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了,各位“爱国者”,今天又要“唱空”中国一下。但“唱空”中国不是幸灾乐祸,更不是要搞乱中国,反而是希望在不利情况下尽力减轻负面后果。
人类的心理机制,往往是在负面事件还很遥远的时候杞人忧天。等到负面事件真正迫近、坏消息不断时,反而对坏消息变得麻木,甚至否定坏消息,迟迟不做反应。一旦负面事件真正降临,又惊慌失措,到处乱跑,互相踩踏。
为避免这种群体心理机制,就需要有优秀的领导人,摆脱常人的心智局限,及时预警并带领群众避开危机。而一个优秀的国家治理机制,应该能鼓励负面的预警信息及时上达决策层面,让领导人能比群众更早看到危险。
然而中国历朝历代,权力机制都是习惯于报喜不报忧的。
最要命的是:越是领导人强势、加大集权的时代,越是领导人严厉整治吏治、使得文武百官人人自危个个唯唯诺诺的时代,这种报喜不报忧的机制就越发强大。
看看中国的历史书,经常有这种危机临门时全社会上下依旧歌舞升平的案例,而且还经常是发生在一些忧勤惕厉的皇帝身上。一旦危机降临,这种毫无准备的状态,有可能造成致命的混乱。
幸好,今天的中国社会不再是万事皆备于皇权的王朝了。信息的传播更加便利和发达。因此,如果民间有足够的清醒认知力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延缓甚至避免危机的危害。
我从2013年开始,不断公开提醒一场危机的可能性,不断“唱空”中国,也就是这个考虑。即使因此被误解为吃里扒外的卖国贼,也是我自作自受,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
2014年底,我在广州演讲的时候,明确提出中国经济在5年内发生一次深刻危机是“大概率事件”。基于当时的状况,我提出了几条预言:就业紧张,企业投资收缩,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人民币贬值,而股市有可能在刺激政策下反而出现短期的逆势上升。回头看,2015年的事实不幸验证了我的几乎全部预言。这也让我更加忧心忡忡,感到深刻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正在日益变成现实。
2016年刚开始,A股就连续熔断,人民币也连续以较大幅度贬值。然而,官方的正面宣传机制,和民间的自我麻痹机制,都还起作用,还在继续散播安慰人心的消息。比如说人民币贬值是央行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贬值有利于出口和经济恢复等等。对A股的奇葩现象,人们也没有愤怒或改革的急迫感,而是以各种欢快的娱乐段子来谈论。
在我看来,这是典型的危机前麻木症。
仍然有许多人坚持认为:困难是有的,但不可能爆发一次全面经济危机。他们认为:中国GDP仍然在增长,而且按官方数据增长速度还是世界范围内最快的之一;中国政府仍然坐拥三万多亿外汇储备,一年十几万亿财政收入;国有企业仍有巨量的资产;中国政府对经济和社会仍然有强大的管控能力;一些改革措施如农村土地流转还有可能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等等。最后,中国的人均收入依旧很低,整体经济基础设施依然落后,因此依旧有极大的经济增长空间。
这种观点错误地混淆了长期发展潜力和短期经济危机的爆发机制。
的确,从长期趋势看,中国经济依旧年轻,依旧潜力无限。但一个活蹦乱跳的年轻人一样会不可避免地生病,而且可能因为一个偶然的因素就生一场大病。同样,经济危机更多是经济要素在短期内发生错配、积累矛盾而突然释放的结果,和经济的长期发展潜力关系不大。
在日常生活层面上,尤其在城市中产阶层中,对危机的紧迫性也还难有体会。这是因为中国此轮经济衰退,首先在制造业发生,与此同时服务型产业依旧在快速增长。而服务业的主要就业群体是受过教育的城市白领。这些人恰恰也是民间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的主要制造和传播力量。所以即使在民间舆论场中,广为传播的依旧是万众创业、互联网加、自媒体营销等等发财梦。抱怨最多的依旧是雾霾,而很少有人会忧心忡忡地思考:如果中国大地上空突然没有了雾霾,那将意味着什么?
从投资角度说,由于中国政府为了拯救经济而向市场中释放大量流动性,推高了资产价格,一部分受益者更容易感到利好。股市虽然出现了一次股灾,但如果把股灾后和股灾前(2014年初)的上证指数比,市场实际上还上涨了将近50%。房地产市场在2015年也出现了明显的回暖,部分地区如深圳还出现了疯狂上涨。所以,虽然经济警号不断,投资人依然可能觉得国内资产的机会非常多,对2016年依旧充满憧憬。
但如果站在另一个角度思考,上述现象,如服务业包括文化娱乐业的突然繁荣,一线城市房地产的反常上涨,都可以解释为经济运行严重失灵前的危险信号。
这些错误的信号会驱使资本背离经济周期,逆势加杠杆而不是去杠杆,从而放大整个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这会使得经济的软着陆——从两位数快速增长慢慢下降到3%-5%的缓慢可持续成长——变得更加困难,而硬着陆——突然之间逆转为零增长甚至进入持续衰退——的风险更大。
我不是宏观经济专家,以上看法不过是个人判断,也许都是错的。凭心而论,我希望我都是错的。然而,不幸言中的后果过于严峻,不能不防。所以,我还是冒着挨骂的压力,再做一次乌鸦嘴,提一下我的建议吧。
我认为在2016年,在官方有可能继续加大杠杆以一搏逆转大势的前提下,民间人士的清醒的选择,应该是自行选择去杠杆。无论民间资本,还是广大工薪阶层,都应该考虑降低负债率,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适当配置避险资产。在经营层面上,应当回归基本面,高度重视现金流。
未来几年的最坏时刻,也许会糟糕到出乎多数人的意料。准备得越充分,我们度过难关就会越快,中国经济就越容易进入一轮新的景气和高速增长周期。
(吴向宏,现为某跨境投资顾问公司创始合伙人。曾任颐和资产管理集团CEO、思科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等职务。文中所述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0