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两年来,中国大陆的创业潮中,有一股力量不容忽视:媒体人。自媒体、社交网络应用、网络阅读应用平台、电商、视频网站、信息聚合......产品形态各异。这些离职创业的媒体人,各有自己专精的内容领域,金融财经、时尚科技、文化艺术、社会政治......脱离主流媒体,以内容为起点向纵深发展,做自己最擅长的内容,是他们自信的资本。
媒体人离职创业成为一种现象的背后,原因复杂,各家故事不尽相同。有对新闻管控越来越严的无奈,有对科技冲击媒体的迷茫,也有把读者转化为用户的激情。但无可否认的是,媒体行业整体的转型趋势。争独家、拼快速、自上而下的选题策划、只适合印刷的排版设计......传统媒体的做法正纷纷被一些素人生产的爆款内容挑战。但只靠大数据统计的读者喜好、算法聚合而来的内容却让人那么不甘心。
有价值的人文、情怀、格调、品味如何产生商业价值?什么样的内容最能吸引读者/用户?新的盈利模式是什么?继续把平台做大还是坚持小而美发展?每个踏上创业路的媒体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左志坚就是其中一位。 2001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在《21世纪经济报道》从见习记者做到新闻总监。2012 年 11 月,他离职创业,创办了严肃阅读平台“拇指阅读”。现在他正在第三次创业的征途上跋涉。以下是左志坚一次内部演讲分享。有人说,乔布斯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左志坚面前的路口多了一个:商业。让公司活下来是创业的第一步,在资本寒冬到来之时,这一步尤其艰难。
最近小半年,据说是中国的资本寒冬。之前跟创业圈的朋友请教,我问寒冬过去了没有,宏观经济触底没有,她说还没有探底。
但是内容创业倒是很火爆,融资的信息天天有,各种文化媒体基金也在纷纷设立,人和钱都很活跃。
我这次做的项目,也可以归为“内容创业”这一类。几家大型金融机构以及上市金融机构高管都有参与投资,一共放了 2200 万,加起来也不少。意味着大家仍然比较看好内容创业这个方向。
但问题来了:内容创业领域能否跑出一个价值 10 亿美金公司,也就是所谓的“独角兽”?毕竟文化类产品都是非标准化产品,规模很容易触顶,自媒体行业的发展空间也很有限。
我本人在媒体行业做了 10 年,连续三次创业都可以算是内容创业,也是“知行合一”,想认真探索这个方向。因为这确实是个性感的生意。
第一次创业:拇指阅读——优质高冷内容遭遇商业打击
我们团队第一次创业的项目叫“拇指阅读”。这是一个偏向智识精英群体的阅读社交产品。自负的说,豆瓣(中国大陆社区网站,提供书籍、电影、音乐等作品信息,讨论平台)、MONO(中国大陆艺文信息聚合平台,文化社区类手机应用)、唐茶(中国大陆电子书城、阅读软件)这些小情小调的产品我是看不上的。当时对标的是刘苏里的万圣书园(北京独立书店)和严博飞的季风书园(上海独立书店)。两家书店的阅读品味都偏向严肃阅读,而不是大众消遣。
经纬(投资公司,为中国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和其他增值服务)的几个朋友觉得用户比较高端,可以试试。但其实这个项目当时在经纬公司内部讨论时,看好人并不多。后来又经过几次讨论,我就说反正这事我干不成,别人也干不成。最后拿到了经纬的融资。
