论调皆为“哪有这种事?”“女为悦己者容是自愿的”。我只能说,伯格等学者提出的“凝视理论”是一种分析框架,提醒我们社会文化如何令我们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女性打扮完全出于自己意愿,没有被社会风气影响。当我们看到漂亮的女性在社交婚姻和事业上被奖赏,不好看的女性被惩罚,我们不会反思一下,这种游戏规则有什么问题。

后来我在香港一间大学本科班教授“传媒与性别”科目,谈到伯格理论时,也会遇到反驳声音,女学生说:“老师,我自己真心喜欢打扮得漂漂亮亮,没有讨好男性目光这回事。”但后来,当学生用上三个月时间慢慢以这套理论来分析广告、电视、电影等媒体对两性的描绘,他们渐渐信服了。

有学生做实验,以短片把男女在观看的角色上倒转,当短片播放,全班错愕,并发出讪笑声。他们发现,这套“女人在暗角窥视一个漂亮男生”的短片令全班同学浑身不舒服,饰演被偷窥的男同学更强烈要求不能在班房以外播放该录影,仿佛他做了什么,触犯了社会禁忌。这个时候,大家不得不承认,“观看”这个表面看来好像透明的活动,带有如此浓厚的社教化痕迹。

欣宜反映的社会焦虑

至于欣宜,也有同学希望研究一下不同背景的人看欣宜会否有不同效果。学生们在校园找来一批不认识欣宜的海外学生,主要为美洲或欧洲交换生,给他们看欣宜的照片和演出片段。结果,海外学生均认为欣宜“活泼可爱”、“身型没太特别”。值得一提,当时正是“白雪公主”在香港被三百人投诉之后不过数年。我仍记得,学生做简报的表情有点不自然,因为这批本地学生本来都认为欣宜不漂亮,还倾向耻笑她的体型,怎知最后发现,地球上仍然有些人认为欣宜外型“没太大问题”。

为何海外观众对欣宜比较友善?我相信,所谓“漂亮女性”在不同文化有不同定义,而近年西方社会对女性身型“肥胖”看得比较宽松。我曾在北美洲生活过五年,那里偏胖的女生穿性感衣物是常见事,不会像在东方社会被批评得体无完肤。还记得刚从北美洲回港,最不习惯是香港女生一天到晚说自己“胖”。

所以,欣宜的身型在香港是“问题”,在部分西方社会未必那么严重,取决于观看者身处的社会对悦目女性定义或有不同。伯格在《观看的方式》一开首便写到,同一件事物,不同人看有不同效果:“我们注视的从来不只是事物本身;我们注视的永远是事物与我们之间的关系。”香港观众和欣宜之间的关系,十几年来跟一个“肥”字捆绑着,反映的是观众对“肥女子”的过度焦虑而引致的化学作用。

还记得,两年前的某天,我在办公室收到一张明信片,是一位曾修读我课的女学生,在毕业旅行时于海外寄给我的。没想过,这位女孩会在卡上写这番话:“一直想说,庆幸在大学遇到你。你在堂上教的理论,可说是毕生受用,亦改变了我一直以来看事物的角度。尤其是 Male Gaze theory(凝视理论),它让我我终于理解一些我从小就有的疑问,奇怪的想法,原来很多时候是社会建构出来的。只有明白到社会结构,风气,文化,才能更认识自己,然后再慢慢在社会上寻找自己的定位。”

(谭蕙芸,前记者、中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17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不同意文章中提出的「西方社會對肥胖的批評較鬆」的觀點。應該這樣說,歐美國家比較能「尊重」獨立個體的身體自主權,但不代表他們不能「暗中歧視你」。其實美國的「肥胖歧視」比東方社會更為嚴重,只要看「環球選美小姐」的主辦國是哪裡就知道了。花蝴蝶Mariah Carey的肥胖被美國媒體體無完膚的批評,絕對不小於香港媒體對欣宜的批評。而作者拿欣宜影片給西方人看,得到「身形沒太特別」的回應並不能代表西方人不歧視肥胖,因為如果拿Mariah Carey的影片給東亞人看,東亞人也不會覺得她肥胖,只會得出體態豐滿的評價。這個異種族或者異世代對於肥胖的寬鬆評價也值得去研究,也就是「美有一部分只是一種群眾行為的潛意識,當你離開了這個群眾,你就喪失判斷美的能力,直到你能獲得另一個群眾的潛意識,你才能開始判斷什麼是美。」
    而至於「欣宜現象」跟「肥胖」關聯性沒這麼大,「欣宜現象」應該探討的是「星二代」的公器私用。欣宜(或者未來可能改名為「沈欣宜」)的星路跟她胖不胖沒什麼關係,反而跟她母親有關。換句話說大眾真正反感的並不是她「消費肥胖」或「消費母親」,而是「她憑什麼有這麼多曝光機會」。就像「富二代」、「官二代」的討論,大眾都是抱著又愛又恨又無助的心態去探討著這永遠無解的不公平現象。
    總而言之,「欣宜現象」也給我們人類一個警惕,當我們在判斷一個人的美或是一個人的才華時,並不是他真的美或真的有才華,而是我們對於我們深層記憶的回饋,是我們對「戀母情結」的依依不捨。

  2. 回應Sid:
    「女為悅己者容」和「凝視理論」是可並存的!你可能以為這兩個只有一個是正解,事實上不是。個人認為是兩者共同影響了現今「女性為何打扮」。
    而男性的話,打扮的原因就單純很多了……

  3. 這篇引用的伯格的描述都超中肯!可是大概只有我們這些已經觀察到現象的人才覺得中肯,他的那些話沒辦法使沒觀察到的人信服。
    就像文中提到的學生,經過自己分析社會各個媒體、影片、文字以後,才開始覺得那些敘述中肯。
    不知道文中所提的「學生用上三個月時間慢慢以這套理論來分析廣告、電視、電影等媒體對兩性的描繪,他們漸漸信服了。有學生做實驗,以短片把男女在觀看的角色上倒轉,當短片播放,全班錯愕,並發出訕笑聲。」這些中有沒有可公開分享的?應該會對大眾了解凝視理論很有幫助!

