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黄星桦:纳粹扮装、自自冉冉与伪湾生

近一个月,台湾社会爆发三个新闻话题,从这三起事件可以叩问:台湾社会处理现在和过去间关系的方式,有什么思维上的惯性?

近一个月,台湾社会爆发三个新闻话题,恰巧都和历史认识有关。

首先是光复高中学生在校庆活动上扮成纳粹军人,演出阅兵大典。接着是总统府取赖和诗句制作春联,却因相关著作有错字,将“自自由由”抄成“自自冉冉”。再来是报导文学作者,《湾生回家》电影制片陈宣儒虚构身世,伪称自己是“湾生”(二战结束前在台湾出生的日本人)后代田中实加,混淆了虚构和纪实。

历史是过去的事,历史人物和历史时空或近或远地离开了当下现实。认识历史,也就必定是在处理“现在”和“过去”间的关系。从这三起事件可以叩问:台湾社会处理现在和过去间关系的方式,有什么思维上的惯性?

位在时间彼岸的历史

纳粹扮装一事经媒体披露后,多数舆论表示不可思议,认定学生非常无知,才会去再现历史上绝对的恶。但事后学生指出,他们知道纳粹集中营曾经发生的悲剧;他们并非借此向希特勒致敬,而是要凸显台湾民主自由的珍贵。

舆论的批评,以及学生的辩解,其实都预设了纳粹暴行处于历史的“彼端”,身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当然不会、也不应该重复那样的恶。换言之,历史上的纳粹,和现代台湾的自由民主截然对立。

但纳粹历史带给人类最大的两项遗产,其一在于逼我们看见:人性中的“恶”何其普通、何其日常。最不可想像的恶,可能在最平凡的时刻,出现在最平凡的人身上。其二则在于让我们反省:即便拥有民主制度,也可能导向最为残忍无道的结果。

对照整场扮装活动背后的历史认识论,就可以看出,为何舆论和学生都率然将纳粹历史视为台湾社会的身外之物、视为一个被观看的客体。光复高中校长表示,扮装活动的初衷,只是要让学生“了解历史”,每个班级各自选择一段历史故事,在校庆时扮装演出。因此,在新闻上我们看到了“纳粹阅兵”、“草船借箭”和“雾社事件”在同一个节目里轮番上演。

几乎所有评论都忽略这一点,但其中隐藏了至为关键的问题──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其实很难找出贯串“纳粹阅兵”、“草船借箭”和“雾社事件”的共通点或关联性;只有站在现代角度,才能豁然开朗。

三个事件的共通点只在于:它们都“不是”现代,它们都不属于当下现实。我们不会预期在现实生活中撞见这些场景;这些人被想像成“历史”,他们都是时间彼岸的人,位在业已消逝的过去。

样板化的历史认识

站在这样的立场“了解历史”,历史事件间的差异变得毫不重要。真正有意义的差异,只在于“我们”属于现代,而“历史”属于过去。历史于焉成为历史故事的展演素材。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师生都没想到,这样的活动到今天还刺伤许多人。

这种区辨“现在的我们”和“过去的历史”的思维,极近似于对少数民族“样板主义”式文化展演(cultural tokenism)的操作模式。

样板主义的文化展演,指的是在文化再现的过程中,特别标榜少数群体的文化符号,以妆点多元文化的门面,但却缺乏实质重视、实质理解的做法。去年蔡英文520就职典礼上的表演,就有样板主义的疑虑。典礼上,行政院承认的十六族原住民族,在舞台上牵手共舞,但大多数的民族其实是不会那样牵手、不是那样跳舞的。典礼上也试图呈现新住民文化,但却仅只聚焦于“外籍新娘”,投影片上呈现的也并非她们的生活场景,而是东南亚风景名胜。