当时我的想法,就是通过社交关系积累高频用户,然后导向图书以及其他毛利润(gross profit)比较高的文化商品,类似诚品书店这种模式。
但清高的知识分子,遇到现实的用户数据时,就傻眼了。高端的内容,用户数太少,而且使用频次太低。大概也只有媒体人和知识分子有这样的阅读需要。
如果从内容的维度来理解拇指阅读,它的内容是非常好的,是服务中国最顶端人群的。但这群社经地位最高的人,又没什么阅读需求,确实没什么文化,也不需要文化。比如有人想在高端人群中卖人文课程,卖不动。因为需求太弱。
从商业的维度来理解拇指阅读,它的问题在哪?第一,用户基数太小;第二,用户频次太低;第三,用户付费意愿太低。所以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这个项目必须死。
但是它最后也没死,因为我们技术比较厉害。所以阿里巴巴、当当、亚马逊、京东这些大的电商、电子书平台全部来找我们谈过收购。最后因为我们不愿意卖团队,就把产品卖给了京东。
很多知识分子圈和媒体圈的朋友问我,为什么卖掉,后悔吗,太可惜了。其实我没好意思说,目前这个阶段,好内容值不了大钱。我们卖的不是他们喜欢的内容,而是技术。
目前这个阶段,好内容值不了大钱。我们卖的不是他们喜欢的内容,而是技术。
我们和京东签的是技术收购协议!当时技术团队就那么三、五个人,可以对攻大公司 30 人的团队,核心开发人员来自网易和微软,现在也是其他优秀创业公司的核心员工。他们现在都搞定了 B 轮融资,是很棒的工程师。
中国的阅读市场确实不适合创业公司,因为看不到爆发的可能。而最终赚钱的内容,可能是知识分子未必会真心喜欢的那类内容。
比如我问过做电子书起家的电商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什么书在当当的平台上最好卖。
答案是励志成功学、心灵鸡汤、职场手册。
我也和吴文辉交流过,他主导了起点中文网和现在腾讯的阅文集团,光靠阅读消费本身实现现金流也有限,现在在往视频开发走。
他俩都是北大的高材生,学养很好,但文人经商,终究还是要以商业逻辑为先。我们这一波的内容创业者也都要面对这种考验、分裂和妥协。
相对来说,路金波、沈浩波、吴晓波等几位中国大陆出版界的成功者,是把市场需求和审美价值平衡的比较好的人。知识界对他们评价不算高,但知识界不懂商业。单从商业的维度来评判这些人,其实是很厉害的,而且社会价值很高。
创业的主逻辑还是商业。
创业的主逻辑还是商业。在商业领域,我的老同事方三文给我提供过一个简单的分析模型,来判断一个项目商业上的可行性。即考察四个参数:用户基数、使用频次、转化率、毛利率。四个参数中,必须至少有两个比较高,才有值得一创的价值。
后来陌陌(中国大陆交友手机应用)的创始人唐岩有次来上海,也和他聊了下,他觉得创业不要拖,如果是死路就早点撤。在我账上只剩下三个月的现金时,我就果断撤了。
拇指阅读准备卖掉,还没和京东交割的时候,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就叫“开始众筹”。
第二次创业:开始众筹(kaistart)——媒体和金融属性都要有
这是一个倾向于实物和体验回报的众筹平台,任何人可以提交任何项目,电影、音乐、游戏、旅行、食物、家居……只要你认为它代表更鲜明的生活风格,更有趣的生活方式,都能在这里发起项目。类似国外的众筹网站Kickstarter.