  4. 相信很多人厭惡的是“鼓吹”這一行為,而並非被鼓吹之內容。強調被鼓吹內容之政治正確性完全係牛頭不對馬嘴。

  5. 實際只能講,提供了一種伯格的理論框架,然而實證上是不是嚴謹吻合的,便是另一回事。除了檢驗現代人類是否有較為統一的審美標準以外,我覺得還有一個有趣的角度來審視是否「女為悅己者容」:訪問女同性戀者如何在沒有男性角色的戀愛關係中處理容貌這一要素。然而因為不是在女兒國,整體社會行為無法擺脫男性因素,實證研究和論證根本上還是困難的。

  6. 少數派喺香港不嬲受壓迫. 點先可以令少數派不再受壓迫??

  7. 此文講嘅係點解高調肥捱轟, 我都只係表達大眾點解會嘈, 我比較支持佢係因為高調唔係因為高調肥被話, 況且不嬲都相信”主流未必正確,少數派也未必就錯”, 我嘅’who cares’同’sad’係真係唔係諷刺

  8. 即是說一個人傾向於讚同一個社會上的主流觀點,而鄭欣宜這種少數派的觀點最好就閉嘴?
    好個理直氣壯啊。
    主流未必正確,少數派也未必就錯。以鄭欣宜這個案例更是如此。在這個情況下僅因為一個胖藝人多說了兩句就覺得她厭煩,就如同在討論同性婚姻合法化過程中那些希望同性戀默默存在最好閉嘴的人一樣。用兩個字概括就是「壓迫」。
    希望持有這種觀點的人長久走精面,永遠不要陷入到少數派的境地,一旦處於那種境地,記得閉嘴,不要出來煩!

  9. 不過香港同亞洲令人咁介意自己肥係好sad嘅一件事

  10. 有責任㗎, 不過”大眾” 話 : who cares?

  11. 每一個社會「異常者」高呼,都係一種反抗,唔能夠同靚仔唔標榜自己係靚仔相提並論,因為靚仔靚女已經喺社會度明明確確咁感受到自己嘅優越。要諗嘅係,點解呢個社會仲係會令到一個肥人咁介懷自己肥,傳媒、普通人嘅目光同埋批評,真係冇責任?

  12. 相反沒有「把孝順和家庭價值掛載嘴邊的藝人比比皆是,也沒見觀眾翻檯。」 唔係冇, 只係比例上比較少, 因為呢啲價值觀都普遍受人接受, 但係喺網絡世界, 亦都有好多人因為網上言論唔使負責任而會話人, 否則就唔會有秀恩愛嘅詞語岀現。
    再且有人為咗呢啲嘢去翻人枱嘅話, 受群情洶湧圍插嘅機會非常之大。

  13. 我更贊同mimiylee嘅講法, 就好似普遍無人將自己係靚仔,靚女,有型掛喺口邊, 有呢啲外表嘅人都受喜愛;愛家嘅藝人亦都唔會天天表現恩愛, 愛家 (重點係藝人同天天); 相反不論常掛口邊/常表現(chok)嘅人, 亦常更易受眾圍插同理。
    大眾更不接受常攞出嚟講或者表現嘅人, 覺得太扮嘢, 所以人更不接受他人高調表現自己, 我相信欣兒低調地自然地俾人感受肥嘅佢嘅生活,就 唔會咁群情洶湧.

  14. 難得見到一篇出色文章,為我解惑,我原本一直以為我不能反駁,我是因為對欣宜消費肥胖反感。我有很複雜的感覺,一方面我覺得她的行為沒太大缺陷,一方面我又不能否認我不太舒服。我不知道我的立場,原來我的立場如此複雜。
    9_900ps說得沒錯:「把孝順和家庭價值掛載嘴邊的藝人比比皆是,也沒見觀眾翻檯。」

  15. 可見觀眾根本就是無法擺脫對女藝人身材的偏執,還忙不迭地拿出其他藉口來牽拖。

  16. 把孝順和家庭價值掛載嘴邊的藝人比比皆是,也沒見觀眾翻檯。

  17. 觀眾思考問題,不一定如此複雜哲學性,
    想聽歌的一類觀眾,只想聽好歌,但一個歌手即使歌唱水平不低,卻經常跟觀眾罵戰,不會給歌迷留下良好的印象。另一類想睇靚靚藝人的觀眾,唔BUY你是人之常情。
    如果換了另一個歌手,出身窮困,卻經常掛在口邊,叫人不要看他貧寒背景,他即使不富有但活得快樂,你說觀眾會喜歡他嗎?他有說自己出身的自由,只是經常用同一個爭論點來SELL自己,令人很厭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