这样的文化展演,迎合的是主流社会对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少数群体间的差异在此并不重要,真正有意义的差异,只在于入场观礼的宾客是观看者,而被展示的群体则是被观看者。这种“观看少数”的嘉年华典礼,和光复高中校长提出的“了解历史”的方式何其相似。

自自冉冉争议,分歧的自我指涉

相对于舆论将纳粹和自己切割成对立的观者与客体;“自自冉冉”争议双方,则都把赖和预设成跟自我“似曾相识”——即便这个“自我”的范围并不相同。

“自自冉冉”的辩护方有人指出,“自自冉冉”是“自自然然”的台语发音——这种说法,预设了二十世纪初的赖和会与现代台湾人一样,取国语发音相似的字来指代台语。对这样的辩护者而言,既然都是台湾人,历史上的赖和与现代的“我们”当然是差不多的。

批评一方则有人认为,中文里从来没听过“自自冉冉”这个词,并据此讥笑总统府自食“去中国化”的恶果。然而,赖和写的汉诗不等同于现代中文;以“中文里没有”来否定“自自冉冉”,即便答案对了,推论过程却错了。

二十世纪初出现在台湾舞台的赖和诗篇,有摆荡于“祖国”和“台湾”间的两难,也有徘徊于“传统”和“现代”间的牵扯;赖和坚持的左翼立场,在如今的时空环境下,也有截然不同的意涵。这些也都是现代中文里没有的质地。如果可以因为“中文里没有”或“没听过”而否定其存在,那么文学史的许多侧面也都将一笔勾消。

批评方有前述谬误,是因为轻率以为二十世纪初台湾汉诗,必然和现代的中文语境“似曾相识”;而辩护方会有那样的误解,也是因为轻率以为二十世纪初的赖和,必然和现代的台语文表音习惯“似曾相识”。

舆论认为纳粹和自己截然对立,却认定赖和与自己似曾相识,一方面可以看出发言主体对“自我”有不同范围的想像,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发言主体看待“历史”,同样有刻板印象化的倾向。

再现历史与代言历史

“历史”的相对物是“现代”,这组相对关系不只是语意上的必然,更是认识论上的必需,有着巩固社会认知的功能。现代社会常将“过去”塑造为原始的、传统的、迷信的,借此“证明”现代是文化的、进步的、科学的。在历史进步论的幻觉之下,“过去”不过是个被拿来反衬“现代”的异己。

换言之,“历史”往往不都是其自身,而是“现代”之所以“现代”的想像凭借。面对二战历史,舆论透过纳粹的独裁、压迫形象,从而将自己理解为民主、自由的;而在“自自冉冉”争议中,舆论则将赖和生存的时代语境赋予当代台语文/中文的语境,借以巩固蓝绿政治的认同符码,其实都是借刻板印象化历史,来建立自我认同。

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再现(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是个政治问题,也是伦理问题。

英文里,“represent” 既是“再现”,也是“代表”。但前者更多是站在中介的位置描绘或呈现某个对象;后者则借用对方的名义、代言他的声音。再现者和其试图呈现的对象,彼此各有其行动脉络、社会条件和利益所趋。假若再现者对自身的位置没有反省,直接假“再现”以为“代言”,反而抹杀了对象真正发言的机会,沦为一种论述暴力。

在历史书写上,“再现/代言”的难题则更加严峻。因为已经消逝的人、时代、社会无论如何不可能直接说话,而必定要透过人为中介才能被认识。谈论历史的人,也就应该更敏于区辨“再现历史”和“代言历史”的差异,避免让历史书写成为叙事暴力。

顺着这个问题来思考《湾生回家》,也就能够看出陈宣儒假冒湾生后代一事,暴露的不只是台湾人身分认同的症候,也不只是非虚构写作的伦理瑕疵,更是历史书写上“再现/代言”的难题。

拼贴编造的集体身世

捏造身世一事曝光后,陈宣儒透过出版社承认,她口中的“外婆”田中樱代,其实是高三时在车站偶然结识的湾生奶奶。在道歉声明最后,陈宣儒特别强调湾生故事的真实性;希望读者不要因为她个人的欺瞒,连带以为湾生故事也是假的。

但事实上,她一开始就不需要靠捏造身世来取信读者。书中的湾生爷爷奶奶,都是台湾史上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他们的故事也拥有足够丰沛的戏剧性和感染力。为什么陈宣儒还需要将自己虚构成湾生后裔?