这次我的两个搭档都有在媒体共事的经历:徐建军是少年成名的媒体人,桂斌是我十几年的老朋友,也都曾经是文艺青年,就是下班之后可以抱着一箱啤酒到西湖边谈人生谈理想喝到天亮那种。
不同之处在于,徐建军很早就从媒体出来,开始创业。他安慰我说,第一次创业能做到这样,已经很厉害了。他们第一次出来创业时,也是各种艰苦和无法言说的压力,借钱和抵押房子这种事情都干过,而且公司现金流最差的时候,连餐厅也都开了,因为餐厅现金流很好。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被命运的双手摁在地板上”,也是“死过一次的人”。
他之前的三个项目分别是媒体、金融、金融,而“众筹”,我们讨论之后认为,是媒体和金融属性一样强的东西。正式开始之后,很快产品就上线了。不久就开始批量生产爆款内容。在“开始众筹”,我们定义的爆款是阅读数 100万以上。
在内容创业领域,具有批量生产爆款能力的公司,估值也就 1 亿人民币。“开始众筹”和其他平台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用户的付费意愿特别高,而且支付额度都很高,动辄就是 5 万起。
同样是从内容切入一个生意,“开始众筹”的内容是高感性内容,带来了极大的用户基数,和极高的转化率;而众筹的金融属性,又带来了高毛利;消费升级,则带来了高频次使用。
毕竟生活消费是一个超级大的需求,衣食住行也都是高频需求,再加上徐建军四次创业的丰富经验,“开始众筹”这条小船开得很快。
这家公司一年完成四轮融资,现在估值已经超过 1 亿美金。是杭州 2015 年杀出来的一家小明星公司。
由于它的赛道足够宽,而且有内容护城河,所以商业的潜力依然很大。我们内部测算过,希望 2017 年年中能做到 10 亿美金,用两年做出一只“独角兽”。
所以内容创业能否出现“独角兽”,我觉得与内容所涉及的领域有关。在娱乐、生活消费、金融领域,市场足够大,是有可能的。
但内容生产者对商业的认知是否足够,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厉害的记者和编辑未必能做一个盈利的公司。而这些年一大批经商的文人,想必也都经历过妥协和蜕变。
第三次创业:好有财——终于接地气了
其实换个角度想,内容创业领域的“独角兽”,早就有了。比如东方财富网、搜房网、汽车之家,这些主打财经、房地产、汽车专业的网站。
东方财富网一度是市值千亿人民币的公司。我第一次创业的拇指阅读和这类内容相比,用户基数、需求频次、毛利率,简直是天壤之别。而金融、房产、汽车从来都是传统媒体的三大金主。
所以内容创业能不能出独角兽,完全取决于你选择的跑道。
有人说我接地气了,因为我现在要做的内容和以前在《21世纪经济报道》相比,是更低了。比如我们目前唯一公测的一个微信公众号,叫“好有财”,比以前的内容简单多了。
我接下来要干的事情,基本是“开始众筹”的翻版,就是内容连接交易。只不过生活消费类的内容,走的是高感性内容;而投资理财类的内容,走的是逻辑和理性。相对来说,投资理财类的内容并不好做,朋友圈也没几个人愿意转发。但是因为难做,所以我反而很有兴趣。
这个项目其实已经筹备了大半年,中间也和互联网金融公司,还有华尔街回来的对冲基金聊过。大家也都在琢磨,互联网金融的场景在哪里。目前我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知识即入口”。
互联网金融的场景在哪里。目前我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知识即入口”。
但是目前中国理财市场不是很理性,各种庞氏骗局和熔断事件层出不穷。所以路还很长,还需要慢慢“跋涉”。我们也已经和蚂蚁金服达成战略协议,希望将来能够在投资者教育上,多展开一些合作。
好处在于,理财市场的想象空间更大。“雪球财经”(中国大陆投资社交网络)创始人方三文也认为,这不是纯互联网产品赢家通吃的一个市场,会有无数个不同基因的公司跑出来,“雪球”也只是其中暂时比较领先的一家。
现在再转身看内容和商业,也有了切肤的认知。内容需要引领读者,而商业是迎合用户。商业是内容的助推器,于是微信朋友圈满是各种类型的“鸡汤”文章。
而高级的内容在目前的市场上,还缺乏需求,用知识分子的话来说,就是这个时代还配不上她。现在红火的不叫文化产业,更确切的应该叫娱乐产业。
而高级的内容在目前的市场上,还缺乏需求,用知识分子的话来说,就是这个时代还配不上她。现在红火的不叫文化产业,更确切的应该叫娱乐产业。
但我认为三、五年之后,供给侧改革、消费升级完成之后,文化会真的有一轮爆发。这也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决定的,到那时候需要拇指阅读的人会更多。现在这个阶段,也就只能通过财富管理的小风口,帮用户理财挣钱。有点好笑地说,折腾了半天,居然,我又回去做财经媒体了。
创业确实是跋涉。我们这些死过一次的人,曾经“被命运摁在地板上”的人,都体验过浮沉挣扎、人性百态。也是不愿意浪费那番辛苦,所以洗一洗身上的风尘,还是要再次出发。
就像余华在《十八岁出门远行》里写的那样,“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