陈宣儒提到,因为田中樱代待她如孙女,她也就视田中樱代如亲生外婆。这份情感影响了她采取的叙事立场,她不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再现历史,也试图以(虚构的)当事人身分代言湾生故事。但这样的代言不仅仅破坏了读者对纪实文学的信任,更伤害了“再现/代言”的书写伦理。

陈宣儒的事虽是个案,但它以戏剧性的方式,呈显出台湾社会面对历史的集体轻忽。绝大多数人或许未曾编造身世,但我们之中的很多人,都曾将纳粹罪行切割成绝对的“过去”;也有不少人,把赖和的汉诗超译成台语发音的“新诗”。我们毫不遮掩对历史的剪裁拼贴、任意代言。如此一来,我们的“集体身世”又何异乎集体的编造、挪用。

(黄星桦,台大政研所硕士)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8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所有人都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2. @kelwp2
    一、
    作者只是說用閩南語發音支持「自自冉冉」或以中文沒有來反駁,推論過程錯誤。
    然而,反駁跟支持的論證很多,並不是只有上述兩者,像是核對賴和手稿,這更有說服力。
    作者可以反對以中文沒有反駁「自自冉冉」,但認為「自自由由」才是對的,反之亦然。
    否定上述兩者推論,不代表作者認為「双方都有道理」。
    二、
    認為「双方都有道理」,也不代表意圖「替蔡英文洗地」,也可能是所知的觀點太少或其他理由,故持中立的態度。
    三、
    「自然」的閩南語發音可以參考京都念慈庵川貝枇杷膏的廣告。
    你可以說將「然」念成「冉」是錯誤的,但有人這樣發音是「事实」。
    四、你把我的名字打錯了。

  3. 湾生和满生应该是在历史上有血有肉的群体,不过我没想明白,纪录片的制作人为什么要虚构自己的身份?

  4. @kelwp2 我並沒有意和你討論有關蔡英文的對錯問題,我覺得你也沒看懂文章的邏輯。 當然你可以批判文章其中一部分的內容,但你卻直接說作者是為蔡洗地以至於連整個編輯被你說成 「指鹿为马者」,只能說你連文章都沒看懂。估計你是看到標題後直接找文中有關「自自冉冉」的表述,然後指指點點「你们啊,还是图样图森破」地罵道而彰顯自己自信滿滿的政治認知。
    最後,再次重申,「自自冉冉」的對錯問題上我無意討論,我只是說你沒看懂作者在這文章最終想說的是什麼而已。

  5. 难道赖和一生就写过一次“自由(冉)”吗?找出他的其他文稿字迹对比便可一目了然,但可惜没人在乎真相,都在为战而战!

  6. @kelwp2
    作者沒有說「自自冉冉」是對的。你何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7. 我覺得@kelwp2 根本沒看明白作者要表達的是有關歷史「再現」和「代表」的問題。 作者只是說對待自自冉冉 問題上,反對和辯護方都自認與歷史有 似曾相識, 是作為論述 現今許多人都對歷史模塊化認識的觀點的一個佐證。
    @kelwp2說別人不公正客觀的同時,你自己又何嘗不是帶有認定 自自冉冉是絕對錯誤的立場呢。更何況作者又沒有在此問題上有失偏頗,何必自戳G點。

  8. 是台灣人天生喜歡對歷史輕薄、任意剪裁拼貼嗎?還是中華殖民政權抹煞台灣歷史記憶、讓人民欠缺歷史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